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馬神崇拜

(一)馬祖與天駟

中國古代崇拜馬祖,並舉行種種祭祀儀式。從文獻記載來看,至少在周代就已經盛行馬祖崇拜。春日祭祀馬祖,在周代成為一種定例。《周禮?夏官?校人》:“春祭馬祖,執駒。”《周禮?夏官??人》也有“祭馬祖”的記載。除春日定期舉行馬祖祭祀儀式外,周天子田獵之時,也必先祭馬祖。《詩?小雅?吉日》:“吉日維戊,既伯既禱。”既伯既禱,《說文解字》引《詩》作“既?既禱”,可見“伯”即等於“?”。“伯”就是馬祖。毛傳:“伯,馬祖也。”應劭注《漢書?敘傳》“類?厥宗”的“?”時也雲:“?,馬祖也。”古代動用馬匹,如田獵、征戰等必先祭祀巳馬祖。周天子因為外出狩獵需動用馬力,所以要事先祭祀馬祖以求其保佑。毛傳釋《詩?小雅?吉日》“既伯既禱”雲:“伯,馬祖也。重物慎微,將用馬力,必先為之禱其祖。”《爾雅?釋天》中也說:“既伯既禱,馬祭也。”應劭注《漢書?敘傳》“類?厥宗”的“?”時也雲:“?,馬祖也。馬者,兵之首,故祭其先神也。”

馬祖以外,還定期祭祀其他與馬有關的神。《周禮?夏官?校人》:“夏祭先牧,頒馬攻特;秋祭馬社,臧仆;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先牧、馬社、馬步都是與馬有關的神的名字。鄭玄注:“先牧,始養馬者,其人未聞”;“馬步神為災害馬者”;“馬社,始乘馬者。《世本》作曰‘相土作乘馬’”。孫?讓正義:“牧地及十二閑之中,蓋皆為置社,以祭後土,而以始製乘馬之人配食焉,謂之馬社也。”夏日祭祀“始養馬”的先牧神,並舉行為牡馬“攻特”(去勢)的儀式。秋日祭祀“始乘馬”的馬社神,傳說商始祖契之孫相土始“作乘馬”,秋日祭祀的可能就是相土。冬日祭祀馬步神,馬步神為“災害馬”者,祭祀此神,以保佑馬匹免受災疫。

周代以後,祭祀馬神的儀式仍然存在。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就曾命令祭師按照古代的禮儀在太一壇旁祭馬行(馬步)。《史記?封禪書》:“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祀)馬行,用一青牡馬。’……(武帝)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太一壇旁。”可見漢代仍行祭祀馬神的古禮。此禮到了隋代,仍然保持不變。據《隋書?禮儀誌》記載,“隋製,常以仲春用少牢祭馬祖於大澤。諸預祭官皆於祭所致齋一日,積柴於燎壇,禮畢,就燎。仲夏祭先牧,仲秋祭馬社,仲冬祭馬步,並於大澤,皆以剛日,牲用少牢,如祭馬祖,埋而不燎。”可見隋代所祭馬神的時間、神名與《周禮》所記相同。但周代所祭馬神的儀式已不可詳考,而《隋書》則記載了具體的祭祀儀禮,如祭官要齋戒,所用犧牲為“少牢”,祭祀馬祖時犧牲要“就燎”,而祭祀其他馬神則“埋而不燎”。隋代祭祀馬神的儀禮顯然是在效法周代古禮,《隋書》所記《周禮》中未見的內容,也許就是先秦古製,這使我們對古代祭祀馬祖的禮儀有了更加詳細的了解。

隋代在動用兵馬時也要祭祀馬祖。據《隋書?禮儀誌》記載,隋煬帝在大業七年征遼東時,就曾遣諸將“於薊城北設壇,祭馬祖於其上”。其他馬神也同時並祭。“又於其日,使有司並祭先牧及馬步,無鍾鼓之樂。”這與《詩?小雅?吉日》毛傳“將用馬力,必先為之禱其祖”形同一轍。

唐宋時期,仍行馬祖之祭。唐張說《大唐隴右監校頌德碑》:“若夫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敬其本也。”宋吳自牧《夢粱錄?八日祠山聖誕》:“府第及內官迎獻馬社,儀仗整肅,裝束華麗。”

馬祖是古人所崇拜的神靈,是馬之祖神,其最早來源可能與馬生殖崇拜有關,如前文所言。馬祖的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掌管馬匹的繁殖,仲春之時,馬正處於發情期,所以要祭祀馬祖,以乞求馬匹豐收;同時馬祖又是戰神,它能保佑人馬平安,所以在戰爭、田獵之時要祭祀馬祖。

先牧、馬社、馬步等神靈可視為馬祖的不同變體,先牧、馬社這兩個神靈為人類馴服了馬匹,使馬能夠為人乘駕,人們感其恩德,故祭祀之。而馬步(馬行)神,主馬的災疫,人們所以奉祭此神,是為了使馬匹免受災疫。按一般民間信仰的規律,這三個神靈的職能是可以最後統一到馬祖身上的,或者可以說,這三個神靈是馬祖在不同時間(夏、秋、冬)的變異表現形式。

馬祖神還被人們與天上的星象聯係起來。天駟星就是馬祖神星象化的結果。古代以房宿為天馬,所以又稱房宿為天駟或房駟。《國語?周語中》:“駟見而隕霜。”韋昭注:“駟,天駟,房星也。”房宿被認為是天馬之神,也因此獲得了許多與馬有關的別號,如“馬星”、“馬祖”、“馬龍”、“馬王”等。鄭玄注《周禮?春官?校人》“春祭馬祖”雲:“馬祖,天駟(房星)也。《孝經說》房為龍馬。”

房宿與心宿又被稱為“辰馬”,同屬東方蒼龍七宿。《國語?周語下》:“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韋昭注雲:“辰馬,謂房心星也。心星,所在大辰之次為天駟。駟,馬也,故曰辰馬。”

天駟星被視為馬祖神,故而人們常常將二者相提並論。唐人仲春祭祀馬祖時,其祝詞中就將“馬祖天駟”並在一處。據《通典》卷一三三記載,祭馬祖,“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麵跪,讀祝文曰:‘維某歲次月朔日,天子謹遣具官臣姓名,昭告於馬祖天駟之神,爰以春季遊牝於牧,?薦製幣、牲齊、粢成、庶品,明薦於馬祖天駟之神,尚饗。’”天駟星也被視為兵神和車馬之神,並於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祭馬王》:“馬王者,房星也。凡營伍中及蓄養車馬人家,均於六月二十三日祭之。”

天駟星的信仰功能與馬祖神的信仰功能是一致的,因而天駟信仰實際上是馬祖信仰星象化的結果,是馬祖崇拜與星象崇拜相結合的結果。這種信仰觀念的形成自然與漢代以來的讖緯之學有關,但讖緯之學背後仍深深地埋藏著原始的民間信仰。我國北方許多信仰薩滿教的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他們的觀念中就既有具體的牲畜保護神,同時也視北鬥七星為牲畜的保護神。

(二)馬頭娘

蠶神身上也有馬的影子。在民間,蠶神為一個長著馬頭的姑娘形象,所以又叫馬頭娘。蠶神馬頭娘的形成有一過程。

馬頭娘的原型大概是《山海經》中的蠶女。《海外北經》:“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郭璞注雲:“言?桑而吐絲,蓋蠶類也。”晉張華《博物誌》也有類似的記載:“嘔絲之野,有女子方跪據樹而嘔絲,北海外也。”這裏記載的神話把蠶和女子聯係在了一起,“跪據樹而嘔絲”的女子就是蠶女。

將蠶、女人與馬聯係起來較早的是荀子的《蠶賦》。荀子作有《賦篇》,以謎語的方式描述了幾種事物,如雲、箴等,其中也有蠶。《蠶賦》:“名號不美,與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後世。”多像一幅謎麵!賦中還揭開了謎底,“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歟?”這個謎底將蠶與女人、與馬連在了一起。

蠶女故事的完整記載在魏晉時期。晉幹寶《搜神記》卷十四“女化蠶”條載:

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餘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既承此言,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父見馬驚喜,因取而乘之。馬望所自來,悲鳴不已。父曰:“此馬無事如此,我家得無有故乎?”亟乘以歸。為畜牲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門,且莫出入。”於是伏弩射殺之,暴皮於庭。父行,女與鄰女於皮所戲,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耶?招此屠剝,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鄰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還求索,已出失之。

後經數日,得於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於樹上。其繭綸理厚大,異於常蠶。鄰婦取而養之,其收數倍。因名其樹曰“桑”。桑者,喪也。由斯百姓競種之,今世所養是也。言桑蠶者,是古蠶之餘類也。

可見蠶女故事至少在魏晉時代就已經成型了。到了唐代,這個故事又有了新的變異。《原化傳拾遺?蠶女》和孫顏《神女傳?蠶女》記錄了流傳此時的異文。《太平廣記》卷四百七十九引《原化傳拾遺?蠶女》雲:

蠶女者,當高辛帝時,蜀地未立君長,無所統攝,其人聚族而居,遞相噬侵。蠶女舊跡,今在廣漢,不知其姓氏。其父為鄰邦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馬猶在。女念父隔絕,或廢飲食。其母慰撫之,因告訴於眾曰:“有得父還者,以此女嫁之。”部下之人,唯聞其誓,無能致父歸者。馬聞其言,驚躍振迅,絕其拘絆而去。數日,父乃乘馬歸。

自此馬嘶鳴不肯飲?。父問其故,母以誓眾之言白之。父曰:“誓於人,不誓於馬。安有配人而偶非類乎?能脫我於難,功亦大矣,所誓之言,不可行也。”馬愈咆。父怒,射殺之,曝其皮於庭。女行過其側,馬皮蹶然而起,卷女飛去。旬日,皮複棲於桑樹之上,女化為蠶,食桑葉,吐絲成繭,以衣被於人間。

父母悔恨,念之不已,忽見蠶女,乘流雲,駕此馬,侍衛數十人,白天而下,謂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義,授以九宮仙嬪之任,長生於天矣,無複憶念也。”乃衝虛而去。

今家在什邡、綿竹、德陽三縣界,每歲祈蠶者,四方雲集,皆獲靈應。宮觀諸化,塑女子之像,披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桑焉。《稽聖賦》曰:“安有女,感彼死馬,化為蠶蟲,衣被天下是也。”

唐以後,馬頭娘神話仍在繼續流傳,文獻中也有一些記載,如宋戴埴《鼠璞》卷下“蠶馬同氣”條引唐《乘異集》、元無名氏《三教搜神大全》卷三“蠶女”條、清姚福均《鑄鼎餘聞》等等。一直到今天,在我國南方產蠶區還能收集到馬頭娘的神話故事。故事發生的時代、地點和某些細節雖然有些差異,但基本情節模式和主要內容一直保持不變。

馬頭娘神話之所以千古流傳,是因為神話裏蘊涵著人們的精神信仰。馬頭娘作為蠶神,一直是人們所崇拜的對象。蠶區的人們視馬頭娘為菩薩,稱蠶神為“馬明菩薩”,又作“馬鳴王菩薩”、“馬名王菩薩”。這些名稱的來由,都源於此。宋戴埴《鼠璞》卷下:“俗謂蠶神為馬明菩薩,以此。”清翟灝《通俗編》引《七修類稿》:“馬頭娘,本荀子《蠶賦》‘身女好而頭馬首’一語附會,俗稱馬明王,乃神通之號,或作鳴。”

民間還為蠶女立廟祭祀。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卷十:“北高峰,石磴數百級……山半有馬明王廟。春月,祈蠶者鹹往焉。”甚至一些佛寺中也立有馬明王像。清光緒年間《嘉興府誌》中說:“馬頭娘,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婦飾而乘馬,稱馬鳴王菩薩。鄉人多祀之。”清光緒年間的《桐鄉縣誌》亦引乾隆年間李廷輝《蠶桑詞》雲:“綠遍郊原是女桑,村村競賽馬頭娘。”可見當時祭蠶神之風極盛。

崇拜馬頭娘之俗近世尚存。據學者們調查,杭嘉湖蠶鄉在建國前隨處可見蠶神廟,一些大廟中也配祀蠶神馬頭娘。每逢過節,貨店出售神馬,馬頭娘是其中一種。近代所能見到的神像,多為一女子騎一匹馬上,手裏捧著一盤繭子,也有的是一女子身旁站一匹馬的。甚至還有一些更古老的遺存,如20世紀30年代的江蘇宜興地區尚存在這樣的蠶神像:一女子頭頂罩一馬頭,身上披馬皮,端坐,手捧繭子。民間尚有各種祭祀活動。即使是到了建國後,仍有些地方偷偷地搞祭祀活動。在杭嘉湖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馬明王菩薩的故事和歌謠。

蠶神形象體現了蠶、馬、女人三者的統一。蠶神為女性這一點是不足為奇的。養蠶業的發明者嫘祖是女性,後世蠶絲生產的主角也是女性。女性在男耕女織的社會裏獨擋著“織”這重要一麵,自然應當上升到神的地位。不好理解的是蠶神形象為什麽會有馬的成分,而且是重要部位――頭――呢?

民間對動植物某種信仰意義的獲得往往有這樣一個規律,人們總是能在動植物中找到與人或物有關的某種恰似點,或取其形,或取其聲,或取其色,或取其味,或取其性,或兼而取之,賦予一定的意義。取其形者,如瓜瓞綿綿;取其聲者,如鯉魚荷蓮;取其色者,如鬆柏常青;取其味者,如香花比美女,惡草喻小人;取其性者,如萱草之解憂,合歡之觸忿。蠶神被賦予馬頭形象正是人們取蠶首與馬頭形似的結果。蠶的形狀像馬,荀子《蠶賦》中就將蠶首與“馬首”聯係起來。蠶的頭部高高昂起以及蠶吃桑葉的動作也與馬相似。馬在民間還被視為大物,大蠶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馬。大蠶(馬蠶)同時意味著絲多,絲多則預示著豐收,而能保佑蠶絲豐收者才會被尊為神明。蠶與馬之間的種種恰似點深深地印在人們頭腦裏,以至使人們為蠶神賦形時不能不想到馬。

還有一點可能是,蠶神馬頭女身象征著男女交媾。蠶因為一直與女性相伴,所以成了女性的象征;而馬主要與男性相伴,所以成了男性的象征。蠶女神話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情節就是女人與牡馬的結合。這裏的人馬結合或許是一種以男女相交的方式促使蠶業豐收的巫術行為。聯係到國內外一些農業民族中曾以男女性交之事行促使作物豐收之禮,使我們不能不作如是說。千百年來,蠶區人津津樂道地講述人馬成婚的故事,其他細節都有所變異而獨此不變,說明人們正是在潛意識裏複製著男女相交促蠶豐收這一古老的禮儀。

(三)馬誕日與馬神廟

馬是中國民間的主要役畜,對於農牧經濟作用甚大,所以被尊奉為馬王。舊時民間多在馬王聖誕之日,舉行種種敬神活動。

馬王生日,全國各地時間不一。漢族民間許多地區以陰曆正月初六或七月十五為馬王生日,其他一些民族則有自己的馬王生日,如佘族以陰曆三月二十三日為白馬王生日。盡管各地區、各民族馬王生日的節期不一樣,但舉行的儀式卻是大同小異的。

正月初六為馬王誕生之日,這是一種相當古老的習俗。《荊楚歲時記》按董勳《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六日為馬,這裏的馬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馬,而是創世紀中的馬。這一天禁忌打馬、罵馬,更禁忌殺馬,民間有所謂“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六日不殺馬”之說。有些地區還在此日舉行儀式,人們麵對馬廄,大聲呼喊“牛馬雞畜令來”,以求馬業興旺。民間還在這一天根據天氣的陰晴來占卜當年養馬之興衰,晴主育,陰主災。宋高承《事物紀原?正朔曆數?人日》:“東方朔《占書》曰: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穀。其日晴明溫和,為蕃息安泰之侯;陰寒慘烈,為疾病衰耗之征。”

許多漢族地區以陰曆七月十五日為馬(和其他牲畜)的生日,這一天要停止使役馬牛等畜類,給它們喂一些好吃的東西,並舉行種種敬馬牛的儀式和其他祭祀活動。否則,民間以為會得罪畜神,不吉利。河南林縣一帶,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凡有牲口的農家晚上還做一鍋炒米飯給牲口吃。民諺雲:“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吃頓炒米飯。”還要燃放鞭炮,慶賀六畜興旺。這一天不管怎樣忙,也不能使用牲口,更忌諱借給外人使用。

有些地區在新年等節日中也舉行敬馬的儀式。漢族一些地區大年初一禁止使用牛馬,同時還要給牛馬一些好吃的東西,如餃子之類。雲南滄源一帶的佤族人過春節時,首先要向寨王敬拜,然後再向自家父母敬拜,接著還要向騾馬、耕牛等表示敬意,還要給牛馬喂一頓糯米飯。這些敬馬儀式是古人崇拜馬的一種表現。

舊時全國許多地區還建有馬神廟,以祭祀馬神。民間稱馬神為馬王爺、馬明王等。馬王爺,是民間信仰的司馬之神。馬王爺傳為西漢大臣金日?。金日?為匈奴休屠王太子,字叔翁,武帝時從昆邪王歸漢,任馬監,後拜為侍中。其相貌奇特,在武帝左右,目不忤視。金日作為漢家養馬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後被民間尊為神聖。舊時全國各地馬王廟甚多,祭祀相當普遍。馬神廟中有馬王爺像,像旁有神馬。馬王爺像為四臂三目,故俗語有“馬王爺三隻眼”。馬夫、騾馬商、農家在陰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馬王爺。據說馬王爺不享黑牲肉,所以多以白羊獻祭,不用黑牲。《新燕語》:“祭品用全羊一腔,不用豬,謂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也。”按古代“六畜不相為用”的慣製,也禁忌用馬肉獻祭馬王。《左傳?僖公十九年》:“六畜不相為用。”杜預注:“六畜不相為用,謂若祭馬先,不用馬。”今北京廣渠門內有馬神廟,其中就供奉著馬王神像。有些地區馬神是和牛神等其他神靈共處同一廟中的。今山西臨汾西北25公裏的魏村,有牛王廟,廟裏就供奉著馬王、牛王和藥王的塑像。祭祀或朝拜者的動機除了祈求馬匹興旺外,也有把馬作為戰神來崇拜的。明末太監岑章鎮遼東時,曾在廣寧南建馬神廟,其建廟的動機就是馬中錫《馬神廟碑記》中所說,是因為“馬實邊鎮重務”。

馬神廟裏的馬王爺和蠶女廟裏的馬頭娘神顯然有兩個來源,但在民間常常將二者混為一談,因此馬王爺和馬頭娘都有馬鳴(明)王等稱呼,許多地區的馬神廟裏的馬神也具有了保佑蠶業豐收的信仰功能。在浙江杭嘉湖地區,蠶農除祭祀蠶神外,還要祭祀蠶花五聖。關於蠶花五聖,有人說是馬頭娘,也有人說是三日六臂的男神形象。這兩種說法正反映了馬神與蠶神逐漸合流的過程。

(四)牛頭馬麵

牛頭馬麵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獄鬼卒。中國民間信仰宇宙三界觀。認為宇宙分為上中下三界,上界即天界,是天神的世界;中界即地上界,是人類的世界;下界在地下,是人們死後的去處,即陰間。正如人間有各種統治階層一樣,在陰曹地府也有各級管理者,其中最有實權、影響最大的要屬閻羅王。其他陰間鬼卒官吏有黑白無常、判官鬼吏、十殿閻王以及牛頭馬麵等等。

牛頭馬麵是陰曹地府中數量最多的鬼卒。牛頭鬼卒生得牛頭,人身,手,牛蹄,手中常持一把鋼叉。馬麵鬼卒長有馬頭人身,它們受閻羅王支派,常在陰間和陽界行走,以捉拿或處罰有罪之人。

牛頭馬麵最早稱“牛頭阿旁”,是佛經中的地獄鬼卒。《法苑珠林》卷十二中說:“閻羅王者,昔為毗沙國王。經與維陀如生王共戰,兵力不敵,因立誓願為地獄主。臣佐十八人,領百萬之眾,頭有角耳,皆悉忿懟,同立誓曰:後當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閻羅王是。百萬之眾,諸阿旁是。”這裏的“頭有角耳”的百萬阿旁,就是後來的牛頭鬼卒。《五苦章句經》:“獄卒名阿旁,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

從佛經記載來看,原隻有牛頭,即牛頭阿旁,沒有馬麵。因為中國人最講究對稱、成雙,所以又給牛頭配上了馬麵。清人俞樾《茶香室三鈔》卷二?中認為,“古止是牛頭,其馬麵則後人以配牛頭者耳”。魯迅先生也這樣認為。《朝花夕拾?無常》:“然而那又究竟是陰間,閻羅天子,牛首阿旁,還有中國人自己想出來的馬麵。”

唐敦煌變文《目連救母》中提到了“馬麵”。文中說:“目連行前至一地獄……獄中數萬人總是牛頭馬麵。”《通俗編》引《冥祥記》也記載有關牛頭馬麵的傳說:“宋何淡之得病,見一鬼,形甚長壯,牛頭人身,手執鐵叉。沙門慧義曰:此牛頭阿旁也。《傳燈錄》:國清奉曰:釋迦是牛頭獄卒,馬祖是馬麵阿旁。”

為什麽中國人以馬麵來配牛頭呢?這與中國固有的一些信仰和習慣有關。牛頭、馬麵這樣的形象實際上在中國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前文已言,《山海經》中有許多半人半獸的形象,其中就有“牛首人身”、“人首馬身”等半人半牛或半人半馬的形象。也因為馬與牛一樣,是中國最主要的畜力,體壯,力大,善走,隻有這樣的動物才能與牛頭相配作為地獄鬼卒來人間捉拿為非作歹者。再者,將牛馬並稱已經是人們的一種言語習慣,如“作牛作馬”、“呼牛呼馬”、“牛溲馬勃”等(詳後)。佛教傳入中國後,其地獄觀念和中國原有的民間信仰及語言習慣結合一處,於是就有了牛頭馬麵的形象。因此,中國民間信仰中的牛頭馬麵神,應是佛教與原始信仰和人們的言語習慣相結合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佛教影響的結果。

與馬麵鬼卒類似的形象還有六丁六甲中的甲午神將韋玉卿。六丁六甲包括十二位神,其得名全部來自天幹地支,屬於值日神之類。據《三才圖會》、《老君六甲符圖》等載,六丁六甲包括丁卯神將司馬卿、丁醜神將趙子任……甲申神將扈文長,甲午神將韋玉卿等。這些神靈均被描繪成半人半獸的形象,其中的甲午神將韋玉卿,就是馬首人身的形象。這種半人半馬的形象,也是人們的馬神崇拜意識的一種反映。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