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心得”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裏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麽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麽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麽還有誰不知禮呢?”
“故事”
管仲是輔助齊桓公稱霸列國的能臣,是棟梁之材,是“大器”,但孔子卻說他是“器小”(小器),為什麽呢?原來孔子批管仲是主要兩條是“不儉”和“不知禮”。
“不儉”是“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三歸”有很多種說法,通俗點可理解為:娶三姓女,就是說娶三個女人做老婆。古代婦女嫁人叫“歸”,請注意這裏說的是正房老婆,與歌姬小妾般的“小三”們完全不同的,春秋時隻有諸侯才有此豔福。“官事不攝”是說每個官員都不兼職,官吏雍腫,人數太多。
“不知禮”主要是說管仲僭用齊君才配享受用的待遇。“邦君”是指齊君,劉邦未出現前“國”稱“邦”,“塞門”現在叫影壁或照壁,是宮室才有的,“反坫”是國君在外交招待鄰邦元首的宴會上用來放酒爵的台。也就是說,管仲越級使用專用產品了,等於是不忠的表現。這一段,是孔子批評管仲唯一一段,其言辭激烈,一點也不客氣。
但到後來,孔子對管仲又有多處褒獎。總的來說,孔子貶管仲的是小節,即私生活上的問題,是告誡他的學生:一個人取得巨大成就,不要太忘形,耽於享樂;而讚美管仲是他的大氣,是他對曆史,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
孔夫子對人的評價,無論時人,還是前人,都很少使用“仁”字來評價,但對管仲,卻用了“仁”字來評價他,可見他對管仲整體評價還是比較高的。
九辯章句第八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心得”
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繼續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分明,連續不斷,最後完成。”
“故事”
孔子的母親顏征非常重視對孔子進行早期教育。她認為:人如一棵樹,幼小時候容易調直扶正,管理得當,必成棟梁之材;如小時候不注意調理,等到長成歪歪扭扭的大樹後再進行修剪,就非常不容易了。小時,孔子對音樂有特殊的愛好,有很強的感悟能力。顏征發現了孩子這一天賦,於是在孔子還不懂事的時候,顏征就買來許多樂器,有時親自教兒子吹奏,有時讓兒子自己演奏。她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她認為:禮器最講禮儀規矩,無章法演奏不出動聽的樂曲。讓孩子早一點懂得禮儀、音律、等級,對他以後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孔母這種用彈奏樂器來使孩子明理、修身進而成才的方法稱之為音樂養成法。
孔母這種音樂養成教子法,在孔子身上是十分成功的。孔子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小就學會了吹、拉、彈、唱,懂得了禮儀規矩,懂得了音與音之間存在的節拍,符與符之間存在一定的規律。孔子從音律的協調關係得到了啟示:音律調節好,才能演奏出悅耳的音樂;人際關係調整好,才能安守本分,克己複禮。正是這種思想認識,使他逐漸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調整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為主體的儒家思想,進而創造了儒家學說,使他成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