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顧名思義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自漢代以來,由於國力鼎盛,威名遠播,故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狹義地講,國學是指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訓詁,故後世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均指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特指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曆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全部文化範疇。
國學,還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則提出了“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範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範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
國學興起於20世紀初,鼎盛於20世紀20年代,80年代又有“尋根”熱,21世紀再次掀起學習研究熱潮。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根本。青少年學習國學,能夠提升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學會為人處事、接物待人的道理。
國學所包含的內涵十分博大精深,它提供給我們的是各行各業的最基本的原理以及人生的價值、生活的態度和處事的方法,青少年學習國學,能夠開拓思維,增長涵養,鍛煉意誌。
國學的學習是一種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它不是簡單地讀懂幾句古文就能涵蓋的。國學是一種文化底蘊,一種對傳統的繼承。學幾篇古文,背幾句詩詞,都隻是表麵的東西,它需要的是真正地領會,創造性地運用。
以儒學價值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重人倫、求和諧、盼安定,它有利於營造學習中華文明的氛圍,使年輕一代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一章 文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