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相楊麽起義
南宋王朝一麵對金朝屈辱求和,一麵加緊對人民剝削,加重稅捐,使老百姓遭到重重災難。公元1130年,金兵攻占了潭州,搶掠了一一遍。接著,有一個被金兵打敗的宋朝團練使孔彥舟,帶著一批敗兵殘卒又在潭州趁火打劫,催糧逼租。當地百姓忍無可忍,在鍾相帶領下舉行了起義。
鍾相是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在金兵南下的時候,他曾經組織過抗金民兵,沒得到朝廷的支持,就回家鄉組織農民自衛。它用宗教的形式在農民中宣傳,自稱“天大聖”,能夠解救人民的疾苦。他說:“現在朝廷的法把人分成貴賤貧富,這不是好法。我行的法,就是要不分貧富貴賤,人人平等。”一些受盡官府、地主壓迫的農民,聽到這些話,怎麽不高興?大家把鍾相稱做“老爺”,要求入“法”的人就越來越多。
當孔彥舟的騷亂激起民憤的時候,鍾相就宣布起義。他自稱楚王,建立政權。附近各縣的農民紛紛參加起義軍,鍾相分派起義軍攻占城池,焚燒官府,打擊豪強大戶,不出一個月,起義軍就占領了洞庭湖周圍十九個縣。
南宋朝廷十分恐慌,任命孔彥舟擔任捉殺使,鎮壓起義軍。孔彥舟知道正麵攻打敵不過鍾相,就先派一批奸細,假裝成貧民,混進鍾相起義軍隊伍。公元1130年三月,孔彥舟發起進攻,埋伏在內部的奸細裏應外合,起義軍措手不及,打了敗仗,鍾相和他的兒子鍾子昂被捕,遭到殺害。
鍾相被害後,起義軍推楊麽當首領,繼續和官軍作戰。楊麽原來名叫楊太,因為他年紀輕,當地群眾親密地稱他叫楊麽(“幼小”的意思)。起義軍在楊麽領導下,在洞庭湖沿岸建立營寨,又在湖裏和各個港汊上集中了大批船隻,平時生產,戰時打仗,隊伍越來越壯大。
南宋王朝又派程昌寓擔任鎮撫使,鎮壓起義。程昌寓到了鼎州,不惜工本製造了大批車船,每船可裝載水軍一千人,由人踏車就可以使船進退。有一次,程昌寓指揮水軍使用車船攻打起義軍水寨,水寨灘頭水淺,車船開進港汊,擱在淺灘裏動彈不得。起義軍趁勢發起攻擊,官軍兵士丟了車船逃走,車船全部落在起義軍手裏。
楊麽起義軍在洞庭湖建立了據點,隊伍發展到二十萬人,占領的地區也越來越廣。公元1133年四月,楊麽擁立鍾相的兒子鍾子儀作太子,楊麽自稱大聖天王,在起義軍占領的地方,宣布免除百姓的一切勞役賦稅,人民生活出現了興旺氣象。
南宋王朝把楊麽起義軍看作心腹大患,非把他們鎮壓下去方肯罷休。宋高宗又派王帶兵六萬進攻。王不敢再用大船,改用小船進攻。起義軍用車船迎戰,車船高的有幾丈,來往如飛。他們又在船身前後左右都裝上了拍竿,拍竿上縛著一塊塊大石。官軍的小船一接近,他們就搖動拍竿,發出大石,把敵船打沉。車船上還發出用硬木削尖的“木老鴉”,和弓箭一起發射,打得官軍叫苦連天。
有一天,洞庭湖邊的江上,忽然出現了幾隻大車船,船上既不見旗幟槍械,也不見一個兵士。王的水軍將士見了,以為起義軍在上遊被官軍打敗,這幾條船是順流漂下來的,就指揮船隻靠近空船。兵士們爭先恐後地撐篙拉纖,把空船帶著往上遊駛去。哪料到到了湖麵寬廣的地方,幾隻大船裏突然發出一陣擂鼓聲、呐喊聲,船艙裏鑽出來的起義兵士踏動車船,橫衝直撞,把官軍的幾百隻小船全部撞碎沉沒在水裏,兩名將領落水丟了性命。其餘留在沙灘上的官軍步兵也遭到起義軍攻殺。僅這一天,就消滅了官軍一萬人,繳獲了大批武器盔甲。
這時候,王在大營裏等待消息,忽然來了一百多個穿新衣的農民軍,一麵走,一麵打著鼓板,吹著笛子,後麵還有人用竹竿擋著一卷文書。官軍以為一定是起義軍接受招安,送投降書來了,忙命令兵士不要放箭,派人把文書接過來。宋將把文書打開一看,裏麵是被起義軍繳獲的官府告示和印章。穿著新衣的起義兵士看他們上了當,哈哈大笑說:“你們的一萬水軍,前天晚上已經被我們殺得精光,衣甲、刀槍、旗號、錢糧,都是咱們的啦!”說著,都樂嗬嗬地又吹笛打鼓走了。王知道了,氣得直翻白眼。
劉豫的偽齊政權在襄陽的官員李成,聽到起義軍節節勝利的消息,派人帶著金帛文書,到楊麽大寨遊說,要起義軍聯合進攻宋朝,說隻要攻占知州縣,就封他們做知州知縣,被起義軍拒絕。李成又派了三十五個人帶了官誥、金帶、錦袍來誘降,起義軍不再饒恕,把三十五名偽齊使者用酒灌醉後全部殺死。
南宋王朝和偽齊政權的“圍剿”誘降,都沒有使楊麽屈服,直到公元1135年,也就是起義的第六個年頭,宋高宗派宰相張浚親自督戰,又從抗金前線抽回了嶽飛軍隊。由於起義軍將領有人動搖叛變,楊麽大寨被官軍攻破,楊麽被俘後遭到殺害,堅持六年的起義終於失敗。
完顏亮遷都北京
完顏亮是個很有才幹的人,一心想幹出一番事業來。在他堂兄弟完顏當皇帝的時候,他被封為海陵王。
完顏是金國的第三個皇帝。他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孫子,16歲的時候就做了皇帝。曆史上稱他為金熙宗。由於他很年輕,國家的大權都控製在兀術等老女真族的貴族手裏。
公元1184年,兀術死了,金熙宗也已經31歲了。他已經能管理自己的國家了。可是,那些女真貴族還是不把權力還給他。聯合他的親信,把一些對他們不利的大臣和他們的全家都殺光了,還把他們的金銀財寶全都沒收起來。很多大臣以為金熙宗下一個將殺他們,心裏非常害怕,更加怨恨金熙宗。
海陵王完顏亮一看有機可乘,非常高興。公元1149年12月的一天夜裏,完顏亮聯合一些怨恨金熙宗的大臣,帶領著幾個士兵衝進皇宮。殺死了金熙宗。完顏亮做了皇帝。他成為金國第四個皇帝。
於是,海陵王就決定殺掉那些想和他爭做皇帝的人和那些跟他一起殺害熙宗的人。這時候,很多大臣還蒙在鼓裏。他們認為他們幫海陵王做皇帝,海陵王一定會對他們很好。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完顏亮殺掉一些同他不和的老貴族,權力就全部掌握在他自己手裏了。他認為漢族的文化比女真族的文化先進多了,就開始進行改革。以前,皇帝要和大臣坐下來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這叫議事製度。完顏亮認為這樣很麻煩,會妨礙他做事情,就把這項製度廢除了。皇帝自己一個人作決定,不再和大臣們一起商量了。他規定,在中央政府裏隻設尚書省和樞密使。這兩個機構都要聽皇帝的指揮。海陵王還讓一批有才幹的漢族人和契丹人到朝廷當官,完顏亮自己很努力地學習漢族的文化。
金國的都城在上京會寧府(現在的黑龍江省阿城縣南部)。這地方偏僻,離南宋很遠,他向南宋發動進攻。完顏亮決定把都城遷到燕京(現在的北京市)。
海陵王讓人把營建新都城的規劃圖獻上來給他看。古代的人有一種習慣,做什麽事都要符合陰陽五行。有人就按照陰陽五行繪製了一張營建燕京宮殿的規劃圖,獻給完顏亮。這個人說隻有按照陰陽五行去建造宮殿,國家才會興旺發達。海陵王一聽就不高興了。他對大臣們說:“國家的前途是好是壞,要看皇帝是不是英明,而不在於是否符合陰陽五行,即使修建宮殿的地方很好,讓夏桀和商紂這樣的暴君住進去,國家也要滅亡的,像堯和舜這樣好的領袖,不管他的宮殿在哪裏,國家都會興旺發達的。”海陵王不要那張按照迷信繪出來的規劃圖。不久,海陵王派了賢明的張浩去燕京主持營建新都城,限定他要在3年之內把新都城修建好。
張浩在朝廷裏做尚書右丞。他的老家是渤海郡。張浩也和完顏亮一樣,對漢族文化很感興趣而且很有研究。他特別擅長建築。海陵王知道張浩能幹,所以就派他去負責這項艱巨的工程。
張浩修建的燕京城在今天的北京宣武區以及偏西的地方。公元1153年,燕京城就修好了。燕京城是正方形的,四周總長為9裏30步,大概等於4550米。分內城和外城,內城就是皇宮,它的正門叫通天門。宮殿共有9重36殿。最前麵的叫大安殿,是皇帝接見外國客人的地方。大安殿的後麵有座太廟,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地方,西麵是大臣們工作的地方,叫尚書省。外城是官吏貴族居住的地方和做買賣的地方。外城共有12個城門,還建造了一些賓館,讓來金國的南宋使者和西夏使者居住。城外還修建了供皇帝和他的親人們遊玩的花園。花園裏有些東西一直保留到現在。現在北京北海的瓊華島、瑤玄樓就是那時候修建的。
燕京城的南麵有一條叫蘆溝橋的河流,總是發大水,淹沒旁邊的農田和村莊。完顏亮想要把它治理好,不讓它再給人民造成災難,而且還要在上麵修建一座橋梁。海陵王沒來得及修,就去世了。後來,金章宗才把蘆溝橋建好。這是一座石橋,橋的欄杆上有很多石獅子,千姿百態、雄偉壯觀。橋頭還有兩頭石頭大象,頂柱了欄杆。現在蘆溝橋還橫在蘆溝河上,已經好幾百年了。“蘆溝賞月”也成為老北京一景。
公元1153年,燕京城剛竣工,海陵王就把都城從上京遷了過去,把燕京命名為中都,把開封定為南京。中都設有大興府,意思是說他的國家要在這裏興旺發達。
完顏亮不僅把皇宮遷到燕京,他還命令女真族人也往南遷到河北河南這些地方去居住。為了幫那些遷走的人安家,海陵王還分給他們土地,給他們錢財。這樣,女真族人就和漢族人居住在一起了,女真族人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把金國建成了一個封建國家。
完顏亮對促進女真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他遷京的目的是為攻打宋朝,卻是不可取的。
書生虞允文退敵
紹興和議以後,宋金雙方有二十年沒有發生戰爭。宋高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對於這個偏安的局麵十分滿意,在臨安修築起豪華的宮殿府第,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把收複失地的事忘記得一幹二淨。
在這段時間裏,金朝統治集團發生內訌,貴族完顏亮殺死了金熙宗,自立為帝,曆史上稱為海陵王。完顏亮把金朝的京都從上京遷到燕京,一心想發動戰爭,消滅南宋。
完顏亮準備發兵的風聲,傳到臨安。有些官員要朝廷早作準備,反而被宋高宗斥責是造謠生事。有一次,金朝派使臣施宜生到臨安,宋高宗叫大臣張燾接待。張燾想從施宜生那裏探聽消息。施宜生原來是宋朝的官員,也想透露點消息給張燾,但是旁邊有金朝的隨從官員,不好明說,隻好暗示說:“今天北風可刮得厲害啊!”又拿起幾案上的筆說:“筆來,筆來!”(“筆”和“畢”同音,“畢來”,就是都來的意思。)
張燾得到施宜生的暗示,連忙把金兵要大舉南下的消息告訴宋高宗,但是宋高宗隻當耳邊風。
公元1161年九月,完顏亮做好一切準備,發動全國六十萬兵力,組成三十二個軍,全部出動,進攻南宋。出發之前,完顏亮趾高氣揚地跟將領們說:“從前梁王(指兀術)進攻宋朝,費了多少時間,沒取得勝利。我這次出征,多則一百天,少則一個月,一定能掃平南方。”
完顏亮的大軍逼近淮河北岸,防守江北的主帥劉琦正在生病,派副帥王權到淮西壽春防守。王權貪生怕死,聽到金兵南下,根本沒想抵抗。完顏亮渡過淮河,王權還沒見到金兵的人影兒,早已聞風逃奔,一直逃過長江,到采石才停下來。
宋高宗聽到王權兵敗,才害怕起來。他把王權撤了職,另派李顯忠代替王權的職務,並且派宰相葉義問親自去視察江淮守軍。葉義問不敢親自上前線,改派一個中書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勞采石的宋軍將士。
虞允文到了采石,王權已經走了,接替他職務的李顯忠卻還沒到。對岸的金兵正在準備渡江,宋軍沒有主將,人心惶惶,秩序混亂。虞允文到了江邊,隻見宋軍兵士三三兩兩垂頭喪氣地坐在路旁,把馬鞍和盔甲丟在一旁。
虞允文問他們說:“金人都快要渡江了,你們坐在這裏等什麽?”兵士們抬頭一看,見是一個文官,沒好氣地說:“將軍們都跑了,我們還打什麽杖?”虞允文看到隊伍這樣渙散,十分吃驚,覺得等李顯忠來已經來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軍將士,告訴他們說:“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這裏來勞軍的。你們隻要為國家立功,我一定上報朝廷,論功行賞。”
兵士們見虞允文出來作主,也打起精神來了。他們說:“我們吃盡金人的苦,誰不想抵抗。現在既然有您作主,我們願意拚命作戰。”有個跟隨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員悄悄地對虞允文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麽糟,您何必背這個包袱呢?”虞允文氣憤地說:“這算什麽話!現在國家遭到危急,我怎麽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虞允文是個書生,從來沒有指揮過戰爭。但是愛國的責任心使他鼓起勇氣。他立刻命令步兵、騎兵都整好隊伍,排好陣勢,又把江麵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隱蔽在港汊裏作後備隊。
宋軍布置剛剛結束,金兵已經開始渡江。完顏亮親自指揮軍隊。幾百艘金軍大船迎著江風,滿載著金兵向南岸駛來。沒有多少時間,金兵已經陸續登岸。
虞允文命令部將時俊率領步兵出擊。時俊揮舞著雙刀,帶頭衝向敵陣。兵士們士氣高漲,拚命衝殺。金兵進軍以來,從沒有遭到過抵抗,一下子碰到這樣強大的敵手,全都垮下來了。
江麵上的宋軍戰船,也向金軍的大船衝去。宋軍的戰船雖小,但是很堅實,就像尖利的鋼刀一樣,插進金軍的船隊,把敵船攔腰截斷,敵船紛紛被撞沉。敵軍一半落在水裏淹死,一半還在頑抗。太陽下山了,天色暗下來,江麵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這時候,正好有一批從光州(今河南潢州)逃回來的宋兵到了采石。虞允文要他們整好隊伍,發給他們許多戰旗和軍鼓,從山後麵搖動旗幟,敲著鼓繞到江邊來。江上的金兵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以為是宋軍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逃命。
金軍遭到意料不到的慘敗,氣得完顏亮暴跳如雷,一肚子怒氣全發泄在兵士身上,把逃回去的兵士全拷打死了。
虞允文料想完顏亮不會甘心失敗。當天夜裏,就把戰船分為兩隊,一隊開到上遊,一隊留在渡口。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完顏亮果然又派金軍渡江,虞允文指揮兩隊戰船夾擊。金兵嚐過虞允文的厲害,沒心思反抗。三百隻大船被困在江心和渡口,宋軍放起一把火,把敵船全燒了。
完顏亮在采石渡江不成功,又把他們的兵士亂殺了一批,才帶著留下的人馬到揚州去,想到那裏去渡江。
宋軍在采石大勝之後,主將李顯忠才帶兵到達。李顯忠了解到虞允文指揮作戰的情況,十分欽佩。虞允文對李顯忠說:“敵人在采石失敗之後,一定會到揚州去渡江。對岸鎮江那邊沒準備,情況很危險。您在這兒守著,我到那邊去看看。”
李顯忠馬上撥給虞允文一支人馬,由虞允文率領前往鎮江。
鎮江原來是由老將劉琦防守。那時候,劉琦已經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到了鎮江,先去探望劉琦。劉琦躺在床上,緊緊拉著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說:“國家養兵三十年,沒有立過一點戰功,想不到立大功的還是靠您這位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實在太慚愧了。”
虞允文安慰他一陣,就回到軍營。他命令水軍在江邊演習。宋軍製造了一批車船,由兵士駕駛,在江邊的金山周圍巡邏,來回像飛一樣。北岸的金兵看了十分吃驚,趕快報告完顏亮。完顏亮大怒,把報告的人打了一頓板子。這時候,金兵打了幾次敗仗,都害怕作戰。有些將士暗地裏商量逃走,完顏亮發現後,下了命令:兵士逃亡的殺死將領,將領逃亡的殺死主將;並且宣布第二天全軍渡江,畏縮不前的處死。
金軍將士對完顏亮的殘酷統治再也無法忍受,還沒等完顏亮發出渡江命令,當天夜裏擁進完顏亮的大營,把他殺死。完顏亮一死,金兵就撤退了。
完顏亮帶兵南侵的時候,金朝內部也引起內江。一些不滿完顏亮統治的大臣,另外擁戴完顏雍為皇帝,這就是金世宗。采石大戰後,金世宗為了穩定內部,派人到南宋議和,宋金戰爭又暫時停了下來。
辛棄疾文武雙全
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山東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文學家,以詞的成就最大,和北宋的蘇軾並稱“蘇辛”。同時,他還是一個堅決抗金的愛國誌士。
辛棄疾1140年出生在一個世代仕宦的家庭,他少年師從蔡伯堅,刻苦讀書。同時他的思想也成熟起來,為國家為民族報仇雪恨的信念越來越堅定。
這時候,南宋小朝廷依然偏安臨安,把中原大片領土拱手讓與異族。辛棄疾的家庭遭受著全國女真貴族的統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公元1161年,辛棄疾21歲時,在自己的家鄉組織起兩千多名群眾抗金。隨後他率眾投靠農民起義軍,來到了自號“天平節度使”的起義軍首領耿京麵前。耿京發現辛棄疾是個文武雙全的人,就任命他作掌書記,負責管理整個起義軍的印信和重要文書。辛棄疾自然把他份內的工作做得很好。投奔起義軍的人越來越多,隊伍中也混進一些渾水摸魚的人。有一個和尚叫義端,拉著一支1000多人的隊伍也到了耿京旗下。
義端過去認識辛棄疾,他不斷和辛棄疾來往,並通過辛棄疾悄悄收集耿京軍中的機密。原來,義端一直想投降金國,他投奔耿京的目的不過是希望趁機拉走一部分起義軍,竊取起義軍情報以做為自己降金的本錢罷了。有一天義端帶上部分人馬並偷了義軍的大印偷偷跑掉了。耿京勃然大怒,以為辛棄疾和義端有勾結,要將辛棄疾斬首治罪。辛棄疾表示了自己的抗金立場,並請耿京給自己3天時間抓回義端,如果抓不到,再請治罪。辛棄疾騎上一匹快馬,判斷義端一定向最近的一支金兵駐地逃跑。他飛馳急追,終於在半路上擒住義端,並且毫不猶豫地砍下了他的頭,帶回耿京大營中。從此,耿京對辛棄疾格外器重。
公元1161年,金軍南侵失敗,金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政變。南宋朝廷在這種形勢下準備北上伐金。
這時候辛棄疾對全局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單憑義軍力量與金作戰利少弊多,不如與南宋朝廷聯係,以期共同抗金。耿京聽了辛棄疾的建議仔細思考起來。以前他對於南宋朝廷一味求和,置中原丟失領土於不顧的政策十分不滿,現在看到南宋終有了與金國決戰的意向,便同意了辛棄疾的意見。
公元1162年,耿京令辛棄疾等人,南下奉表歸宋。南宋朝廷聽辛棄疾陳述了耿京義軍在後方的抗金活動,以及山東、河北一帶的形勢十分高興,授耿京為天平節度使,辛棄疾為右承務郎、天平節度使掌書記,並任命了其它大小官員共200多人。辛棄疾還奉命回去通知耿京把隊伍帶到南方來,聽命於朝廷,共同抗金。但是沒想到在這段時間裏,耿京的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原來,金國為了除掉起義軍這個心患,采用了分化瓦解的詭計。起義軍本是由多方人馬組成的,良莠不齊,在金國的重金獎賞之下,張安國竟然殘忍地殺害了耿京。起義軍群龍無首,元氣大傷,不少人紛紛離軍,又回家種田去了。
辛棄疾一行走到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才得知耿京被殺的消息,不禁大驚失色。同行的人有的主張,發生了這麽大的意外情況不如先就地停下來,看看形勢發展再作進一步打算。但辛棄疾說:“我們的任務本是請耿京帶隊伍去朝廷那裏,現在耿京被殺,我們應該做的是嚴懲凶手,為耿京報仇。”於是,辛棄疾約定了猛將王世隆等,僅僅帶了50名騎兵,準備去偷襲金營,殺掉賊人張安國。
辛棄疾等日夜兼程趕到濟州(今山東巨野縣)金兵的駐紮地。金兵大隊人馬正在安營休息。辛棄疾等趁著夜色潛入張安國的帳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正在與金將飲酒的張安國生擒過來,將其捆綁到馬上,然後殺出一條血路,向南奔去,金兵高喊“有人劫營”,可當主將集合大隊人馬追趕的時候,辛棄疾等早已風馳電掣一般跑得無影無蹤了。
卑鄙無恥的叛徒張安國被押至臨安,朝廷下令斬首示眾。辛棄疾立功升官,同時他夜闖敵營,生擒叛徒的英雄行為傳遍了大江南北,鼓舞著人們的抗金鬥誌。從這以後,辛棄疾一直留在南方,再沒有回過他的家鄉山東。
辛棄疾南歸的第二年,南宋北伐失敗,朝廷內部投降派的勢力又占據上風。辛棄疾不顧自己官位卑下,寫了一篇《美芹十論》上呈皇帝。論文的前3篇分析了北方人民對金朝統治者的痛恨和金內部的尖銳矛盾;後7篇具體提出了南宋應該如何抗金、收複失地的計劃。然而,《美芹十論》遞上去後如石沉大海。以後辛棄疾又寫了《九議》呈獻上去,仍未被朝廷理睬。
辛棄疾的報國之誌難酬,他在政治上也始終沒有被朝廷所重用。他先後任過滁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知潭州兼荊州南路安撫等職。公元1181年,他因得罪當權人物而辭官,閑住於江西上饒。晚年,辛棄疾一度被當作主戰元老重新啟用,但很快再次被罷。
公元1207年,文武雙全但最終沒有實現淩雲壯誌的辛棄疾憂憤而死。南歸之後的辛棄疾一直鬱鬱不得誌,便把心中的無限感慨都灌注於筆尖,落在文上。辛棄疾的創作以詞為主,他的集子《稼軒詞》存詞600多首,包括許多傳世篇。
生活在南宋的辛棄疾,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寫詞創作。他的詞是一個愛國誌士的心聲,即有對抗金鬥爭的頌揚,也有壯誌難酬的無奈,還有對南宋苟且求和的不滿等。
暮年的辛棄疾將自己的鬱鬱不滿的情懷寫進了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之中。他臨別人世之前的所有複雜心情都在這首他最有名的詞中體現出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用詞這種形式來抒發自己渴望戰鬥的熱情,壯誌未酬的悲憤。在創作藝術上,他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並且加以發展。他不僅打破了詩與詞的界限,而且打破了詩與散文的界限,創造性地融匯詩歌、散文、辭賦等多種文學形式,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與語言技巧,從而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
愛國詩人陸遊
陸遊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寫了1萬多首詩,是中國曆史上寫詩最多並且流傳下來最多的詩人。
陸遊字務觀,浙江江陰人,陸遊幼年的時候,正是北宋滅亡、南宋苟安的年代,金兵在江南燒殺擄掠,江南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陸遊從小就飽嚐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同時,也看到和聽到了江南軍民抗擊金兵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於是在他幼小的心靈裏,並立下了報國之誌。
陸遊少年時代,在家庭的影響和父親的教誨下,勤奮的學習,能寫一手出色的文章,得到師長的稱讚和好評。29歲的陸遊,參加了兩浙地區的舉人考試,出類拔萃,奪得第一名的桂冠。這次會試,秦檜在考試前就暗示主考官,要讓自己的孫子得第一名,主考官很正直沒有買他的賬,而是秉公辦事,以才取人,讓陸遊中了第一名,這件事使秦檜十分惱火。
到第二年,陸遊參加京城考試,主考官發現陸遊的文才,又想讓他名列前茅。秦檜得知此事,更是惱火,蠻橫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陸遊的考試資格,還要追究兩浙地區考試官責任。秦檜妒才嫉能,從此對陸遊懷恨在心,不讓他步入仕途。後來,秦檜死去,陸遊才得以以才取仕,到京城臨安擔任樞密院的編修官。
陸遊積極支持北伐抗金,不斷地向朝廷提出合理建議。這時北伐主將張浚缺少指揮才能,出軍沒有多久,就在符離(安徽宿縣北)打了敗仗,北伐失敗。被一貫主張求和的大臣大肆攻擊,皇帝又不能分清是非曲直,主將張浚被排擠出朝廷,陸遊也被迫罷官了,統治者昏庸到了極點。
陸遊雖辭去了官職,但他的才能和政治見解,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又過了10年,統領川陝一帶的軍事將領王炎仰慕他的才華,把他請到漢中去,做他的幕僚。這時漢中是抗金前線,陸遊認為到那裏有機會參加抗金鬥爭,報國機會來了,他要為收複失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就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命。
陸遊到漢中上任之後,為了解當地軍事情況,他常常騎馬到大散關邊城一帶,觀察金人占領的地區。在衙門裏他還親眼看到金軍占領區的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及冒著生命危險奮勇抗金的戰士。這些情景使他對收複失地充滿了希望。他經過調查研究之後,提出了一個作戰計劃。他提出,恢複中原一定要收複長安,以漢口為基地積蓄軍糧,訓練隊伍,做好準備,以隨時進攻。但是,這時朝廷沒有北伐的打算,陸遊的計劃也自然落空,這使他非常失望。
不久,王炎被調走,陸遊也被調到成都,在安撫使範成大部下當參議官。範成大是陸遊的老朋友,雖說是上下級關係,並不講究一般官場禮節。在這裏陸遊的抗金誌願沒法得以施展常常喝酒寫詩,來抒發自己的愛國感情。這當然被一般官場上的人所看不慣,說他不講禮法,思想頹廢放蕩。其實一般人哪裏知道陸遊的心情呢!陸遊聽了也不辯解,索性給自己起了一個別號,叫“放翁”,取不拘小節而豪放的意思。後來,人們就稱他為陸放翁。他表麵放蕩不羈,而內心仍然壯誌不已。
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陸遊受命參與修撰孝宗、光宗(趙)的《兩朝實錄》及《三朝史》。三年後,兩書告成。
公元1206年時,韓胄擔任了南宋的宰相,他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北伐,這使陸遊十分高興。但是這次北伐,由於缺乏應有的準備,加上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又失敗了,皇帝和投降派大臣,殺害了韓胄,並把他的頭獻給了金朝,訂立了屈辱可恥的和約。
陸遊一生渴望的收複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始終沒有實現,隻有用他的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民族的憂慮。陸遊在川陝生活的9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時期,也是他詩歌創作收獲最多的時期。後來陸遊把自己的全部詩歌題名為《劍南詩稿》,把自己的文集編為《渭南文集》的原因。
陸遊一生辛勤地從事詩歌創作,是古代創作能力極為旺盛的作家,在同時代的作家中也是傑出的。他在詩、詞和散文方麵都很有很大成就,尤其是詩歌方麵貢獻最大。他說自己“六十年間萬首詩”,至今還有9300多首保存下來。在曆代詩人中,他寫的詩是最多的。他的詩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充滿愛國精神。
公元1210年,陸遊病重,在臨終的時候,他把兒孫叫到床邊,念了他最後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在死之前唯一感到悲哀的是南宋還沒有統一中國。兒孫們為他的愛國熱情所感動,無不聲淚俱下。
陸遊86歲抱恨辭世了,但他留下的詩篇卻成為一位愛國詩人赤子之心的寫照。
陳亮與辛棄疾
陳亮是南宋時期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曾被譽為“人中之龍,文中之虎”。他是永康(今四川省灌縣)人,青少年時期便喜讀兵書、研究軍事,所以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他積極主張抗金,反對投降賣國,屈辱苟安,斥責秦檜的議和是邪議。多次上書議論時政,被當權者視為“狂怪”,一生三次被誣入獄。
公元1178年,陳亮向孝宗皇帝上奏道:“朝廷自南渡以來,仍循祖宗舊法,趙鼎等人不懂變改的道理。秦檜破壞抗戰、殘害忠良、諂媚外敵,死有餘辜……”孝宗將陳亮的奏書貼在朝堂,讓群臣過目,目的是要大臣們學習陳亮的精神,更好地為朝廷做事。但是,一些大臣對陳亮的直言快語難以接受,尋機反攻。
有一天,陳亮同幾位朋友在家飲酒閑談。因他多次上奏皇帝未見回音,心中不快,此時借著酒勁譏諷儒生們:“今世的儒生們,自命不凡,整日高談闊論什麽人性、天命,其實他們懂什麽是性命?為什麽在敵人麵前奴顏婢膝……”
不料,這些話傳到一位儒生耳中,他馬上到刑部告發,說他辱罵當朝。刑部逮捕了陳亮,斥問道:“好大膽的陳亮,竟敢辱罵本朝,圖謀不軌;快快從實招來!”陳亮據理力爭,答道:“儒生們阻撓抗戰,鼓吹苟且偷安,不是圖謀不軌,而我要求抗戰,保衛江山社稷反倒有罪?這是什麽天理王法?”
刑部審官見陳亮不認罪,命令獄卒嚴刑拷打。陳亮被打得渾身是血,仍不服軟。大理寺便以“謀為不軌”的罪名報送孝宗皇帝批準。孝宗皇帝知道陳亮的才華與眾不同,所以見到大理寺要求治罪的奏折後很生氣,說:“秀才吃醉酒說點狂話,有什麽罪?”然後孝宗將奏折撕碎扔在地上。
大理寺的官員見皇帝動了怒,哪裏還敢治陳亮的罪,隻好不情願地將他釋放。陳亮出獄以後,仍然到處演說他的政治觀點,朱熹聽到後又氣又怕,他的門徒設法誣陷陳亮。
朱熹是兩漢以來封建社會影響最大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其著有《四書集論》、《朱子遺注》等書,理學造詣極深。他以維護三綱五常為由,反對抗戰。他年輕時也讚同抗戰,中年以後則發生了變化。公元1183年三月,陳亮又被陷害入獄,但關押兩個月找不到證據,隻好再次無罪釋放。陳亮出獄後,朱熹給他寫信,勸他不要與儒生做對,要用儒道約束自己,不然得罪人太多,不會有好下場。陳亮堅持自己的主張,回信予以反擊。辛棄疾卻十分讚賞陳亮、支持陳亮。公元1188年,陳亮前往罷官的辛棄疾家探望辛棄疾。老友相見,話語投機。不論政治觀點還是學術論點完全吻合。辛棄疾的創作以詞為主,他的詞集《稼軒詞》愛國思想和戰鬥精神是其主要內容。他的詞中,大量地表現了國恥未雪,壯誌未酬的無限感慨。陳亮對辛棄疾的人品詞風,非常欽佩。
兩人談得很投機並一同遊覽鵝湖山,並且邀請朱熹出來遊玩。目的是要說服來意。可惜朱熹沒來。陳亮一直在辛棄疾處住了十來天,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陳亮走後不久接到辛棄疾寄來的詞,其中有一句把陳亮比做諸葛亮:“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陳亮也寫詞回贈:“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
陳亮雖然是“人中之龍,文中之虎”,但在軟弱無能腐敗透頂的南宋朝廷統治下,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難有用武之地。在百般無奈之中,陳亮隱居鄉間專心著書,過著清貧而充實的生活。陳亮的著作編為《龍川文集》,其學說為永康學派。他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立場對朱熹的唯心論說進行了有力的批判。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當韓胄北伐的時候,金朝內部也已經十分腐敗。北方的蒙古族也逐漸強大起來。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斡音wò)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集會,公推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並稱他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本來是蒙古族孛兒隻斤部酋長也速該的兒子。鐵木真的祖先俺巴孩就是被金朝皇帝殺害的。他幼年的時候,金王朝統治者對蒙古族人民實行殘酷統治,各部落之間也互相爭鬥,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苦難。
鐵木真九歲那年,也速該把鐵木真帶到一個朋友家訂親。他把鐵木真留在朋友家裏獨自回家,趕了一段路,肚子餓得慌,想找點東西吃,正好看見有一批塔塔兒部人在草原上舉行宴會。他下馬走進人群,按照當地風俗,參加了塔塔兒人的宴會。塔塔兒部和孛兒隻斤部有過爭鬥。也速該沒想到這一層,塔塔兒部卻有人認出了也速該,偷偷地在也速該吃的食物裏放了毒藥。也速該在離開宴會回家的路上,肚子疼得支不住,他忍著疼痛趕回家裏,就被毒死了。
也速該一死,孛兒隻斤部沒了首領,原來歸附也速該的泰亦赤部脫離了他們,還帶走了不少也速該的奴隸和牲畜。泰亦赤部的首領怕鐵木真長大後向他們報仇,就帶領人馬捉拿鐵木真,想把他殺害。鐵木真得到消息,連忙逃到一座森林裏。
躲在森林裏的鐵木真忍住饑餓,走了出來。他一出森林,就被泰亦赤人抓住了。後來,泰亦赤部的首領和百姓都在斡難河邊舉行宴會,隻留了一個年輕的看守監視他。鐵木真趁看守不防備,舉起木枷把看守砸昏了,逃了出來。鐵木真和他的母親、弟妹又躲進深山裏,靠捉土撥鼠、野鼠當飯吃,日子過得更艱苦了。
年輕的鐵木真為了恢複父親的事業,想盡辦法,漸漸把他們部落失散的親屬和百姓聚集擾來。在消滅了幾個部落之後,鐵木真的力量逐漸壯大起來。
鐵木真跟另一個部落的首領劄木合是朋友。他倆常常白天在樹蔭下舉行宴會,晚間睡在一起,要好得像親兄弟一樣。但是,後來鐵木真力量強大了,劄木合部下有人投奔鐵木真,劄木合很不高興。有一次,劄木合的弟弟搶奪鐵木真的馬群,被鐵木真部下殺了,雙方發生了衝突。劄木合集合了他統治的十三部一共三萬人馬攻打鐵木真。
鐵木真也不肯示弱,把部下的三萬人馬分成十三支隊伍,抵抗劄木合的進攻。雙方在斡難河邊的草原上展開了一場大戰,鐵木真抵擋不住,敗退了。劄木合把抓住的戰俘成批殺害。這件事引起劄木合部下的不滿,紛紛脫離劄木合投奔鐵木真,鐵木真雖然打了敗仗,實力反而更壯大了。鐵木真沒有忘記殺害他父親的仇人塔塔兒部首領蔑古真。沒有多久,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顏襄約鐵木真配合進攻塔塔兒部。鐵木真認為這是個報仇的好機會,就和金兵一起攻擊塔塔兒部,把塔塔兒部打得全軍覆沒,俘獲了大批人口和牲畜、輜重。
金王朝認為鐵木真立了功勞,封他做前鋒司令官。以後,鐵木真又經過幾次戰鬥,陸續消滅了蒙古高原剩餘的幾個部落,終於統一了全蒙古。
成吉思汗即位以後,建立了軍事和政治製度,使用了蒙古文字,使蒙古成了一個強大的汗國。但是金朝還把蒙古當作它的附屬國,要成吉思汗向他們進貢。成吉思汗立誌要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金章宗死後,太子完顏永濟即位,派使者到蒙古下詔書,要成吉思汗下拜接受。成吉思汗問使者新皇帝是誰,使者告訴他是永濟。成吉思汗輕蔑地吐了一口唾沫,說:“我原來以為中原主人是天上人做的,像這種庸碌無能的人也配做皇帝?”自那以後,成吉思汗就跟金朝決裂了。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決心大舉進攻金朝。他選了三千名精銳騎兵南下。金將胡少虎帶了三十萬金兵抵抗,被蒙古軍打得一敗塗地。接著,蒙古兵又打進居庸關,圍攻金朝的中京(今北京市)。成吉思汗跟他的四個兒子分兵幾路,所向無敵。
此時,金朝內部十分混亂,金主完顏永濟被殺,新即位的金宣宗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求和,獻出大批金帛,把公主嫁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才撤兵回去。自此,蒙古兵力更強大了,成吉思汗稱霸天下的野心越來越大。
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窩闊台接替他做大汗。窩闊台按照成吉思汁的遺囑,向南宋借路,包圍金朝京城開封。公元1233年,蒙古軍攻破開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又聯合南宋圍攻蔡州。
金哀宗派使者向宋理宗(宋寧宗的繼子,名叫趙昀)求和,說:“金朝被滅,下一步就挨到宋國了;如果跟我們聯合,對金、宋兩國都有好處。”宋理宗沒有理睬他,金哀宗走投無路,隻好自殺,公元1234的,金朝在蒙、宋兩軍夾攻下滅亡。
慷慨殉節的金將
公元1236年,金滅亡已經一年了。可是西北的鞏州(今甘肅隴西)城上,仍飄著大金的旗號。堅守此城的人叫郭蝦蟆,他是會州人,早年參軍,驍勇善戰,被升為臨洮路兵馬都總管。郭蝦蟆為人忠義耿直,堅決不向蒙古投降。綏德州(今陝西綏德縣)帥汪世顯歸降蒙古後,派過20幾個使者來勸降,都被郭蝦蟆命人亂棍打了出去。蒙古軍見勸降不成,便開始往鞏州調兵。郭蝦蟆知道一場生死存亡的大仗即將來臨,他積極備戰,為了守城,郭蝦蟆在城東北角的空地上搭了一座煉爐,收集城中所有的金屬用來鑄炮。
郭蝦蟆親自把熔化的金屬倒進沙模裏,終於又一門新炮鑄成了。眾人歡呼雀躍,這時城中掌管雜物的判官術甲巴圖魯來報:“大帥,卑職已收集了附近所有的糧食,也隻有十餘車。”郭蝦蟆說:“蒙古韃子已從臨洮、秦州向我撲來,我軍糧草不足,實在令人擔心,你去把城郊的牛、羊、馬匹統統趕進城來,以備充糧。”術甲巴圖魯立即照辦了。
很快蒙古軍便包圍了鞏州城,但幾次攻城都被城上的火炮打退了。郭蝦蟆親率人馬追殺,雙方對峙了近一個月,傷亡都很慘重。由於城裏糧食不足,士兵們已經開始吃馬肉了,郭蝦蟆知道蒙古不攻下鞏州是不會收兵的,他心情沉重的回到了帥府。郭蝦蟆的夫人井氏是個深明大義、性格剛烈的女子,她見郭蝦蟆回來,吩咐下人擺上酒飯。井氏舉起酒杯對郭蝦蟆說:“妾身敬老爺這杯酒,願老爺殺敵報國。”郭蝦蟆心中一熱,拿起酒杯一飲而盡。這時傳來蒙古軍攻城的消息,郭蝦蟆便匆匆應戰去了。
又是一場浴血奮戰,金兵個個勇猛抵抗,但傷亡更加慘重了,郭蝦蟆第二日才回到府中,老遠他聽到府中傳出哭聲,一股不祥之感湧上心頭,他進了後衙,看到堂中停著具屍體,竟是他的夫人,不禁淚如雨下,下人拿過來井氏留下的血書,郭蝦蟆打開一看,上麵寫著八個字:妾不累君,殉節先去。郭蝦蟆草草埋藏了井氏後,他又召來守城諸將說:“韃子攻城,如今我們有兩條路可走,或死、或降,你們自己選擇吧。”眾將異口同聲:“寧死不降。”蒙古軍又攻城了,城牆已經殘破不堪,他們從豁口湧了進來,攻到帥府處,這時剩下的金兵都紅了眼,拚命與蒙古兵撕殺,可蒙古兵不斷湧進城來,金將士已所剩無幾,郭蝦蟆和將士們隻好跳入了熊熊烈火之中。
宋鎮江府(今江蘇鎮江)的監獄裏,關著一個叫畢資倫的囚犯,他本是金泗州城守將,宋軍攻泗州,他想跳城自殺,可沒有死,隻摔斷了雙腿,被宋軍俘虜。宋朝廷想招降他,可他誓死不降。每隔幾天,他就被提審一次,而且問著同樣的話:“畢資倫,你還是降了我大宋吧,保你高官厚祿,享不盡的榮華。”開始他還破口大罵,後來幹脆就不吱聲了。這次他又被帶到堂上,有所不同的是,這次獄官改了說辭,對畢資論說:“畢大人如此忠心為國,想必對金國的消息一定感興趣。”畢資倫冷冷地看了他一眼,道:“有話快說。”獄官說:“你們大金已經亡國了,皇上都上吊自殺了,你還硬撐著什麽。”畢資倫一聽,猶如五雷轟頂,呆立半晌,對獄官說:“我願歸降,可要容我去江邊拜祭。”這下可樂壞了獄官,他趕緊上秉報去了。等到畢次倫到江邊拜祭完之後,他就跳入了江中慷慨殉國了。
紅襖軍起義
公元1211年,金內政混亂,又遭蒙古軍不斷攻擊,人民流離失所,山東境內的農民紛紛起義。有個叫楊安兒的人,是山東益都府人,原以販賣馬鞍為生,後又聯合一夥人占山做了強盜。被金軍討伐,便歸順了朝廷,後來楊安兒見金朝大勢已去,危在旦夕,便悄悄回到了山東,與他的結拜兄弟張汝楫一起召集舊部,豎起反金大旗,楊安兒讓義軍以穿紅襖為標誌,所以被稱為紅襖軍。紅襖軍在山東一帶攻下了許多州縣,殺官斬吏,開倉賑貧,河北、山東的小股義軍也紛紛響應。楊安兒的妹妹楊妙真又名四娘子,武藝高強、有智有謀,是楊安兒的得力助手。
楊安兒為了擴充實力,派楊妙真去淮河邀那裏的紅襖軍頭領李全共商大事。到了李家寨,楊妙真見到李全後,兩人談得頗為投機,李全見楊妙真雖為女流,但舉手投足間卻顯出勃勃英氣,心中暗生愛慕。
貞佑三年,金朝為剿滅紅襖軍,派山東路統軍撫使仆散安貞來到益都,仆散安貞到益都後,立即發兵出擊,由於紅襖軍沒有準備,倉促應戰,雖有3萬多人馬,但被偷襲的金軍給隔離成小塊,經過一夜的血戰,楊安兒和楊妙真,率軍突圍向北去了,仆散安貞派人馬繼續追擊。
楊安兒在去往登州的路上,邊與金軍作戰邊召集餘部,又有許多奴隸和平民也來投靠,紅襖軍的人馬很快又壯大起來,萊州和登州刺史先後投降,楊安兒在萊州自稱皇帝,設置官署。任耿格為相,方郭三為元帥。方郭三很快攻下密州(今山東諸城),李全和劉二姐的紅襖軍也與之相呼應,一時間鬧得天翻地覆。
金帝完顏珣被眼下的亂世攪得心神不寧。湊巧的是皇宮降德殿的鴟尾被大風刮了下來摔得粉碎,完顏珣命散留家為左翼軍,以完顏訛論為右翼軍,自己率中路大軍,殺向萊州。楊安兒命徐汝賢出城迎戰,紅襖軍人數雖多,但多數是新召的農民,戰鬥能力差,兩軍在昌邑城東相遇,經過一場混戰,義軍死傷數萬,徐汝賢帶領剩餘人馬向東北退去。紅襖軍大將史潑立率20萬大軍在萊州城東列陣,也被金軍擊敗,退守城中,楊安兒見出兵不能取勝,便緊閉城門,命徐汝賢守東麵,史潑立守西麵,楊妙真守北麵,耿格守南麵,鼓勵士兵齊心抗敵。
仆散安貞率軍在城外紮營,他見萊州城高大堅固,怕是一時攻不下來,便施下一計,派手下幾個原來萊州城的士兵做奸細,結果很快就裏應外合,攻下了萊州。
楊妙真血染戰袍,率領3000多紅襖軍殺出重圍,到了密州境內,打算與方郭三會合,不料方郭三已壯烈犧牲,無奈隻有又向南行,一路上不斷傳來壞消息:“泰安紅襖軍首領劉二姐被擒處死”、“李全失守穆陵關”。聲勢浩大的紅襖軍如今被殺得七零八落。越過營州境後,她遇到了李全的部下,得知李全現已到了磨旗山,她這才稍稍鬆了口氣,他們很快來到了磨旗山,李全率一支紅襖軍列隊相迎二人並馬進山。
楊妙真和李全情投意和,結成了夫妻,兩隊人馬合並後,又擴大了義軍的力量,磨旗山便成了紅襖軍的據點。不久楊妙真得知:哥哥楊安兒在岠嵎山遭叛徒曲成襲擊,墜水犧牲。楊妙真悲痛萬分。立誌一定要為哥哥報仇,她與李全一起攻下了營州城。一日,他們夫妻二人正在談論如何才能重振紅襖軍,卻收到了黑旗軍李旺的求援信,李旺是李全的本家兄弟,也是紅襖軍的一支,在膠西縣一帶活動,因為他打的旗是黑色的,所以又稱黑旗軍。李全和楊妙真商量後決定出兵援助,第二日一早,李全請點了一萬人馬,日夜兼程趕往膠西。
膠西是個小縣城,城裏本來糧食就少,李旺和他的軍隊已被困在這裏二個多月,如今糧草皆空,李旺猶如籠中的困獸,在縣衙大堂中踱來踱去。這時金派人到膠西城勸李旺投降,李旺大怒,命人綁了來使,押到縣衙對麵的空場上,他把百姓和官兵都召集到這裏,李旺站在高處,對大家說:“各位兄弟父老,我們膠西城被金狗圍困,如今粒米皆無,紇石烈牙吾塔派人來勸降,大家說我們降是不降?”軍民一片呼聲:“不降,我們寧死不降!”於是李旺割了來使的耳朵和鼻子,讓他回去報信。
紇石烈牙吾塔見自己的手下變成這個模樣回來,勃然大怒,下令攻城,李旺率眾拚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壯烈陣亡。
李全人馬還未及趕到,聽說膠西被攻破的消息,隻好退兵,金軍乘勝攻打營州,李全與楊妙真帶兵歸順了南宋。
紅襖軍的另一支隊伍由劉二祖領導,活躍在魯南泰安、臨沂一帶。劉二祖於1215年於沂蒙山犧牲,部將彭義斌領導起義軍繼續戰鬥,曾發展到數十萬人,1225年(至大二年)彭義斌在內黃王馬山(河北讚呈縣)與蒙古軍戰鬥中被俘犧牲,紅襖軍最後失敗。
誤國殃民的賈似道
賈似道,浙江台州人,南宋末年誤國權奸。他少年落魄,整天遊蕩,飲酒賭博,不務正業。後來依靠父蔭,當了個嘉興司倉(掌管倉庫)的小官。他的姐姐被選入宮中,成為宋理宗寵愛的貴妃後,賈似道當上了“國舅”,從此官運亨通。在1234年以後的幾年當中,賈似道被陸續提拔為籍田令、太常丞、軍器監、太宗正丞等京官。
1259年7月,忽必烈領兵大舉渡江,把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圍住。宋理宗十分恐慌,緊急命令各路宋軍援救鄂州;又任命賈似道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到漢陽督戰。賈似道在戰場。由於害怕蒙古軍的猛烈進攻,賈似道出戰不久就私下派遣宋京出使到忽必烈軍營求和,表示願意稱臣,交納歲幣。
忽必烈不允。11月,蒙古內部出現爭奪汗位的鬥爭,忽必烈聞訊,急於脫身返回漠北,去爭汗位,賈似道探知,再次遣宋京聯絡忽必烈,忽必烈這時答應賈似道的請求:劃江為界,南來向蒙古稱臣,每年向蒙古輸銀20萬兩,絹20萬匹。
第二年蒙古軍撤回北方。鄂州兵解,賈似道無恥地隱瞞了私自求降訂約的真相,卻抓了一些蒙古兵俘虜,吹噓各路宋軍取得大勝,宋理宗不辨真偽,專門下一道沼書,讚賞賈似道奮不顧身、指揮有方,加封他為少師、衛國公。
第二年,忽必烈即了汗位。他想起了在鄂州跟賈似道訂下的和議,就派使者郝經到南宋去,要求履行和約議定的條件。賈似道一聽郝經要到臨安來,怕他的騙局露餡,趕快派人把郝經等使者扣阻在真州(今江蘇儀征境內)途中。忽必烈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因那時候,蒙古內部發生了內訌,忽必烈需要全力對付內部的敵對勢力,沒有精力與南宋論理。
這樣以來,賈似道靠欺騙過日子,居然做了十多年的宰相。宋理宗死後,賈似道擁立?(音qi)做皇帝,就是宋度宗。宋度宗荒淫昏庸,整天以沉湎於酒色,把朝政完全交給了賈似道,稱他為“師臣”,拜魏國公,地位高得沒人能跟他比。宋度宗還特許賈似道三天上朝一次,處理政事,後來改為每六天一次、十天一次。平時由吏人抱文書到賈公館請示,這個時候的賈似道跟皇帝已沒什麽兩樣了。
賈似道專權以後,閉口不談兵事,他白天出入清樓酒肆,西湖泛舟通宵不返。1270年,正當襄、樊被圍困,南宋前線形勢十分危急的時候,賈似道卻悠閑地躺在葛嶺私宅中,過著極端腐朽的生活。他還納宮女、娼妓、年輕貌美的尼姑為妾,日夜玩樂。賈似道又請來從前的賭友,關門賭博,不許別人偷看。他的一個侍妾的哥哥,來賈府探看妹妹,正站在大門口想進去,被賈似道看見,立即將他捆起來投入火中。
賈似道不僅荒淫、好賭,還愛養、鬥蟋蟀。一次他正在與眾多的侍妾蹲在地上興致勃勃地看鬥蟋蟀。一位狎客對他開玩笑說:“這也是相國的軍國大事嗎?”賈似道隻是笑笑,一點也不感到恥辱。賈似道對鬥蟋蟀很有研究,他著有《蟋蟀經》一書,專門介紹他養蟋蟀的經驗,後人痛恨地稱他為“蟋蟀宰相”。
賈似道還特別愛好珍寶、古玩。他將搜刮來的珍寶、古玩集中起來,特意建造“多寶閣”儲存,每天他都要去觀賞一次。為了搜刮這些東西,賈似道不擇手段,他聽說已故兵部尚書餘玠有一條價值很高的玉帶,專門派人去訪求,當他聽說這條玉帶已隨餘玠殉葬之後,居然命人掘墓弄了出來。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改國號叫元,這就是元世祖。元世祖借口南宋不執行和約,還扣留蒙古使者郝經一行人,派大將劉整、阿術領兵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宋軍連戰連敗,襄陽城被困了五年。賈似道把前線的消息封鎖起來,不讓宋度宗知道。有個官員上奏章向宋度宗告急,奏章落在賈似道手裏,那個官員馬上被革職了。
一天,宋度宗從一個宮嬪那裏得到襄陽被圍的消息,十分驚異。他詢問賈似道,賈似道卻當麵掩蓋事實說:“蒙軍已經退走,陛下怎麽知道襄陽被圍?”宋度宗告訴他是身邊的一宮女說的,賈似道馬上捏造一個罪名,將那名宮女處死。從那以後,宋度宗再也聽不到元軍進攻的消息了。
由於賈似道長期延誤宋元戰事,南宋。1273年1月,樊城被元軍攻破。襄陽被圍多年,糧盡援絕,城中拆屋當柴燒,縫紙幣做衣服穿,宋將呂文煥不斷向朝廷告急。軍情如此危急,賈似道不能不有所表示。但他又很怕死,因此他一麵假惺惺地向皇帝要求親臨前線,一麵又暗地裏指使人上奏皇帝,把自己留在朝中。2月,呂文煥獻襄陽城投降了元朝,消息傳來,賈似道對度宗說:“如果早讓我去前線,決不會造成今天這種局麵。”這樣,賈似道既巧妙地把襄陽失陷的責任推給了別人,又乘機表現了自己的“愛國熱忱”。
正當困難當頭之際,賈似道的母親胡氏活到83歲老死了。賈似道身為執政宰相,不僅不積極組織抗元,反而乘辦喪事的機會,大擺排場,炫耀自己的權位。朝廷賜給他水銀、龍腦各五百兩,銀一萬兩,絹一萬匹,田六千多畝,度宗親自前去祭奠。賈似道回台州治喪,動用皇帝的儀仗送葬。下葬那天,整天下雨,山洪猛漲,所有送葬的官員都站立水中,連動也不敢動一下,整個喪事耗費無法計算。
元世祖看到南宋腐敗到這種地步,決定一鼓作氣消滅南宋。他於1274年6月派丞相伯顏率領大軍,水陸並進,由襄陽順漢水而入長江。沿江重鎮郢、漢陽、鄂州相繼攻陷。12月,伯顏用4萬人守鄂州,自己率領大軍與元軍阿術的隊伍一同東下,向臨安進發。在此之前,度宗已於7月去世,年僅4歲的趙顯繼位,這就是恭帝。皇太後垂簾聽政,賈似道仍想乞求議和,元丞相伯顏沒有理睬。後來元軍在長江兩岸發起進攻,宋軍全線崩潰,賈似道狼狽逃到揚州,沒有一人願去追隨他。經過這一次交戰,宋軍主力喪失殆盡。
賈似道回到臨安,皇太後降旨罷免了他,並將他流放循州(今廣東惠州)。在流放循州的路上,賈似道被押送的縣尉鄭虎臣殺死,一代權奸就此結束了罪惡的一生。賈似道遭貶斥後,他的爪牙也大多被殺或遭到別的懲罰。
文天祥起兵抗元
南宋王朝的統治越來越黑暗,統治者的昏庸和無能逐漸使南宋麵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
在南宋與金長期對峙的同時,13世紀時期,蒙古族在我國北方發展、強大起來。蒙古族的首領成吉思汗(鐵木真)領導和完成了各部落的統一,使蒙古族從氏族公社製度向封建製度過渡。公元1206年,也就是南宋寧宗開禧二年,成吉思汗在斡難河邊建立蒙古族的汗國。從這時起,蒙古族憑借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積極向外擴張。先後發動了數十次戰爭。蒙古族訰悍的騎兵,一度縱橫歐亞地區,無人可擋。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戰途中病死,但是蒙古的對外戰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之子窩闊台繼位為大汗,製訂了以滅金為目標的戰略方針。
那時候金國南北受敵,內外交困,蒙古族的進攻使金王朝搖搖欲墜。蒙古不斷襲擊金國,使一向在金國麵前受辱的南宋十分高興。而蒙古為了先達到滅金的目的,也願意與南宋聯合。於是雙方於公元1233年訂下聯合攻打金國的盟約。
公元1234年,宋蒙兩軍在圍攻3個月之久後,攻下了金末代皇帝哀宗躲避存身的蔡州。宋軍如約在戰役中派出2萬軍隊,付出很大代價首先攻入城內。金哀宗自殺,金國在經曆120年後滅亡。本來,按照盟約,在金國滅亡以後,南宋可以北上收複汴京、洛陽、歸德三地。但是蒙古軍隊盡食前言,不僅在汴京、洛陽大肆燒殺掠搶,還決黃河之水以淹宋軍。雙方發生了戰鬥,這也揭開了蒙古和南宋之間長達46年戰爭的序幕。
這46年的時間,蒙古軍隊連年大舉南犯,南宋步步後退,在越來越小的領土上苟延殘喘。同時南宋王朝在政治上更加腐敗,在經濟上日益崩潰,不可避免地走上滅亡的道路。
然而,同樣也是在這46年的時間,各地人民群眾又重新拿起武器頑強抵抗新的異族侵略者,愛國誌士和將領不斷湧現出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和英勇反擊的鬥誌,為南宋寫下可歌可泣的最後一頁。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他們當中最有名氣的一員。
文天祥出生在公元1236年陰曆五月初二,他的青少年時期正值蒙古大規模入侵南宋,戰火延錦不斷之時。胸懷大誌又飽讀詩書的文天祥,素來憂國憂民,他常常思考怎樣才能使國家從被動挨打的局麵中擺脫出來,同時也渴望自己日後能夠殺敵立功,保衛大宋的江山。
公元1260年,蒙古的忽必烈繼承汗位。公元1271年,忽必烈把都城遷到燕京(後改稱大都),建國號元。忽必烈即元世祖。他經過征戰,平息了蒙古貴族中的內部矛盾,然後集結大軍南下,準備最後滅亡南宋。
元軍首先集中力量進攻江、漢之間的軍事重鎮襄、樊兩城(湖北襄陽、樊城)。駐守兩城的軍兵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抵抗,堅守城池達5年之久,但終因寡不敵眾,又沒有得到朝廷後援而兵敗失城。襄、樊失守後,長江上遊門戶大開,偏安江左的南宋朝廷已失去了天險作屏障。
公元1274年,宋朝局勢嚴重惡化。宋度宗病死,年僅4歲的趙繼位,是為宋恭宗。忽必烈此時利用機會,決定大舉伐宋。元兵分兩路:東路取道兩淮地區,目的是為了牽製南宋兵力;西路是以伯顏為統帥的主力部隊,從襄陽沿漢水而下,直取臨安。
本來,南宋集結的軍隊有10餘萬人,東路元軍也是這個數目,雙方兵力相當,應該打相持仗。結果,由於南宋統治者根本沒做認真備戰,元軍一路接連取勝,宋軍兵敗如山倒,紛紛倉惶逃竄。元軍很快打到長江下遊,不久對臨安形成包圍之勢。
南宋朝廷驚慌失措。宋恭宗的祖母太皇太後(即謝後)下了一道“哀痛詔”,命令諸路勤王之師速來救駕。然而,各地將官或是觀望,或是降元,最後隻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
20歲中了狀元的文天祥進入仕途後,宦海沉浮15年,雖不甚得誌,但一直願為南宋披肝瀝膽。文天祥於公元1275年獲悉元軍渡江,接到“哀痛詔”後,不禁泣不成聲,決心挺身而出,挽救南宋於危亡之中。他立刻變賣家產,在贛南一帶招募勇士1萬多人,星夜趕往臨安。有人勸文天祥;“元兵三路襲來,你一書生以1萬多烏合之眾迎敵,無異於驅群羊鬥猛虎,必敗無疑。”文天祥回答:“我當然知道這些情況,然而大宋國養育它的子民300多年,現在朝廷有難,向天下招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實在無法平靜,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國難,希望天下忠臣義士能隨我之後行動起來,眾誌成城,保全江山社稷。”這一番話,無疑是文天祥對大宋朝一片赤膽忠心的寫照。
文天祥帶兵來到臨安,一看,眾大臣在南宋亡國之際都在丟官棄印,四處逃跑,文天祥既憤恨又痛心,他請兵抗元作戰,得準。但由於與元軍實力過於懸殊,未勝,隻得返回臨安。
文天祥與張世傑商議朝中尚存兵馬數萬,若全力與元軍決一死戰,或許可以使南宋出現轉機。但右丞相陳宜中一心想投降,沒有同意文天祥的請命。陳宜中不顧文天祥的阻攔,向元軍送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元統帥伯顏要陳宜中親自去商議投降事。陳宜中害怕,不敢前往,連夜出逃。
謝太後隻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讓他前往元軍兵營求和。文天祥到了元營,不顧個人安危,與伯顏爭辯不休,堅持雙方平等談判。結果,伯顏將文天祥扣留在軍營,隨後押解北去。
公元1276年3月,伯顏帶兵進入臨安,謝太後、恭宗等被俘虜,押送北方。統治300年之久的趙宋王朝宣告滅亡。
宋恭宗的兩個異母哥哥趙昺、趙昰有幸被人保護逃出臨安,到達溫州,又到了福州。大臣陸秀夫、張世傑等擁立趙昺為皇帝,建立起一個流亡小朝廷。趙昰被稱為宋端宗。
文天祥在被押解途中伺機逃跑,終於在經過鎮江時,乘元兵不備時,於夜間脫逃。他聽說了宋端宗在福州稱帝的消息,曆經千辛萬苦,一路顛沛流離,到了福州。
文天祥被流亡小朝廷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他在極其困難的處境下四處聯絡組織義軍,尋找北上抗元的時機。文天祥知道元軍實力強大,占據了大片的國土,但他沒有失去信心,帶領著抗元隊伍與元軍苦苦轉戰,百折不屈。這期間,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了“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的句子,以示自己誓死抗元的決心。
文天祥的名字一時間在人民之間廣為傳頌,許多忍受不了異族壓迫的人紛紛參加了他領導的隊伍。元朝統治者大驚,他們派出大批軍隊,圍剿文天祥部。在敵人的凶猛攻勢下,文天祥的軍隊遭受了重創,許多人壯烈犧牲。公元1278年,文天祥的部隊在廣東潮陽被張弘範率領的元軍突然包圍,文天祥不幸被俘。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押送上船,從水路北上。在經過珠江口外零丁洋時,文天祥麵對浩翰的海麵,奮筆疾書作《過零丁洋》一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展現了一個愛國誌士的英雄氣概,是文天祥英勇無畏,赤膽忠心的寫照。
文天祥被押到大都,投入監牢。度過了三年階下囚的生活。這期間,元朝統治者想盡一切辦法勸其投降,他們搬來宋朝的降臣勸文天祥投降,遭到拒絕,又強迫他寫信勸張世傑投降,也被他拒絕了。甚至連9歲的皇帝趙都搬來了,可文天祥毫不動搖,寧死不屈。
一天,忽必烈親自召見他。文天祥見了忽必烈,昂首挺胸不肯下拜。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