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經濟表

魁奈

【作品內容】

一、魁奈的經濟思想

(一)魁奈重農思想述評

魁奈經濟學說把人類社會分為兩種不同的秩序:一是“自然秩序”,這是上帝為了人類幸福而製定的秩序,是永恒不變的;二是“人為秩序”(即“積極的秩序”),這是人類社會實際存在的狀態。

在魁奈看來,流通領域經常為動蕩混亂的市場所幹擾,而生產領域最不受市場幹擾。因此,為了找出“自然秩序”,魁奈把研究的視野由流通領域轉移到生產領域,從而最早係統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魁奈認為,符合“自然秩序”的生產部門是農業。他指出,生產就是財富的生產,生產部門就是能使財富數量真正增加的部門。隻有農業部門才會使財富本身增加,而其他經濟部門隻不過是把各種已經存在的物質因素結合起來,並沒有創造新的財富。比如工業把木材變成桌椅,這隻是改變了木材的形式,而沒有增加財富。再比如商業中把商品從一個地方運往另一個地方,隻是改變了物質的存放地點而沒有增加商品的數量。因此,他認為,真正的財富手工業、商業都無能為力,隻有農業才能辦得到。

由於魁奈把農業看做是唯一的生產部門,因此,他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把農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一再強調,“君主和人民決不要忘記土地是財富的唯一源泉,隻有農業才能使財富增加”。“一切利益的本源是農業,正是農業供給原材料,給君主和土地所有者以收入,發展商業,增加人口,從而維持國家的繁榮。”魁奈認清了重商主義給法國社會經濟生活,尤其是對農業造成的極其嚴重的危害,力主實行重農主義方針政策,特別是主張推廣“大農經營”即新生的資本主義農業經營方式,以便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財富,增加人口,促使法國重新走上繁榮富強之路。這是貫穿魁奈經濟著作的主題和中心線索。

(二)“純產品”學說

魁奈重新解釋了財富和貨幣的本質及作用,提出了“純產品”學說。他認為隻有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同時又具有交換價值的物品才是商品,也才是財富;他指出貨幣隻是一種交換的工具和流通媒介,而不是財富本身。這種觀點在批判重商主義的背景下具有曆史的合理性和進步性,但他顯然走過了頭,輕視和低估了貨幣的作用;他強調農業是財富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因為他認為農業實現了財富的“增加”;同時他否認手工業和商業的生產性,因為他認為這裏發生的隻是財富的“相加”。這種看法的不合情理似乎不言而喻,但同樣不可思議的是這種看法在當時的法國居然是一種創意,因為重商主義連農業的生產性也否認。

“純產品”學說是魁奈經濟理論的核心,因為在他看來國富民強的關鍵在於能否在農業中創造出更多的純產品。所謂純產品(net product)是指農產品中扣除生產資料和工資後剩下的部分,即每年收獲的農產品中,除去種子、肥料、人力、農具等各項支出之後的餘額。表示為:農業總產品生產資料+工資+“純產品”。實際上,純產品剩餘或淨收入,即,彌補生產成本後的剩餘。純產品的多少顯示了農業生產率的高低,也決定著社會經濟生活的興衰,因為在魁奈看來,作為純產品的獲得者的“所有者階級”如何支出(花費)這種純產品,是“生產地”使用還是“不生產地”使用,直接左右著社會經濟的規模。

《經濟表》的分析是以“純產品”學說為基礎,把整個社會劃分成三個階級:生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不生產階級。生產階級是指從事農業的階級,包括租地農場主和農業工人,是唯一的生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包括地主及從屬人員、國王和官吏,以及以什一稅占有者身份出現的教會,其特點是從農業階級取得“純產品”;不生產階級包括工商業中資本家和工人,不創造“純產品”,所以是不生產階級。魁奈利用圖表分析了社會產品在各個階級之間的分配、分析了簡單再生產的基礎,把“資本的整個生產過程表現為再生產過程,把流通表現為僅僅是這個再生產過程的形式;把貨幣流通表現為僅僅是資本流通的一個要素”。在該表所表現的再生產過程中,包括社會各階級的收入來源,資本和所得之間的交換,再生產的消費和個人的消費,對於科學的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是富有啟發作用的。《經濟表》所要說明的問題是,農業是唯一創造價值的部門(即創造“純產品”的部門),以及一國每年的全部產品,怎樣在各個階級之間流通,怎樣使每年的簡單再生產能夠周而複始地進行。在此基礎上,得出了農業國管理的一般原則。

魁奈把農業視為財富的唯一源泉的觀點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他將純產品的源泉僅僅歸結為上述餘額卻具有經濟合理性和科學性。他還根據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經營的實踐,以及法國北部幾個先進省份的經驗,大力肯定“大農經營”的優越性,這集中體現了魁奈追求嶄新農業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眼光和創新精神。所謂“大農經營”是指由農場主使用馬拉犁所進行的資本主義經營,這種經營的“原預付”和“年預付”(大體相當於農業中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充足,“純產品率”(農業生產率)高;與其相對的是所謂“小農經營”,其特征是資金不足,通常隻能使用牛拉犁,純產品率較低。針對法國當時社會經濟政策的弊端,魁奈強調,自由放任的對外貿易,國內穀物的高價格,以及減輕對農場主的賦稅(隻應當對純產品收稅),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三個必要條件。如果離開上述國富民強的主題,離開法國社會當時的背景,強製地以今人的某種理論和方法去品評它,就不可能理解它應有的曆史內涵和科學光輝,也不可能對魁奈經濟學說真正的缺陷和不足作出切合實際的判斷。

二、《經濟表》的主要內容

在魁奈的經濟思想中,最有影響、最閃光,也是最引學人注目的,就是其代表作《經濟表》(Tableau Economique 1758年)。這部重農學派的集大成著作中,他分析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全麵闡述了重農學派理論。馬克思曾指出:在魁奈《經濟表》中,“無數單個的流通行為,從一開始就被綜合成為它們的具有社會特征的大量運動。――幾個巨大的、職能上確定的、經濟的社會階級之間的流通”。從而對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做了最初的科學說明。雖然《經濟表》曆來被人們稱為魁奈最重要著作,但實際上經濟表是魁奈創造的用來分析社會收入或支出分配的狀況的圖表,嚴格意義講它是一種經濟分析方法或最早的經濟模型。

(一)版本與模式

作為醫生出身的魁奈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都存在一種不以人們的意誌和意識為轉移的自然秩序,這種自然秩序無論在自然界或人類社會都處於統治地位。因此,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可運用同一方法,即要從對事物現象的觀察出發,運用理性分析,去發現事物內在聯係的必然性,去尋找自然秩序。根據這一認識,魁奈提倡研究經濟學要用抽象法。而他的《經濟表》正是在這一個經濟學方法論的指導下產生的。

《經濟表》最先創著於1758年底,並被魁奈曆經8年時間加以改進和完善。據已發現的材料看,魁奈親手繪製的《經濟表》至少有12個版本。根據各種版本繪製的時間先後和形式的繁簡程度,《經濟表》可分為原表、略表和圖式。《經濟表》前三個版本都屬於原表。在《農村哲學》第七章中出現的4幅圖表均屬於略表。在《經濟表的分析》《第一個經濟問題》《第二個經濟問題》中出現的5幅表都屬於圖式。根據《經濟表》中收入或支出的流量均衡狀況劃分,《經濟表》又可區分為均衡模式和非均衡模式。其中均衡模式有7表,非均衡模式有5表。

《經濟表》基本上有兩個模式,前後是個演變的過程。在第一、二、三版和見於米拉波1790年的《人類之友》中的《經濟表》所采取的是一個曲折連接線的模式,即之字形模式。在魁奈和米拉波合著的《農村哲學》中,複雜的模式開始讓位於提要的模式。而在魁奈的《經濟表分析》中,提要的模式最後發展為《經濟表算學範式》的新模式。這一模式成了《經濟表》的基本模式。還有一種就是算術圖式。

(二)分析的前提和假定條件

前提:經濟自由、實行自由競爭的“自然秩序”。

假定:

(1)認為社會普遍實行的是大規模租地農業經濟,而小農經濟則忽略不計;

(2)把社會劃分為生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和不生產階級三個主要階級,三個階級間無數買賣行為都合成一次總的交換,貨幣隻在三個階級之間流通,各階級內部的流通則舍掉,即隻考慮三個階級之間的商品流通;

(3)社會再生產是簡單再生產;

(4)商品價格保持不變;

(5)對國外市場略而不談,即不考慮對外貿易因素。

(三)分析的目的

《經濟表》旨在說明:(1)全部農產品在三大階級中如何分配才能使再生產正常進行;(2)在產品分配中,各經濟部門如何相互聯係並構成有機整體;(3)農業如何因“純產品”而成為經濟活動和發展的基礎。

(四)分析過程

魁奈《經濟表》的出發點是總的收成,是農業在上一年所生產的總產品。也就是說流通是在生產過程結束之後才開始的,是從生產的成果或者說是收獲出發,而其基礎就是商業資本的循環。

1.流通開始前社會各階級的情況

(1)生產階級在生產過程中,最初原預付為100億裏弗爾,每年再投入價值20億的“年預付”。魁奈假定“原預付”的資本可用十年,每年損耗為10億。投入的資本每年可創造出價值50億裏弗爾的年總產品。從實物構成上來說,在這50億裏弗爾的總產品中,40億為糧食,10億為工業原料。而就價值構成來說,這價值50億的總產品分別包括以利息形式補償“原預付”的耗損或折舊的價值,補償“年預付”價值和“純產物”,也就是剩餘產品的價值;它們分別為:10億裏弗爾,兩個20億裏弗爾。此外,在流通前,生產階級沒有掌握在上一年度流通中收回的20億裏弗爾,並交給地主(土地所有者階級)作為地租。

(2)土地所有者階級在流通開始時,有生產階級交給他們的地租,20億裏弗爾。這20億裏弗爾是國內流通所需的貨幣總額,在即將開始的流通中起著重要的杠杆作用。

(3)不生產階級在流通開始前,已有加工製造出來的工業品價值20億裏弗爾。這有一半是生活用品,另一半則是生產用品。從價值形態上說,也就是有10億為經營資本,10億為不生產階級在生產期間所必需的生活費用。

2.流通過程

魁奈在《經濟表》中把整個流通過程歸結為包括商品和貨幣流通的五次交換行為,每次均流通10億裏弗爾產品,共50億裏弗爾產品,其中工業製造品20億,農業30億。具體過程如下:

(1)土地所有者用生產階級交付的20億地租中的10億來和生產階級交換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

(2)土地所有者用剩下的10億地租向不生產階級購買工業品。

(3)不生產階級用出售工業品給土地所有者所得的10億裏弗爾向生產階級購買生活資料。

(4)生產階級為了生產向不生產階級購買價值10億裏弗爾的工業品(生產資料)。

(5)不生產階級又以向生產階級出售工業品所得的10億裏弗爾向他們購置農產品以作為工業原料。

3.流通結果

經過上麵五次交換,即整個流通完成後形成了這樣的結果:(1)土地所有者用他們在流通前所取得的20億裏弗爾貨幣地租,換取了10億的生活資料和10億的工業品,得到了他們所“應得”的“純產品”。(2)不生產階級得到了10億的生活資料確保生存需要和10億的農產品(工業原料),保證社會再生產的繼續。(3)生產階級以上一年度生產中的價值30億的農產品(20億的生活資料,10億的工業原料)換得價值10億的生產資料和20億的貨幣。除了這30億進入流通外,生產階級還有價值20億裏弗爾的農產品保留在他們手中,作為種子和本階級的生活資料,不參加流通。

這樣整個運動於是完成。在本年度,簡單的再生產可以再進行,而在本年度生產結束後,同樣的流通又可以再進行。這就是魁奈《經濟表》所闡述的主要內容,也是魁奈在經濟學說史上的一個傑出的貢獻。

【簡要評述】

一、有價值的創見

在經濟學尚處於初創階段,在法國當時重商輕農的重商主義氛圍下,魁奈的《經濟表》可算得上是一個富有創見的卓越嚐試,是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宏觀經濟分析的第一次天才探索。

馬克思曾在很多著作中提到重農學派和魁奈時,給予魁奈的《經濟表》以極高的評價。馬克思依據魁奈《經濟表》的算學範式分別詳盡地分析了租地農場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流通,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流通,租地農場主和工業家之間的流通,以及《經濟表》上的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關係及表現等。馬克思總結說:“實際上,這是一種嚐試:把資本的整個生產過程表現為再生產過程,把流通過程表現為僅僅是這個再生產過程的形式;把貨幣流通表現為僅僅是資本流通的一個要素;同時,把收入的來源、資本和收入之間的交換、再生產消費對最終消費的關係都包括到這個再生產過程中,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實際上是資本和收入之間)的流通包括到資本流通中;最後,把生產勞動的兩大部門――原料生產和工業――之間的流通表現為這個再生產過程的要素,而且把這一切總結在一張表上,這張表實際上隻有五條線,聯結著六個出發點或歸宿點。這個嚐試是在18世紀30至60年代政治經濟學幼年時期作出的,這是一個極有天才的思想,毫無疑問是政治經濟學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英國人夏爾?季德(Charles Gide)和夏爾?利基特(Charles Rist)對《經濟表》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重農學派的分配方案中最值得注意的東西,不是他們所作的論證,而是他們強調財富的流通事實上總是遵循著某些規律,及各階級的收入怎樣取決於這種流轉的過程。”

總的來說,魁奈的《經濟表》的重要意義體現為以下幾點:

(1)《經濟表》中運用了抽象法,抽象掉了考察和探索中不必要的因素,而對本質問題進行科學和集中的分析研究,從而使闡述的主要問題得出明晰清楚的結論。這種分析方法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示。像馬克思的兩大部類的分析和列昂惕夫的投入―產出表的經濟計量分析,都受到魁奈經濟表的啟發和影響。

(2)《經濟表》以每年從土地上生產出來的總產品,即一年收獲的終結為循環的開始,實際上已正確地分析了簡單再生產的基礎。

(3)《經濟表》把各階級的收入來源,資本和所得的交換,再生產的消費和個人消費,以及把農業與工業,即生產的兩大部門之間的流通,看成是再生產過程的要素。這些在當時,無疑都是幾乎天才般的認識,對後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4)《經濟表》把資本的整個生產過程,看做是再生產過程,把流通過程表現為僅僅是這個再生產過程的形式;貨幣流通表現為僅僅是資本流通的要素,是為再生產過程服務的,受生產製約的,從而總結了重商主義政策把國家致富之路放在流通領域的教訓,重新提出以生產領域作為富國的根基。

(5)《經濟表》再次論證了土地所有者階級是不事生產、不勞而獲的階級,因而就此引出了十分重要的結論:土地所有者階級終日遊手好閑,卻以收地租的方式占有了純產品,那麽他們就應該擔負國家的全部稅收。生產階級和不生產階級則應被免除納稅的義務,以便更好地維持再生產過程。不僅如此,國家還應該取消對他們的幹預政策,放棄工業法規,廢除行會製度,倡導自由競爭和自由進行對外貿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曾指出,重農學派名為重農,其實是為資本主義工商業鳴鑼開道的。魁奈的主張明顯地反映出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說的反封建特點。他提出的不幹預工商業的理論,就是經濟自由原則。這正是當時資產階級在經濟上追求的理想。

二、曆史的局限性

魁奈作為18世紀古典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私有製的積極維護者,這就決定了他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曆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因此在他的重農主義思想體係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非正確非科學乃至庸俗的成分。如他否定工業和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把農業看成是唯一的生產部門,反對農業人口的流動,主張實行資本主義大農業,維護私有製等。

魁奈把農業視為財富的唯一源泉的觀點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按照魁奈的觀點,產品比投入有更大的價值,這種淨產值,完全來自農民,所以他稱農民為“生產階級”。手藝人雖然也生產有用的物品,但他們是依賴農民的淨產值而生存的。所以,他稱手藝人為“不生產階級”。這種關於生產和不生產階級令人吃驚的劃分,隻有想到魁奈是生活在國王的宮廷中,而他的讀者都是土地占有者,我們才能理解。他們的生活完全依靠農民提供的糧食。魁奈所說的淨產值,實際上隻不過是大地主們的收入,從這方麵講,魁奈的分析是受到時代偏見的限製的。他本人就是一個大地主,財產高達118000鎊之多。

具體地說,魁奈《經濟表》的局限性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1)《經濟表》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生產、流通、分配的有規律的運行過程的簡明圖示說明,這對經濟理論的研究是一個很大的貢獻。但魁奈把生產的資產階級形式,看做生產的自然形式,因而把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看成是生產的一種永恒的自然形式,把支配社會的特定的曆史階段的規律,即支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看做支配一切社會生產方式的規律,卻又犯了很大的錯誤。馬克思對此曾指出魁奈的錯誤隻在於:“他把社會的一個特定曆史階段的物質規律看成同樣支配著一切社會形式的抽象規律。”

(2)魁奈片麵地把農業視為唯一的生產部門,把地租作為剩餘價值的唯一形態。

(3)《經濟表》中,隻把資本劃分為“原預付”與“年預付”,沒有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因此,不能正確地分析剩餘價值的來源,不能從C+V+M價值構成的形式上進行分析,不能科學地論證“純產品”的真正來源。

(4)《經濟表》沒有把社會生產分為生產生產資料和生產消費資料的兩大部類,而是把社會生產分為農業和工業兩個部門,這樣的區分雖有一定價值,但它不能真正理解社會資本的特性,也不可能正確區別社會資本和收入的概念,最終也就不可能從理論上解決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過程問題。

(5)魁奈沒有把工業視為生產部門,在工業生產中隻有“年預付”而沒有“原預付”,沒有剩餘價值的生產,社會總產品僅限於50億裏弗爾農產品,沒有把20億裏弗爾的工業品列入社會總產品中,因此,在整個流通過程結束時,沒有留下工業品滿足本階級的生產消費和生活需要,這根本不可能,極其錯誤。

(王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M],人民出版社,197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奧地利〕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法〕魁奈,經濟表的說明[A],魁奈經濟著作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5]〔英〕夏爾?季德、夏爾?利基特,經濟學說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6]馬濤,經濟思想史教程[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7]陳岱孫,政治經濟學史,上冊[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

[8]〔英〕米克,重農主義經濟學[M],坎布裏奇:哈佛大學出版社,1963.

[9]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