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章 艮宮八卦

  1.艮卦

  --言之於出,適時興止

  “原文”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無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字詞意”

  艮:是違背,引伸又有停止、怨恨、堅硬的含義。在此是止的意思。

  腓:是腿肚的意思。

  限:是界限的意思,反映在人身體的上下的界限,就是腰部。

  列:是裂的本字;夤(yin):原意是指,深、恭敬、攀緣上升,喻拉攏關係,向上巴結。然而,在此處通“胂”,是夾脊肉的意思。

  薰心:指烈火燒薰其心的意思。

  輔:是人的頰骨。

  “釋義”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從卦形上看,艮卦,是一陽在二陰的上方,陽已上升到極點,所以停止。又,艮卦是一陽,在象征地的坤卦的最上方,是山的形象,也有止的意義。

  背部是最靜止的部位,以此來比喻內心寧靜,不為外物所動,就不會妄動,即或在行動中,內心依然保持寧靜,就可到達忘我的境界。當到達這一境界時,對外界的一切刺激,心都不會感動,所以在走過有人的庭院,也不會覺得有人存在。能夠像這樣,不論動靜,內心都保持安寧,必然理智冷靜,能夠適可而止,不會有災難。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艮是止的意思。應當止的時候止,應當行的時候行,動靜不失時機,前途必然光明。艮卦所說的止,是要在應當停止處停止。由於這一卦上下卦形相同,陰陽相互敵對,不能相應;所以是忘我的境界,當走過庭院時,不會看不到庭院中的人,沒有災難。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卦是兩個山重疊,穩重靜止不動,君子應當效法這一精神,在其應當停止處停止,思考不可超出本分以外。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初六”在最下位,相當於腳趾。人在行動的時候,腳趾最先動,所以,使腳趾停止,行動就在沒有發生之前停止,不會失當,沒有災難。但“初六”陰爻柔弱,難免不能長久堅守正道。因而告誡,必須長久堅守正道,才能有利。這一爻,說明停止應當在行動未開始之前,才不會失當。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六二”在下卦中位,相當於腿肚子。下卦的主爻是“九三”,相當於腰,行動由腰部主動,腿跟隨腰行動;所以“六二”以“腓”比喻。“六二”柔順中正,而“九三”剛爻剛位,過於剛強偏激。“六二”要拯救“九三”,卻陰柔力量不足,隻好勉強追隨;“九三”又不聽他的忠告,剛愎自用,當然“六二”心中不會愉快。亦即停止在臣的地位,君主不聽他的忠告,又不得不追隨,以致悶悶不樂。《象傳》說:這是由於“九三”不能退一步聽從。這一爻,說明應止不止,勉強追隨他人,不會愉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九三”正當上下卦的界限,相當於腰,剛爻剛位,又不在中位,過分剛強偏激,橫暴的停止在腰部,使腰不能屈伸。在接近腰部的上方,是脊背的肌肉,“九三”橫在四個陰爻的中間,形狀像是將背部的脊肉,由中央被左右分裂,也跟著不能活動。亦即“九三”與上下、左右的人,都不能和諧相處,以致上下叛離,左右決裂,當然危險,就像心被火熏似不安。

  這一爻,說明停止不當,以致眾叛親離。

  六四:艮其身,無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六四”相當於腰以上的身體部分,即“心”由於“六四”陰爻陰位得正,因而表示停止在應當停止的場所,能夠自己控製,而不妄動,所以沒有災難。這一爻,說明應當知機,自我約束,適可而止。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六五”在卦的上方,相當於顎的關節,是說話的器官。“六五”不正,應當有後悔,但得中,所以停止在噪聲的關節,說話中條理分明,使耽心的後悔消除。亦即言語謹慎,即可避免後悔。這一爻,說明言語,也應當適可而止。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上九”是重疊艮卦的最上方的陽爻,亦即止的終極,一切都到此終止,更加要謹慎敦厚。人的操守,到了晚年容易發生變化,學業在進修接近終了時,也容易荒廢,所以,最後的堅持,最重要。

  “總結”

  艮卦,闡述的是抑止自己言行的法則。也就是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說則說,不當說則不說,一切必須審慎抑止為是。推而廣之,人在發展的道路上,在待人接物的問題上,也應該本著適當的原則,既不可冒進,也不可裹足不前,而是在適當的時機下,一飛衝天。

  言之於出,適時興止

  孔子曰: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可見,說話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秦晉聯軍要攻打鄭國了,使得鄭國的文臣武將均一籌莫展,武將不敢出征,文將沒有辦法,最後鄭王不得不請燭之武老將親自出馬,去秦國議和。燭之武受命於危難,到了秦軍那裏去,麵見了秦軍的統帥。他對秦軍統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真意切,痛陳唇亡齒寒的利和弊,最後終於說服了秦國統帥,讓其下令秦國大軍立刻撤軍不再攻打鄭國,並且留下了兩員大將,協助保衛鄭國。晉國一看無可奈何,隻好撤軍。

  《文心雕龍》裏有這樣一句話:“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話評價,運用在燭之武身上,可謂是恰如其分。試想,他在沒有動用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僅憑一副伶牙俐口,就退卻了秦晉百萬大軍,這不能不說是說話藝術史上的奇跡。同時,也充分表現出了說話的無窮魅力。

  然而,說話看似簡單,仿佛是上嘴唇和下嘴唇的碰撞就能生產出動聽的語言。如果,您真的抱有這種想法就完全錯誤了。因為,說話是一門藝術,隻有在恰當的時候,說出恰當的語言,才能發揮出說話的最大魅力。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是農民,當他當上皇帝之後,對自己的背景就很是避諱,生怕被別人知道了,恥笑於他。然而,卻有這麽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得知他做了皇帝,便不遠千裏前來投奔於他。朱元璋礙於情麵,不能不見,但是身為九五至尊的他,肯定不能一見麵就相擁而泣,痛訴昔日的革命家史。於是他就端坐在九龍椅上,威風凜凜地問道:“殿下所跪何人?”

  那人不假思索地坦白道:“我主萬歲!難道你不記得了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也都潑在泥地裏。你隻顧從地下滿把地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裏。葉子梗在喉嚨眼,苦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嘴裏一口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裏去了……”朱元璋聞此,氣得漲紅了臉,還沒等他說完,便不耐煩地連聲大叫:“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話之前一定要仔細思量,考慮哪些是應該說的,哪些是應該避諱的。倘若不假思索,信口雌黃,就免不了揭了對方的痛處,讓人心生嫉恨了。就像故事中的那位朋友一樣,雖然他說的句句屬實,可是他卻忘記了,當今皇上是把從前的舊事當成結痂的傷疤一樣,唯恐避之不及的,所以當他重新說起此事的時候,就等於逆了龍鱗,揭了皇帝的痛,因此被推出午門斬首,也是意料中事了。

  除此外,說話還要注意時機,並且要察言觀色,否則就會招惹災禍了。

  乾隆皇帝是有道明君,常以上古堯舜自居,所以,他最需要聽到的聲音就是真實的聲音,最不喜歡的聲音就是阿諛奉承。

  有一次,劉墉不小心把乾隆皇帝激怒了。乾隆便端著架子,喝斥道:“大膽的劉墉!你可知何為忠孝?”

  劉墉雙膝跪地,低著頭,回答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合起來,就叫忠孝。”

  劉墉剛回答完,乾隆皇上接過話來:“好!朕賜你一死。”

  劉墉當時就傻了眼了,心想君無戲言,自古道,君叫臣死,臣焉有不死的道理。劉墉打定了主意,便謝主龍恩,三拜九叩,然後走了。

  當時,乾隆正在生劉墉的氣,心想:這下看你劉墉怎麽辦?不死,回來,就是欺君之罪……然而,他猛地緩過神來,又一想:可要是他真的死了,豈不是太可惜了,畢竟劉墉是國之棟梁呀!

  就在乾隆心懷疑慮的時候,隻見劉墉氣喘籲籲地跑回來了,撲通地給乾隆跪下。乾隆見劉墉沒死,活著就跑過來了,心中可謂是又驚又喜,但是,他作為九五之尊,必須要裝作很嚴肅的樣子,於是他又端起適才盛怒的樣子,大聲問道:“大膽,劉墉!朕不是賜你一死了嗎?為什麽你又跑回來啦?”

  劉墉說:“皇上,臣去死了,我準備跳河自殺,正要跳河,屈原突然從河裏出來了,他怒氣衝衝地說,你小子真混蛋,當年我投汨羅江自殺,是因為楚懷王昏庸無道;而當今皇上皇恩浩蕩,賢明豁達,你怎麽能死呢?!我一聽,就回來了。”

  聽到這裏,乾隆啞口無言:讓他去死去吧,自己就是昏庸無道;可是讓他活著吧,自己皇帝的臉麵就下不了台。就在此時,劉墉察顏觀色地謝恩,說:“謝主隆恩。”乾隆無奈,隻得放了劉墉。而劉墉則是憑借著出色的說話藝術,巧妙的化解了困境,為自己贏得了一次生存的機會。《論語》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倘若,劉墉在聽到皇上賜他死罪的時候,便伏地痛苦,大喊冤枉;或者,跑了一圈回來之後,不能察顏觀色的給皇上戴高帽,唱讚歌,那麽,究竟結果如何,想必就將會成為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了。

  2.履卦

  --履責於胸,忠貞功成

  “原文”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誌。

  初九:素履往,無咎。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於大君。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為於大君:誌剛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象曰:愬愬終吉,誌行也。

  九五:夬履,貞厲。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字詞意”

  履:是踐履、履行的意思。

  咥(die):是咬的意思。

  獨:是指特立獨行,不隨世俗的意思。

  坦坦:是平坦的意思。

  眇(miao):是,瞎了一隻眼的意思。

  愬愬:是恐懼的意思。

  夬:同決,果決,剛強的意思。

  考:是成的意思。

  旋:是周旋,在此當圓滿沒有瑕疵解。

  “釋義”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這一卦,下卦是“兌”,上卦為“乾”。“兌”象征澤、悅、和;“乾”全部是陽爻,象征最剛強。“兌”跟在“乾”後麵,所以用踩到老虎尾巴來比擬。不過,“兌”具備和悅的德行,老虎並沒有咬他,占斷意誌可以通達。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該卦的下卦是兌,陽爻多,陰爻少,是“陰卦”,所以柔順;上卦“乾”是純陽的卦,因而剛強;所以履卦是柔順踏到剛強的形象。“說”同悅。由於柔順,與剛強者和悅應對,雖然踏到虎尾,卻沒有被咬傷,意誌仍然可以通達。這一卦的“九五”陽爻陽位得正,位居上卦中央,在至尊的位置;所以,走上帝位,內心也不會愧疚,因為具備光明的德行。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誌。

  這一卦的上卦“乾”是天,下卦“兌”是澤;因而,天在上,澤在下,是宇宙的正理,人也必須這樣履行責任;所以,這一卦命名為“履”。君子應當明辨這一上下的分際,以使民心安定,這樣才能天下太平。

  初九:素履往,無咎。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初九”是陽爻,在最下位,象征有才能,卻甘心情願安於低的地位。這是踏步前行的第一步,還不曾被富貴誘惑,仍然本著自己平素的誌向前進,所以不會有過失。這一爻,說明實踐理想,履行責任,應當一本初衷,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汙。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九二”陽爻,在下卦中位,性格剛健、中庸,但與“上九”同性相斥,不能相應。因而,以心胸坦蕩的隱士比擬,執著純正,不求聞達,意誌不被世俗擾亂,當然吉祥。這一爻,說明道不合,不相謀,心胸坦蕩,擇善固執的態度。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於大君。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為於大君:誌剛也。

  “六三”陰爻陽位不正,離開下卦的“中”位;所以,《象傳》說位不當。陰爻本性柔弱,陽位性情剛暴;以這種性格,竟然尾隨在剛強的“乾”的後麵,必然非常危險。就像隻有一隻眼,能看但看不清楚;跛了一隻腳,能走卻走不安穩,終於踩到老虎尾巴,以致被咬傷。又像“武人為於大君”,剛愎自用,擁兵自重,心懷不軌,企圖叛亂,終於失敗,當然凶險。

  這一爻,說明踐履應當量力守分,不可逞強,以致適得其反。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象曰:愬愬終吉,誌行也。

  “九四”也不在中位,陽爻陰位不正,尾隨在老虎“九五”的後麵,當然危險。但是,前一爻的“六三”,是柔弱卻要逞強;相對的,“九四”卻是剛強而在柔位,亦即,強而有力,但態度柔順,戒慎恐懼,因而能夠避免傷害,施展抱負,當然吉祥。這一爻,強調戒慎恐慎,以柔製剛的法則。

  九五:夬履,貞厲。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九五”陽爻陽位,又在至尊的地位,以致剛強果決;下卦“兌”是和,象征“九五”的部下,又唯命是從;造成“九五”的獨斷獨行,肆無忌憚。這種作風,即或動機純正,仍然危險。這一告誡,意義極為深遠。《象傳》位不當而造成的危險,就在於有才能,又有地位,以致恃才傲物,過於自負。這一爻,告誡剛愎一意孤行的危險性。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上九”已是履卦的最後階段,是禍是福,要看實踐的結果而定。如果踐履圓滿,沒有瑕疵,當然大吉大利。《象傳》說:如果圓滿,則是大有福慶。這一爻,告誡成敗的評價在結果。

  “總結”

  履卦,闡釋實踐理想,履行責任的原則,以“履虎尾”象征,充滿危機感,不可不戒懼。然而,肩負的責任告訴我們,即便是前途充滿了凶險,我們也該時刻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世俗所誘惑,即便是忍受寂寞,獨行於世也在所不惜。

  履責於胸,忠貞功成

  美國《財富》雜誌報道:一個人的天賦並不是他成為偉大人物的決定性條件,關鍵是要有有責任心。

  我們可以這樣大膽地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在不負責任的情況下能取得成績的。很年前,美國興起石油開采熱。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小夥子,也來到了采油區。但開始時,他隻找到了一份簡單枯燥的工作,他覺得很不平衡:我那麽有抱負,怎麽能隻做這樣的工作?於是便去找主管要求換工作。沒有料到,主管聽完他的話,隻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一個對公司沒有貢獻,沒有責任的員工,是不配調配工作崗位的。你要麽好好幹,要麽另謀出路。”那一瞬間,他漲紅了臉,真想立即辭職不幹了,但是,他考慮道如果我真的辭職了,豈不就正好說明了我是沒責任感的員工嗎?於是隻好忍氣吞聲又回到了原來的工作崗位。

  回來以後,他突然有了一個感覺:責任可以創造機會?那麽我為什麽就不能在這平凡的崗位上負起責任,讓他們另眼看待呢?於是,他對工作更加認真負責了。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他發現了工作中的一個問題。原來在給石油桶進行密封的時候,每次都要花39滴油,而實際上隻需要38滴就夠了。經過反複的試驗,他發明了一種隻需38滴油就可使用的機器,並將這一發明推薦給了公司。雖然,一滴油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怎奈積少成多,就因為他這小小的改進,卻給公司每年節約了上千萬的成本!而這個年輕人就是以後為人所敬仰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如果讓我們用一句話概括洛克菲勒的成功秘訣,那就是--責任心!世界上所有成功之事,無一不是平凡的人把它努力做到最好,因此才有了那份成功的偉大。

  羅丹是法國著名的雕塑大師,一天,他邀請了好朋友--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到他家做客。在羅丹樸素的別墅裏,他們在一張小桌前坐下吃飯。羅丹溫和而慈祥地和這位晚輩交談文學和雕塑這兩枝藝術之花。他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他們都十分高興。午餐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著,吃過飯,羅丹便帶著茨威格到他的工作室參觀。

  羅丹的工作室可以說是雕塑的出生地。在這裏,有完整的雕像,也有許許多多小塑樣:一隻胳膊,一隻手,有的隻是一隻手指或指節;還有他已動工而擱下的雕像和堆著草圖的桌子,這裏就是他一聲不斷追求與勞作的地方。

  “這是我的近作。”他說這便把濕布揭開,現出一座女正身塑像。

  “這已完工了吧?”茨威格退到羅丹身後,看著他魁梧的背影說。

  羅丹沒有回答,自己端詳了一陣,忽然皺著眉頭說:“啊,不!還有毛病……左肩偏斜了一點,臉上……對不起,你等我一會兒……”於是他便拿起刮刀、木刀片輕輕劃過軟軟的黏土,給肌肉一種更柔美的光澤。他健壯的手動起來了,他的眼睛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隨著一塊塊黏土的掉落,雕塑變得越來越生動。茨威格站在後麵,微笑著看這個對工作過於執著的藝術家。

  “還有那裏……還有那裏……”他走回去,把台架轉過來,又修改了一下。隻見他的雙眉苦惱的緊蹩著,他捏好小塊的黏土,粘在塑像身上,又刮開一些,他完全陷入了創作之中。

  這樣過了半點鍾,一點鍾……羅丹的動作越來越有力,情緒更為激動,如醉如癡,他沒有再向茨威格說過一句話,除了他要創造更崇高的形體的意念,整個世界對他來說好像已經消失了。

  最後,工作完畢,他才舒坦地扔下刮刀,像一個多情的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樣,溫存地把濕布蒙上女正身塑像,然後徑自走向門外。

  快走到門口的時候,他突然看見了茨威格,就在那時,他才記起他還有個朋友在旁邊。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失禮,趕緊驚慌地說:“對不起,茨威格,我完全把你忘記了,可是你知道……”茨威格被羅丹那份對藝術的責任感,深深的打動了,他握著他的手,緊緊地握著,什麽話也說不出來了。如果拋開羅丹的雕刻技藝,僅從他的工作態度上進行衡量,那麽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對工作的,對藝術的責任。如果,沒有責任心,他就不可能撇開朋友而不過的專注於自己的創作;沒有責任心,他就不能夠幾十年如一日的和那些黃土打交道;沒有責任心,他就不能創作出一件件舉世聞名的藝術作品,總而言之,責任是創造成功的護航軍。

  3.賁卦

  --粉飾之政,國之大病

  “原文”

  賁:亨。小利有攸往。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六二:賁其須。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六五: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上九:白賁,無咎。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誌也。

  “字詞意”

  賁:是貝殼的光澤、裝飾的意思。

  須:是胡須的意思。

  濡如:是像打濕般的光澤。

  陵:與淩同。

  皤如:本來是指老人的白發,在此當作不加修飾的白色。

  翰如:是像鳥一般飛的快速的意思。

  束帛:是五匹一束的絹;戔戔:是輕少的意思。

  “釋義”

  賁:亨。小利有攸往。

  《序卦傳》說:“物不可以苟且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物的聚合,必然有秩序與模式;人的集團,也需要有禮儀裝飾。這一卦,內卦“離”是明,外卦“艮”是止,以文明的製度,使每個人止於一定的分際,這就是人類集體生活必須的裝飾,所以,稱作賁卦。由於,賁隻是一種裝飾品,起到美化作用,所以難堪重任,不可過分重視。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賁卦所以亨通,是由卦變而來,損卦的“六三”柔爻下降,文飾原來的剛爻,所以亨通。又既濟卦將“九五”剛爻割愛,上升大飾原來的柔爻,所以,小利時可以前往。這樣將剛與柔交互文飾,猶如日月星辰的交互運行,成為天的文飾。這一卦,內卦“離”是明,外卦“艮”是止,以文明使人人止於應有的分際,這是人的文飾。觀察天的文飾,以明察四季時序的變化,同樣的,觀察人的倫常秩序,以教化天下,達成轉風移俗的目的。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這一卦,上卦“艮”是山,下卦“離”是火,山下有火,火勢被山阻擋,不能蔓延。君子應當效法這一精神,雖然能夠明察政務中許多瑣碎的小事,卻也不敢輕率地去裁決訴訟。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初九”陽剛,下卦“離”是明,所以,剛毅賢明,甘心在最下位,一心美化自己的行為,擇善固執。這是裝飾腳趾的形象,腳趾用來行走,行走與行為相通。像這樣貧賤不移,潔身自愛的人,就是送給他不應當有的華麗的車,也不會坐,寧願舍棄車,徒步行走。這一爻,說明文飾應恰當。

  六二:賁其須。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象傳》說:“六二”陰柔中正,與上方陽剛得正的“九三”接近,雙方在上卦又都無應,因而異性相吸,關係密切,一起行動,得以興盛,就像須裝飾下顎,與下顎一起行動。亦即,在沒有應援時,應當追隨接近的有實力的人物。這一爻,說明文飾應取法乎上。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九三”陽剛,在兩個陰爻中間,被裝飾得光澤柔潤。然而,“六二”、“六四”都不是與“九三”相應的正當匹配,雖然令人陶醉,卻不能被誘惑,以致沉溺不能自拔。所以,永遠堅守正道,才能吉祥。《象傳》說:這樣才始終不會被人淩辱。這一爻,說明不可被文飾迷失。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六四”為了要與正當的配偶相聚,騎馬像飛一般地奔馳前往,由於自己是未加裝飾的白色,馬也看著是白色。但“九三”陽剛得正,所以阻擋,並非是要強暴,不過是想求婚而已。《象傳》說:“六四”因為“九三”的位置接近,因而被懷疑。可是“九三”並非逞強,隻是求婚,“六四”陰爻陰位得正,因而拒絕,最後不會怨尤。亦即在達不到願望,一時遭遇挫折時,隻要堅持初衷,最後仍然不會有怨尤。這一爻,說明文飾重實效,不在一時的得失。

  六五: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六五”柔順,在外卦得中,是這一卦的主爻。大凡裝飾,內在的實質,重於外表的形式,“六五”在中央,象征重視內在實質。然而,“六五”陰爻,代表女性,本性吝嗇,以“六五”君王的地位,贈送的禮物,不過是微薄的一束絹,當然寒酸;但實質重於裝飾,雖然被饑笑為吝嗇,最後仍然會吉祥喜悅。這一爻,強調文飾重實質。

  “總結”

  賁卦,闡釋禮儀的原則。為建立與維持秩序,一切人為的文飾,應當恰如其分,重內涵的實質,實際的效用不在外表的形式。應當不可被外表的形式迷惑,不可因一時得失動搖,不可因虛榮而鋪張,陷入繁瑣,失去意義。而是,應當領悟,一切文飾都是空虛的道理,唯有重實質,有內涵的樸實麵目,才是文飾的極致。同樣的道理,個人的修養方麵,應該加強學習,充實自己的知識文化,一切欲以華麗的外表取勝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因為,唯腹有詩書,方能氣自華。

  粉飾之政,國之大病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麵。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裏麵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買櫝還珠的故事出自《韓非子》,其要旨在於說明,無論外在的表現形式是如何的華美,都不應該搶奪本質的光芒。因為,畢竟珠子才是珍貴的,而華美的盒子僅是裝飾品而已。如果,把這種哲學命題,運用在社會生活中,那就是一切都應以民為根本,一切有違民道的政治修飾,都是虛假的,同時,也必將遭到人民的反抗。

  周厲王是一個財迷心竅、蔑視民意的昏君。他在位期間,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從而嚴重影響了西周的政治統治。他上台之後,頒布了一係列的政策,其中最荒唐的就是“專利”。早在共王時代,土地國有製就已經出現了缺口,貴族的私田日益增多。特別是不少山林藪澤成了貴族侵吞的對象,一些平民百姓也常到河流湖泊裏打魚捕蟹,或到山林裏去采伐,來彌補生活之匱乏。為了聚斂財富,周厲王就禁止民眾利用山林湖泊搞副業生產,以便使所有來自山林江海的各種產品都成為國王的私有財產。

  周厲王的政策觸動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他不僅失去了貴族的支持,同時還惹的國中怨聲載道。於是,大夫芮良夫就勸諫厲王,廢除有關“專利”的各項規定。他說:“隻講專利,不顧國家的根本利益,是鼠目寸光的行為,如果再照現在的樣子搞下去,國家可就危險了!”

  然而周厲王對芮良夫的忠言根本聽不進去,隨著社會矛盾的不斷加劇,便出現了大規模的平民暴動。為了穩固江山社稷,當時,輔佐周厲王的召公,便挺身而出,勸諫周厲王說:“我們周朝向來把人民生活視為頭等大事,先祖們都十分重視農業,愛護農民,製定一切方計政策,都首先要考慮農民的利益。現在你實行‘專利’,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都在罵你呢!若不及早改變政策,那就後悔電來不及了。”

  周厲王一聽,麵色不悅,言道:“無知小民膽敢罵我,我這就給他們些顏色瞧瞧!”

  於是,周厲王在召公退朝之後,就立刻找到下令,凡有私下議論朝政的,格殺勿論。頃刻間,全國上下人人自危,國人敢怒而不敢言,人們在路上相遇時,隻能以相互交換目光來表達他們的憤恨。

  於是,社會上很快又恢複了平靜。當然,這種平靜是一種危險的。有一次,他得意洋洋地對召公說:“你看,這天下不又恢複平靜了嗎?現在誰還敢在誹謗我!”

  召公苦笑著回答說:“這隻不過是用權勢的威懾堵住了人民的嘴,讓他們說不出話來,而仇恨卻更深地埋在了人們的心間,一旦爆發,如江河決堤,更加可怕。”

  周厲王聽了很不高興,就說道:“無知小民,焉敢妄談國事。不給些厲害讓他們看看,國家又豈能安寧!”

  召公見他如此昏庸愚蠻,心想大周天下,要毀於一旦了。果不其然,沒多久就爆發了全國性的反對專製獨載的武裝暴動,成千上萬的民眾有如決堤的江河一樣奔騰傾瀉,衝向周厲王居住的宮殿。周厲王一看大勢已去,在國人尚未衝進王宮的時候,偷偷從後門溜走了。

  周厲王的政策,無疑是愚蠢的。他為了造成一副國家安寧的盛世局麵,就慘無人道地用高壓政治堵住了國人的口,讓他們每個人都不敢說出內心想說的話,唯有道路以目。這種看似安寧的政治局麵,其實是最危險的。因為任何一場暴風雨來臨前,總是要經曆一段平靜的醞釀期。當暴風雨一旦真的來臨,那麽,便能顯示出它那摧毀一切的偉大力量。

  隋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隋煬帝為了在外國使臣麵前,展示大隋朝的強盛國力,便命令都城內的所有樹木,全部用絲綢包裹起來,酒店商旅不準晚上關門,必要要二十四小時營業,外賓吃飯喝酒,不用給飯錢。

  殊不知,當時隋朝老百姓的日子,已經是水深火熱了。當時,一位波斯使者,見到此景後,便問隋煬帝說:“為什麽貴國的樹木有衣服穿,而老百姓卻沒有衣服穿呢?”

  使者的一番話,令隋煬帝啞口無言。正因為隋煬帝的粉飾太平,而棄百姓死活於不顧,終於在隋朝末年,爆發了農民起義,隋朝覆滅了。眾多的曆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不顧主體本質的過分修飾,都是一個可憐的敗筆。

  4.大畜卦

  --為國為民,謂之大畜

  “原文”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初九:有厲利已。

  象曰: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九二:輿說輹。

  象曰:輿說輹,中無尤也。

  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誌也。

  六四:童牛牿元吉。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六五:豶豕牙,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字詞意”

  已:是止的意思。

  說:與脫意義相同;輹(fu):是捆縛車身與車軸的革繩。

  曰:是愛、乃、於的意思;閑:是學習、訓練;輿:是車夫;衛:是衛土。

  童牛:是還沒有長角的小牛;牿(gu):是裝在牛角上的橫木。

  豶(fen)豕:是閹割過的公豬。

  衢(qu):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

  “釋義”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這一卦的內卦“乾”是純陽的卦;外卦“艮”,陰多陽少,也是陽卦。陽是大,所以,稱作大畜卦。另外,內外卦都具備陽剛的德性,道德蓄積得也大,也是“大畜”的意思。

  由於大畜卦的“六五”,本來在“上”位,但禮賢下士,將賢者抬舉到自己的上方,不是堅守正道,就難以做到,所以說“利貞”。“不家食”,是說不在家裏吃自己耕種糧食,去做官吏接受俸祿,所以是吉祥。“六五”又與內卦的“九二相應,內卦”乾“是天,因而,”六五應天行道,沒有任何艱險不能克服,所以,用有利於冒險涉過大河來比喻。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這一卦,下卦“乾”剛健,上卦“艮”停止,在應當停止的時刻停止,所以篤實。由於具備剛健篤實的美德,所以光輝,而且日新又新,稱作“大畜”。原來需卦陽剛的“九五”,上升到“上位”,成為大畜卦,象征大畜卦的“六五”尊重賢者。又外卦“艮”是止,內卦“乾”是健,能夠使剛健停止,就需要有堅持至大的正理的定力,所以說“利貞”。不坐食在家中,吉祥;因為“六五”的君王,崇尚賢能。有利於冒險涉過大河;因為“六五”,與下卦的“九二”相應,下卦“乾”是天,順應天理,當然可以克服艱險。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下卦“乾”是天,包藏在上卦“艮”的山中,所以,是大有蓄積的象征。君子應當效法這一精神,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多體認前賢的言論與以往的行為,使自己的道德學問,大有蓄積。

  初九:有厲利已。

  象曰: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內卦“乾”是健,三個陽爻,都勇往直前,但被外卦“艮”阻止,以致前進有危險,停止才會有利。《象傳》說:這是不要去冒險。這一爻,說明大有,積蓄應當適可而止的道理,得意不可再往。

  九二:輿說輹。

  象曰:輿說輹,中無尤也。

  “九二”在內卦得中,不偏激,能見機行事,自動停止不前;就像脫去革繩,軸與車分離,不能前進。這好像並不吉祥,但《象傳》說:因為“九二”得中,能夠及時停止,所以不會有怨尤。這一爻,說明大有蓄積,更應當機警,當應當停止時,即斷然停止。

  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誌也。

  “九三”是陽爻,象征著向前急進,就像“九三”騎著良馬,在追逐“上九”。可是,“九三”過於剛健,過分冒進,就有陷入危險的可能,所以,必須自己能夠警覺艱險,堅守正道,才會有利。就像在追逐敵人之前,要先訓練駕車的車夫,護衛的戰士,並且使自己的車確實堅固耐用,再往前追逐,才會有利。《象傳》說:“九三”與“上九”都陽剛積極,不停地前進,意誌相同,所以,“上九”沒有全力阻止“九三”。這一爻,說明大有蓄積,再前進必須謹慎,應有及時可以停止的萬全準備。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六四”與“初九”相對應,但“初九”在最下位,力量弱,就像沒有角的小牛,又裝有防止觸人的橫木;所以“六四”毫不費力,就將“初九”阻止,亦即當惡行還沒有形成氣勢之前,就能很容易地將其阻止,所以大吉。這一爻,說明最有效的阻止,是止於未然。

  六五:豶豕之牙,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用樁係著騰躍的豬,吉祥。《象傳》說:六五之所以會得吉祥,是因為閹割公豬的做法是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所以是值得慶賀的事。

  上九:何天之衢,亨。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上九陽爻居於陰爻之上,所以具有剛柔相濟之德,他與“六五”一起推行天道治理國家,所以能夠亨通。就像四通八達的天街大路。《象傳》說:“通暢的天上大路”,說明蓄道大為通行。

  “總結”

  大畜卦,闡述的是不斷積累的過程。就像點滴之水,匯聚成海。知識和財富也是如此,然而,真正的大畜,卻並非僅為一己之私,而是為了整個民族和國家的興盛貢獻力量。因為,隻有國家強大了,富裕了,那麽每個人才能真正過上幸福的美好生活,也就是實現了所謂的大畜。

  為國為民,謂之大畜

  張謇字季直,號嗇庵,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為中國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1894年,張謇奉父命進京參加禮部恩科會試,喜獲狀元,被授予授六品翰林院修撰。但是,隨之而來的戰爭打破了他的仕途之路。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由於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落敗,於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而進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這時張謇敏銳的發現,要想改變中國落後挨打的局麵,就隻有靠發展實業,也就是所謂的“實業救國”。

  1896年初,張謇在南通創辦了大生紗廠。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張謇試圖通過官招商辦、官商合辦來集股籌款,但收效甚微,籌集資金十分有限。張謇無可奈何,隻得向官府尋求援助,於是,他找到了曾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商務大臣的劉坤一,將張之洞搞“洋務”運動時用官款從美國買來辦湖北織造局擱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經鏽蝕的官機40800錠,作價50萬兩入股,作為官股,恰在此時,以官督商辦及官商合辦形式壟斷洋務企業的盛宣懷也正要買機器,便把這批機器與張謇對分,各得20400錠,作價25萬兩官股,另集25萬兩商股。解決了資金問題,下一步就是選址辦廠。最終,張謇把廠址定在了通州城西的唐家閘陶朱壩。

  1894年,大生紗廠正式開業生產。投產後的第二年,大生紗廠得純利5萬兩;第三年得純利10萬兩。隨著大生紗廠逐漸壯大,到1904年,該廠增加資本63萬兩,紗錠2萬餘枚。

  1901年張謇等人決定再招20萬兩新股,一年之內就成功集到20.75萬兩。

  1904年,張謇決定擴張,籌建大生分廠。原來閃躲不肯出資的桂嵩慶此時也“自願入股二萬”。就連當初寫信指控張謇的浙江候補道朱幼鴻,此時亦入股1萬兩。和大生一廠籌備時的艱難相比,大生二廠從籌備到開工僅29個月,很輕鬆地就收足了80萬兩股本。“大生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冊,並且取得了“百裏之內二十年不準別家設立紡廠”的專利權,張謇的社會威望也與日俱增,成為各派爭相延攬的人物。

  後來,張謇又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在呂泗、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此外,為了解決原料供應問題,廢灶興墾,發展棉植業,從而帶動了家鄉的經濟發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都在忙於戰爭,無暇東顧,這就在客觀上環境上給中國紡織市場留出了一個巨大空間。張謇把握了這個天賜良機,除了大力發展紡織業,還創辦了其他實業。如:廣生油廠,複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在眾多實業中,張謇僅紡織業一項就曾年盈利380多萬兩,創下當時的最高紀錄。

  張謇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正是基於這種大視野,大胸懷的實業理念,他在自我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地方實業的迅猛發展。據《南通縣圖誌》記載,1920年,通揚運河沿岸工廠林立,商業繁榮,以至於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麵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

  張謇是晚清的狀元,他學識淵博,深諳成敗之道,所以,他經常以“營業之道,先求穩固,能穩固,即不致失敗,即失敗亦有邊際,企業者不可不知也。大凡失敗必在轟轟烈烈之時;今吾通實業正在此時機。唯望吾實業諸君居安思危,持盈保泰;更須堅定守分,此鄙人所希望於諸君者,在長久之道也”自勉。

  張謇不僅是晚清傑出的實業家,同時,還是著名的教育家。他認為國之興盛在於教育。因此,他再一邊發展實業的同時,一邊就在緊鑼密鼓的為發展民族教育而奔波。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複旦公學,也就是複旦大學的前身。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並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1909年,張謇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等等。

  張謇是我國近代不可多得的實業家和教育家,他為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就連新中國的領袖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也說:“(中國)最早有民族輕工業,不要忘記南通的張謇。”

  5.睽卦

  --求同多助,求異寡助

  “原文”

  睽:小事吉。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誌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誌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複;見惡人無咎。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

  九二:遇主於巷,無咎。

  象曰:遇主於巷,未失道也。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無初有終,遇剛也。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象曰:交孚無咎,誌行也。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字詞意”

  睽:是目不相視,違背、乖異背離的意思。

  辟:同“避”是躲避的意思。

  天:本來指頭頂,亦即巔的意思,在此處是指在額上刺字的刑罰。

  劓:是削去鼻子的刑罰。

  元:是大;元夫:即是大丈夫的意思。

  厥:是其的意思。

  膚:是柔軟容易咬食的肉。

  塗:是泥的意思。

  弧:指的是弓。

  “釋義”

  睽:小事吉。

  從卦形上來看,這一卦的上卦是離,為火,火苗向上;下卦是兌,為澤,水往下浸,兩性向背,所以稱之為“睽”。以事理來說,形態雖然相悖,但卻有看不到的同一性存在,所以經文說,睽卦,對小事吉祥。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誌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誌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睽卦,以象征為說,上卦是中女,下卦是少女,是二女同住在一起,行動意誌不能協調的含義,都有違背的傾向。但以卦的性格說,下卦“兌”是悅,上卦“離”是附明,是屬於愉快的依附明智的性質。再以卦變來說,離卦的“二”與“三”爻交換,中孚卦的“四”與“五”爻交換,或家卦的“二”與“三”及“四”與“五”爻交換,都是柔爻前進上升,成為睽卦,使“六五”在中位,與“九二”的剛爻相應,得以稱為補救,因而大事不可,小事吉祥。

  總之,萬物的形態,各不相同,但成長的過程,都相互類似。所以,背離是在異中有同,因時間演變而背離,背離的時間功效,可就太大了!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睽卦的上卦“離”是火,下卦“兌”是澤,火向上燒,水往下流,性質背離。君子應當效法這一精神,合而不同,亦即順應大勢所趨,但堅持自己的原則與獨立人格。《彖傳》中指出,應於異中求同,在此則作相反的說明,應於同中求異。

  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複;見惡人無咎。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

  “初九”與“九四”應當相應,但兩者都是陽爻,卻不能相互應援,應當會發生後悔的結果。不過,在背離的情況下,應當相合的卻背離,應當背離的反而相合。所以,應當相互排斥的“初九”與“九四”,反而相互應援,使想象中的後悔,消除於無形;就像喪失的馬,不必去追逐,自己就會回來。“初九”認為沒有應援,不可能上升,但意外的得到“九四”的應援,不必焦慮,有了上升的機會。所以,人情反複無常,為了避免災禍,有時不悄理會的惡人,也不得不交往。這一爻,說明異中有同,就是正邪之間,也不例外。

  九二:遇主於巷,無咎。

  象曰:遇主於巷,未失道也。

  “九二”與“六五”陰陽相應,本來應當會合,但在背離的狀況下,卻不能見到,於是到處尋求,不是在大道,終於在小巷中遇到;這樣做,不會有災禍。《象傳》說:這樣追求,好像卑鄙;但“九二”與“六五”本來應當相應,刻意去雪求能夠應援的人,是一時權變,並不違背原則。這一爻,說明應為權變主動積極去異中求同。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無初有終,遇剛也。

  “六三”與“上九”相應,應當前往到“上九”處,但本身陰柔,前後受到剛爻的牽製,就像自己的車被拖住,車前拉車的牛,又被“九四”阻止,因而使“六三”與“上九”背離。於是“六三”本人就像遭受刺額、削鼻的刑罰般憤怒。不過,艱難終於會消除,開始雖然不利,最後仍然有結果,終於見到了“上九”。《象傳》說:車被牽製,是因為“六三”陰爻陽位,位置不當。開始不利,最後有結果,是說終於遇見“上九”的剛爻。這一爻說明,當背離的時刻,不可懊惱,應當於異中求同,必然合同。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象曰:交孚無咎,誌行也。

  從卦形上看,“九四”前後被陰爻包圍,以致孤立。但是,“九四”與“初九”雖然同是剛爻,就能夠彼此幫助,即或有危險,最後仍然平安,不會有災禍。《象傳》說:相互信任,不會有災難;是說自己原有的意誌,能夠實現。這一爻,說明互信是異中求同的根本。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六五”柔弱,卻身在尊貴的君位,當然會後悔。不過,“六五”在上卦的中位,與下卦的“九二”陰陽相應,可以得到應援,使後悔消除。其宗族,指應援的“九二”。在“九二”前麵形成阻礙的“六三”,陰柔不正;因而“九二”就像咬柔軟的肉一般,很容易地就將其排除,與“六五”會合,有了強力的支援,當然前進就不會有災難。所以《象傳》說,前往會有吉慶。這一爻,說明合同就能產生力量。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上九”與下卦的“六三”相應,但“六三”前後都有剛爻牽製,不能前往,與“上九”會合;而“上九”又到達睽卦的極點,也是上卦明的極點,因而,剛腹不明,滿腹猜疑,就像看到一車可怕的鬼。起先張弓要射,後來又遲疑,將弓弦放鬆。但是,“六三”本來與“上九”相應,不是仇敵,是相互應援的朋友,猜疑在最後澄清,終於結合,就像遇到雨,洗去了泥汙,才看清真象,變為吉祥。所以《象傳》說:這是消除了許多猜疑。這一爻,說明猜疑的可怕。

  “總結”

  睽卦,通過火向上燒,水向下流;兩女同居,誌行不一的背了現象。闡述了世上萬事萬物的矛盾性。喻示人們麵對人心各異、矛盾複雜的社會現實時,應遵從:“求大同存小異,同中見異,異中見同”的處事原則。

  求同多助,求異寡助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說:求同者多助,求異者亦寡助。因為,在這大千世界上,我們每個人的選擇都是不一樣的。也正是因為,每個人的選擇和追求的理想有差別,所以才造就了這個世界,如同百花齊放,彰顯著絢爛多姿。

  其實,無論每個人存在有多麽大的差異,他們向往成功的目標卻是一樣的。從戰國時期的合縱,到三國時期的鼎足而立,或者是抗戰時期的國共合作,無一例外的都說明了,當我們需要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勇前進的時候,那麽,就當撇開所有成見,攜手共進,也就是所謂的“求同存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亞洲民族獨立運動勃興,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推動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運動的發展。

  新興的國家,飽嚐了戰爭的苦難,所以,他們向往和平,於是保障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亞非國家團結合作,就成了亞非國家的共同願望。

  然而,當時的世界局勢並不樂觀。美蘇之間日益加劇的冷戰對峙局勢,嚴重威脅著亞非國家的獨立與安全,而且,區域性的戰爭仍在繼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迅速召開堅持執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政策,拒絕參加侵略性軍事集團,反對在自己國家領土上建立外國軍事基地的合作會議便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緊迫了。

  1954年,印度尼西亞政府在南亞東南亞等國的大力支持,決定在印尼召開一次亞非國家的國際會議來討論世界局勢,並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協調立場,以製訂一個團結反帝反殖的共同綱領。這一倡議受到亞非各國的熱烈歡迎。

  1955年,以周恩來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克服重重阻礙,終於如期到達了會議現場。會議上,多方國家就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等國際問題達成了一致協議。但是,由於與會國家在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方麵存在著差異,加上曆史遺留問題造成的某些國家之間的隔閡,彼此間難免會存在分歧。

  於是,一些敵對分子就利用這些分歧,幹擾會議的正常進行。更有甚者,一些少數代表的發言就把矛頭直接指向了中國。他們誣蔑共產主義是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有的提出“亞非國家當前麵臨的問題不是反對殖民主義,而是反對共產主義”,並要與美國聯合反對共產主義;有的指責中國進行“顛覆活動”要中國代表團表明“對和平共處的誠意”。這些發言一度把會議氣氛搞得相當緊張,引起普遍憂慮和不安。

  在這種形勢下,周總理箭步走上講台,發表聲明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後來他又熱忱地呼籲:“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努力吧!”最終,亞非萬隆會議在以周恩來倡導的“求同存異”為方針的指導下,成功地達成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五項基本原則。

  五項基本原則的提出,就是立足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而且,這五項原則,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首要原則,同時也為解決國際武力爭端問題提供了參考法則。

  求同存異,不僅適用在政治外交上,在平常的人際交往,謀求合作等方麵,都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正如,有人所說,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如果,我們對這句話作一番深刻的剖析,就會發現朋友和敵人這兩個較色相互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斷求同的驅使。倘若,兩人之間存有共同的目標,那麽,即便是死對頭,也能冰釋前嫌,握手言和;反之,一味地追求差異,那麽即便是好朋友,也會分道揚鑣,變成勁敵。

  6.損卦

  --丟車保帥,雖損有益

  “原文”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誌也。

  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誌也。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誌也。

  “字詞意”

  損:是減少的意思。

  已:是竟、止的意思。

  遄(chuan):是急速,快速的意思。

  疾:本意是病,在此引申為缺點意思。

  使:是假定的意思。

  朋:是古代的貨幣單位,兩枚為一朋;龜:指神龜。

  “釋義”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這一卦,是說國人的財富減少,君主的財富增加,但重點在於減損;所以稱作為損卦。然而,減損不能完全看做作惡,為治理國家,有時必須取人民所得,受到某種程度的減損,但必須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被人民接受。使人民減損,應當是不吉利、過失,不能長久持續;然而,隻要誠信,就會有利,吉祥。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減損,是減損下方,增益上方,方向是由下往上進行。減損隻要誠信,就會大吉,沒有過失,可以長久持續,進行有利。減損的運用,雖然說,兩上竹盤,就可以用來祭祀,但並非說,一切文飾、形式,都可以廢除。禮儀應當以虔誠為本質;但虔誠必須借形式才能表達。因而,以兩個竹盤祭祀,應當依時機決定,須重視實質與形式,唯有為形式而形式的虛飾,才使其減損。同樣的,過剛就應當減損,過柔就應當增益也受時間因素的限製。減損、增損、增益、盈餘、虧虛,隨著時間演變,因而,也應當隨著時間的演變結果,適當處置,不可以違反。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損卦的上卦“艮”是山,下卦“兌”是澤,減損澤中的土,以增益山,所以山高澤低。君子應當效法這一精神,對自己的忿怒,應當自我懲戒,對自己的貪欲,必須自行扼殺,以減損人欲,增益天理。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誌也。

  “初九”已當損下益上的時刻,與上卦的“六四”相應。“初九”本身,剛健有餘,“六四”則陰柔不足,於是,“初九”停止自己的工作,急速去協助“六四”,這是舍己為人的善行,不會有災難。不過,在損益之間,應當斟酌量力,使其適度。《象傳》說,這是由於上方的“六四”與“初九”相應,誌同道合的緣故。這一爻,說明應損則損,但必須量力適度。

  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誌也。

  “九二”在下卦中央,中庸不妄進,因而堅持正道有利;如果積極向外發展,就會發生凶險。雖然舍己助人是應當的,但有時不減損自己而能助益對方,反而使對方更加有益。《象傳》說:這是以中庸為誌向的緣故。這一爻,強調不損而益的道理,原則應當靈活運用。不可拘泥。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一人單獨前往,必定會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三人一起前往,就會猜疑,不知道應當與那一人結為同誌;其中的一人,就會因另外找到同伴而離去。亦即,平均的原則,是要損有餘,益不足,三人就要減損一人,一人就得增益一人。這一爻,說明損有餘益不足的原則。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象曰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