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台灣的由來

  導遊介紹,台灣這個名字不是從來就有的,古時叫“東”。《尚書》中稱之為“島夷”,隋朝時稱之為“流求”,五代時稱之為“瑠求”,歸屬福建省同安縣(今廈門市)。明朝萬曆年間正式得“台灣”之名。1684年,清王朝在台南設台灣府,1885年稱台灣省。

  最早來台灣的是高山族人,大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兩地的移民。早期台灣人的政治製度是氏族部落,基層組織就是部落群,若幹部落群結成一個社。一個社有一千多人,也有幾百人的,實行的是貴族世襲製。有的還保留了氏族社會的習俗。長期以來,台灣人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動,繁衍生息,守護著這塊美麗的土地。他們早期主要從事狩獵,狩獵得來的產品除自用外用於交換。後來有了農業,特別是到了十五--十六世紀,台灣的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水稻、甘蔗、煙葉被譽為“台灣三寶”。隨著大陸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沿海人民渡海來到台灣打魚、做生意,與台灣人進行貿易,以瑪瑙、瓷器等換取島上的鹿皮、鹿角、鹿茸等。相互之間非常熱情,關係十分融洽。

  台灣現在有十多個縣市,這些縣市中,台南、台中、台北建立較早,曆史悠久,所以,台灣設立府、省以來,府、省會曾先後設在這三個地方。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府,當時的台灣府就設在台南市。台南市位於台灣省西海岸,為台灣省開發最早的城市。台南就是一座曆史名城,遠在唐朝時期,台南是廣東和福建移民最早的一個聚集地。所以,省會設在台北市之前,台南市一直為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為台灣四大城市之一,名勝古跡為全省之冠。這裏有“赤嵌樓”“運平郡王祠”“孔廟”等。

  赤嵌樓是全省首屈一指的古跡,俗稱“紅毛梅”,荷蘭語稱“普羅文帝亞”城。清順治十年(1653),由荷蘭人侵占此地時所建,作為其政務機關。鄭成功收複台灣時,以此為承天府。在樓址原處分別建有文昌閣、海神廟。文昌閣陳列“台灣立體圖”“十大建築”“鄭荷海戰圖”等曆史文物,樓前石獅盤踞左右,為光緒年間造。城樓下南側有九座巨大石龜,背上馱負碑刻,全省罕見。樓內藏有珍貴文物,並有奉祀鄭成功專祠。登樓遠眺,可縱覽城市全景。“赤嵌夕照”被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清光緒十一年(1885)設台灣省,省會設在台中市。台中市位於台中盆地中央,是台灣省中部經濟中心,有製糖、食品、石油、化學、機械、建材等工業。台中市同時又是台灣的佛教文化中心,是台灣第三大城市,有著名的寶覺寺。曆年全台灣佛法大會就是在這裏舉行。寶覺寺殿宇雄偉,金碧輝煌,正殿內供奉著一尊釋迦牟尼像和一尊古銅解夢觀音像。1967年在寺左側又建了一座巨大的彌勒佛像,高27米。

  光緒元年(1875),沈葆楨奏建台北府,始有台北名稱。1945年,台灣光複,台北設市。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中央,現為台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是台灣最大的城市。台北市舊稱名“艋舺”,早期曾是一片沼澤密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由泉州人陳賴章等墾殖開發。台北市建設晚,但發展快,不僅是全台灣的政治經濟中心,而且是台灣最大的城市,是全台灣最大的商業城市,有冶金、汽車製造、電器、紡織、造紙、製茶等工業。

  台北市多有名勝古跡,最著名的有故宮博物院、國學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天行宮、龍山寺、孔廟和北投風景區等。故宮博物院又名“中山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為1965年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落成開放。整個建築為四層,是古代宮殿式的建築,朱欄碧瓦,莊嚴宏偉。博物院前有孔子銅像和華麗牌坊。院內收藏有曆代國寶文物,大都是1949年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和承德山莊等地運來的,統計有24萬多件,加之以後從世界各地收集而來的,共計有64萬多件,其中有銅器、玉器、瓷器、漆器、紡織品、書畫、碑帖、雕刻、經黃、璽印、製服、古玩等。這些收藏輪換展出,每次展出兩萬件,每三個月更展一次。院後有隧道與三樓相通。隧道長180米,寬3.6米,高6米。

  孔廟位於大龍街和哈密街交會處,始建於1665年,日本侵占台灣時被毀。1925年,台北士紳兩百餘人決議募捐重建,1939年落成。孔廟占地麵積約1.7萬平方米。廟宇巍峨壯觀,具有典型江南廟宇建築特點。大殿奉祀孔子,兩側為顏子、曾子、子思以及孟子。東廡與西廡為孔子72位高足及中國曆代賢士150人神位。每年的9月18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也是台灣的教師節,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大典活動,場麵隆重莊嚴。

  龍山寺,位於廣州街西側,為台灣省400多座寺廟中香火最盛的名刹。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經多次擴建,建築麵積達800多平方米。寺廟殿宇古樸雄偉,門壁梁柱雕琢精美。前殿供奉觀音菩薩,側殿奉祀文殊、普賢二菩薩,後殿中央奉祀媽祖,側廂供四海龍王、十八羅漢、城隍爺、英聖帝君諸神像,是典型的佛道合一寺廟,每年有數十萬信徒前來參拜。

  台灣是個好地方,不僅資源豐富,而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帝國主義和外國侵略勢力總是對它虎視眈眈。台灣人民曾飽受外敵侵略之苦。

  15世紀前期,西班牙人就曾侵略台灣,後荷蘭人又入侵台灣,把台灣納入荷蘭殖民地,派文武官員在這裏管理,建立殖民統治。總督府在台南市設總管機關,築起了兩座城,一座叫“熱蘭遮城”,一座叫“王城”,俗稱紅毛城,現在成了台南市最早的兩座古城。荷蘭侵略者在入侵台灣期間,霸占台灣人的土地,掠奪台灣人民的財產,欺壓台灣人民。公元1662年,鄭成功率軍攻下台灣,趕走了荷蘭侵略者,使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後來,台灣人民為紀念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功德,在台南市也就是台灣當時的府地建了廟宇,叫“延平郡王祠”,俗稱鄭成功廟。

  鄭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明儼,又字大木,福建南安(今晉江安海鎮)人。南明弘光時為監生。陳武帝賜姓鄭,改名成功,號國爺姓。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他是我國明末清初傑出的愛國名將,是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

  南明龍武二年(1646),鄭成功父親鄭芝龍降清,鄭成功苦勸無效,遂與之決裂,募兵抗清。他以福建金門、廈門為基地建立水陸部隊,連年出擊閩粵、江浙等地。永曆十三年(1659),他與張煌言合兵,進入長江,攻克鎮江,包圍南京,因大意輕敵,損兵折將,敗退廈門。當時深感抗清頗難,於是以驚人的膽略和氣魄率將士數萬人東征台灣。當時台灣為荷蘭殖民者所占,他出其不意在鹿耳門港及禾寨港登島,圍攻荷南總督所在地,擊退敵方援軍。荷蘭總督投降,荷蘭侵略者撤離台灣,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接著,他廢除荷蘭在台灣的殖民體製,建立行政機構,團結台灣同胞,采取民族和睦政策,推行屯田,發展經濟。在收複台灣五個月後,他因病去世,終年39歲。

  鄭成功收回台灣以後,台灣人民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可時間不長,日本侵略者也打起侵占台灣的主意了。1874年5月,日本侵略軍在台灣王瑯橋登陸,台灣軍民堅決抵抗,日軍傷亡重大,無法前進。由於英、美、法等國出麵“調停”,日本向中國勒索五十萬兩白銀,日軍才撤出台灣。

  1840年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日本帝國主義看到清王朝的腐敗無能。1894年7月25日,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麵突然襲擊清軍運輸船,不久又在牙山附近的成觀驛襲擊清軍,挑起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8月1日,清王朝被迫對日宣戰。幾個戰役打下來,清軍徹底失敗,李鴻章經營十六年之久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滅。

  仗打敗了,日軍侵略者更是凶相畢露,得寸進尺,要清王朝賠款割地,逼簽《馬關條約》。條約主要內容就包括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就這樣,台灣被日本霸占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1945年10月25日,根據《波茨坦公告》,中國人民趕走了日本侵略者,被日本侵略者強占整整五十年的台灣才回到祖國的懷抱。

  《馬關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中國各階層人民的極大憤慨。人們紛紛聲討侵略者的罪行,譴責清廷的賣國行徑,掀起了一個反對割台賠款的抗議高潮。許多報紙競相發表文章,反對投降,要求堅持抵抗,發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能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聲。官員們紛紛上奏,反對割台,一時間“章滿察院,衣冠塞途”。正在北京參考會試的康有為聯絡來自全國十八省的1300多位舉子聯名上書,要求清廷拒和、遷都、變法以挽救危機。割台的消息傳到台灣後,台灣人民鳴鑼罷市,抗議示威。台灣人民發布檄文,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決心為保衛祖國和家園而同敵人血戰到底。

  由於割地一事過於苛刻和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光緒皇帝曾一度拒絕簽約,但在內外的壓力下,最後還是批準了《馬關條約》。不久,清王朝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下令台灣巡撫唐景崧率在台官員撤出台灣。同時,清廷派出李經方為割台專使,與日本首任“台灣總督”辦理割台手續。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人民自動組織起來,擔負起保衛家園的重任。在台灣愛國人士丘逢甲的倡議下,台灣人民於1895年5月25日成立名為“台灣民主國”的抗日政府,年號“永清”,寓含永遠隸屬清朝之意。推舉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抗日義軍統領,駐台黑旗軍將領、總兵劉永福為將軍。

  五月初,日軍在台灣基隆東北強行登陸,台灣巡撫唐景崧逃回大陸,台北不戰而失。台灣各族人民在徐驤等人的領導下,組成義軍,跟劉家福所部黑旗軍共同戰鬥,先後在新竹、台中、彰化等處與日軍激戰。彰化之戰,擊斃日軍一萬多人,敵少將山根信成也在重傷後喪命,但此戰也使義軍和黑旗軍受到很大的傷亡。

  六月中旬,日軍正衛師團由台北南犯,分三路進攻新竹。劉永福派出協統楊紫雲和新竹守將吳洪興、薑紹祖協同防禦,與日軍相持一個多月,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在激戰中,楊紫雲苦戰陣亡,薑紹祖力盡不屈,最後壯烈犧牲。新竹淪陷。

  七月下旬,徐驤和劉永福聯合反攻新竹,在外三裏的十八尖山上激戰終日,大小戰役二十餘次,但因武器不良,隻好退守大甲溪、台中、彰化一帶。

  八月下旬,日軍南犯大甲溪,徐驤和劉家福部將吳彭年同守大甲溪。吳彭年伏兵於大甲溪旁,突然出擊。日軍大敗,潰退北渡。徐驤的伏兵又大呼橫截,日軍紛紛落水,死亡無數。激戰數日後,日軍收買漢奸土匪襲擊,才強取大甲溪。八月底,日軍進犯彭化,抗日軍民奮勇抵抗,雙方在彭化東門外八卦山展開激戰,擊敗日軍主力師。後來日軍收買漢奸,由小路抄襲義軍。義軍拚死抵抗,吳楊興率三十人衝向敵陣,中炮犧牲。吳彭年率三百勇士死守八卦山,全部英勇戰死。

  十月上旬,日軍近衛師團在不斷增兵的情況下,傾巢出動,全力進攻。台灣軍民英勇奮戰。日軍用了很大的力氣侵占了雲林、大莆村。緊接著,日軍進攻嘉義。

  嘉義義士林昆崗號召台灣人民武裝起來和守軍王德標部合力抗擊日軍。王德標在城外設地雷誘敵,一舉殺敵七百餘人。後來日軍用大炮轟塌城牆,竄進城中。義軍浴血奮戰,殺傷日軍無數,日軍近衛師團團工長中將北白川能久親王也受重傷而斃命。日軍死傷甚重,氣急敗壞,瘋狂進攻。台灣軍民死命苦戰。林昆崗發誓說:“如果天命絕我台灣,今天先把我打死!”聞者奮戰。此時軍民已饑困不已,寡不敵眾,林昆崗英勇戰死,嘉義城破,王德標奮戰陣亡。日軍付出重大代價奪取了嘉義,接著包圍台南。

  十月中旬,日軍夾攻台南府城,劉永福率軍駐守安平炮台。城中食絕,守軍潰散。十九日,劉永福兵敗,返回大陸。二十一日,台南淪陷。

  台灣人民經過五個多月的激烈戰鬥,抗擊了日本三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艦隊,打死打傷日軍32000多人,為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寫下了悲壯的一頁!此後,在日本侵略者霸占台灣的五十年裏,台灣各族人民反抗侵略者的鬥爭從未停止過。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