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參觀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西藏吐蕃王朝的宮殿,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的王宮,西藏曆代達賴喇嘛的夏宮,舊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同時又是西藏聞名於世的標誌性的建築,是藏族建築藝術成就與文化藝術繁榮的象征。參觀布達拉宮是我們在拉薩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市人大常委會接待處同誌的安排和引導下,我們一行十幾人,上午8點多鍾就從住處來到布達拉宮。這麽早就來布達拉宮,為的是有充足的參觀時間。在進場之前,還參觀了布達拉宮的外景。

  以前,聽過一些關於布達拉宮的介紹和傳說,但百聞不如一見。雄偉的布達拉宮像泰山一樣聳立在“紅山”之巔,像一朵巨大的祥雲,高高掛在布達拉山的上空,占據著拉薩市之西的半邊天。布達拉宮正前方是拉薩廣場,視野開闊,後麵是一片幽林,是布達拉宮的後花園。這裏花草繁茂,寧靜而優美。林中一潭碧波,潭中有島,建有龍王宮,故稱“龍王潭”。這裏深得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喜愛,他經常在這裏休息遊樂。

  布達拉宮整個宮殿為土石木結構,是由多層矩形平麵連綴而成,層次錯落,彎彎曲曲,十分複雜。其建築結構充分體現了邸宅與碉堡相結合的藏族傳統建築風格。宮殿外部顏色是明亮的白、黃、紅三色,與佛教傳統密切相關:白色象征恬靜和平,黃色象征圓滿齊備,紅色象征威嚴和力量。

  上午8時30分,我們進入布達拉宮,直到12點多鍾才從裏麵出來。

  走進布達拉宮,第一個感受是燈光通明。接待處的同誌介紹:這裏麵有“千盞燈,千年不息”。那些燈油都是信徒們敬獻的,那裏安放著曆代達賴的靈塔和佛堂,燈光燦爛,煙霧繚繞,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

  布達拉宮據講解員介紹,布達拉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雅礱部落第27代讚普拉托托日年讚曾“居拉薩紅山之頂”。公元7世紀初,吐蕃第32代讚普鬆讚幹布遷都拉薩後,“築王宮於紅山頂居之”,不久,又大興土木建了一座更大的王宮,共有房屋1000間。不幸的是這座美麗的宮殿並沒有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在公元8世紀赤鬆德讚時期,布達拉宮遭雷電擊毀。後又因藏讚鬆王作亂,遭官兵拆毀,僅剩觀音佛堂一所,也就是說,這座奇跡般建造起來的建築群,先遭雷擊火燒,後毀於兵燹,早期建築僅剩下“曲傑竹普”(法王洞)“帕馬拉康”(超凡佛殿)以及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塑像了。

  過了將近900年的時間,到公元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開始對久已失修的布達拉宮進行重建,他重修的是白宮部分。1690年初,攝政第巴桑傑嘉措在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後的第8年,著手建造五世達賴靈塔,並擴建紅宮和朗傑紮倉等重要建築。經過三年施工,於1693年(藏曆水雞年)完工,當年4月20日舉行了隆重的紅宮落成典禮,並在宮下立一無字石碑以示紀念,此碑至今完好無損。宮殿內部和一些附屬建築物則到1696年才全麵建成。此後,曆代達賴均予以維修和少量增建。到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時,又掀起了一次擴建高潮。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之後,1963年在紅宮西建造了格列頓覺(吉祥如意),安放十三世達賴靈塔。至此,布達拉宮才基本具有現在完整的規模。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古城的西邊,建在布達拉山(早期稱紅山)頂上,海拔3763.8米,主樓高115.7米,其中紅宮外顯13層,宮內實際9層,東西白宮最高處達7層。布達拉宮東西長360米,南北寬270米,總建築麵積13萬平方米,建築群占地36萬平方米。布達拉為觀音勝地普陀洛迦的梵語譯音,意思是特航或航行解脫苦海之舟,表示觀音普救眾生。

  據《西藏王統》記載,早期的布達拉宮城四麵有四道門,各有門樓,每門設崗。城內紅宮900間,合頂上之王宮,共1000間。城外掘溝十尋,寬十八庹,長三百庹,此上鋪板,再上鋪磚,一馬馳驅其上,有如十馬奔騰。一切宮簷,以寶為飾,走廊台閣,鈴鐸泠絲。宮頂有刀劍及紅旗十柄,各以紅綾縛之。南麵建劄拉吉祥越量宮,共計九層,高大寬敞。兩宮之間,連以鐵橋,橋下懸綾幔、拂塵,有鈴作聲。可以想象得出,當時紅山上的宮殿是“無比稀有,美麗堂皇”。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後期修建的。

  布達拉宮是一座巨大的建築群,由宮堡、城堡雪和林卡三個部分組成。有紅宮、白宮、郎傑紮倉、紮夏、僧官學校,王堅覺、夏欽覺、結布覺、旦馬覺、瑤西,藏軍司令部、印經院,臨猶、騾馬圈、供水院等,占據了整個布達拉山。

  我們先參觀紅宮。紅宮是曆代達賴的靈塔殿和各類佛堂。五世達賴靈塔和塔殿位於紅宮第四層西側,塔殿有五層樓高。正中安放著14米高、存有五世達賴遺骸的巨大靈塔,兩旁陪襯以8座銀質佛塔。靈塔金皮包裹,珠寶鑲嵌,僅包金塔就耗費黃金11餘萬兩,極其輝煌壯麗,被稱為瞻部州“唯一莊嚴,世界一飾”。

  塔殿之東的集會大殿,藏語稱“司西平措”(圓滿之意),是五世達賴的享堂。公元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和四世班禪,密召蒙古固始汗進藏,推翻了白教的噶瑪地方政權,建立了噶丹頗章政權。公元1652年,羅桑嘉措應邀赴北京與順治皇帝會晤。大殿東壁一組五世達賴覲見順治圖,表現了五世達賴“赴京”“覲見”“遊樂”“觀劇”各項活動,順治皇帝派大臣霞古熱康迎接至青海,賞賜乘坐金頂黃橋入都等隆重禮遇,以及羅桑嘉措返回時,順治皇帝又冊封其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喇恒喇達賴喇嘛”,授予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15頁金丹和金印的情況。

  司西平措大殿內,有一對巨大的錦緞繡幔,分別繡有宗喀巴和五世達賴像。為了織造這對錦幔,康熙皇帝特令建造了一座織造廠,用金線編織,費時一年之久,耗資達16000餘銀兩。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特派紮薩蘭喇嘛登巴色吉將幔帳送到拉薩,作為紅宮的落成贈品。由於這對錦幔精美無比,被傳為布達拉宮之稀世之寶。

  大殿內,還懸掛有乾隆二十五年禦賜“湧蓮初地”金字匾額。匾下是達賴寶座,稱“無畏獅子大寶座”。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坐床時就是登上這個寶座的。

  還有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的靈塔。1933年動工,1936年竣工,塔高14米,珍珠寶石遍綴塔身,十分華美。靈塔的前麵,有一座用20萬顆珍珠串成的珍珠塔,為十分珍貴的工藝品。

  曲吉竹普又稱法王洞,傳說鬆讚幹布曾在這裏住過。曲吉竹普的上層,為帕巴拉康,意為超凡的佛殿,是布達拉宮中最神聖的殿堂。殿內供奉觀音菩薩。為布達拉宮鎮宮之寶。

  殊勝三地,藏語“薩鬆朗傑”,位於紅宮第8層,供有乾隆皇帝的畫像及皇帝萬歲之牌位。靠西牆有一尊11麵千手觀音像,是花一萬餘兩白銀鑄造的,十分精美。這是一座十分重要的殿堂,駐藏大臣、達賴喇嘛、噶廈政府的許多重大活動在這裏舉行。每年藏曆新年,達賴喇嘛會率領噶廈政府官員和三大寺喇嘛到這裏跪拜。

  白宮緊鄰紅宮之東,是曆代達賴喇嘛居住的宮殿,攝政王、達賴經師的寢室在這裏,是噶廈政府辦公、用膳、集會的地方,是一座具有政權性質的建築物。

  布達拉宮不僅是藏式建築工藝的代表,還是藏族藝術精品和珍貴文物的寶庫。走進布達拉宮幽深的廊道,錯落有致的殿堂,金光四溢的靈塔,數不盡的珍寶、佛像,壁畫、唐卡……仿佛走進了西藏的千年曆史長河。體驗藏族建築獨特意境,欣賞璀璨絢美的藝術珍品,聆聽慈愛的祝禱與唱頌,感悟精神世界的純潔與寧靜,這一刻,西藏千年的曆史,似乎全部濃縮在這宏偉的宮殿裏……

  參觀布達拉宮,很自然要涉足宗教,因為布達拉宮與宗教是不可分開的,參觀布達拉宮,實際上就是參觀西藏的宗教。

  我們很想了解一些關於西藏的宗教,在參觀過程中,特別邀請陪同的講解員跟我們介紹西藏的宗教。他說:藏族崇佛,普遍而又誠篤。宗教對社會曆史、政治、經濟、文化及民俗民風的影響深刻而廣泛。

  在西藏,聖地聖跡,比比皆是,前來朝覲的國內外香客絡繹不絕。這裏寺院數千,瑪尼堆處處可見,香煙嫋嫋,經文貝頁樹枝有如垂纓,經幡橫掛山口、街道,如同迎賓的彩旗。

  西藏佛教被稱為“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究其原本,當屬佛教之中大乘佛教,與漢地所傳為一路。但它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又明顯地有異於它的發源地印度以及他地所傳之佛教。

  佛教傳入西藏,有一個長期而又複雜的過程。傳說在鬆讚幹布前五代,有寶篋從天而降,內盛佛像、佛經、寶塔等物。如果可信,可以說公元五世紀,佛教已開始傳入西藏,但還沒有造成什麽影響,寶篋被擱置起來,原有本教的影響根深蒂固。如果不是後來佛教勢力占統治地位,這個寶篋,很難讓人記起來。

  公元七世紀,鬆讚幹布建立統一的吐蕃政權,佛教才開始傳入西藏。鬆讚幹布為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墀尊公主各自帶來的佛像在拉薩建大、小昭寺供奉之。周圍國家信佛的影響,固然引起了鬆讚幹布的興趣,但更重要的卻是政治上的需要。其時,本教勢力很盛,既可控製軍事政務又能左右民生,甚至借神的旨意,要挾王室貴族,加害讚普本人。統一的吐蕃王朝,既要擺脫本教的控製,又要一種神教的支持以示讚普的至高無上,而釋迦牟尼既作為佛教世界的唯一主宰,又統治著所有的神民,正合要求。於是僧人得以有限地活動,但圈子狹小,廣大社神仍是本教的勢力範圍。大部分貴族和民眾視異教的滲透如外族的入侵,竭力抵製,倡佛者雖幾番嚐試,但均未取得明顯的成功。

  公元8世紀,赤鬆讚執政,在今克什米爾地方請來了一位密宗大師。大師一路降伏鬼魔,把本教的神祇統統接納,吸納了本教的可利用部分,以這種麵目出現的佛教,使當地群眾不再感到陌生,於是佛教不再受到仇視和排斥,在西藏站住了腳。但究其真正的原因,還是由於連年戰爭,民不聊生,複雜的社會問題得不到解釋,本教的粗糙理論已無法適應,而佛教係統縝密的理論卻可以暫時地解釋人們對現實的不解,使疲憊的精神獲得一時的滿足。

  公元8世紀,隨著西藏第一座正規寺院桑耶寺建立,標誌著佛教傳入“前寵期”的開始。藏族僧人出現,由首批剃度的“七覺士”迅速發展到三百多人。大規模的譯經工作也開始了,所譯出的經書存放於秦浦、龐塘、登迦三殿之內,至今尚能看到的登迦目錄,所收經論達27門,600到700種,可見規模之大。由於讚普全力以赴地支持,使得佛教迅速發展。

  到9世紀,朗達瑪篡權繼位,本教勢力卷土重來,毀佛滅法,拆毀寺廟,焚燒經典,迫害僧人。這種佛教與本教之間的鬥爭,實質是政治鬥爭尖銳化的表現。奴隸製的吐蕃王朝崩潰了,佛教的“前寵期”也結束了。

  10世紀後期,佛教又再度崛起,即出現所謂“後寵期”。被驅散的佛教徒被迫長期從事地下活動,佛教已經獲得深厚的群眾基礎。正在興起的各地方封建割據勢力急需宗教的支持,宗教也同樣需要地方勢力的支持以發展自己。相互要求,相互促進,使得佛教得到迅速發展。

  從11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期,在西藏形成了眾多的教派,主要教派有寧瑪派(孔教)、噶丹派、薩迦派(花教)和噶舉派(白教)。

  各教派的形成和發展,使得佛教勢力大增,在西藏的腹心地區、重要城鎮交通要衝都建起了佛教寺院。本教衰弱了,隻是在邊遠、偏僻的地方活動。佛教各派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有的教派衰落了,有的教派則與地方勢力融為一體,發展成實力雄厚的政教合一政權。

  佛教各派勢力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西藏社會的發展,密切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權的關係。但是,宗教上層追逐利祿、追求享受、追求政治上的權勢,飛揚跋扈,為所欲為,極大地敗壞了宗教的聲譽,造成了西藏社會當時的宗教危機。為了緩和勞動群眾和僧侶貴族之間日益加劇的矛盾,15世紀初,宗喀巴針對宗教的時弊進行改革,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擁護,格魯派應運而生。

  宗喀巴經過對各教派的學習研究,以噶丹派的教義為宗旨,集各派之大成,建立了新的教係。1409年,甘丹寺建立,標誌著格魯派黃教的創立。黃教從創立之初就明顯異於其他教派,政治上不單純依附於某一地方勢力,而是廣泛地獲得各地方勢力甚至明王朝的支持,明王朝曾賜該派首領以“大慈法王”封號。黃教經濟上保有相當的獨立性,對人們的要求也更為嚴格。隨著黃教勢力的發展,1642年黃教取得在西藏統治地位後,黃教遂成為社會上勢力最大的教派。到解放前,黃教寺院有2000餘座,寺院活佛很多。這些活佛與宗教上層人士組成了僧侶貴族階層。黃教的活佛即達賴與班禪的正式封號皆始於清代:一是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嘉措,順治皇帝封其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旦達賴喇嘛”;一是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康熙皇帝封其為“班禪額爾德尼”。至今達賴正傳十四世,班禪傳十一世。按照慣例,達賴住拉薩布達拉宮,掌管全藏政教事務;班禪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管理後藏。都設有完整的管理機構。

  西藏社會幾百年政教合一的傳統,使宗教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可以說,在西藏沒有什麽事情和地方是不受宗教影響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