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在講台猝然倒下

  1985年6月3日,華羅庚應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邀請,帶領一批中青年業務骨幹陳德泉、計雷等人,赴日本進行友好訪問和學術交流活動。

  此行要做的事情有兩件:一件是進行數學應用方麵的交流;另一件是準備在日本向他們報告準噶爾規劃的情況,當時華羅庚他們正在做準噶爾煤礦的發展規劃,準噶爾煤礦是由日本政府的人員帶團去建的,所以需要到日本作這個方麵的報告。

  訪問日本期間,華羅庚受到了日本數學界同行們友好的接待和熱情的歡迎。華羅庚與日本學者討論了他們提出的數學問題,他們對這位數學家的精辟論述感到非常滿意。

  同時,華羅庚也十分謙虛地向日本的應用數學家們學習,他向他們了解日本關於數學在國民經濟管理和決策中的應用情況,並且親自做了筆錄。

  準噶爾的報告會也開得非常成功。準噶爾的規劃很豐富,因為它涉及準噶爾的1500萬噸的能力建設。煤開采出來後,必須要解決運輸問題,要解決電的規劃問題。而且需要考慮準噶爾的建設,包括城市的取水怎麽取,城鎮工業怎麽建設,甚至包括煤礦工人大多是男性,男女搭配地搞工業協調發展的問題。

  匯報完畢,日方的領導給這次報告以非常高的評價,最後他說道:“以後,凡是中國政府的人員帶團來日本,隻要是經過華羅庚小組論證的我們都通過。”

  訪日前,日本數學會在訪問計劃中提出,希望華羅庚能夠作一次學術報告。6月9日,華羅庚從日本箱根回到東京後,連續兩天謝絕各種活動,認真準備講稿,直至深夜。

  1985年6月12日下午13時30分,華羅庚從下榻的賓館出發,訪問日本學士院。在學士院他會見了日本數學界的院士們,並與院士們交換了自己最近出版的著作。隨後,他參觀了院長辦公室。

  應日本友人的邀請,他在留言簿寫下這樣的留言:

  十分草率地來訪日本學士院。祝兩國科學交流日益繁榮。

  華羅庚

  1985年6月12日

  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這位數學大師最後的墨跡了。

  學術報告於下午16時在東京大學的大廳裏舉行。當這位兩鬢銀白的數學家,穿著嶄新的西裝,手持拐杖,笑容滿麵地出現在聽眾麵前時,全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無須更多的語言介紹,在場的聽眾早已聽說過這位數學家的事跡,人們用敬佩和仰慕的目光注視著他登上講台。

  16時12分,華羅庚開始了他題為“中國普及應用數學的一些體會”的講演。

  開始時,華羅庚用中文講演,然後由翻譯把他的講演譯成日語。到後來當報告講到專門的數學問題時,華羅庚征求了會議主席和聽眾們的意見改用英文講演。

  這是對他自己從理論數學到應用數學的整個一生的總結。先從20世紀50年代的理論方麵的工作講起,講至20世紀60年代統籌法和優選法思想的出爐,20世紀70年代,對“雙法”的普及……

  當華羅庚講道:“在英國倫敦數學會,當我介紹了在中國的應用數學工作,有位教授問我的學生陳教授:‘華教授肯定是百萬富翁吧?’陳不好回答,就帶他來問我。我回答說:‘是的,我是億萬富翁。但是,錢不是在我的口袋裏。我為國家做些事感到精神上是充實的,是億萬富翁。’”

  正當大家聽得入神的時候,提示時間到的鈴聲響了起來,華羅庚對會議主席請求道:“我的講話超出了規定時間,請允許我再延長幾分鍾好吧。”

  會議主席點點頭,表示許可,華羅庚又接著講20世紀80年代,應用數學開始向經濟數學轉變的過程……

  計雷回憶這場講演時說:“講的過程,已經回到我20世紀60年代上科大的時候,他跟我們講課的狀態,甚至比那個時候還瀟灑。原來華老是坐在輪椅上的,後來他站起來了,把西裝脫掉了,一手拿著拐杖,一手拿著教鞭這麽講。”

  原定的時間是15分鍾,可是10分鍾過去了,華羅庚還沒有停止的意思,又10分鍾過去了,他還沒有結束的表示。這時候陳德泉和計雷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跑到了前麵。陳德泉指了指手上的表,小聲地衝著華羅庚說:“時間超了很多了。”

  華羅庚點了點頭,又衝他們兩個揮了揮手,意思是我知道了,你們先到旁邊。然後繼續他的講演。

  一分鍾過去了,兩分鍾過去了……華羅庚還是沒有結束的意思,陳德泉和計雷急得在底下直轉圈,都對華羅庚的身體健康憂心忡忡。

  17時16分,講演結束了。在場的聽眾仿佛在數學的殿堂遨遊了一通,一個個還在意猶未盡地回味著。過了一會兒,台下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幾個日本友人拿著鮮花爭先恐後地跑上台,準備向這位偉大的數學家獻花,正在這時,隻聽“咕咚”一聲,再看華羅庚已從輪椅上滑了下去。

  在場的中日教授和醫生們趕緊跑了過去,隻見華羅庚雙目緊閉,臉色發紫,已經失去知覺。看到這種情況,大家紛紛給急救站打電話,並且千方百計地找來了東京大學心髒病權威杉木教授。

  杉木教授趕到現場後,立即指揮搶救,親自給華羅庚做人工呼吸和心髒按壓。做了兩次後,華羅庚自己能夠呼吸了,心髒監視儀上出現了心髒搏動的波形。

  大家長出了一口氣,暫時停止了人工呼吸和心髒按壓。可沒過多長時間,心電圖上表示心髒搏動的波形變小了,脈搏變得微弱了。杉木教授馬上指揮醫護人員進行急救。

  傍晚,專家和醫生們決定把華羅庚送到東京大學醫院繼續搶救。這時候,在場的所有聽眾還都沒有走,他們自發地隨著救護車來到了東京大學醫院的急救室外,焦急地等候著。

  20時27分,急救室的門開了,上百雙眼睛齊刷刷地盯向了門口,隻見東京大學的三井醫生緩緩地走了出來。

  中國使館的人員問道:“醫生,華老怎麽樣了?”大家全都屏住了呼吸,一臉緊張地望著三井醫生。

  三井醫生摘下口罩,神情黯然地對中國使館人員和代表團的成員們說:

  “從18時15分起,我們又給病人使用人工呼吸和心髒起搏器,到現在已有兩個小時了,但是他仍沒有恢複血液循環和心跳,繼續搶救已經沒有意義了。是否可以停止一切措施,宣布死亡?”

  “醫生,求求您了,能不能再想些別的辦法?開刀、換心髒,什麽辦法都行,隻要能讓華老再睜開眼,拿我們的心髒換都行!”在場的中國人員聲淚俱下地請求著。

  三井醫生遺憾地說:“對不起,我們已經盡力了。東京大學的急救部是整個東京醫療界的權威了,我們非常抱歉。現在是按照日本的慣例征求家屬的意見,因為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性再把華羅庚教授搶救回來了。”

  1985年6月12日22時9分,東京大學附屬醫院宣布華羅庚教授去世。一顆蜚聲國際數學界半個世紀的科學巨星隕落了!

  後來,計雷針對華羅庚的去世說道:其實我後來的想法,華老最後這種狀況是偶然也是必然的,為什麽這麽講?華老實際上心梗三次,第二次心梗華老在北京醫院時甚至說道,他寧肯戰死在疆場,不肯在病床上倒下。

  “後來華老還曾說過:‘盡管心已極盡,哪顧水平高低,人民利益為前提,個人成敗休計。奮不顧身的奮鬥,考慮到與生命搶時間,盡心盡力為祖國,我將血濺軒轅,沙場報國得所,馬革裹屍難齊。’”

  華羅庚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奮不顧身為了報效祖國,為了科技進步,為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他不顧身體的狀況,搶時間,最後竟倒在疆場。

  噩耗傳來,舉國悲痛,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的工人、農民,無一不為中國失去這樣一位為人民事業鞠躬盡瘁的優秀科學家而難過。

  1985年6月15日下午,北京天空陰霾密布,久久不散,霏霏細雨似在哀傷涕哭。下午15時,載有華羅庚骨灰的中國民航飛機徐徐降落在首都機場。

  人們多麽渴望再能看見那個慈祥和藹的老人,拄著拐棍大步流星地走下飛機。可是,當飛機的門打開後,大家看見的是華羅庚的長子華俊東滿麵悲愴,小心翼翼地用手捧著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的父親的骨灰盒。

  在場的人都禁不住淚流滿麵,此時心中的痛,不亞於失去至親。

  在隨後的幾天之內,國內外發來的唁電、唁函就有幾百件。從國外發來的,有外國政府的要員、科學團體、華羅庚生前的友人、華人和僑胞;國內的唁電、唁函有中央領導同誌的,有來自港澳地區的,還有許多是華羅庚生前去用應用數學指導過生產的工廠、油田、農村和解放軍連隊的。

  這些唁電、唁函中,讚揚華羅庚為人類認識自然、發展同各國人民的友誼作出的貢獻,對他的猝然病故深表惋惜和悼念。許多來自基層的唁電、唁函表達了人民群眾對華羅庚的感謝和懷念。

  1985年6月21日,在北京西郊的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隆重的為華羅庚教授安放骨灰的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首都各界500多人,前來寄托他們的哀思。

  禮堂正中懸掛著華羅庚的大幅遺像,骨灰盒上覆蓋著鮮紅的黨旗。

  禮堂四周擺放著鄧小平、胡耀邦、葉劍英、李先念、陳雲、彭真、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烏蘭夫等中共中央、中顧委、中紀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的領導同誌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民盟中央、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中國科協、北京市領導機關和江蘇金壇縣等單位送的花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萬裏主持了華羅庚的骨灰安放儀式。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丕顯致悼詞。

  悼詞是這樣敘述的:

  華羅庚同誌是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和數理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和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華羅庚同誌的逝世,是我國學術界和全國人民的一個重大損失。全國人民為失去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萬分悲痛。

  華羅庚同誌是我國現代史上傑出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複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麵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的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同誌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多篇學術論文和專著,由於他在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後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載入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華羅庚同誌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華羅庚同誌也是我國最早把數學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華羅庚同誌不僅是一位在困難條件下自學成才的傑出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經曆新舊兩個不同時代,從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戰士的我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華羅庚同誌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華羅庚同誌盡一切可能扶持年輕一代成長。他十分注意發現優秀人才。他是新中國在中學生中開展數學競賽的創始人、組織者。他引導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進入數學研究領域,扶持他們成為我國新一代的數學家。

  華羅庚同誌頑強拚搏,為四化奮鬥到最後一息。今年6月3日,他帶領一批中年業務骨幹赴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在向日本數學界作學術報告的講壇上,當講完最後一句話時,心髒病突發,搶救無效。

  我們敬愛的華羅庚同誌,為加強中日兩國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實現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壯麗誓言。

  悼詞中對華羅庚一生功績的緬懷,更增添了人們對他,一個把畢生精力都獻給祖國科學事業的優秀知識分子的敬意。

  肅立在華羅庚遺像和骨灰盒前的習仲勳、王震、方毅、楊尚昆、宋任窮、胡喬木、鄧力群、喬石、劉瀾濤、段君毅、程子華、彭衝、朱學範、阿沛阿旺晉美、嚴濟慈、胡愈之、榮毅仁、張勁夫、鄭天翔、楊靜仁、康克清、胡子昂、錢昌照、楊成武、陳再道、呂正操、包爾漢、繆雲台、費孝通、趙樸初、屈武、馬文瑞、茅以升、錢學森、錢三強、貝時璋、黃家駟等中央及各有關部門的領導同誌和華羅庚的一些生前好友,以極其沉痛的心情,向他的遺像和骨灰盒深深地三鞠躬,並走到守護在靈前的夫人和子女、親屬們的麵前,握手表示深切的慰問。

  華羅庚的學生陳景潤和王元也來了。他們的話,表達了大家共同的心聲。

  “太難過了,太難過了,我的老師華羅庚教授去世,對我是個沉重的打擊。”陳景潤抱病坐在輪椅上含著眼淚說。

  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王元表示:一定要學習華羅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品德,完成他老人家未竟的事業,沿著他老人家沒有走完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聽說今天要為華羅庚舉行骨灰安放儀式,一些省委、省政府和省科委,一些工廠、農村、部隊和個人,把送來的挽幛、挽聯掛放在公墓禮堂外的樹叢上。

  有首挽詩寫道:

  將軍死在戰場,學者死在書房,可敬的您耗盡一腔心血,光榮地死在科學講壇的崗位上……

  人們所以有這種心情,不僅由於他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數理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也是由於他甘做“人民數學家”的可貴精神,是他“祖國中興宏偉,死生甘願同依”的無私奉獻精神。

  正如有的唁電中所說: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附錄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