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遙遠的史前時代

  世界古代史包括上古和中古兩個曆史階段,時限從人類社會開始至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兒著重介紹上古史的概況。

  世界曆史書上,一般把從最早國家的出現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段曆史,叫上古史。歐洲在這段時期處於奴隸社會,所以也把上古社會說成奴隸社會。如果從全世界範圍講,就不完全一樣,比如我們中國,在公元前221年就進入了封建社會。

  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一種進步。在奴隸社會,戰俘不再被殺掉,而成為奴隸,這種社會關係有利於保存社會生產力,也擴大了生產規模。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同時剝削其他勞動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方式有所不同,處在各大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和興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都形成了遼闊的專製帝國。在歐洲,起初出現了許多城邦小國,其中像雅典、斯巴達、羅馬等國一度是共和製,後來才被龐大的帝國所取代。無論是共和國還是專製政體,其實質都是一樣的。

  上古社會政局變化非常頻繁。當時,同一地區的各個國家,每個國家內部的不同政權派別,互相爭鬥,權力更迭,戰爭不斷;奴隸和平民的反抗也貫穿始終。

  由於客觀環境的不同,在上古社會裏,東方國家的統治者往往組織大規模的勞動來治理河患、修陵建城等。在歐洲,奴隸勞動則廣泛應用在各部門,除了農業,手工業生產大量使用奴隸外,家庭也廣泛使用奴隸。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已經使用金屬工具,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較發達的農業。

  在文化方麵,東方各國的天文、曆法、數學、哲學以及建築、文學藝術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古代希臘和羅馬的科學文化也對西方社會和全世界產生了影響。以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學者為代表的希臘哲學和中國哲學,為人們認識世界開拓了途徑。這個階段,佛教和基督教相繼誕生,逐漸發展成影響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因素。

  總之,以奴隸社會為主要形態的上古社會,是人類文明初步建立並迅速發展的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方麵,都對後來各國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神秘的大西洲

  距今300多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人類,也就開始了人類社會曆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人類的祖先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櫛風沐雨,披荊斬棘,改造著客觀世界,也改造著人類自己;人,有發達的大腦和靈敏的雙手,也有豐富的語言和嚴密的思維。正是依靠這些,在悠久的曆史年代裏,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明。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又是在哪裏產生的呢?

  2400年前,古希臘著名學者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曾在他的《克裏齊》和《齊麥裏》兩本著作裏,記載了關於大西洲的故事。書中記載在現今直布羅陀海峽正前方一個麵積約200萬平方千米的島嶼上,有一個偉大而富饒的帝國——大西洲,那裏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礦物豐富。大西洲人建造廟宇、宮殿、港口、船塢,在海上架橋,連結起島上的各個都市。大西洲成為全世界的文明中心。這個“中央帝國有強大的艦隊和用以對外擴張征服的軍隊”,“以磅礴的氣勢、野蠻的行為侵略了整個歐洲,以至統治了亞洲的部分和古埃及……後來發生了火山、大地震和大洪水”,大西洲就沉入了海底。柏拉圖指出大西洲沉沒的時間,距他那個時代9000年,也就是距今11500年。

  柏拉圖的這番描述引起了他那個時代以及後來人們的極大興趣,影響甚廣。柏拉圖曾多次說,大西洲的情況是曆代口頭流傳下來的,決非是自己的虛構。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在談到大西洲時也曾說:“好就好在它是事實。”

  如果柏拉圖所說的確有其事,那麽早在12000年前,人類就已經創造了文明。美麗而輝煌的大西洲曾經存在過嗎?這是一個令人最感興趣的自然之謎。多少年來,科學家從人類學、生物學、考古學、地理學、氣候學等領域探討其存在的可能及證據,以至形成一個專門的學科——“阿特蘭提斯學”。

  人類學家發現,威爾士和古代英國人自稱“大西洲是我們的伊甸園”;埃及人說,他們的靈魂之地是在遠離大洋中部的西端;南北美洲大多數印度安人,說他們是從東邊來的,並且從東邊大陸上的超人那裏學會了文明藝術;法國北部地區的高盧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因為一次毀滅性的大災難而由西邊大洋的中部遷移而來……這些古老的民族代代相傳的傳說,是否也說明大西洲曾經存在?

  生物學家說:早在古希臘時,亞裏士多德就發現歐洲鰻魚每兩年一次離開生活水域,進入大海繁殖。近年,發現它們是穿過大西洋到薩格索海產卵,之後,雌魚死去,幼鰻再遊回歐洲。而薩格索海就是有人認定的大西洲遺址。因此,有的生物學家認為,鰻魚如此長途跋涉,是否要回到它們“記憶”中的家園,是否是“思鄉情結”所致?他們還發現,挪威有一種齧齒動物,當它們繁殖過多而食物缺少時,就成群結隊地跳入海中,奮不顧身地向海洋西部遊去,直至全部淹死。對此,有人猜想,它們是想向一塊曾居住過的地方,那裏有足夠的食物。

  考古學家雖沒有發現十分有力的證據,但也有令人矚目的發現。1968年在巴哈馬群島的比米尼島一帶水底,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築群,有的石頭砌成牆狀,有的砌成類似碼頭、港口設備的遺跡,據分析,這些石頭在2000年前存在於空氣中,即那兒曾是陸地;70年代,一群科學研究人員來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附近。他們從800米深的海底裏取出岩心,經科學鑒定,其海底岩被證實係1萬年前在空氣中形成,那裏確實曾是一塊陸地。

  1979年,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區,又有驚人的發現。經過美法兩國調查隊的仔細考察,證明了這個海區的底下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它的建築時間,比古埃及的金字塔還要早得多。根據科學測定這座海底金字塔每邊長300米,高200米,塔尖距離海麵100米。它有兩個大洞,海水以極快的流速從洞中穿過,激起了海麵上一片洶湧澎湃的狂瀾。但是,百慕大的“海底金字塔”是用儀器在海麵上探測到的,迄今還不能確證它是不是一座真正的人工建築物,因為它也可能就是一座角錐狀的水下山峰。

  盡管有了一些重大的發現,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一個考古學家宣布說,他已經在大西洋發現了大西洲的遺跡。那麽,早已沉落在大西洋中的古大西洲的居民究竟是什麽人呢?他們是怎樣建設起較高的文明來的呢?他們還給人類創造過哪些奇跡呢?非常可惜,現在還沒有人能夠作出確切的回答。大西洲,仍然蒙著一層厚厚的麵紗,依然是一個待揭之謎,需要科學家進一步探索。

  商博良與羅塞達碑文

  人類在30萬年前進化成為與現代人更接近的智人時,開始發展了語言。語言使人類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別於野蠻。據考古和確切的文字記載,我們所能知道的,世界上最早從原始社會轉變到奴隸社會的,是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和愛琴海地區。這些地域因此被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和發源地。

  古埃及人是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民族,世界文明社會的曆史多半從古埃及開始談起。一提埃及,人們就會想起它那兩個幾乎無人不曉的不朽象征:巍峨的金字塔和靜靜流淌的尼羅河。但金字塔和尼羅河不會講訴曆史,真正了解古埃及的概貌主要依靠記錄人類活動的文字史料。可惜的是,古埃及從公元前525年被波斯人征服以後完全沒有了自主權,就使用波斯的文字來記載曆史。盡管古埃及人遺留不少圖畫語言史料,由於文字的讀法早已失傳,後人無法解讀。因此,18世紀以前埃及的曆史仍然是個待解之謎。

  1799年,拿破侖·波拿巴帶領法國遠征軍到了非洲東部,準備攻擊英屬印度殖民地。拿破侖沒有越過尼羅河,他的出征失敗了。但很意外,法國的那次遠征,卻偶然解決了古埃及人圖畫語言的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拿破侖手下一名叫布夏爾的青年軍官帶領士兵在尼羅河口的羅塞達城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時,發現了一塊令他感興趣的石碑。這塊別致的黑色玄武岩上,像其他許多埃及古跡一樣,雕滿了各種小像。但不同的是,碑上用兩種文字三種字體刻著同一篇碑文。最上麵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間是古埃及的草書體象形文字,下麵是希臘文字。這就是後來被世人稱之為“羅塞達碑”的著名石碑,現收藏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羅塞達石碑的一部分羅塞達石碑的發現引起學術界的重視,許多學者都想抓住這個契機,一舉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從而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曆史。碑上的希臘文很快就被讀通了,碑中間的那段文字也很快被確認是古埃及的民書體文字,並且借助碑上的希臘文,領悟到象形文字和民書文字的含義,卻依然沒有解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迷。

  時光一晃就是20年,古埃及文的破譯工作幾乎毫無進展。就在這時,法國一位叫商博良的年輕學者,通過不懈努力,竟完成了解讀象形字的曆史重任。商博良生於1790年12月23日,父親是法國南方小城中的書商。在書堆裏長大的孩子,對書有著特殊的愛好,尤其著迷語言文字本身。小商博良4歲學會讀寫法文,年僅9歲便掌握了古希臘文和拉丁文。10歲時,商博良與22歲的兄長讓同住在格勒諾布爾市,結識了著名物理學家與數學家傅立葉。傅立葉收藏了一些用古埃及文寫成的紙草文獻,他得悉兄弟二人是古埃及迷,就請讓和小商博良參觀他的收藏品。紙草是古埃及人發明的書寫材料。在尼羅河三角洲生長著一種近似蘆葦的水生植物紙草,古埃及人割下紙草,取出草骨,切成小薄條,在木板上一塊塊貼起來,壓平曬幹後即成黃色紙卷。筆管則用紙草莖,墨水由紙草炭化加水配製。由於古埃及幹燥少雨,許多古代紙草文獻完好無損地保留下來,傅立葉借工作之便收集到的正是這種古文獻。

  當傅立葉遺憾地告訴興致正濃的商博良,紙草上的象形文字還無人可解時,11歲的商博良決心解開古埃及象形文字。從此,他開始了艱苦的準備工作。具有語言天才能力的商博良不僅掌握了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還學會了阿拉伯文、古印度的梵文,以及公元3世紀以來埃及人用的科普特文。掌握了語言武器,他便能隨意閱讀各種原始著作,而不必借助翻譯作品了。商博良14歲時就開始寫作三卷本的《法老統治下的埃及史》,這就為他解讀象形文準備了最基本的條件。1821年,商博良定居巴黎,得到一份字跡清晰的羅塞達碑文抄本,於是全力以赴進行破譯工作。

  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埃及國王托勒密

  和王後奧帕特拉的名字商博良豐富的外語知識有了用武之地,人類破譯象形文的夢想在他手裏實現了。商博良發現,古埃及人寫國王名字時,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麵劃上粗線。“羅塞達碑”上也有用線條框起來的文字,是不是國王的名字呢?經過不斷探索,商博良終於對照著希臘文,讀通了埃及國王和王後奧帕特拉這兩個象形文字,它們可以從右到左,也可以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拚讀出來。商博良由此確信,象形文字中的圖形符號,總的來說,代表的是發音的輔音符號。1822年9月27日,商博良在皇家科學院宣讀了關於象形文字釋讀的學術報告,這標誌著一門人類知識的新學科——埃及學的誕生。古埃及5000年曆史的寶庫向人類敞開了大門,而這位天才的埃及學之父當年才32歲。兩年後,商博良發表了關於象形文讀寫法的專著。

  原來,羅塞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侶們,給當時的國王歌功頌德而刻寫的。這位國王就是第十五朝法老托勒密。小小的羅塞達城,由於有了這塊借以解開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的石碑而舉世聞名。

  埃及的象形文字產生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它同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的,但這種文字最初僅僅是一種圖畫文字,後來才發展成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種符號組成。表意符號是用圖畫來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及定義。但是表意、符號都不能表示字的發音,因此古埃及人又發明了表音符號。表音符號也是一些圖形,它共有24個子音,在這一基礎上,又構成了大批的雙子音和三子音。如口為單子音,發“Y”的音,燕子為雙子音,發“WY”音,甲蟲為三子的雙子音和三子音。如口為單子音,發“HPr”的音等,但這些發音都不止表達一種意思。為了區分不同範疇的符號,古代埃及人又發明了類似於漢字中的部首偏旁的部首符號。絕大多數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號。

  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古代埃及曆史的不同階段,隨著社會生活的需要出現過多次變化。中王國時期出現過祭司體,後期埃及時出現過民間體,在羅馬統治時期又出現了科普特文字。由於種種曆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沒能發展成字母文字。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卻對腓尼基字母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腓尼基拚音字母,為世界各地拚音字母之始。

  古代埃及曆史,從公元前3500年左右城邦的出現開始,到公元前525年被波斯所征服為止,除有過希克索斯人入侵外,基本上保持了埃及文化的單一發展過程。但由於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難,隨著古埃及的滅亡,這種文字逐漸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正是由於羅塞達石碑的發現和商博良對埃及象形文字解讀的成功,才使古埃及曆史全部展現在我們麵前。令人惋惜的是,勤奮的商博良卻因勞累過早地離開了人間,曆史將永載他的英名。

  美尼斯統一埃及

  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高原,全長6000多公裏,這條世界著名的大河,給埃及帶來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也帶來了生命和繁榮。

  尼羅河養育了古埃及人民。每年5、6月間,從西邊撒哈拉大沙漠刮來的熱風,裹挾著大量黃沙,卷入尼羅河穀。7月初,遠在熱帶的尼羅河上遊地區暴雨和山洪迸發,渾濁的河水奔騰咆哮,由南向北,穿過峽穀險灘,傾瀉而下。9月水勢迅猛,吞沒全部穀地,形成一片澤國。直到10月底,雨季過去,河水才隨著下降,流入河床。若這時有人舀起一瓢水來,那水麵上是紅色的不透明液體,下麵沉澱的則是一層厚厚的黑泥,這就是肥沃的尼羅河淤泥,裏麵充滿了衝刷下來的腐殖質,這是穀物生長的極好肥料。11月間的尼羅河,河水複歸舊道,變得清澈。

  在尼羅河的中下遊,有一條狹長的地帶。它寬3至16公裏,從現在的埃及南方邊境開始,直到埃及首都開羅附近。到了開羅,才漸漸開闊起來,形成尼羅河三角洲。大約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古埃及人逐漸在這裏定居下來。最初,他們過著原始生活,用簡單的工具,清除了兩岸的荊棘和草莽,開渠築壩,在河水灌溉的土地上種植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尼羅河年年給古埃及帶來豐收,在古代這個國度就被稱作地中海穀倉。

  自從發明了農業,社會向前發展了,古埃及開始從原始社會慢慢進入了奴隸社會。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尼羅河附近逐漸出現了奴隸製小國。這種小國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有一些村莊,它們組合起來,就叫做“州”。當時,埃及有40多個州,每個州都有自己崇拜的神,後來又出現軍隊和用來代表自己部落的旗幟。各州之間經過長期的戰爭和兼並,把狹長的尼羅河穀地分成了北部和南部兩大獨立王國。南部叫上埃及王國,國王戴白冠,以神鷹為保護神,以白色百合花為國徽。北部叫下埃及國,國王戴紅冠,以蛇神為保護神,以蜜蜂為國徽。

  上下埃及經常發生戰爭。到了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逐漸強盛起來,國王美尼斯一心要成為霸主完成上下埃及的統一。於是,美尼斯親自率領大軍長驅直入,開始北征下埃及。

  激戰在尼羅河三角洲一帶展開。那時人們的武器單一,根本就沒有金屬,將士們把木頭和石塊捆在一起,當做武器。美尼斯頭戴白冠,冠上裝飾著一隻神鷹,親自在陣前督戰。在陣陣呐喊聲中,雙方廝殺得難解難分。經過三天三夜的大戰,下埃及軍隊被擊潰。下埃及國王立在一群俘虜前麵,脫下紅色王冠,然後跪在地上,雙手把王冠獻給美尼斯。從此,古埃及初次統一了。

  現在的埃及開羅博物館珍藏著一塊石板,非常形象地刻畫了這次決戰。石雕板的中央,美尼斯威武非凡,在他的右上角立著一隻神鷹,神鷹的爪子上抓著一顆人頭。人頭連著六根稻草,意味著那場戰爭中,上埃及抓住了六千名俘虜。

  美尼斯為了紀念這次戰爭的勝利,把這個決戰的地點命名為“白城”。兩個世紀後,這裏成了統一的古埃及王國首都孟斐斯城,它曆經三千多年,直到公元7世紀才毀滅。

  戰爭結束後,美尼斯考慮到自己剛立足,根基不穩,為了贏得下埃及人民對自己的擁戴,美尼斯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他尊重下埃及國王在位時的一些做法,而不標榜自己代表古埃及。隻有在上埃及他才宣稱自己是上下埃及的國王,而在下埃及,他則戴著下埃及的王冠,以表明自己尊重那兒的人民,美尼斯甚至照顧到下埃及人民的宗教感情,允許下埃及的人民信奉自己的保護神,贏得了百姓的擁護。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美尼斯統一埃及後,漸漸地建立起了一套專製統治機構。國王自然就成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後來,人們不能再稱國王的名字,而要尊稱為“法老”。大臣們見法老時,都必須說出一番讚美詞,並匍匐在地,上胸貼地,吻著法老腳前的土地。

  從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統一埃及,一直到公元前1100年的兩千多年裏,埃及經曆了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共31個王朝。此後埃及逐漸衰落,先後遭到利比亞、亞述等國的入侵。公元前7世紀中葉重獲獨立。以後又被波斯帝國、希臘、馬其頓所征服。公元前30年,古埃及並入羅馬帝國的版圖。

  古埃及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文字、曆法、藝術、科學知識等方麵,對西亞和歐洲有過重大的影響。古埃及王國不愧為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金字塔的來曆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一種陵墓建築,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古埃及人對神的虔誠信仰,使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後靈魂可以附著在木乃伊上得到複活,在另一個世界永久存在。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作是塵世生活的延續,活著的時候就誠心備至地為死後做準備,以期住進永久享受的世界。因此,製作木乃伊,修建金字塔的風氣在統治者中盛行。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因此又稱作層級金字塔。這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四方形,每個側麵是金字塔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的“金”字,所以我們叫它“金字塔”。

  古埃及陵墓建築有一個發展過程。最早的墓葬形式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再堆成一個沙堆。後來墓穴越挖越深,成為地下室,並在地麵沙堆周圍砌成石牆,就是官僚貴族所建的馬斯塔巴式墳墓。金字塔也就是由它發展來的。“馬斯塔巴”是阿拉伯文,意為石凳。這種墳墓多用石頭建造,呈梯形六麵體。分地下墓穴和地上奠堂兩部分。

  金字塔始建於古王國時期,從古代埃及第三王朝開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基本形成。法老獨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金字塔的修建,就反映了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力。每個法老在登基之初便著手安排自己的後事,修建金字塔。他們改變過去用泥磚建造馬斯塔巴式陵寢的傳統,開始利用石材建造“永久的宮殿”。第一個國王內布卡修建的平頂式陵墓建築,據說是由年輕的建築設計師伊姆荷太普發明的。他用小型石塊在薩卡拉建造了古王國時期第一座金字塔,並用石灰岩包裹起來。第四王朝斯尼弗魯王統治時期在達赫蘇爾建造了兩座高度分別為100米和99米的金字塔。

  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斯尼弗魯的兒子胡夫的金字塔,它位於首都孟斐斯20公裏外的今開羅附近,是胡夫讓他的兄弟海米昂設計建造的。

  這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來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10米。但在1889年巴黎建築起埃菲爾鐵塔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這座金字塔的底麵呈正方形,每邊長230多米,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在一公裏的路程。這座占地麵積52906平方米的金塔,由大約230萬塊巨石砌成,每塊巨石重達2.5噸左右。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著物,而是一塊石頭疊在另一塊石頭上麵的。每塊石頭都磨得很平,至今人們也很難用一把鋒利的刀刃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砌工之精確,不能不說是建築史上的奇跡。

  金字塔內有胡夫的地下墓室,其入口在城北距地麵18米處。入口處還有一條下行通道通往地下室;東部為一正殿,內有巨大的國王雕像距入口20米處,又分出一條上行通道;再向前又分為兩支:一支通往後室寢殿,另一支通往斜廊。斜廊的盡頭是國王葬室。葬室約6米高,平的頂蓋用400噸重的大石板建造而成。王棺為紅色花崗岩石製造。金字塔內部結構之複雜,令人讚歎不已。

  據西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估計,這項浩大的工程以10萬人為一大群,采取輪換製勞動,每一大群人勞動3個月。古埃及奴隸是借助畜力和滾木,把巨石運到建築地點,他們又將場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著斜坡拉上金字塔。就這樣堆一層坡,砌一層石,逐漸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30年的時間。

  對於希羅多德的說法,後人提出了許多的疑問。但是到今天仍然是一個沒有人能做出完美答案的難題。本世紀以來,隨著飛碟觀察和研究活動越來越廣泛,有人甚至把神秘的金字塔同變幻莫測的飛碟上的外星人聯係起來。他們認為,在幾千年前,人類是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這樣的能力,隻有外星人才能有。他們經過計算還發現,通過開羅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經線把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它們的陸地麵積是相等的。這種“巧合”大概是外星人選擇金字塔建造地點的用意。法國化學家戴維杜維斯,提出了一個關於金字塔的全新見解,他認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澆築的。盡管考古證明,人類在幾千年前就已掌握混泥土製作技術,但這些貝殼石灰石澆築得如此堅如磐石,以至很難將它們與花崗岩區別開來,實在難以相信。

  無論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當時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聰明才智,因為它需要解決的難題肯定很多。但是,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金字塔修起來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不可置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智慧的結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起義

  在歐洲兩個著名的博物館裏,分別珍藏著3000多年前的兩部紙草卷文書。這兩部文書雖然已經殘缺不全,但卻記載著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這一事件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750年的埃及。紙草中有這樣的文字記載:

  “那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竟然發生了。國王被窮人捉去了。暴動者在一小時內就占領了京城,這時就發生了這件事……國王宮廷的大門、列柱、屋頂都燒成灰燼,隻剩下王宮的一些斷牆殘垣。”

  “三角洲在哭泣,因為國王的糧倉已經成為一切人的財產了。國內的官長們都逃跑了……宮廷的官吏已經從王家被趕了出來。”

  “那宏大的審判廳已經成為一個任意出入的場所了,窮人進出那宏大的宮殿。那美麗的審判廳啊,它的法令已被拋出,在十字路口,人們就在那紙卷上行走了。審判官被趕到國內各地。”

  “盜走顯貴人的財產,把它交給窮人。有財產的人遭受損失,而窮人則很滿意。他們做成了銅箭,用血來強求麵包。”

  “大地像做陶器的輪子一樣旋轉起來……”

  用不到多作解釋,這是記載一場翻天覆地的大起義。自從公元前2400年左右埃及的古王國瓦解之後,經曆了大約300多年,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建立了埃及的中王國。中王國以底比斯為京都,建立起一個極權統治的國家。法老、貴族、奴隸主們的財富增加了,而被壓迫的奴隸,以及耕作自己土地的農民,卻一天比一天貧困。他們再也忍受不下去,一場全國規模的大起義終於爆發了。

  有農民參加的奴隸大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埃及的貴族奴隸主。由於曆史資料的欠缺,至今對於這次大起義的全過程不太清楚,甚至連這次起義組織者的名字也不知道。但是,從這兩個紙草的殘卷上,就足以看出這次起義的威力。

  這次起義持續了40年。開頭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暴動,然後才匯合成全國性的大起義。從紙草卷的記載中還可以看出,起義隊伍隻是在政治上打擊了壓迫者,而並沒有組織起全國性的政權;在經濟上剝奪了剝削者,卻沒有及時重視發展自己的經濟,以致生產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紙卷文書上寫著:“河渠空空如也,人們可以涉水過河。河裏露出的土地比河底的水多。在一切的道路旁,穀物都枯萎了。人們沒有衣服,沒有油脂,更沒有奶油……”

  推翻了反動統治,而不注意建設自己的新生活,起義的勝利就不能持久。中王國的法老終於重新組織起他們的政權,農民和奴隸們依舊遭受壓迫。在這次大起義後不久,亞洲的喜克索人侵入了埃及。他們以馬車戰術見長,輕快的馬車風馳電掣地突入了埃及人的隊伍,埃及軍隊隻能望風而逃。因為,當時埃及人還不知道怎樣使用戰馬,隻會用步兵打仗,而步兵是無法阻擋騎兵和戰車的。

  喜克索人統治了埃及大約150年。公元前1580年,底比斯城的統治者阿摩西斯發兵攻擊喜克索人,把他們逐出埃及,建立了埃及的新王國。從此,埃及人學會了養馬和使用馬力。

  王位之爭與埃及崛起

  公元前1525年,埃及國王圖特摩斯一世即位。他在位期間,埃及軍事力量非常強大,圖特摩斯一世遠征努比亞、敘利亞,直到幼發拉底河。他是第一個埋在“國王穀”中的法老。

  埃及有個規矩,國王實行內婚製,婚姻大事由王族成員內部解決。若無王子,則繼位的族人國王,必須同合法繼承人之一先王的女兒結為夫妻。圖特摩斯一世並非先王阿門霍太普的兒子,隻是具有王族血統。因先王無子,他被王族和僧侶擁為國王,並與公主阿美斯結婚。婚後多年,公主隻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哈特合普蘇。

  哈特合普蘇聰明伶俐,十幾歲時就能幫助父王批閱文件。圖特摩斯一世特別欣賞女兒的才幹,他對妃子們為他生的幾個兒子不太滿意。為了使王位平穩交接,不致發生動亂,圖特摩斯一世決定立長子為太子,娶胞姐哈特合普蘇為妻。古埃及宮廷對此婚姻並無非議。

  公元前1512年圖特摩斯一世去世,埋到了“國王穀”。圖特摩斯二世即位後,並不熱衷於治理國家,卻整日聲色犬馬。朝政全由哈特舍普蘇主持,她實際上成了古埃及史上第一位女王。不久,哈特舍普蘇身邊就聚集了一群效忠於他的大臣,她的權力越來越大。公元前1504年,圖特摩斯二世歸天,依照他的旨意,繼承人是在阿蒙神廟中做小僧侶的王子圖特摩斯三世。哈特舍普蘇必須交出政權。

  哈特舍普蘇麵對眼前的形勢,隻好遵照旨意行事,但她並不甘心交出權力。她讓女兒涅菲魯與10歲的圖特摩斯三世結為夫妻。在心腹大臣的擁護下,埃及開始了哈特舍普蘇與圖特摩斯三世的共治時期。從此,凡是國王頒發的詔令,要署兩人的姓名。而實權,尤其是人權、財權、軍權都操縱在哈特舍普蘇的手中。圖特摩斯三世成了傀儡。

  圖特摩斯三世14歲時,在名師調教下,文武兼備,開始在公開場合表現個人的意向,似乎總想讓人知道他才是埃及真正的國王。哈特舍普蘇哪裏肯讓權,於是便產生了除掉國王的念頭。可她深知,埃及自古以來從沒有女人登基稱帝的先例。再者圖特摩斯三世在阿蒙神廟中長大,深得僧侶寵愛。古人篤信宗教,如果全國最大的阿蒙神廟的僧侶同她作對,煽動百姓,她的地位必然受到威脅。她思前想後,終於有了主意。她立即召見阿蒙神廟祭司出身的宰相維吉爾普森涅,讓他傳播一道阿蒙一拉神的神諭:“哈特舍普蘇是埃及的神聖統治者。”

  宮廷裏的大臣,多是哈特舍普蘇的心腹,自然對她獨攬朝政大力支持。圖特摩斯三世是個聰明人,知道大勢已去,不如隱退積聚實力,然後再等待時機收回大權。於是他退位修行,由哈特舍普蘇治理國家。這樣,哈特舍普蘇如願以償了。

  哈特舍普蘇確實非同一般,她在處理一些大事時比男人還要果斷。她胸懷開闊,有過人的氣魄。在她統治期間,埃及被治理得很好。平時,她經常身穿男子的長袍,下巴掛著一把法老們都有的假胡須。在百姓和大臣的心目中,她和男性法老沒有什麽兩樣。哈特舍普蘇的統治,為橫跨亞非兩大洲的埃及帝國準備了物質基礎。

  自從圖特摩斯三世被逼退位後,哈特舍普蘇也很謹慎。為了防備圖特摩斯三世,她特意在神廟內安插了眼線。圖特摩斯三世早已發現女王對她不放心,平日裏勤於騎射而極少拋頭露麵。他一直裝作無意功名的樣子,女王漸漸放鬆對他的警惕了。後來,圖特摩斯三世向女王要求到軍隊裏去鍛煉時,哈特舍普蘇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圖特摩斯三世到軍隊後,和士卒一樣操練,他從不過問政治,不接近女人,受到將領們的讚賞。哈特舍普蘇聽到這些反映後,也非常滿意。後來,埃及要組建遠征努比亞的軍隊,女王提議任命圖特摩斯三世為全軍統帥。圖特摩斯三世知道這是女王對她的考驗。他在遠征中盡心盡力,不久便凱旋班師了。他獻給女王許多從異邦帶來的珍寶,還交出了兵權。這樣,女王對他徹底放心了。

  公元前1482年,臣服埃及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在西部強國米坦尼的慫恿和支持下脫離了埃及。以敘利亞卡疊什為首的反埃軍事聯盟將埃及駐軍和收取貢賦的官員趕回埃及,並有進軍尼羅河之勢。埃及局勢立即緊張起來。哈特舍普蘇聞訊大怒,立刻調兵遣將,準備發兵征討。

  正當與外敵的戰爭一觸即發之時,哈特舍普蘇突然去世。圖特摩斯三世執掌了政權,恢複年號為圖特摩斯三世在位第22年。緊接著,哈特舍普蘇在全國各地的畫像被搗毀。她在各地紀念碑和寺廟牆上的浮雕也全部毀掉了。

  圖特摩斯三世在哈特舍普蘇的基礎上,繼續擴充埃及的實力。他在位期間,先後進行了16次對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遠征、占領美吉多,深入奧倫特河流域,並西侵利比亞和南伐努比亞,將領土擴至尼羅河第四瀑布,建立了橫跨西亞、北非的大帝國。鄰近的巴比倫、亞述、米坦尼等國紛紛向埃及表示臣服。埃及首都底比斯城一時成了地中海的文明中心之一。

  固執的埃赫那吞

  圖特摩斯三世建立的埃及帝國,到阿蒙霍特普三世晚年,開始衰落。阿蒙霍特普於公元前1417年即位,在位期間保持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領屬關係,與巴比倫和米尼丹締結盟約。他極其崇信阿蒙神,為此修建了宏偉的阿蒙神廟及號稱“門農巨像”的兩座雕像。然而,他的兒子阿蒙霍特普四世卻不信奉阿蒙神。

  晚年的阿蒙霍特普三世決定引退,他在公元前1380年將王位交給了王後泰伊所生的幼子阿蒙霍特普四世。阿蒙霍特普四世自小博聞強記,勤學好問,性格果斷,認準的事,決不動搖。即位前,他就耳聞目睹僧侶們專橫跋扈,連法老都不看在眼裏。那時,他就有過整治他們的念頭了。

  阿蒙霍特普即位後,對朝中弊政很看不慣。尤其對阿蒙神廟中一些僧侶的言行更是深惡痛絕。他組織了一套新班子為自己出謀劃策,從人事上進行調整,以保證自己的意旨能貫徹執行。他從下層書吏中提拔了一些資曆淺但有能力的新官吏,使他們成為自己政權的支柱。

  新都埃赫塔吞

  麻伊出自於地方小奴隸主家庭,起初隻充當王室的下級官吏。平日裏,他小心謹慎,唯命是從。他發現新法老有拋棄阿蒙神,崇尚阿吞神的意向,就認真地寫了一首歌頌阿吞神的詩。為此,他深得法老和篤信阿吞神的王後的讚賞,麻伊很快提升到政權中樞的位置。為了打擊阿蒙神廟的僧侶勢力,加強王權,阿蒙霍特普四世采取了激烈的宗教措施,不隻將他偏愛的地方神阿吞神抬出來,取代阿蒙神為全國最高神,而且還廢除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地方崇拜,命令全體臣民一律供奉全國最高神,而且還廢除了一切形形色色的地方崇拜,命令全體臣民一律供奉新神。為此,他將自己的名字改成埃赫那吞,意即阿吞的光輝。

  阿蒙霍特普四世要借清除阿蒙神廟僧侶貴族之機,讓人們在思想上獨尊國王,因為國王是太陽神之子。人們哪裏知道其中的原因呢?好多人以為要大難臨頭了。於是富人忙著藏匿私人財產,遷到鄉間避禍。僧侶們慌張失措,企圖阻止埃赫那吞的改革。他們不斷散布謠言,信徒們無不憤慨萬分,表示要與那顛狂的叛教者勢不兩立。

  宮廷內也不安寧了。僧侶們的活動甚至搞到退位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和母後泰伊身上。老法老夫婦倆趁兒子請安之際,耐心地勸導埃赫那吞放棄宗教改革。埃赫那吞卻堅持自己的主意,並告訴父母已想好了對策:“可將首都遷往中部,一則避開阿蒙神廟僧侶的糾纏,二則便於管理上下埃及和亞洲行省。至於百姓一時不解,那隻是時間問題,他們遲早會習慣新神阿吞的。”老法老夫婦對兒子的主張隻好默默認了。

  埃赫那吞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心。他很快發布敕令說:“關閉全國各地阿吞神的神廟,將僧侶趕出廟門,還俗為民。在全國各城市必須建起至少一座阿吞神廟。禁止僧侶參政。首都遷往底比斯以北三百公裏的希爾摩,取名埃赫塔吞。”埃赫那吞在位的第六年,動員數十萬勞力營建的新都埃赫塔吞落成了。新都包括宏偉的王宮,高官顯貴的住宅,可與底比斯阿蒙神廟媲美的阿吞神廟,部隊營房、手工業作坊和商人居住區。埃赫那吞率領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地遷往新都,他認為這樣僧侶就不會幹涉朝政,全埃及人會跟他一樣崇奉阿吞神了。

  除宗教改革外,埃赫那吞還對文藝特別關注。他對頌歌和雕刻藝術情有獨鍾,他指令宮廷雕刻師雕出他生活的“寫真”,捕捉他的一舉一動。埃赫那吞攜王後和子女乘著華貴的馬車赴神廟早祭的一瞬間被捕捉下來,製成了浮雕。埃赫那吞最喜愛的是一尊王後涅菲爾的彩繪頭像。王後的頭微向上仰,高聳的金邊青藍花帶王冠稍稍傾斜,而用玻璃製作的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卻恰到好處地平視著,顯出王後無與倫比的高貴。埃赫那吞熱愛雕刻和壁畫,竟到了癡迷的地步。他把一切政事交給麻伊,軍事交給赫倫希克。

  與埃赫那吞熱衷於藝術有些不合諧的是,埃及帝國的危機卻在不斷加深。由於埃赫那吞疏於治政,國家統治日益鬆弛了。這時,底比斯的僧侶暗地裏又集結起來,舉行了向阿蒙神的獻祭運動。百姓受租稅和勞役的雙重負擔,多有不滿。亞洲和努比亞地區被征服的居民頻頻騷動,巴勒斯坦人在北方新興的強國赫梯的支持下掀起了暴動,耶路撒冷忠於埃及的王公的告急信紛紛送到新都。

  新王國危機四伏,埃赫那吞仍然脫離現實,繼續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境界之中。他依然每日上午帶著王後和子女去神廟禱告獻祭,下午便在宮廷享受天倫之樂。一些正直的大臣們認為國王不能這樣繼續下去,國家需要埃赫那吞親自管理,才能和平安定。便聯名上書泰伊太後,請求他為帝國的利益勸說埃赫那吞改弦易轍,與阿蒙神僧侶和解,恢複國內的穩定。泰伊最了解自己的兒子,他認準的路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她來到首都埃赫塔吞後,並不急於訴說此行的目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