s 閱讀頁

美利堅合眾國

自由的搖籃——萊克星頓

1775年4月19日清晨,一隊英軍正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萊克星頓前進,他們已經行軍一整夜,因而個個困倦不堪,嗬欠連天。忽然,他們發現村外的草地上站著幾十個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很快,清脆的槍聲響了起來。這些槍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軍前往搜查。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淩晨,他們來到了距離康科德6英裏的小村莊——萊克星頓,卻沒想到他們的行動早已被當地民兵發現。

史密斯看著這幾十個衣服破爛的民兵,知道這些武裝村民就是萊克星頓的民兵,北美大陸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們“一分鍾人”,因為他們行動特別迅速,隻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鬥。讓史密斯吃驚的是,這些民兵為什麽這麽快就知道了英軍的行動呢?原來,他們的秘密組織“通訊委員會”的偵察員早就得到了情報。

“射擊!給我衝!”史密斯一看對方隻有幾十個人,原本有些緊張的心情馬上放鬆下來。他根本沒把這些人放在眼裏,舉起指揮刀發出了命令。民兵立刻還擊,猛烈抵抗英軍的進攻,槍聲震響在萊克星頓上空,傳出很遠很遠。幾分鍾後,槍聲漸漸稀疏,民兵們因為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來。

史密斯初戰告捷,非常得意,指揮士兵直奔康科德。英軍趕到鎮上時,天已大亮,旭日東升了,但街道上卻看不見一個人,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軍進入各家翻箱倒櫃,折騰了大半天,什麽也沒找到。因為民兵早已轉移了倉庫,“通訊委員會”的領導人也隱藏起來了。

史密斯覺得情況有些不妙,連忙下令撤退。但是此時的鎮外,喊殺聲、槍聲陡然大作,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得到消息,從四麵八方向康科德趕來,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們埋伏在籬笆後邊、灌木叢中、房屋頂上、街道拐角處向英軍射擊。英軍一批又一批地倒在地上,而當英軍舉槍還擊時卻連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軍一路向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斷襲擊,狼狽不堪。這一仗,英軍死傷247人,民兵犧牲了幾十人,剩下的英軍彈藥耗盡,回想起來也是心有餘悸,他們第一次嚐到殖民地人民鐵拳的滋味。

18世紀後半期以來,英國先後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采礦等多種工業,在英國統治者的經營下,北美經濟繁榮,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市場。而同時,殖民地間的交往也逐漸增多,有了共同的語言,也逐漸有了強烈的民族和國家意識。各地相繼出現了“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各地也發生了各種各樣的反英事件。

這一切都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於是,波士頓人民開始反抗了,終於在萊克星頓打響了第一槍。

萊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人民為了紀念萊克星頓的戰鬥,在這個村鎮的中心,鑄造了一座手握步槍的民兵銅像。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正是這個小小村莊的民兵為美利堅民族的獨立奠定了第一塊基石。所以,萊克星頓成為美國自由獨立的象征,被人們讚譽為“美國自由的搖籃”。

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華盛頓

1789年4月30日,紐約的空氣格外的清新,陽光也格外的明媚。人們是如此的興奮和激動,整個北美沉浸在一片歡樂當中,他們不僅為獨立戰爭的勝利而欣喜,也為新總統的上任而歡呼。就在這一天,華盛頓在紐約華爾街聯邦大廈的陽台上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並宣誓就職。

華盛頓於1732年2月22日生於弗吉尼亞州威斯特摩蘭縣威克菲爾德種植園,祖籍英國。他自幼喪父,隻繼承了少量的田產和10個黑奴。16歲的時候,就去西部做土地測量員,後來又在俄亥俄河流域做過土地買賣。華盛頓沒有受過係統的學校教育,通過實踐鍛煉,掌握了土地測量和農牧生產的技術。18世紀50年代,華盛頓曾參加七年戰爭,獲中校和上校銜,積累了軍事指揮的經驗。1758年當選為弗吉尼亞議員。翌年與富孀卡斯蒂斯結婚,獲得大批奴隸和1.5萬英畝土地,成為弗吉尼亞最大的種植園主。

十八世紀以來,英法兩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英國為戰勝法國,竭力爭取北美大種植園主的支持。1754年,弗吉尼亞總督答應把20萬英畝土地給參加反法戰爭的富人,華盛頓積極參加了英國方麵的對法作戰,指揮弗吉尼亞地方武裝英勇戰鬥,屢立戰功,協助英軍把法軍趕出了北美。但戰爭結束後,英國卻立刻翻臉,宣布西部土地為王室私產,不準墾殖。這一禁令使華盛頓一下子喪失了3萬多英畝土地。從此,他成為英國殖民政策的堅決反對者。

英國統治者的統治阻礙了北美經濟的發展,沉重的賦稅也使人民不堪重負。1775年4月19日,波士頓人民在萊克星頓打響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第一槍,北美各州人民紛紛響應,轟轟烈烈的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了。

1775年6月,北美13個英屬殖民地在費城召開“大陸會議”,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這時,波士頓義軍正在和那裏的英軍激戰,華盛頓立即騎馬出發,於7月3日抵達波士頓,他親臨前線指揮戰鬥,給英軍以沉重打擊。

獨立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美軍打得非常艱苦,一方麵,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臨時召集來的農民,衣服破爛不堪,沒有武器,沒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根本不像一支軍隊;另一方麵,美軍的後勤供應也極其困難。而他們的對手英軍卻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後勤供應充足。所以,美軍一敗再敗,紐約等要塞相繼失守,到1777年9月,連首都費城也被英軍占領,所以有些意誌不堅的將領開始率兵向英軍投降。

盡管條件艱苦,形勢嚴峻,但華盛頓以非凡的才幹,把原來自由、散漫、缺乏組織紀律和統一指揮的美軍組織起來,在戰鬥中鍛煉成長,逐步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正規軍。他鼓勵美軍士兵,號召他們為自由而戰,指出:美利堅人是自由的,還是奴隸;我們的田產應當歸自己,還是被劫奪、被毀壞;兩條路正擺在獨立軍將士麵前,一條是勇敢地反抗,一條是馴服。就看我們選擇哪一條了。

在戰爭中,華盛頓努力爭取各方麵的力量,將各州團結、聯係起來,共同作戰。1777年10月,美軍在薩拉托加大敗英軍,從而扭轉了整個獨立戰爭的局麵。與此同時,美國又爭取到法國等國的援助。1780年,英軍把主力轉移到南方港口城市約克鎮。美軍在法國軍隊的幫助下,直逼約克鎮,取得了約克鎮大捷。1781年9月,英軍統帥康華理率部上千人向華盛頓投降,美國獨立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獨立戰爭勝利後,華盛頓解散大陸軍。1783年12月23日遞交辭呈,解甲歸田。1787年他主持召開費城製憲會議,製定邦聯憲法,為根除君主製,製定和批準維護有產者民主權利的憲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最後製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1789年4月,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792年,華盛頓再次當選美國總統,而且是以滿票當選。連任兩屆總統後,華盛頓於1796年11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書》,離開了政治舞台,回到了弗農山莊。1799年12月14日,華盛頓在弗農山莊逝世,終年67歲。

來自法國的自由女神像

一個手持火炬、身穿長袍的女子高高聳立於紐約港灣的自由島上。這座雕像原名為“自由照耀世界之神”,由銅板錘琢成型並鉚接起來。對多數人而言,她是美國真正的象征。她的曆史與其創作之時美國、法國等國的革命有密切的聯係。

1865年4月9日,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以南方的失敗告終。也是在這一年,美國政府宣布:要在1876年,也就是美國建國100周年的國慶日期間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法國著名自由主義者、法美協會成員、青年雕塑家弗雷德裏克·阿古斯特·巴托爾蒂聽到這一消息後,決定為美國人民雕塑一尊自由女神像,以頌揚美國的新共和與自由,並希望自由重返法國,因為在此前的1851年,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女神像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向往和熱愛,他也想以此喚醒人們熱愛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

當時各國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對巴托爾蒂有深深的影響。提起自由女神,巴托爾蒂立刻回憶起曆史上那使他終生難忘的一頁:1851年12月1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發動政變,推翻第二共和國的那一天,他親眼目睹了一位少女手擎火把,高喊“前進!前進!”她無視荷槍實彈的士兵,越過路障。後來波拿巴的士兵朝著少女開槍射擊,她倒在了血泊之中。

這位為革命犧牲的少女的精神和形象刻在了巴托爾蒂的心中。1869年,巴托爾蒂完成了塑像底稿設計,他參考了在愛琴海濱的阿波羅青銅雕像,選擇了一位名叫珍妮的美貌少女為“自由女神”的模特,麵容則是她自己母親的形象。1875年,雕像初具雛形。在美國獨立100周年紀念展覽會上,巴托爾蒂展出了女神舉火把的手臂,僅食指就有2.44米,這在美國引起轟動。

回到法國之後,巴托爾蒂便著手將“自由女神”運往紐約港。1885年6月,自由女神像的鋼構件分裝210箱上了“伊澤爾”號輪船,運抵紐約。1886年10月28日,美國第22任總統羅弗·克利夫蘭親自主持了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禮,自由女神便成了美利堅民族的標誌。1916年12月2日,德羅·威爾遜總統親自為之打開燈鈕,女神像又成了海上一座燈塔。

女神身著寬鬆的長袍,頭戴漂亮的額箍,麵容端莊慈祥。她雙唇緊閉,右手高舉,手中緊握一把象征自由的火炬,左臂捧著一部長度為23.7英尺的《獨立宣言》,上寫“1776.7.4”,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眺望著遠方。她所戴的王冠上有著7條長尖狀的突出物,象征自由之光照耀在七大洲和七大海洋,腳上的斷鐵鐐表示推翻暴政取得了勝利。雕像的基座高154.2英尺,邊長62英尺,整體總高305.1英尺,格外引人注目。她是紐約的象征,也是美利堅民族的象征。雕像的底部刻著猶太裔女詩人愛瑪·拉紮羅絲的詩句:

送給我吧,你那些疲乏的和貧困的。

擠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眾;

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遺棄的

可憐的人群;

把那些無家可歸的、飽經風霜的人們。

一起送給我。

我站在金門口,

高舉自由的燈火!

馬背上的英雄——美國牛仔

美國好萊塢的“西部影片”曾經風靡全世界,至今仍有無窮無盡的魅力。在影片中,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身材高大、健壯結實的牛仔,頭戴寬邊帽,身穿緊身衣、窄腿褲,腳蹬長統靴,胯邊垂著火筒槍,當匪徒一個個應聲倒地時,他卻若無其事地騎馬飛馳而去。

浪漫的傳奇故事,再加上刺激性的槍戰、打鬥,似乎構成了牛仔生活的全部內容。但影片畢竟不是曆史,在美國曆史上,牛仔的生活可不是騎在馬上追擊匪徒、除暴安良,他們是美國開發西部的先鋒,他們富有冒險和吃苦耐勞精神,因此被美國人稱為“馬背上的英雄”。

要說美國牛仔,得先說說美國的牛。美國人是歐洲移民的後裔,美國的牛則是歐洲牛的後代。美國的牛最早是由哥倫布帶去的。當時,他把西班牙牛帶到西印度群島和中、南美洲沿海一帶。1525年,西班牙的種牛開始從西印度群島引入北美大陸。1611年,英國人又把數量眾多的牛運到弗吉尼亞的詹姆斯城,從此英國種牛便在北美大陸廣泛繁衍,那裏出現了很多養殖點。

1540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羅納多橫渡大西洋去北美尋找傳說中的“瑟博拉七寶城”,他帶了500頭牛,這些牛被運到今天墨西哥北部和今天美國的亞利桑那州一帶。此後,牛群不斷繁殖,逐漸遍布今墨西哥北部和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到17世紀初,哈利斯科的牛已達到10萬多頭。

總之,美國的牛從東麵和南麵兩個方向進入,逐漸遍布全國。18世紀初,牛群出現在美國的俄亥俄和肯塔基。肯塔基在印第安語中意為草地,又稱青草州。與肯塔基相鄰的伊利諾伊州則被印第安人稱為“草原之國”,這裏是牛的樂園。到19世紀中期,那裏馴牛養牛的技術已經十分高明。南北戰爭之後,牛群又向西推進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廣大草原,那裏成了“牧牛王國”。

從南邊墨西哥進入的西班牙牛也大量繁殖。19世紀後期,德克薩斯州已有5000萬頭牛,是美國養牛最多的州。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得克薩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驅趕到堪薩斯的鐵路邊,然後轉銷美國各地。當時還有專門的“牛道”和“牛鎮”,“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鎮”則是沿途的歇腳站。

牛群長途跋涉,跨州越縣,當然需要人帶領、照管,這就產生了“馬背上的英雄”——牛仔。

在漫長艱辛的旅程中,牛仔必須能吃苦耐勞,同時還要機智、勇敢、沉著、冷靜,能應付途中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故和危險。首先要管束半馴服的牛,特別是性情凶野的西班牙牛,牛仔要跟在牛群旁邊,緊緊盯住它們,一刻也不能放鬆。沿途還要留意狼群等野獸和毒蛇、毒蟲的襲擊,防範印第安人的冷箭、標槍。

牛仔,有的本身就是牧主,但多數是牲畜商人的雇工,他們在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牛仔的長途放牧,本身就帶有開拓性,他們為西進的人直接開辟了道路。

19世紀末,美國的交通運輸日益發達,牛仔的地位漸漸降低。他們紛紛轉行幹別的工作,人們越來越少見到他們矯健的身影了。但是他們的奮進、開拓精神卻一直激勵著美國人。

說到牛仔,人們常常會聯想到“牛仔褲”。牛仔褲,最初是在19世紀50年代初的美國西部出現的。19世紀40年代,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人們紛紛趕去淘金。有個名叫利維·斯特勞斯的人也趕到加利福尼亞,他原是個布商,隨身帶了些可做帳篷、車篷的帆布。有一次,他發現淘金者穿的棉布褲子非常容易破爛,於是他靈機一動,把帶來的厚實的帆布裁成褲子出售,褲子設計成低腰、直筒、臀圍緊小的式樣,大受淘工歡迎。不久,更多的牛仔們也喜歡上了這種服裝,後人就稱之為“牛仔褲”。

內戰烽煙——美國南北戰爭

美國的著名小說《飄》講述了一個淒慘而又偉大的愛情故事,它的故事背景就是發生在1861-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南北戰爭是第一個工業化戰爭,是蒸汽時代的第一次大戰,是工業革命後一切軍事發展的總試驗,也揭開了戰爭史上一個全新的篇章。

美國南北戰爭亦稱美國內戰。這場美國北方聯邦政府各州與南方邦聯政府各州之間衝突的複雜原因,源於美國南北兩方之間在經濟、社會、政治和地理等諸多方麵的差異。

19世紀中葉,美國南部種植園奴隸製與北部資產階級雇傭勞動製產生矛盾,引起了政治、經濟上的對立。1860年,反對黑人奴隸製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總統;南部蓄奴州南卡羅來納首先脫離聯邦,接著喬治亞、亞拉巴馬、佛羅裏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相繼宣布脫離,並於1861年2月8日聯合成立“美利堅諸州同盟”(簡稱“南部同盟”)政府,另選傑弗遜·戴維斯為總統,製定憲法,公開分裂國家。美國聯邦政府反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武裝叛亂,決心維護聯邦統一。

4月12日,南部同盟軍隊炮擊薩姆特要塞,首先挑起內戰。林肯政府於4月15日發布討伐令,內戰正式爆發。不久又有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四州退出聯邦參加南部同盟,南方的力量進一步壯大。在戰爭之初,南方軍隊處於優勢。7月,在馬納薩斯戰役中,聯邦軍隊遭受重創,損失慘重。之後林肯政府重新調整軍隊,於1862年2月展開了新一輪的攻勢。在西線,由格蘭特統率軍隊沿密西西比河南下;南線則由巴特勒率軍在海軍協助下在奧爾良登陸;在東部聯邦海軍封鎖了海岸;北線聯邦軍主力由麥克萊倫率領,在半島戰役中失利。

在戰爭中,為了鼓舞人民的參戰熱情,林肯政府采取了各種積極措施,於1862年5月頒布了《宅地法》,9月又發表了《解放黑奴宣言》,這些法令都大大提高了工人、農民和黑人奴隸的參戰積極性。此後,戰爭開始逐漸利於北方。1863年7月,聯邦軍先後在葛底斯堡戰役、維克斯堡戰役中告捷,獲得勝利。1864年3月,林肯任命格蘭特為全軍大將軍。1864年5月又由謝爾曼將軍統率聯邦軍隊10萬人向南部進軍。1865年4月3日,格蘭特攻占了南部同盟首都裏士滿。9日南軍的白旗升起來了。在一間隻有一張桌子和幾把椅子的小會客室中,南部聯軍統帥羅伯特·李繳械投降,戰爭結束。

南北戰爭是美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繼續,也是保衛國家統一的戰爭。因而它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從而保證了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給南方帶來了毀滅和混亂;但是,從長遠來看,美國內戰的結果是有利的,它帶來的是奴隸製的廢除、聯邦政府的強化和國家經濟一體化的形成,為美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掃除了障礙,也為美國成為下一世紀的世界強國奠定了基礎。此外它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統一則強,分裂則弱,長痛不如短痛。

戲院中的槍聲——林肯之死

1865年4月14日晚,華盛頓的福特劇院裏,靜謐中飄著悠揚的音樂,演員們正在上演精彩的節目。台下前排的中間位置,總統林肯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戲,突然一聲刺耳的槍聲劃破了戲院,觀眾騷亂了起來,林肯總統被南方奴隸主收買的一個暴徒刺殺了。

林肯總統的不幸逝世引起了國內外的巨大震動,美國人民深深地哀悼他,有700多萬人停立在道路兩旁向出殯的行列致哀,人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瞻仰了林肯的遺容,表達了對這位總統的愛戴和尊敬。

林肯於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家裏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但他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寫寫畫畫,練習寫字,放牛、砍柴、挖地時懷裏也總揣著書,休息的時候,也不忘帶著書津津有味地讀。

後來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幹過伐木、劈木頭的大力氣活。不管幹什麽,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懇待人。所以他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林肯刻苦自學,攻讀曆史、文學、哲學、法學等著作,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並對政治產生了很大的興趣。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青年時期的林肯就十分痛恨奴隸製度,因為他當水手時,多次運貨到南方,親眼目睹了奴隸主的野蠻殘暴和黑奴遭到的殘酷折磨。他當了議員之後,經常發表演講,抨擊蓄奴製,在群眾中很有影響力。1854年美國的共和黨成立,林肯加入了這個主張廢除奴隸製的新黨派,兩年後他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他在競選演說中說:“我們為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製度而鬥爭,直到我國的憲法保證議論自由,直到整個遼闊的國土在陽光和雨露下勞動的隻是自由的工人。”

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林肯的當選,對南方種植園主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他們當然不願意一個主張廢除奴隸製的人當總統。為了重新奪回他們長期控製的國家領導權,他們在林肯就職之前就發動了叛亂。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羅來納州首先宣布脫離聯邦而獨立,接著南方很多州都相繼脫離聯邦,並成立了一個“美利堅邦聯”,推舉大種植園主傑弗遜·戴維斯為總統,還製定了“憲法”,宣布黑人奴隸製是南方聯盟的立國基礎,美國麵臨著分裂的危機,一場保衛國家統一的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聯盟不宣而戰,林肯不得不宣布對南方作戰。林肯本人並不主張用過激的方式廢除奴隸製,他認為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先限製奴隸製,然後逐步加以廢除,而關鍵是維護聯邦的統一。

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廢除農奴製、解放黑奴,1862年5月,林肯簽署了《宅地法》,這一措施從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隸主奪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時也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發了農民奮勇參戰的積極性。1863年1月1日又頒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即日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製,解放的黑奴可以應召參加聯邦軍隊。宣布黑奴獲得自由,從根本上瓦解了叛軍的戰鬥力,也使北軍得到雄厚的兵源。這兩個法令的頒布是南北戰爭的轉折點,戰場上的形勢變得對北方越來越有利了。

1863年4月3日,北方軍隊攻占了叛軍首都裏士滿。4月9日,叛軍總司令羅伯特·李率殘部2.8萬人在阿波馬托克斯小村向格蘭特投降。曆時4年的南北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南北戰爭被稱為繼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第二次革命,它結束了美國的分裂局勢,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道路,為美國日後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但是林肯卻因為解放黑人而為南方奴隸主貴族所仇恨,最終遭到了他們的暗殺。

林肯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為推動美國社會向前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受到美國人民的尊敬,在美國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甚至超過了華盛頓。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