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拉薩的日子裏,主要是參觀,參加晚會,聽拉薩古今事。我們到達西藏的當天晚上,就參加了在拉薩廣場舉行的“鍋莊舞會”,很好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鍋莊舞”,是西藏流行的一種“圓圈舞”。“鍋莊”起初因圍著火場舉行而得名。跳“鍋莊舞”,人數不限,不要伴奏,不用化裝,地點也很隨意;跳舞時,參加的人分成兩隊,排列成行,手拉手跟著領舞者圍成圓圈,載歌載舞,這樣可以驅除疲勞,抒發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
負責接待的市人大接待處的布頓仁貝欽對我們說:“你們來一趟西藏很不容易,盡量地多了解西藏,多了解拉薩,多走走,多看看,想看哪裏,就去哪裏。”
我們參觀了大昭寺、小昭寺、勞動人民文化宮、龍王潭娛樂園、羅布林卡,還到了正在建設的新城區,走遍了拉薩市的名勝古跡。為了看到拉薩市的全貌,特地爬上了布達拉宮的最高處,撩望變化中的高原古城新拉薩。這裏已建起了水電廠、火電廠、水泥廠、農機廠、汽車修造廠、地毯廠、印刷廠、皮鞋廠、麵粉廠,工業已初具規模;有農牧業、工業、郵電、衛生、藝術等多種大專院校;市郊已建起了我國第一座地熱發電站;許多個科研單位也在這裏紮根。
今日的拉薩,市容井然,市場繁榮,貨物充足,品種繁多,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街道上、市場上,人頭攢動,人流擁擠,熱鬧非凡。人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民族服裝,像過節日一樣成群結隊購買貨物。我看到一個當地居民,帶著老婆孩子,在百貨商場一口氣買了一台電視機、一台冰箱。這說明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實實在在的提高。
布頓仁貝欽跟我們介紹:拉薩,首先是個美麗的城市。它地處青藏高原,海拔3500米,山環水抱,山脈綿延,河流湍急,山川奔湧,湖泊遍布,林海萬裏,氣勢磅礴,景象萬千。
拉薩城西北部是著名的念青唐古拉山脈,由西北轉向東南環繞,南部岡底斯山脈呈東西向分布,東有覺母絲絲,東南有明珠孜日,西南有曲加拉日,西北有崗彭吾孜等,大山相連環抱。這些山峰,雲霧繚繞,姿態各異,似寶瓶,似海螺,似蓮花吐豔,每座山都有一段非常動聽的神話故事。
納木錯
拉薩區域境內江河縱橫,其中較大的有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尼來河、曲水河。屬雅魯藏布江水係的拉薩河,流經拉薩市區,是拉薩的母親河。拉薩境內有大小湖泊534個,總麵積6000多平方公裏,主要分布於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山脈中。冰川湖泊如顆顆明珠鑲嵌於高山群峰之間,其中最大的是位於當雄縣內的納木錯。“納木錯”意為天湖或天池,湖麵海拔4700多米,麵積1940多平方公裏,是我國僅次於青海湖的第二大鹹水湖。湖中心有三個島嶼,東南半島發育成熔岩地形,有石柱、天生橋、溶洞等自然景觀,景色瑰麗。廣闊的湖濱生長著火絨草、苔蘚、蒿草等,形成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常有野犛牛、岩羊、野兔出沒。春末夏初,成群野鴨飛來這裏棲息,繁衍後代。
拉薩市同時又是一個古老的城市。西藏自治區是我國藏族文化曆史的發源地,考古學家證明,早在幾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西藏高原就有人類活動。
到了新石器時代,西藏高原上的人類分布更加廣泛,藏南雅魯藏布江流域和藏東三江穀地是其主要活動地區。乃東、拉薩、林芒、墨脫等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特別是1978年發現的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說明了四五千年以前,西藏地區已出現了發達的遠古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西藏各地形成了許多部落。活動於雅魯藏布江中遊的雅隆部落,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私有製已經破土而出,原始社會開始瓦解。
到公元前300年左右,聶赤讚普作為雅隆部落的第一個王出現在西藏的曆史上,建立了部落奴隸製的博王國。聶赤讚普建雍布拉康宮,“定君臣之分”,有“三舅臣”“四大臣”“父王六臣”分掌軍政事務。軍隊保衛讚普和抵禦、征伐外敵。大力扶植宗教,建雍仲拉孜寺,宣揚王權神授,維護以讚普為首的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五、六世紀,拉薩河流域各部落的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到七世紀初朗日倫讚時,拉薩河流域已成為整個西藏高原的中心。
朗日倫讚是吐蕃王朝的奠基者。他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攻占鄰近部落,使雅隆部落成為最強大的政權,並開始和唐王朝建立聯係,中原的醫學、曆法等傳入吐蕃。朗日倫讚對有權有功的新貴族封賜領地和奴隸,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被大臣毒死,一些屬部趁機叛離。在危急時刻,13歲的王子鬆讚幹布擔起平息叛亂、鞏固政權、統一全西藏的重任。在創建顯赫業績的政治生涯的同時,也揭開了古城拉薩發展的序幕。
鬆讚幹布(617-650)雄才大略,智慧過人,即位後兩三年內,迅速平定叛亂,兼並諸部,終於實現了其先祖統一西藏高原的未竟之業,於公元633年建立了強大的奴隸製吐蕃王朝,拉薩成了吐蕃王朝的都城。
據史書記載,鬆讚幹布生於拉薩以東的強巴米久林王宮,其先祖妥妥日年讚,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曾在紅山(布達拉山)建宮隱居修行,後裔遂以紅山為造福祥地,所以鬆讚幹布也到紅山營建宮室,以作王都。鬆讚幹布之所以選擇拉薩為首府,除宗教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由於此地具有優越的地理資源和社會條件。其一,拉薩四麵環山,一水中流,形成了天然屏障;其二,平原廣闊,地肥水美,宜農宜牧,資源豐富;其三,交通方便,水陸並舉,有利於對地方的控製和經濟交流;其四,拉薩是戰略要地;其五,拉薩有良好的社會基礎,這裏長期以來就是西藏高原實際的政治中心。鬆讚幹布的父親就是兼並這個地區後,才登上大位的,從而奠定了吐蕃王朝的基業。公元633年,鬆讚幹布從拉薩河的上遊遷都拉薩。從此,拉薩成為古代西藏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
定都前,拉薩是一片沼澤荒蕪之地,鬆讚幹布興建宮殿、寺廟、民房,修築道路,改變河道,奠定了拉薩城市的雛形。
拉薩早期名稱為“羅些”“羅娑”等,“拉薩”意為“聖地”或“佛”地。傳說文成公主依據中原的方法細推,知雪城之地儼若羅刹女仰臥狀,臥塘湖恰為其心髒,為滅災驅魔一定要填平臥塘湖,並在上麵蓋起寺廟。又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認為廟宇工程宜用白山羊背土填湖。於是動工興建大昭寺時,全是用“白山羊”背土把臥塘湖填平的。藏語羊為“惹”,土為“薩蘭”,人們便以“惹薩蘭”作為城市的名稱。以後隨著佛教的興盛,人們將這座城市視為“聖地”,拉薩之名也就隨之興起,並取代了原來的名稱。文成公主入藏,妝奩中有12尊等身銅鍍釋迦牟尼佛像,用車運至惹木欽(今小昭寺)處沉陷在沙地中。文成公主通過運算,知道此處為龍宮所在地,在此建寺供佛,可震懾龍魔,國運昌盛,於是從內地請來工匠,建造寺門朝東的小昭寺。大昭寺和小昭寺分別供奉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墀尊公主(鬆讚幹布的王妃之一)帶來的佛像。鬆讚幹布在拉薩地區建造了幾十座佛寺。從鬆讚幹布開始,吐蕃政權傳9代讚普,均以拉薩為首府。
自8世紀中葉起,吐蕃王朝社會矛盾漸趨尖銳,在拉薩發生了很多重大的曆史事件,最終導致吐蕃王朝徹底崩潰。拉薩作為西藏的政治中心的地位隨之衰落,許多宮堡城寨也在這時毀於兵燹。到13世紀,拉薩陷入衰落和蕭條。13世紀中葉,元朝劃分西藏為13個萬戶,蔡巴萬戶為其中之一,在拉薩頗有建樹。1409年,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始祖宗喀巴到拉薩,開始對西藏宗教進改革。他創建了格魯派的第一座寺院甘丹寺,黃教從此在拉薩正式創立。同年,宗喀巴首創“傳大昭”即大祈願法會,延續至今。宗喀巴及其弟子建造的拉薩著名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都住有大量僧人,拉薩再度成為西藏的宗教中心。格魯派以拉薩為據點,逐步統一全藏,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統治局麵。由於禁止喇嘛娶妻,宗教首領采取轉世法選擇,這樣就出現了達賴、班禪兩大活佛係統。
五世達賴對拉薩的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改擴建大昭寺,廣修民房,對拉薩的城市布局產業生了重大影響,現在圍繞大昭寺一周的“八廊街”是拉薩舊城的中心和主要交易場所。
五世達賴時期,最大的工程要數布達拉宮的重建。今天看到的布達拉宮,基本上是五世達賴和第巴桑傑嘉措時奠定的規模。
18世紀50年代起,七世達賴開始在布達拉宮西南修建羅布林卡,以後曆世達賴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建,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規模。自七世達賴以後,曆世達賴在執政之前均在此習經、學文、修法,執政以後,每年夏天仍駐此地,所以,羅布林卡被稱為達賴的夏宮。至此,拉薩城的基本格局和主要建築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