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試論炎帝文化的民本思想

王貴民

本文試著討論炎帝神農時代的民本思想,分三個部分:神農氏時代及其民本思想內涵;進入曆史時期薑炎文化在幾個區係的傳承;炎帝文化民本思想的曆史經曆和今天被研討的意義。



以農立國的中華民族,農業的創建發展之早,為古代世界幾個文明地區之一,其肇端就在神農時代。今日中國考古發現的原始農業遺存,從距今六七千年上溯至一萬年,內含農田型跡、稻粒、農具等。炎帝(早期)文化的基礎是農耕文化,由其產生最初的民本思想為曆代民本主義之源。

其時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是:為民食、民用而艱苦創業,人人參與耕織而共生共享的原始平等、民主,人的仁誠渾厚的道德品質和友善敦睦的社會風尚。因其所處時代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氏族社會全盛階段,文獻記述和經典作家論述都可互證。

根據古籍的記載,神農氏創製的功績為:規劃田畝、鑿井引泉、培植嘉種、製造耒耜和實施火耕等。與之相因的是改善農耕生活:用火熟食,作陶為器,績麻為衣,擇甘泉以為飲,味百草以為藥,日中為市以利民,摸索節候以便農事,等等參見王貴民:《炎帝神農與中華農業文化》,劉征主編:《炎帝文化與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嶽麓書社2002年版。

在這種開拓洪荒的艱苦鬥爭中,當時先民鍛煉並展示出卓絕的自強自立、堅毅進取、為公奉獻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已、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遺傳基因。由此精神衍生出一係列的優良道德觀念和淳厚的民風民俗。多種史冊記載:當時人們專致力於耕織生產,懷其仁誠而無有相害之心,民風淳厚樸質,無爭無欲,淡然無所憂患。當時的社會管理,隻是“教耕”,順民之性,就自然資源共同利用與享受,社會一俗同風,無奸邪意識,因而“刑措而不用”。所謂“衣食饒溢,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均平。”人們製作樂器樂曲,歡慶豐收,調劑勞佚,以“合天人之和”;舉行蠟祭,報本反始,盡敬而非祈福;因用火、保存火種而形成“改火”之俗。相傳《神農書》雲:“民為邦本,食為民天。農不正,食不允;民不正,用不衷。”這就是炎帝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參見王貴民:《炎帝神農與中華農業文化》,劉征主編:《炎帝文化與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嶽麓書社2002年版。

民本思想之所以發源於農耕文化,除了氏族社會固有的性質之外,長期的曆史社會發展、正常運轉,無不仰賴以農民為主體的大眾安居樂業,衣食無虞,才能供給國家機構運作的需求,天下才能穩定。農耕社會也最崇尚安靜、和平與均等,賦有忠恕、求善的人際關係。參見馮天瑜:《中國文化史綱》,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頁;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弁言及第一章,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這樣的社會,古人曾經作過很好的概括,那就是《禮記·禮運》篇孔子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一段話。“為公”就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不隻是說當時人們的公心,更是指那氏族社會的婚姻製度——母係對偶婚,即神農氏“知母而不知父”的情形;又說財貨“不必藏於己”,出力也“不必為己”,也正是指的公有製度;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增訂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頁。說到“選賢與能”,正是氏族成員十大權利義務的第一條;摩爾根:《古代社會》,三聯書店1957年版。篇中還說到尊老愛幼、關照孤獨殘廢者,這也是氏族成員義務之一。摩爾根說:“氏族的成員,在他們的憂患及困難之中都互相協助。”因為“在它的成員中,血親的紐帶是互相扶助的強有力的要素。”同上篇中還說到人們“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些與神農時代完全吻合。

不僅中國遠古如此,古代世界各地亦然。恩格斯繼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之後,寫出了《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讚歎說:“這種單純質樸的氏族製度是多麽美妙的製度啊!”這裏沒有軍、警、獄、訟,沒有國王、官吏等等國家機器,而一切爭端都由氏族內部協商解決;血親複仇僅僅當作一種極端而很少應用的手段;雖然公共事務多,可絲毫沒有今日這樣臃腫的管理機關,有事則由當事人自己解決,大多是由曆來的習慣把一切調整好了。這裏,沒有貧困的人,共產製的家庭經濟與氏族,都對老年、病殘者負有照顧義務;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沒有奴隸與奴役他人的事情,人人都自尊、公正、剛強和勇敢。

這些論述,同上引我國古籍的記載基本符合,隻是更加細化了,因其是根據民族調查所得。這就完全證明了氏族製度的普遍存在,無論中外均大體相同;也說明了中國古籍的記載雖多出於傳說,卻不是完全虛構的。由此亦可見,凡氏族製度和道德風尚,也都是產生民本思想的源頭。本段參見粱紹輝、任俊華《大同之世與炎帝時代》,《東方》2001年第1期。



炎、黃聯盟而文化融合,但仍然可見二者的內涵有別。薑炎文化的承傳、發展,下延“五帝”時期的“四嶽”至商周,大致有三個區係(或時代):一是在西部由姬薑聯姻,創造繁盛的周族農桑文化和孕育著內含民本思想的倫理文化典範。二是東方薑齊文化,以早期炎帝族與東夷的融合為背景,呂尚封齊,下及管、晏,其理念、治道與儒家明顯有別,形成有特色的薑炎文化。三是南方的重農學派,崇尚神農之教;同時一些耕隱之士鄙薄儒家的行徑,亦帶有農家的色彩。這些都可以說炎帝文化在曆史時期一脈如縷的流傳。

第一,在西部,炎帝族在這裏活動較早,時間較長,在今陝西西部留下很多遺跡,寶雞地區有薑城堡、清薑水,民俗有神農廟,傳說炎帝故地的華陽、華胥國也在其南境。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增訂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2頁。可確定這個時代的考古遺址亦是很豐富的。所謂“炎帝以薑水成”是有根據的。姬薑聯姻,淵遠而流長,周人女祖薑嫄族地“邰”就在今關中武功縣,周祖“棄”,幼居母家,學種莊稼,培育出良種,長大成了農業能手,被尊為“後稷”。毫無疑問,他是炎帝農耕文化的嫡傳。從而他創造了周族的繁盛農桑文化,周人引以為豪,世代歌頌,載之《詩》、《書》,其中《豳分風·七月》、《大雅·生民》有詳盡的描述。周初分封魯國也帶去這個光榮傳統,寫進《詩經·魯頌·宮》。而且還形成一種後妃親桑、管理王室內部女工、服飾、祭品等等生產經濟和母儀天下的懿德典範。溯其源,也無疑是神農氏“身親耕,婦親織”的遺傳。參見葛誌毅:《論周代後妃在王室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管子學刊》2005年第1期。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周公反複強調:“當知稼穡之艱難”,於周代的倫理文化中,民本思想就成為它的主旋律。所謂文王“視民如傷”,所謂“如保赤子”,敬德保民,“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都是出名的成訓。當初也是盡力實行的,故而保持了西周政權相當長期的穩定。這種民本思想隨著建侯分封,也傳播到各地。《國語·魯語下》記魯國敬薑有一個理論:民勞則思,就生善心;民逸則淫而忘善,就生惡心,並進而闡發勤政愛民的為官之道。

第二,在東方,可稱之為薑齊文化區。這裏原住居民是東夷部落,今天大汶口文化考古遺存對此已有多種信息。炎帝族很早就進入這個地區。史載夷族夙沙氏向其歸服,後來齊國還有夙沙衛為官。齊國有一個薑姓逢國,亦很古老,據稱乃是周太王妃——皇妣太薑的母國,其地就在今臨淄附近。最早是東夷少昊部落爽鳩氏所居,傳到周初滅了此地的蒲姑氏,薑太公呂尚被分封到這裏。今濟陽發掘出逢國貴族大墓,有銅器證明他也是薑姓。參見邵望平、高廣仁:《炎帝與海岱區薑姓族群》,《炎帝文化與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嶽麓書社2002年版。呂尚的先祖本是“四嶽”之後,亦早已遷至東土,故被稱為“東夷之士”、“東海上人”。史實表明,炎帝與東夷兩種文化的融合時間不短,又有“夷俗仁”之說,與神農時的“仁誠之心”亦易於契合。它們就成為薑齊文化的古史背景。

呂尚到齊,立國伊始就顯現出薑炎文化的特色。他的治國主張是“因其俗,簡其禮,”尊賢尚功。相傳呂尚曾與武王對話,說“治國之道,愛民而已。”“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劉向:《說苑》。這和魯公伯禽主張“變其俗,革其禮”,尊尊親親的、帶有封閉性的治道,明顯不同。相傳周公旦當時便預見到魯國將“北麵事齊”,說齊政簡而“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它尊賢,重用人才,不分階層或地區,所謂“政不旅舊,則民不偷。”尚功即包括重視發展各項經濟,逐漁鹽之利;注重實效,關注民生。管、晏繼承這種理念和政策。管仲實行農、丁、商產業分治,倡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農業施行“相地衰征”,軍政上實行寓兵於農,同族相恤,人、家“相疇”,頗有神農時代的遺風;實行“三選製”征用人才。《國語·齊語》、《管子·小匡》。作為“萊之夷維人”的晏嬰,長期輔佐齊君,以直言、敢死、節儉著稱,力促景公實行民本政策,遏製官吏腐敗,提倡寬征、平抑物價等。見《左傳》魯襄公——昭公年間,《晏子春秋》。

所有這些與魯國比較,區別顯然。大之如發展經濟、重用人才、改革製度,魯國長期沒有什麽建樹。小之如春秋前期的“觀魚”、“觀社”事件,都反映一開放、一封閉,齊、魯文化的鮮明對照。《左傳》魯隱公五年、莊公二十三年。也因此最終導致兩國的一強一弱。

《管子》書中引述《神農書》和神農功績,在諸子間應是較多的,也是最早的。而晏子“批孔”也是第一人,魯昭公被季氏所出,孔子來到齊國,景公欲封他,晏子即加以阻止,說:孔子的儒學“滑稽而不可軌法”,崇喪厚葬,遊說乞貸,都不足為訓;“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祥(蹌)之節”,那是“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說齊欲用他改變齊俗,就是不以“細民”為先了。《史記·孔子世家》。最末一句話便說明齊政的民本思想比魯國要求實得多。無怪乎有學者認為《管子》是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可備一說。唐代興:《管仲的王霸學思想及其精神源流》,《管子學刊》2005年第1期。而一般認為,魯國屬於黃帝係統的文化,齊國則是炎黃文化的綜合體(楊向奎)。齊魯都流傳民本思想,但所處地位、實行程度,兩國相較都很有差異。孔子反對學農學圃,主張“民可使由之”、“庶人不議”,其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封閉性就較大。齊文化則比較開放,一直到戰國的稷下之學,真可謂“百家爭鳴”,其中都包含著炎帝文化的民本思想,如田駢的“五帝以呂,神農以鴻”,貴均、貴齊,尹文的“願天下人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等等均是。

第三,在南部的農學家文化。許行,應是“四嶽”的族裔,他倡導“神農之言”,從楚地來到滕國,滕文公也崇信神農之道而“行仁政”,讓許行住下。許行“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文公同他們相處得很好。同時,宋國的陳相、陳辛兄弟,背著耒耜也來到滕國。他們都讚美文公是行聖人之政的聖人。大家相見很高興,一麵探討神農之道,一麵議論時政,批評滕國一味充實倉廩府庫而“厲民自養”的政策,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飱而治。”他們摒棄儒學,和孟子當麵爭論;提倡“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這種向往遠古的農耕生活,真可說是“神農之教”在階級社會中的繼承者、實踐者。

在這裏,還出現一批耕隱之士,他們鄙薄儒學,亦帶有農家或道家的色彩,如荷篠丈人指責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一個楚狂叫接輿的,唱著歌,惋惜孔子奔走於亂世,不值得如此。他原是堅辭楚國重聘,甘願躬耕而食,“夫負釜甑,妻戴織器”的人,也是一個農家者流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二。

以上史實,表明炎帝文化進入曆史時期,依然綿綿流布,被人們追慕並實踐。



最後,我們試論炎帝文化民本思想的經曆、功績及今日探討的意義。炎黃文化這一整體概念是長期曆史形成的。溯其源,二帝所處的時代及其思想文化都有頗大的差異,一為“甲兵不起,刑政不用”的氏族全盛階段,已見前述;一為“外用甲兵,內行刀鋸”,初步出現了擴張領土、征服他族的戰爭和脫離人民大眾的武裝、管理機構、官吏、刑獄以及等級禮製,就是說,黃帝時代已經從原始社會末期跨入國家形成的文明門檻。

從曆史發展階段來說,黃帝文化標誌著由野蠻進入文明,開辟了一個新時代。我國古籍有許多記載,有的就說到“實為文明之漸”。參見王貴民:《炎帝神農與中華農業文化》,劉征主編:《炎帝文化與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嶽麓書社2002年版。《商君書·畫策》就這一變化,說的比較全麵:“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農既沒,以強勝弱,以眾暴寡。故黃帝作為君臣上下之義(儀),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內行刀鋸,外用甲兵,故時變也。”這是曆史發展規律。有的學派則認為這是由“至德之隆”而“德又下衰”。《莊子·繕性》。但從道德層麵上看,對於民本思想來說值得探討。這種時代變化,前述《禮運》篇有相同的描述:“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裏;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閉是用,而兵由是起。”

篇中說明這是由“大同”變成的“小康”社會,實是由原始共產主義變為階級社會。孔子以為這種變化從夏禹開始,建立了“家天下”,這從傳統的或新的史學觀點來看,都不算錯,但就今天研究的進展,還應認為是在黃帝時代開始了這一轉變。

從此,正式建立奴隸製王朝的“三代”便上同黃帝為首的“五帝”時代相銜接,這樣就從思想觀念到典章製度,連成一個聖德王功的道統,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由五帝至三王時代,就是奴隸製的產生和發展的曆史階段,炎黃文化中包含的神農時期原始民主、平等內容,已經不完全適合國家統治者的需求,這些政權的首腦多是黃帝係統的後裔,他們隻追蹤自己先祖的功德,如禘、郊等祭典係列即如此。炎帝薑姓的族裔不過是一些部族或小古國,因此,去古更遠的炎帝文化,有一些就不可避免地退居非主流的地位。

然而,神農時代那種原生的、天然的淳厚而和諧的社會,還是引起人們不時的景慕、回望,有假托堯之口說:“朕比之神農,猶昏之與旦也。”周·屍佼:《屍子》。也有傳說黃帝憂天下難治,夢遊華胥國,見到一派原始、自然的盛況而悟得“至道”。周·辛研:《文子》。作為顯學之一的道家,其理想的背景其實就是那神農氏族社會,老、莊都讚美那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老子》第八十章;《莊子·勝篋》篇。《老子》主張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清靜無為,澹泊無爭,慈愛卑柔,所謂“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與《莊子》所說“臥則於於,起則居居”,都是指神農社會的精神狀態。他們從這裏也引出許多民本思想。《老子》說:“聖人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四十九章,譴責暴斂驕奢的統治者為“盜竽”《老子》五十三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老子》七十五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老子》七十七章。指出無為無欲才能達到“民自化”、“民自富”、“民自正”。《老子》五十七章。《莊子》書中,很多以寓言形式發表政治觀,除“批孔”之外,他的反傳統政治及五帝時代的人事,黃帝也在所難免,甚而把黃帝描述為宗道求教的形象。看來,所稱“黃老”之學,若僅從學術角度,倒不如稱“農老”而名副其實。

諸子百家學派不同,卻有一共同之點就是都提倡民本思想(極少數除外),民本思想裏不能不包含炎帝文化。自是之後,追慕神農社會,寄托民本思想,代不乏人。典型的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並詩)描繪出一派桑竹田池的美景,男女老少怡然自得的民風,而所說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正是老、莊的語言。是故被人評以“真羲皇之想也”。這種“理想國”的設計,就是出於“秋熟靡王稅”的政治理想和慨歎古今“淳薄既異源”的感情。後來唐代王維繼寫《桃源行》古體詩,描摹山水田園人情物態,美妙動人,使之千百年來人們寄以無窮的遐思向往。

在階級社會,統治者也知道“民為邦本,食為民天”的要義,而繼承炎帝文化以來曆代形成一個係統的民本思想,對他們也是一個壓力,從而在施政中也多少加以采納,那種暴政暴斂也有所被遏製。曆代王朝都奉行先農祭祀,舉行藉禮,王親耕、後親桑,尚有神農時代的遺製。這雖不免逐漸流於形式,不過還不見有人公然反對這些舉措,就是因為“民之大事在農”。

在宣揚、奉行民本思想的程度上,主流學派和農家學派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農家以外的學派多半處於建言的地位,從無身履行:他們的學術思想本身也存在嚴重的局限,那就是這種民本思想始終被納入“統治思想”的規範之內。孔、孟的民本思想不能不說豐富、全麵,然而孔子強調“正名”,維護等級身份,嚴格君子、小人的畛域,鄙視農業勞動,等等;孟子創立仁政學說,重視民本,直至提出“民貴君輕”的卓越命題,可是他鄙薄農家(及墨家),在批駁君民“並耕”的觀點同時,提出了“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完全是剝削階級的理論,惡劣影響兩千多年。這樣,他們就不可能充分闡發和力促實現所倡導的民本思想。當然,這不隻是“聖人”的局限,而是曆史發展規律起主要作用的結果。

曆代農民起義則是民本思想及其政策的極度渴望者、堅決實踐者,他們向統治階級發出挑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提出均貧富,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人人有衣食等響亮口號。他們雖然一次次失敗了,但也一次次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迫使他們逐漸改善政治,調整政策,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地推動曆史前進。追根溯源,這就是源遠流長的古老民本思想的積極作用、曆史功績。

長期的階級社會裏,“大同之世”已成一抹史影,民本思想處於尷尬境地,曆史發展到今天,探討這一課題在當代與未來的意義,似乎還有必要。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是曆史發展規律之一,從“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轉入“天下為家”的私有製社會,這是一次否定;在漫長的曆史中,包含著的統一對立經過無數次的鬥爭,逐漸通過社會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又可以轉變為科學的共產主義,這是又一次的否定。這即是由公到私,又由私到公的一次大循環,卻是更高而向上的大循環,人類社會就是以此種螺旋形向上的循環而不斷發展的。這是眾所周知的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因此,神農時代的大同世界、和諧社會,進入階級社會而被改變;經過幾種社會階段的演進,今天我們建立了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隻要持續加強經濟、文化建設,發展高科技,達到物質、精神文明的高水準,逐步實現新的“大同”、現代的民主、平等,造成新的仁誠淳厚的道德風尚,構建友善敦睦的和諧社會,便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當然,這並非一蹴而就,需要通過長期的艱苦奮鬥。社會主義的方式也可以有多種,須經反複的驗證,而社會製度的性質則依然是根本的。就說農業,恩格斯在研究德國馬克公社曆史變遷之後,指出:“農業在歐洲隻剩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從事社會主義的經營,為社會主義的利益而經營。”“這樣一個自由農民階級”,能得到他們的“天然同誌”工人的幫助,就知道怎樣作(當為作得更好)。恩格斯:《馬克》,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4頁。

由建成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的漫長時期中,一方麵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以及吸收現代科學管理方法,加強執政能力;一方麵需要繼承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炎帝文化,及其中的民本思想無疑是一個重要成分。它的堅忍不拔、開拓創新、為公奉獻的精神,仍然是我們所闡發、吸取的珍貴財富。由此,實現中華民族的大複興、大奮進,使全民族臻於“大同”之境,為人類發展、和平作出示範性的貢獻。人稱“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應該讓這個預言成為真實。今天我們研討炎帝文化的意義當在乎此。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9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10綠眼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

  • 絕對權力

    作者:周梅森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李東方臨危受命,出任某省會城市市委書記,被迫麵對著幾屆前任留下的一堆垃圾政績工程和一團亂麻的腐敗局麵。火炭落到自己腳上,李東方知道疼了,於是絕地反擊,頂著各種壓力,收拾殘局,前任們的垃圾政績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