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晉侯合諸侯於扈,平宋也。
於是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入於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十一月,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於執事。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請陳侯於楚而朝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於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於襄,而再見於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
今大國曰:‘爾未逞吾誌。’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文公二年,朝於齊;四年,為齊侵蔡,亦獲成於楚。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豈有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
晉鞏朔行成於鄭,趙穿、公婿池為質焉。
“譯文”
晉靈公在扈會合各國,為的是平定宋國的內亂。
晉侯不召見鄭伯,以為他有貳心,暗地裏依附了楚國。鄭國的大夫子家派通訊官送給書信,用來告訴晉國的趙宣子說:“我國的國君即位三年,召集蔡侯和他一起侍奉你們襄公。九月,蔡侯來到我國準備出行到晉國,我國因為侯宣多的禍亂,國君因此不能和蔡侯一起朝見你們的國君。十一月,侯宣多的亂事稍稍平定之後,就和蔡侯一起在百官麵前來朝見你們的國君。十二年六月,歸生又輔佐我們國君的太子夷,為陳侯朝見晉國的事向楚國請命。十四年七月,我國國君又前往朝見,來完成陳侯朝晉的事。十五年五月,陳侯才得以從我國前往晉國朝見。去年正月,燭之武輔佐太子夷前往朝見。八月,我國國君又前往朝見。以陳、蔡兩國跟楚國貼近,卻不敢對晉國有貳心,這都是有我國的原因啊。雖然我國一再為貴國效勞,為什麽還被認為有罪呢?我國國君在位的時候,一次朝見晉襄公,兩次朝見現在的晉君,太子夷和我們兩三位大臣,相繼來到絳都朝見。雖然我們是小國,事大國之禮沒有超過我們的啊。現在大國卻說:‘你沒有達成我的願望。’要是這樣,我國隻有滅亡,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再增加我們事晉國的禮數了。古人有話說:‘顧頭顧尾,身體還剩下什麽地方不顧呢?’還說:‘鹿要死了是不會挑選蔭涼的地方的。’小國為大國效勞,大國有恩惠,那小國還是懂得報答恩惠的人;大國沒有恩惠,那麽小國隻好是被逼冒險的鹿了。走得太快,就必然要走那些危險的地方,被逼急了哪裏還能選擇呢?你們的命令無法理解極端艱難,我們也知道自己終究要滅亡了。隻好集中全部的兵力在鯈等待,就隻聽您的命令了!鄭文公二年,我國朝見齊桓公;四年,替齊國侵占了蔡國,蔡是楚的屬國,可是我們還和楚國建立了同盟。小國夾在大國之間,聽從強國的命令,難道有罪嗎?大國如果不替我們著想,我們就沒法逃避你們的命令了。”
晉國的大夫鞏朔和鄭國簽訂盟約,把趙穿和晉靈公的女婿池做人質留在鄭國。
“簡析”
鄭國是夾在晉、楚兩個對立的大國之間的小國,外交關係很難處理,鄭子家的這篇外交辭令,利用兩大國的矛盾,逐年逐月羅列事實,批評晉的苛刻要求,甚至不惜以決裂相警告,終於迫使晉人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