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6月《教育世界》(55號)發表王國維的《哲學辨惑》,這是王國維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一個專門研究哲學的學者,所要辨的“惑”,出自清代管學的最高官員張之洞、張百熙的見解。張之洞1898年的《勸學篇》提出著名的“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主張。他的“新學”不包括西方哲學,也就是說張認為西方哲學是無用的、有害的。這個問題不辨清楚,當然無法深入研究哲學。
宣稱哲學為“有害之學”,其根由在於當時腐敗的封建政治。正如王國維說:“今之詬病哲學者,豈不曰自由平等民權之說由哲學出,今棄絕哲學,則此等邪說可以熄乎?”王國維舉孟子早就“倡言民權”,講過“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卻是舊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學科來說,“且自由平等說非哲學之原理,乃法學、政治學之原理也。今不以此等說廢法學、政治學,何獨至於哲學而廢之?”
研究哲學的重要性,從理論上講,哲學是解釋人間的根本意義的,所以王國維引德國哲學家巴爾善的話:“人心一日存,則哲學一日不亡。”而當時的中國更有必要更好地研究哲學。因為“今夫人之心意,有知力,有意誌,有感情。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哲學實綜合此三者而論其原理者也。教育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故謂教育上之理想即哲學上之理想,無不可也”。以上是從理論上論證的。從曆史上說,哲學本為中國固有之學,中國有中國的哲學史,怎麽能“廢哲學”呢?這本來是常識。
雖然中國古代就有哲學,但是要發展中國的哲學,使之不斷進步。從那時的具體情況出發,發展中國哲學的途徑是什麽呢?王國維明確指出:“異日昌大吾國固有之哲學者,必在深通西洋哲學之人,無疑也。”王國維提倡哲學,並不主張人人去當哲學家,或人人去研究哲學,隻希望哲學與“諸學科並立”。這樣普通的事為什麽還有爭論呢?王國維指出:“吾國人士所以詬病哲學者,實坐不知哲學之性質之故,苟易其名曰‘理學’,則庶可以息此爭論哉!庶可以息此爭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