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遊山覽勝

  繞島一周,我們參觀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如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孔廟、台南的赤嵌樓、台中的寶覺寺,還參觀了國父紀念館、天後宮、紅毛城、延平郡王祠、安平古堡、鹿港古鎮等等。

  國父紀念館坐落於台北仁愛路四段北側中心公園內。據介紹,紀念館於1968年開工,1972年完工並對外開放。紀念館占地約4萬平方米,為邊長96.8米的正方形,建築麵積1萬多平方米,高30.4米,是仿中國宮殿式的兩層建築,外觀巍峨莊嚴。有一正門、三處側門。大廳有孫中山銅像一座,高5.8米,台座高3.1米,重16.7噸。館內一層有可容納3000人的大會堂,有圖書館、展覽館、畫廊、會議室等。第二層為“孫逸仙博士圖書館”,藏書達14萬多冊。紀念館前是中山公園、寬闊的廣場。公園內綠草遍地,小橋流水,池塘相連,清靜幽雅,景色宜人。

  紅毛城位於台北縣,為台灣一級古跡,麵積1.2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662年,為西班牙侵略軍所建,後為荷蘭人占領並重修。台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故名之為紅毛城。城為四方形的“城堡”式建築物,以紅磚砌成,屋頂有撩望台。城內尚留有四尊曆代戰爭中所鑄的古炮,昂然屹立。夕陽西下時登上城樓,仰觀觀音山,俯視淡水河,戎台夕陽的美麗景色令人讚歎。

  台南的安平古堡是公元1630年由荷蘭侵略者所建,稱“熱蘭遮城”,是台灣一座最早的古城,與赤嵌樓遙遙相對。公元1662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後,曾以此為指揮中心,故又稱“王城”。古堡的陳列館仍保有鄭成功時的遺跡。陳列館旁邊有撩望台,登台放眼遠眺,安平港風景全收眼底。海闊天空,天水一色,此即為台灣八景之一的“安平夕陽”。

  鹿港古鎮

  延平郡王祠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專為紀念鄭成功而建,俗稱鄭成功廟。這一建築號稱台灣省唯一福州式廟宇建築,紅牆碧瓦,雄偉莊嚴。祠堂占地3萬多平方米。正殿有身穿官服的鄭成功塑像,旁有甘輝、張萬禮二將陪祀。後殿中央為鄭母太妃祠,奉祀鄭王生母田川氏;左為寧靖王祠,奉祀王妃;右為監國祠,奉祀鄭克塽。整座建築宏偉寬敞,殿頂覆蓋琉璃瓦,前庭古木參天,令人肅然起敬。現在的廟是1947年重建的。

  大天後宮是台灣官府建造的最早廟宇,俗稱“台南媽祖廟”,原係明寧靖王故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舟直入鹿耳門時,謂有“神兵”前守,故奉旨加封天上聖母為天後,改為天後宮。據傳媽祖受封天後也由此廟開始。宮前有一對以青石鑿成的石獅子及雕龍石柱,正殿奉祀媽祖娘娘,千裏眼、順風耳二將護持在側。後宮有龍目井,因寧靖王在此盥洗而聞名。宮中石碑頗多,而最具曆史價值的,當屬清道光十年(1830)所立《重興天後宮碑記》。此廟並設有聖父母廳,供祀媽祖父母吳姐以及寧靖王神位。大天後宮內雕飾的神像都堪稱極品。

  麻豆代天府位於台南麻豆鎮,是台灣最大的廟宇建築之一,建築雄偉精致,金碧輝煌。府內供奉著李、池、吳、朱、範五姓王爺。全廟為鋼筋水泥所建,保存著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相傳明末清初有5位白發老翁造訪麻豆,並遺下五尊神像,當地居民以王府千歲顯靈,遂建廟奉祀。1956年,掘出重達數百斤之石車36輛,周圍1米以上巨石72塊,正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數,轟動一時,謂為“龍喉重啟,風穴再開”。石車、巨石仍留於府內供人觀賞。代天府建築宏偉,雕刻精細,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後院有一條世界最大的巨龍,長七十多米,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前來參觀。

  鹿港古鎮,在台灣開發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位於彰化縣鹿港溪口北岸。鹿港是個天然良港,鹿港和台南萬華並稱為台灣三大門戶。鹿港現在已經沒落,但這裏古跡保存最為完善。有三大古跡、八景十三勝。三大古跡為“龍山寺”“天後宮”“文祠”。在鹿港能感受到濃鬱的民族風情,每逢節日在這裏有各種表演,比如端午節有龍舟競渡和拔河比賽;元宵節有花燈展覽,有廟宇神祇出巡街道;還有繡魚包、木雕、唱南管等民間習俗。現在,鹿港成了熱門旅遊勝地。

  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台北圓山忠烈祠。所謂“忠烈祠”是為褒揚忠義精神、追祀為國殉難的忠臣烈士而建立的祠堂。據我所知,我國曆代都建有忠烈祠,現存最古老的忠烈祠算是山西忻州的了。那裏的忠烈祠奉祀著春秋時期晉國義士。

  1914年,國民政府設忠烈祠於太歲殿,祭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是國民政府時期最早的忠烈祠。此後,從1936年起,國民政府公布了《曆次陣亡殘廢受傷革命軍人特別優恤辦法全案》《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紀念坊碑方法》《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等辦法和意見,忠烈祠開始進入大規模設立階段。

  圓山忠烈祠大陸現存忠烈祠有:始建於1939年的嶽麓山忠烈祠,為紀念在長沙會戰中陣亡的第四路軍將士而修建;建於1945年7月的雲南騰衝縣國殤墓園內騰衝忠烈祠,奉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衝戰鬥中陣亡將士;河南商城縣東南郊的商城忠烈祠,建於1943年7月,奉祀抗日戰爭時期陸軍第八十四軍陣亡將士;籌建於1938年、完工於1943年的南嶽忠烈祠,位於湖南衡陽,奉祀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等38位將領。

  來台之前我聽說,台灣光複以後,1946年,全台灣縣市就開始建忠烈祠,各縣市的忠烈祠有的建得像“圓山忠烈祠”那種宮殿式的,有些則是為貫徹蔣介石當局消除日占時期神道信仰痕跡而將當地日本神社改建而成。這樣一來,台灣的忠烈祠就特別的多。

  導遊說,台灣眾多的忠烈祠中,圓山忠烈祠算是地位最高也是最為壯觀的,它是代替原定的“首都忠烈祠”。

  我很想參觀圓山忠烈祠。經了解,圓山忠烈祠現在一般不對大陸遊客開放,當然也不是一律禁絕,也有少數人參觀過。回到台北的那天下午,我抓住一個機會,請導遊帶路,終於參觀了圓山忠烈祠。

  前麵講了,導遊是個服務態度相當好的人,我與他就好像老朋友一樣。他對圓山忠烈祠情況非常熟悉。我們一邊走,一邊看,他一邊詳細跟我介紹。

  圓山忠烈祠位在台北西區北安路圓山腳下,故稱。

  忠烈祠頗為壯觀。迎麵是三個拱門組成的牌坊,中間是蔣介石“敬題”的“忠烈祠”三個鎏金大字,兩側匾額分別題寫“成仁”“取義”。牌坊背麵中間是“萬古流芳”,兩側是“千秋”“忠義”。穿過牌坊,就是寬敞的青磚步道,兩側遍布綠色植物。前殿門口擺著兩隻用整塊大理石雕刻成的石獅子,門內立著告示牌,上麵寫著“肅靜,脫帽,請勿吸煙”。典型的中國古典建築,全部掩映在蔥蘢茂密的樹叢中。

  進入前殿,壯麗宏偉的正殿與兩側偏殿映入眼簾。正殿當中是蔣介石手書“國民革命忠烈祠”匾額。拾階而上,殿內空空蕩蕩,正中擺放一張巨大的供桌,上供一個牌位中寫著:“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供桌邊的角落裏存放“中華民族遠祖黃帝之靈位”,到遙祭黃帝陵時才會置放於供桌之上。大殿燈光昏暗,寂靜無聲,更顯肅穆莊嚴。兩側偏殿屋簷當中都掛著匾額,東側為“文烈士”,西側為“武烈士”。按照1978年台灣公布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能入祀者除辛亥革命各次起義烈士外,還包含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戰及“勘亂複國”等幾個時期陣亡或殉職者。入祀烈士共有三十萬人之多。

  文烈士祠三麵牆上排放著密密麻麻的牌位,這裏供奉的烈士以犧牲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單人牌位均為領導人或是有特殊貢獻的烈士,並依國民革命時代任務的不同而區分五個時期:

  一、開國烈士,民國前17年孫中山先生領導民主革命到推翻清王朝期間所犧牲的革命同誌,包括陸浩東、六聲洞、秋瑾、林覺民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等。

  二、討袁烈士,包括宋教仁、陳其美。

  三、護法烈士,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朱執言。

  四、抗日烈士,其中有羅福星、莫那魯道等台灣抗日烈士。1978年,在日本侵占時期間台灣抗日烈士也入祀忠烈祠,改變了大陸人在忠烈祠“一統天下”的狀況。

  最後一部分就是所謂的“戡亂複國烈士”,文字說明稱“從民國三十五年中共擴大叛亂至今,凡黨、政及敵後表示為國犧牲者都在其內。其中以山西省主席梁敦厚等率五百人在太原成仁,史稱‘太原五百完人’,特別發揚了民族正氣。”按照規定,每年春秋兩祭,文烈士祠由台灣“內政部長”主祭,“五院”秘書長陪祭。

  西側配殿供奉的是“武烈士”,同樣按照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戰及“戡亂複國”等時期區分,將領級軍官為單人牌位,校尉級軍民為百人牌位;士兵級則以集體名冊置藏箱中供祀。按照規定,每年舉行春秋兩祭,“武烈士”中有許多大陸同胞熟知的人物。東征烈士中就有廖仲愷,“剿匪”將領中有國民黨第九路軍第十八師中將師長、第一次對蘇區“圍剿”前線總指揮張輝瓚,抗日將領中有張自忠、趙登禹、佟麟閣、謝晉元、戴安瀾等人。“勘亂複國”將領中戴笠、邱清泉、張靈甫等都是大陸曆史影視作品中常見的人物。

  文、武烈士祠的展櫃和環繞前殿、正殿、配殿的回廊,有人物的遺照和事跡簡介,如張自忠、秋瑾等烈士的頭像及武漢會戰、徐州會戰等戰役的示意圖等。其中,抗戰占了最大比例,或許是因為八年抗戰,是“國軍”最光輝的一段曆史,值得大寫特寫。

  據台灣官方史料統計,從“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國軍”經曆會戰22次、大小戰鬥4萬餘次,“國軍”傷亡官兵300餘萬,其中少將以上有203人,中將以上34人,張自忠上將更是二戰時期同盟國中戰死的最高級軍官。

  導遊介紹說,圓山忠烈祠現在在台灣的功能主要有兩項:

  一是當局舉行“中樞”祭典和各界人士緬懷先烈之處;二是台北的知名景點。每年3月29日、9月3日,台灣地區領導人都會率領文武百官前來舉行春秋兩祭,儀式包括奏“國歌”、宣讀祭文、向烈士靈位行三鞠躬禮,過程莊嚴隆重。馬英九上台後,完全按照例規的要求準時地來圓山忠烈祠進行祭祀。每年10月也有不少海外華僑前來緬懷先烈。

  除祭祀“忠烈”,圓山忠烈祠還有兩個特殊的祭典,一是遙祭“國父陵”即中山陵;二是遙祭黃帝陵。每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就職以後,都要來到這裏遙祭“國父陵”。陳水扁2000年5月21日就職,次日即率呂秀蓮等人到這裏遙祭“國父”。2008年5月22日,馬英九也同樣在這裏舉行遙祭“國父”儀式。這樣做既體現了對孫中山先生的尊崇,也有彰顯所謂“政權延續”之意。

  史料記載,1935年4月7日,國民政府派代表到陝西黃帝陵謁陵,舉行首次民族掃墓典禮,此後每年都派代表謁陵。1949年後,台灣當局改在圓山忠烈祠遙祭黃帝陵,一向由“內政部長”代表當局領導人主祭。馬英九一改慣例,親自主祭,成為第一位主持遙祭黃帝陵典禮的台灣當局領導人。台灣解釋,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始祖,慎終追遠對中華民族有重要意義。馬英九決定親自主持遙祭黃帝陵典禮,表達了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視。

  舉行典禮時,忠烈祠正殿人頭攢動。而平時來為這裏添些生氣的是來自各地的遊客,吸引他們的,除了忠烈祠的布置,最有特色的要算站崗的三軍儀仗隊的衛兵和每隔一小時舉行的換崗儀式。

  台灣三軍儀仗隊的衛兵軍容嚴整,訓練嚴格,在哨位上麵容嚴肅,雙眼難得眨動,酷似雕像。許多旅客都爭相觀看,一路追隨與他們合影留念。不同軍種儀仗隊交換崗哨時,也會進行操槍表演,很吸引遊人。除了3月28日及9月2日不開放,3月29日及9月3日開放半天外,圓山忠烈祠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這樣的場景,幾乎天天都一樣。對遊客來說,圓山忠烈祠作為景點的概念遠遠超過了“先烈祠堂”的概念。

  一個這樣對大眾開放的地方,為什麽不對大陸遊客開放呢?通過了解我明白,主要是因為兩岸對某些曆史事件有不同的評價。例如對辛亥革命、東征、討袁、護法、北伐和抗日戰爭等,近年來兩岸的評價基本接近,歧見不多,張自忠、趙登禹、佟麟閣、謝晉元、戴安瀾等人,在大陸也被定為抗日烈士。北京還有張自忠、趙登禹、佟麟閣路。在大陸方麵,在肯定國民黨軍隊戰績的同時,也必定強調八路軍、新四軍的貢獻。耐人尋味的是,圓山忠烈祠對這些都一字未提,連左權這樣犧牲時被國民政府褒揚的八路軍高級將領也未能入祀。這就看出兩岸在抗日戰爭史觀上還有進一步“磨合”的必要。

  爭議最大、分歧最集中的是“剿匪”和“勘亂”兩大事件,實際上也就是國共兩次內戰。對於張輝瓚,大陸民眾隻知道他被紅軍俘虜,大多都不知道他被俘後差點促成國共兩黨1927年破裂後的首次和談。據中共黨史專家研究,張輝瓚被俘後,他的湖南同鄉毛澤東主張不殺,由周恩來負責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也認為可以借此提出一些放回的條件,改變中央蘇區極為困難的環境,也有利於擴大共產黨的宣傳。當時南京方麵也答應向紅軍捐二十萬元現洋、二十擔醫藥,釋放由南昌所屬監獄關押的一百多名共產黨政治犯,提供裝備五千餘人的槍械彈藥等。

  雙方談判即將舉行,沒想到1931年1月28日蘇區政府在吉安縣東固召開“圍剿”勝利群眾祝捷大會上,與會一些群眾把對國民黨的仇恨全發泄到張輝瓚身上,激憤之下硬是從紅軍戰士手裏搶走張輝瓚,將其拖到會場不遠的地方處死,隨後將其頭砍下,裝進一隻竹籠,拋到江裏,任其漂流。

  張輝瓚被殺後,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一方麵把他定為舍身成仁的“忠烈”,另一方麵大做文章,汙蔑共產黨工農紅軍是殺人不眨眼的“赤匪”“魔鬼”,對蘇區進行了瘋狂的報複。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和紅軍領導人認真吸取總結這次教訓,後來製訂了“不虐待俘虜”、“繳槍不殺”等紀律。

  再就是“勘亂”階段。邱清泉、張靈甫等在淮海戰役中兵敗自殺的將領,在忠烈祠自然是“殺身成仁”的典範。一般認為也算是各為其主。但像戴笠這樣在共產黨和民主人士眼中,是雙手沾滿鮮血的“特務頭子”“魔頭”,也是貪戀女色的“色鬼”,而忠烈祠對他的介紹卻都是溢美之詞:“主持情報安全工作,任軍統局兼中美合作所主任,曆經北伐抗戰,發伏除奸,製敵代謀,安內攘外,功績彪炳,忠勇盡瘁,忠誠黨國,美德高風,世之楷模。”雙方的評價迥異。

  講到這裏,主要內容也都看完了,我準備離開。在離開的路上,導遊再補充說:圓山忠烈祠是在原來的一幢神廟上改建的。1967年12月11日開工,由何應欽擔任“改建委員會主任委員”,1969年3月24日竣工。其間,蔣介石在原設計圖樣中多有指示,並在興建中蒞臨工地二十餘次,每次去必詳詢施工情況,可見蔣介石對建圓山忠烈祠的高度重視。

  台灣島山地麵積占全島的三分之二,名山不少,如玉山山脈、阿裏山、奇華山主峰、南湖中央大主峰等。“有山就有水,高山出好水”,最著名的淡水湖算是日月潭了。

  玉山山脈是中國東部高峰之冠,我們沒上去。走近此地時,導遊告訴我們,站在玉山山脈,可以夜視全台灣島。玉山峰頂山高風烈,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積雪覆蓋,積雪深達3米以上,晶瑩如玉,被讚譽為“渾然美玉”,故名“玉山”。玉山一帶至今仍有冰蝕地形遺跡多處,玉山高處植被稀少。“玉山積雪”為台灣八景之一。

  玉山山脈位於台灣島中部,地處東經121度偏西,北回歸線偏北,長約280千米。海拔3952米,近鄰有玉山東、北、南、西諸峰,高度皆在3500米以上,東鄰八通關(2800米)東中央山脈最高峰“參姑巒山”(3833米),西與“阿裏山”相連接。

  我們上了阿裏山,遊覽了山上的主要景點。

  阿裏山位處台灣島嘉義縣東北,為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的總稱,是台灣著名的天然林區。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占地300平方公裏。阿裏山共有十八座山峰,山腳至山頂溫差極大,是具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四種不同氣候的林帶區,有“森林寶庫”之稱。阿裏山山勢高峻美麗,風光旖旎。有阿裏山鐵道、森林、雲海、日出和晚霞五種奇觀。風景區中以大塔山斷崖、塔山雲海和祝山觀日最為有名,還有姐妹潭、櫻花園、神木、慈雲寺、樹靈塔、三代木等名勝。台灣人認為:“不上阿裏山,不算到台灣。”

  我們是坐汽車上山的,上山的時候,一路走一路看,想停,大家說一聲車就停了,十分方便、自由。盡情地欣賞著阿裏山的風光美景,所以,在山上看得非常滿意愉快。

  阿裏山阿裏山高峰迭起,山上空氣清新、氣候涼爽,山間雲霧繚繞,在微風中隨高隨低;高時擁抱山峰,山峰不見了,遠遠望去,像藏進了雲天,峰巔上的廟宇似蓬萊仙閣;低時接地,散發在山岡山下,漫山遍野。我們上了祝山之巔,放眼眺望,一片茫茫的霧海,十分壯觀。阿裏山的霧海多分布於祝山的山巒雲間,全年雲霧天有二百五十多天。雲霧彌漫整個山巒,飄忽不定,變幻莫測,使人目不暇接。

  阿裏山茶葉多,遍布山間,我們上山下山都看到眾多的采茶姑娘,她們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背著背簍,出沒在山間。她們嬉戲歡唱,以茶對歌,享受著勞作之餘的快慰。做阿裏山茶,是當地人的拿手絕活,每家每戶都做茶。其茶濃醇可口、香氣純正、香味撲鼻。據當地人講,喝此茶,提神醒腦,還有緩解疲憊之功效。所以,來阿裏山旅遊的遊客大多都要買一些回去。

  阿裏山的植被十分茂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竹林,青翠欲滴,微風吹過,碧波蕩漾。漫山的鬆柏漫無邊際、高矗入雲。我們去看了“神木”。位在林區神木總站東側,古老的神木樹叫紅檜,高53米,上圍23米,據考證樹齡已超過3000年,生長於周公攝政時代,故又稱為“周檜”,被尊為阿裏山神木。導遊告訴我們:去阿裏山,不親眼看一看神木,就枉有阿裏山之行。神木左邊有座亭子,立有碑文。在神木東南方,還有一棵“光武檜”,生於漢光武年間,已有1900多年的樹齡。此外還有一棵“眠目大神木”,據測算此樹樹齡已達4100餘年,被稱為“台灣樹王”。

  台灣的水“秀”,是說台灣有碧水藍天。台灣的山多,“山高有好水”,這話說得不錯,我們所到之處,看到的就是這種情況。

  水上遊有日月潭、淡水河、姐妹潭、西子灣和愛河等,而最具吸引力的要算日月潭之遊了。

  日月潭

  日月潭位於南投縣境內漁池鄉水社村,距台中市76公裏。日月潭以光華島為界,北半部形如太陽,南半部狀若月亮,故名“日月潭”。日月潭為玉山和阿裏山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麵海拔770米,湖周長36公裏,水域麵積9平方公裏,平時水深30多米,為全島最大的天然湖泊,是台灣八景中的絕景。

  日月潭湖水來自崇山峻嶺,“高峽出平湖”,一泓湖水似寬大的明鏡,平躺在崇山峻嶺間的綠翠中,既得山間靈意,又得水之妙趣。碧水翠峰,山水交融。明靜的湖水,把整個玉山和阿裏山全都裝進去了,山在水中,山水連天,相互交融,生死相依。

  日月潭的湖麵上波光瀲灩,我們坐在遊船上,小船悠悠,自在寫意。站在湖邊的高處,舉目四周,隻見遠山黛色空蒙,雲纏霧繞,與天接壤;朝下看,倒映水中的山峰,清晰鮮豔,形如一幅巨大天然的山水水墨畫。此時此刻,心裏真是有一種說不出的輕鬆和愉快。

  日月潭除其本身風姿如畫以外,環湖還有很多名勝古跡。最具吸引力的有文武廟。它位於潭北部的山腰上,背山麵水,巍然聳立,殿宇寬敞,縱橫交錯,簷角相接,雕刻精巧,氣勢非凡,令人歎為觀止。廟前有巨大的石獅子,造型威武;廟後有孔雀園與鳥園。園裏的孔雀經過訓練,能表演舞蹈、開屏和敬禮,很耐觀賞。

  還有感恩寺,仿遼、宋古塔式建造。塔高45米,9層,雄偉莊嚴。登塔遠眺,光華島、德化社、山地文化村等等日月潭的精華景點盡收眼底。這眾多的名勝把日月潭裝點得若天仙般完美。

  §§第十一章 西歐之行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