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一路見聞

  2000年10月,我到了西藏。

  那是一次友好往來。南昌市人大常委會與西藏拉薩市人大常委會結為友好關係後,相互之間常有來往,互相學習。我就是以學習的方式進西藏的。在這之前,我沒有到過西藏,這次真的要去西藏,我帶著一種好奇的心態,和大家一同上路了。

  那時進西藏沒有火車,公路難走,我們是從成都坐飛機去的。那天的天氣很好,金秋十月,天高氣爽,陽光燦爛,照耀得雙流機場更加雄偉、寬敞、美麗。雙流機場是西南的重要通道,屬國際性機場。候機室裏人頭湧動,跑道上每隔5~6分鍾就有一架客機起降,整個機場一派繁忙的景象。

  飛機在上午7點半準時起飛,很快就衝上了藍天,在青藏高原茫茫雪山的上空翱翔。我曾聽人說過,在空中看高原雪山是再好不過的了,今天,真的有了這個機會,我豈能錯過!當飛機進入雪山上空,我隔著玻璃朝外看去:啊!那此起彼伏的群山,一座座聳向藍天的山峰,全被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那一座座山峰,從空中看過去似千千萬萬個雪堆,又像是“白雪公主”,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五彩繽紛的萬道光芒。雲霧在山間繚繞,隨風漂流,瞬息萬變,時而湧向山壑,時而如汪洋一片,山峰淹沒在濃濃的雲霧之中……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地質年齡最年輕的高原,假如用人的生命來比喻,它正處於嬰兒期。

  青藏高原有許多突出的特點:說它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喜馬拉雅山最高峰8844.43米。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而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中就有10座。說它大,麵積達240萬平方公裏,我國黃河、長江兩條母親河的發源地就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冰川麵積約占全國冰川麵積的80%。青藏高原上的冰雪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水庫,融化下來流向黃河、長江,流向全國,哺育了華夏兒女乃至華夏大地一切生靈,它是中國人民的生命線!

  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就過去了,飛機飛到了拉薩機場。拉薩市人大常委會派人和車來接我們。

  拉薩機場在拉薩市南麵大約70公裏的一個平川上,周邊遠處是山頭。機場並不很大,房屋也不高檔,設備條件一般,但跑道寬敞,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好,空氣新鮮。

  拉薩市在機場的北麵,我們乘車經雅魯藏布江,沿拉薩河一直向北,走進拉薩市。因為我是第一次進藏,所以總想多看一眼西藏的山河風光,多了解一點西藏的人文風情。一路上,我推開窗子往外看,雅魯藏布江就在我眼前。它源遠流長,流經四個國家,在我國境內就有近2100公裏長。它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山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平均在4000米以上。它又是西藏最大的河流,流域麵積24萬多平方公裏,屬印度洋水係。雅魯藏布江支流眾多,江水像白玉一樣無瑕,如果你往水裏看,那“碧水藍天”的景色會讓人沉醉。雅魯藏布江的河穀沿東西向斷裂帶發育,水流緩慢多彎曲。河穀中湖塘、沼澤星羅棋布,岸邊及山麓有成片的沙地和新月形沙丘,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自然景觀。

  路上,我看到了犛牛,聽到了關於藏羚羊的介紹。拉薩市人大常委會的同誌說:犛牛主要生活在藏北地區,隻有青藏高原寒冷地區才有,是西藏的“草原之舟”。在交通極不方便的舊西藏,犛牛是常用的運輸工具,農民還利用它來幫助踩場。千百年來,犛牛對西藏人特別是農牧民給予了極大的幫助,是西藏人的寶貴財產。

  為適應高原氣候,犛牛的毛很有特點:夏天,牛毛自己豎起來,形成放射狀,這樣容易散熱;到了冬天,粗毛間長出了絨毛,腹部、臀部等部位長出大量的粗毛,把臀部、胸部、腹部及前肢裹得嚴嚴實實,以保證身體的熱量不會散得過快,確保安全過冬。犛牛有家養犛牛,還有野犛牛。野犛牛性情凶猛,無法馴養。家養犛牛與野犛牛交配所生的小牛,野性十足。這種家養犛牛一旦混進野犛牛群,常常被野犛牛群擁戴為頭牛。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才有的珍稀動物,它們的生活很有規律,一年四季有兩次大的往返遷徙,一次是初夏的產羔季節,一次是深秋的交配季節。每年藏曆四月間是藏羚產羔季節,母羚從草原四麵八方奔赴遙遠的產羔地。在整個產羔育仔期間,公羚在草場四周嚴密警戒,保護母羚和幼子。每年藏曆九月底到四月初,是羚羊一年一度的交配季節。這期間羚羊都匯聚到著名的羚羊交配場所“足措塘”。足措塘是“羚羊”聚集地之意。在這裏,公羚首先要展開一場競爭角逐,那些勝者,由一隻公羚打頭,領著十幾隻乃至數十隻母羚浩浩蕩蕩而去。那些競爭失敗的公羚就隻好流落他鄉了。

  獻哈達

  到達拉薩市,我們受到了市人大常委會的熱烈歡迎,他們舉行了獻哈達、吃燉犛牛腿和喝青稞酒等活動,對我們表示歡迎。

  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也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度的為1.5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獻哈達是歡迎客人的一種最隆重的禮儀,有一套嚴格的禮儀動作。主人向客人獻哈達,必須穿戴整齊,雙手捧著哈達,麵對客人,略微彎腰,雙手把哈達舉過頭部,送向客人或幫客人戴在脖子上;而客人接受哈達,必須穿戴整齊,站好姿勢,彎腰,雙手接過哈達或彎腰低頭讓主人把哈達戴上。哈達獻完以後,主客互相問候、祝福、握手或擁抱。

  吃燉犛牛腿、喝青稞酒是藏族人招待客人的隆重禮儀。燉犛牛腿的製作方法是:把犛牛宰好以後,在肉最厚的後腿上割下一大塊,六七斤到七八斤的樣子,整塊肉放在鍋裏燉。燉熟了以後,用一個大盆子端上桌,放在飯桌中間。桌上每人麵前都有切肉的刀子、叉子、筷子和魚油及拌料,吃的時候各人自己切割。同時桌上還有一些配套的餐菜、米糌粑、酥油茶等。青稞酒是一種不經蒸餾、近於黃酒的水酒,是藏族人喜愛的飲料,酒精度在15~20度左右,西藏幾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酒以滿杯為敬。一般敬酒,主人先請客人喝三口,添一次,再滿杯飲幹,如此,主人家會很高興,否則會被認為沒有禮貌或瞧不起人。

  糌粑是由青稞製成的。將青稞曬幹,磨成細麵,吃時把糌粑放在碗裏,加點酥油茶,用手攪勻,直到能捏成團為止。糌粑營養豐富,攜帶方便,出門隻要帶個木碗,吃時弄點茶水就行,不用生火做飯。酥油是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食品。製作時,將奶汁稍微加溫倒入大米桶,用力上下抽打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將浮在上麵的一層淡黃色的脂肪舀起來放進皮袋,冷卻後便是酥油。酥油茶是藏族人不可或缺的飲料,用磚茶、鹽和酥油做成。如果有客人到來,主婦便端出酥油茶,恭恭敬敬地捧到客人麵前。敬茶時講究長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客人飲完後,主人會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不飲為止。客人告辭時,茶碗裏的茶不能全喝完,以表示對主人的尊敬和有禮貌。

  藏族有自己的傳統曆法,稱為藏曆。9世紀初見於文字記載,基本與夏曆相同。采用陰陽曆紀年法,以五行和十二生肖配合紀年,相當於幹支,一年12個月,共354天。

  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和漢族的春節在時間上大體一致。藏人過年從藏曆12月初開始,家家戶戶為過年而開始忙碌。年前二十九日每戶要大掃除,並於晚間在鞭炮聲中將垃圾送到附近路口燃燒,表示除災驅邪,祈求來年幸福美滿。在灶房正中牆上和大門上畫上各種圖案,以示吉祥如意。晚上,全家人團聚,共餐“古葉”。古是“九”,表示29日;葉是“吐巴”,意為粥。粥裏放糌粑疙瘩,有的糌粑疙瘩裏還放入辣椒、木炭塊、羊毛等物。如果吃到辣椒,象征食者嘴巴厲害;吃到木炭,象征黑心;吃到羊毛,象征心地善良,引得全家人哄堂大笑,增添歡樂的氣氛。新年初一,要把長滿青苗的長方小盒匣擺在佛龕前,預祝農業豐收。過新年,全家要穿上節日的盛裝,按長幼順序坐好,互祝吉祥如意、幸福圓滿,然後歡慶聚餐。

  藏曆正月十五是酥油茶燈節,各寺廟的喇嘛及民間藝人除點燃許多酥油燈外,還將用酥油塑造的各種人物、鳥、獸、花、草、樹木等放在特製木架上。夜幕降臨,花燈閃爍,燦爛輝煌,熱鬧非凡。

  藏族人的婚姻製度極為複雜,市人大接待處的布頓仁貝欽在陪同我們參觀時介紹說:在我們西藏,幾乎可以找到人類曆史上所有出現過的婚姻形式。民主改革之前西藏流行的婚姻形式,除一妻一夫製外,還有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和母女共夫、父子共妻等等。

  民主改革前,也就是舊西藏藏族的婚姻,基本上屬於階級內部婚姻,領主和農奴之間禁止通婚,領主內部也要門當戶對。在一般情況下,大領主隻能和大領主聯姻,小貴族隻能和小貴族通婚。在階級內部聯姻的同時,藏族存在著血緣外婚的習慣,嚴禁父親血統和母親血統之間戀愛和通婚,違者被視為犬馬,並受到法律懲罰。另外,在封建迷信和等級觀念的影響下,鐵匠、屠夫、獵人、葬屍者和印經人等被視為最下賤者,就是與一般平民婚配,也要受到嚴格的限製。

  藏族的婚姻主要有以下五種形式:(一)占主要地位的是一夫一妻製,這種婚姻形式普遍流行,尤以城鎮最為突出;(二)一夫多妻製。這種形式主要流行於農奴主家庭中。一般家庭也有此情況,但大多是姐妹共夫;(三)多妻多夫製。這種形式主要流行於農區和商人家庭,表現為兄弟共妻或朋友共妻。這種婚姻形式的出現,主要和經濟有關。這種家庭以女性為中心,農區的習慣為主婦占一間房子,各夫輪流與之同居,習慣次序為先長後幼。有人要與主婦同房,即將自己的鞋或鞋帶留在室外,他夫看見,自行退避。也有為此而不和的;(四)父子共妻。這種情況多為妻死再娶,而繼娶之妻年齡較小,與後母發生關係後,便成為事實上的父子共妻家庭。母女共夫的情況,是寡婦再嫁,帶過去的女兒成年後與後父同居,便形成母女共夫的家族;(五)西藏佛教徒,除“格魯巴”外,其餘教派的僧人,並不嚴禁結婚生育,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對象,其結婚儀式很簡單,隻要在寺院內舉行一個宗教儀式就可以了。

  民主改革之前,西藏處於封建農奴社會,故婚姻禮俗等級森嚴。各地婚姻程序和禮俗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情況下要經過如下步驟:

  一是金婚,如有媒人介紹或自己找到對象時,先請活佛算命,看其婚姻是否吉祥,男女雙方能否成家。這一切,活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隻有當活佛算卦結果如意後,男女雙方才能進行第二步即“求婚”。

  第二步,一般由男方或女方請親友和媒人帶一條哈達和各種禮品到對方正式求婚,若對方同意,就將禮物放下,並回贈一條哈達與來人,然後選定吉祥日子,舉行訂婚儀式,藏語稱“隆酪倉”。此時,男方或女方向對方家贈送禮品和一筆錢。所贈之錢藏語稱為“吾仁”,意為奶費。爾後,製定婚約,大擺酒宴慶賀。

  最後,也就是第三步,請算命先生占卦,選定最吉祥的日子迎娶。迎娶新娘或新郎時,親友們牽馬赴對方家。藏族極為重視奩妝,出嫁時父母根據自家的經濟狀況給予適當奩妝,世家更須多備嫁妝,常以此炫耀財富和地位。迎接過來後,親友出門將新人引入室內,待新人坐入早已預設的墊子,便向其獻哈達、敬酒,以表賀忱。

  晚間新郎入室後,親友就會敬酒唱歌,祝其白頭偕老,永遠幸福。新婚之後的3個月或6個月,新娘或新郎陪同配偶返回自己的老家住幾天,相當內地的“回門”。至此,整個婚禮算是結束了。

  以上所講的婚俗,多屬於城鎮居民和中等以上差巴戶的情況,至於廣大農奴的婚姻,民主改革前,又是另一種情況了。由於廣大農奴沒有人身自由,故婚前必須向領主送禮稟告,同意後方能婚配成家。若男女雙方屬於不同的農奴主,要想成家必須得到各自的主人同意,否則,即便已生下子女,也要將其拆開,生下的孩子,兒子歸男農奴的主人,女兒歸女農奴的主人,雙方永不得團圓。

  離婚的情況也常有發生,離婚手續簡單。若女方主動提出離婚,男方可以不給任何賠償,女方可將其陪嫁的財產帶走;若男方提出離婚,除女方的陪嫁財產退還外,男方還要賠給相當數量的離婚補償,藏語稱“洛仁”。所生子女,男歸父,女歸母。之後,雙方都有另找對象的權利。

  以上所說的都是西藏民主改革之前的婚俗,民主改革之後,西藏的婚姻製度有根本性的改變,現已根據《婚姻法》,普遍實行一夫一妻製。

  藏族人的喪葬也是很特別的。

  藏族葬俗分天葬、火葬、土葬、塔葬以及水葬。在遠古時期,叫“七天墀”葬,諸王死時,手“握天繩升天”,“如虹散失,無有屍骸”。當時的藏族人認為,其祖先來自天上,死後會歸天。

  藏族實質性的喪葬始於止貢讚普之時。在決鬥中,止貢讚普被洛昂達孜反殺,其屍體被裝入銅篋中,投入大江。其屍體後被止貢讚普的兒子尼雅等尋獲,尼雅遂於強多拉甫建築陵墓。以後各代讚普陵墓或建於石山、草原,或建於湖心、雪山。其陵墓一般為土丘,如帳幕。到囊日鬆讚時,陵墓開始為四方形。此時陵內有陪葬物。這是吐蕃關於建王陵史書的記載,說明吐蕃葬儀是以土葬為主。今日的西藏則改變了認識,以為這是最壞的葬法:一般患惡性傳染病或夏季死的人才土葬,其目的一是為防止傳染,二是怕違犯“夏季法”而得罪神靈。

  土葬葬俗延至今日仍然存在,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壩兩地的部分農區,除了少數棺葬以外,其餘多將屍體置於木箱之內掩埋。

  火葬多在僧人中進行。僧人死後火化,將骨灰製成舍利寶塔供於殿內;俗人中,大貴族死後亦實行火葬。藏族認為這是最好的葬法。

  水葬是藏區的另一種葬儀。這種葬法很少,隻是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某些地方認為施行水葬好。西藏農區多認為水葬卑賤,隻有乞丐、瘋人、赤貧者或患傳染病者才用水葬。

  現在的西藏,以天葬最為普遍鷲鷹。藏語稱天葬為“杜垂傑哇”,意為“送(屍)到葬場”,又稱“恰多”,意為“喂鷲鷹”。鷲鷹是一種專門食屍肉禿鷲,謂“哈桂”。

  還有一種是塔葬。多在活佛中進行,把屍體砌藏在塔中,以為永久保存。達賴、班禪的屍體就是采取這種葬法,在塔身包裹金皮或銀皮,並鑲上各種珍寶。這種塔叫作“色爾東”,即黃金靈骨塔。布達拉宮就保存了這類靈骨塔。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