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平亂有功,姚崇初登相位

  天授二年(691年),姚崇轉調夏官(即原來的兵部)任職,先任下官員外郎,後任夏官郎中。就在這個時期,因為邊境的紛亂,讓姚崇得到了入朝為相的機會。

  武則天臨朝稱製以後,最初幾年四境無事。但自垂拱三年(687年)開始,邊塵又起,其規模不亞於高宗在位時期。

  東突厥貴族阿史那骨篤祿、阿史那元珍在永淳元年(682年)被薛仁貴大破於雲州(今山西大同)以後,並沒有精銳喪盡,尚出沒塞外。次年二月,先攻定州,為刺史霍王元軌擊敗,複掠媯州(今河北涿鹿西南),圍單於都護府,執都護府司馬張行師,殺之。五月,再攻蔚州(今山西靈丘),破豐州(今內蒙古臨河東)都督崔智辯的援軍,崔智辯亦被擒去。時裴行儉、薛仁貴等著名將領已經去世,高宗又重病,武則天乃派右武衛將軍程務挺為單於道安撫大使,征討突厥,但沒有成行。因為不久高宗去世,內政為重。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朝內大政已定,則天臨朝,便以程務挺為左武衛大將軍,就任安撫大使之職。誰知出師未久,程務挺以謀反罪被殺,王方翼(時為安西都護)亦被流放。阿史那骨篤祿等聞其死,宴飲相慶,又數擾邊境。朝廷乃派左玉鈐衛中郎將淳於處平為陽曲道行軍總管擊之。

  垂拱元年(685年),東突厥擾代州,淳於處平引兵救代州,經忻州時,被東突厥擊敗,唐軍死5000餘人,於是東突厥勢力日盛。為了防止西突厥也跟著生亂,釀成戰端,在興昔亡、繼往絕可汗死後,唐朝廷以興昔亡之子斛瑟羅為左玉鈐衛將軍兼崐陵都護,襲興昔亡可汗號,統率五咄陸部落。

  東突厥強大起來後,又屢攻西突厥。西突厥人散亡將盡。天授元年(690年)底,西突厥十姓由漾池都護繼往絕可汗斛瑟羅收餘眾人居內地,斛瑟羅被拜為右衛大將軍,改號竭忠事主可汗。

  長壽元年(692年)二月,吐蕃黨項羌萬餘人內附,唐分置十州轄之。五月,吐蕃酋長葛蘇率貴川部與黨項羌30萬人內附,武則天令右玉鈐衛將軍張玄遇為安撫使,率兵2萬迎之。六月,唐軍渡大渡河西,聞吐蕃已擒葛蘇,隻有羌族酋長昝插率羌族8000人內附,張玄遇將其部安置在萊川州而還。

  是年,武則天任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為副將兵擊吐蕃。王孝傑曾從劉審禮擊吐蕃,任副總管,與劉審禮同被其所擒。吐蕃讚普見王孝傑後,說他像其父,對他很禮遇,後竟放回,被武則天任命為右鷹揚衛將軍。武則天考慮他久在吐蕃,知其虛實,又是沙場老將,不僅不懷疑他,反而力排眾議,果斷命其為統帥出擊吐蕃。

  十月丙戊,王孝傑大破吐蕃,複取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鎮,於是置安西部護府於龜茲,發兵戍守。

  延載元年(694年),王孝傑又分別破吐蕃勃論讚刃、西突厥於冷泉及大嶺各3萬人。為表彰王孝傑,武則天提拔他為夏官尚書(即兵部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並兼武威道大總管。還令已有豐富的靖邊、屯田之經驗的老將婁師德為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以便就近向軍中提供糧秣,避免了轉輸及供應的困難。

  長壽三年(693年)初,突厥可汗骨篤祿卒,其子尚幼,其弟默啜自立為可汗,迅即攻擾靈州。武則天遣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擊破其攻擾,接著任命薛懷義為代北道行軍大總管,以討默啜。薛懷義並未出發,突厥已退。當時李昭德以檢校內史兼長史,蘇味道亦以宰相職務兼司馬,陣容有18位將軍。

  武則天以薛懷義為帥,連宰相兼武威道大總管的王孝傑亦受其節製,這種通過親信掌握兵權的做法是很不妥當的。諸謀臣、將軍皆無積極性。該年五月,舊永昌郡地(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地區)少數民族首領薰期統率部落20餘萬戶內附,武則天很高興。在天授中,她就曾派監察禦史壽春、裴懷古等安撫西南少數民族,現已取得了成效。

  到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武則天命王孝傑為朔方道行軍總管,擊突厥,沒有成行。秋七月,吐蕃再擾臨洮。於是,武則天還是把防禦吐蕃的事再交王孝傑,改任王孝傑為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討之。而同時,東突厥首領默啜表示願意投降,派使者入朝廷。武則天甚喜,冊封他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武則天增派婁師德為肅邊道行軍副總管,助王孝傑討吐蕃,仍兼宰相職務如故。三月,王孝傑、婁師德率軍與吐蕃老將論欽陵、論讚婆戰於素羅汗山(在洮州界,今甘肅臨潭以西),由於吐蕃勢力大,兩員老將也大敗而歸。王孝傑被免為庶人,婁師德貶原州員外司馬。當時婁師德移交文牒時,吃驚地說:“官爵都沒有了嗎?”馬上又說:“也好,也好。”一副大智若愚的模樣。由於當時多處有事,唐兵分散防禦,難以形成優勢局麵,所以致敗。

  吐蕃大敗唐軍後,又遣使請和親。武則天派右武衛胄曹參軍郭元振前往商談。郭元振道遇論欽陵,對論欽陵說:“東讚在世的時候臣服朝廷,發誓相好無窮。今你們卻違背誓言,每歲擾邊,這是什麽道理?父與我通好,子卻與我相絕,這是孝的舉動嗎?父事朝廷,子卻背叛朝廷,這是忠的舉動嗎?”論欽陵說:“對!但如果天子許和,罷兩國之守兵,撤出突厥十姓、四鎮之地如何呢?”吐蕃老帥論欽陵提出讓唐廷罷安西四鎮戍兵、並分割十姓突厥之地為條件。郭元振反擊說:“四鎮、十姓與吐蕃種類不同,今請罷唐兵,豈非有兼並之誌嗎?”論欽陵則針鋒相對地說:“吐蕃如貪戀土地,欲為邊患,何不東侵甘、涼,豈肯在萬裏之外貪圖此地呢?”乃遣使隨郭元振入朝,再次提請上述條件。

  朝廷大臣們以前就有過爭議,因吐蕃多次攻擾,有人提出罷四鎮。左史崔融力言不可,此議遂寢。現在提出請罷四鎮之守的議論又出現了。郭元振上疏說:“論欽陵求罷兵割地,此乃有重大利害關係之事,不可輕易地決定。今若直接拒絕,則邊患必深,四鎮的利益比較遠,甘、涼等州之禍患近,不可不深加圖謀。宜以計緩之,使其求和願望不致斷絕為最好。四鎮、十姓之地,吐蕃是想要得到的,而青海、吐穀渾,亦是國家之要地也,今應該這樣答複他們:‘四鎮、十姓之地,本來對中國無用,之所以遣兵戍守,是因為要安撫西域,以削弱吐蕃的勢力,使不得全力東侵也。今若你們真的沒有東侵之願望,就應當歸還我吐穀渾諸部及青海故地,那麽五俟斤部也應當歸還吐蕃。’如此則足以杜塞住論欽陵之口,而亦不絕其求和之願望。若論欽陵稍有違背,則曲在他們那邊了。且四鎮、十姓已經歸附日久,今不察其民情之向背,事情之利害關係,就拋棄他們,恐傷諸地人民之感情。”又說:“吐蕃百姓疲於徭役征戍,早就願意和親了,而論欽陵統兵專製,隻有他不願意和親。若國家歲歲發和親使,如論欽陵還不從命,則他們內部之人就會埋怨論欽陵一天比一天深,對國家恩德的仰望一日比一日甚矣。這是緩慢的離間計,可使他們上下猜疑,內部發生禍亂。”

  武則天讚同郭元振的意見,於是即采納以靜製動的對策。果然,在聖曆二年(699年),吐蕃發生內訌,論欽陵獨專國政,諸弟都戍守四方。其中論讚婆專東境之戰守已有30年,兄弟們都雄才大略,國中眾將臣都忌憚他們。吐蕃讚普器弩悉弄既年長,欲自掌國政,逐漸與論欽陵產生矛盾。

  論欽陵提兵在外,讚普托言狩獵,勒兵抓其親信黨羽2000餘人殺了,發使者召論欽陵、論讚婆等兄弟。論欽陵不受命,與論讚婆率軍攻讚普。在內訌中,論欽陵兵潰自殺。論讚婆遂帶所部及論飲陵之子莽布支等降唐。武則天遣羽林騎迎接慰勞,提拔論讚婆為特進、輔國大將軍、歸德郡王,莽布支為左羽林大將軍、安國公。皆賜以免一切死罪的鐵券,對他們非常優待。論讚婆便領兵戍守河源,不久死,唐廷贈論讚婆為“安西大都護”。

  吐蕃兵力在內訌中大為削弱,又失去了與大唐有交往經驗的論欽陵兄弟,其攻勢就很弱小了。聖曆三年(700),吐蕃攻涼州,武則天遣左肅政禦史大夫魏元忠為隴右諸軍大總管,率隴右諸軍大使唐休璟出討,斬首2000級。讚普更親率萬騎攻悉州,悉州都督陳大慈四戰皆勝。長安元年(701年),武則天大膽地任用官卑資淺的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增築城堡、廣開屯田、積累軍糧。加上盡忠、孫萬榮的妻兒。武則天大為高興,進拜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

  孫萬榮見自己老巢被搗,已無退路,便收拾餘眾,軍勢複振,遣部將攻陷冀州(今河北冀縣),殺刺史陳寶積及吏民數千人,又進攻贏州(今河北保定)。河北人心震動,紛紛逃亂。而官兵又逗留不前,河北缺少一名得力的人安撫人心。這時武則天想起被貶為彭澤縣令的狄仁傑,便下詔起用他為河北軍事要地的魏州(河北大名一帶)刺史。前刺史獨孤思莊害怕契丹猝至,悉驅百姓入城,運土抬磚,加固城牆,備戰氣氛很緊張。狄仁傑到任,見人心惶惶,便下令百姓回去務農。守將們頗不理解,狄仁傑說:“敵人還在遠處,何必自己製造緊張氣氛,讓農民們耽誤了農時呢?萬一敵人來,吾自有辦法處置。”百姓聽了大為高興,人心頓時安定下來。將士們見守官如此,士氣也大增。契丹人獲知消息,竟不戰自退,百姓都編出歌謠來歌頌這位愛民如子、英明卓識的父母官,還立碑以紀其恩惠。不久,武則天又命令狄仁傑為幽州(今北京市)都督,把他放到防禦契丹的前沿。

  突厥首領默啜有時候助唐攻契丹,有時又襲擊州縣。神功元年,他率眾寇靈州(今寧夏臨武),被俘的都督許欽明亦挾持隨行。許欽明至城下大喊,要城上給他一點美味的醬、粱米及墨。意思是讓城中選良將、遣精兵,夜襲默啜營。但城中不解其意,緊接著,默啜又攻勝州(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十二連城),被平狄道副使安道買擊退。這時,被貶為原州司馬的婁師德也再度被起用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神功元年(697年)三月,清邊道總管王孝傑、蘇宏暉等領兵17萬與契丹孫萬榮軍戰於東硤石穀。王孝傑自率精兵為前鋒,奮力而戰,契丹被擊退,王孝傑引兵追之,行至背靠懸崖的地方,契丹回兵反攻,王孝傑後麵的蘇宏暉畏敵如虎,棄甲而逃。官軍自亂,王孝傑勢孤,被逼上懸崖墜落穀中而死,手下將卒死亡殆盡。軍中管記張說馳回長安,向武皇奏報此事。武則天聽說王孝傑敗亡的噩耗,非常震驚。她下令追贈王孝傑官爵,同時派遣使者到軍中斬殺蘇宏暉。但使者還未到,蘇宏暉已立戰功,武則天方免其死。

  默啜很有智謀。他一麵許諾攻打契丹,卻遲疑不前,讓唐軍與契丹軍廝殺,坐觀成敗;一麵又提出許多要求。以前在鹹亨年間,突厥降民被安置在豐、勝、靈等六州。默啜求以六州降戶及單於都護府之地,並要求賜給穀種、繒帛、農器、鐵器等物。武則天不肯,默啜於是大怒,言辭很無禮。姚璹、楊再思等大臣以契丹未平,勸武則天依照其請求一一賞給。知鳳閣侍郎事的李嶠不讚成,他說:“這人貪而無信,這是使的‘借敵軍之兵資糧秣’的計策,不如治兵防備他。”姚琦等一再堅持其觀點。考慮到官兵一再吃敗仗,武則天希望利用突厥與契丹的矛盾,以擊敗當前之敵,於是還是忍痛答應了默啜的請求。悉趨六州降戶數千帳給默啜,並給予穀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套,鐵四萬斤,並許諾其女兒的婚事。默啜得到這些人力和物質,愈益強大。

  武則天並沒有坐等突厥人去破契丹,而是再派大軍,以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與右豹衛將軍何迦密擊契丹。五月,又派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帶兵20萬為後援。武懿宗是武則天的侄兒,才疏智淺,率軍剛到趙州(治今河北趙縣),聽說契丹軍數千騎將攻冀州,竟怕得要命,想南退。有人提議說:“敵軍無輜重,以搶掠為資,若按兵拒守,勢必離散。再前進而攻擊他們,可獲全勝。”武懿宗膽小如鼠,不從眾議,退據相州。撤退時還很是狼狽倉促,許多軍資器仗都丟失在路上。契丹軍隊竟毫不費力地大掠趙州而去。

  契丹孫萬榮攻破王孝傑後,在柳城西北400裏依險築城,留下老弱婦女及所獲器仗資財,派妹夫乙冤羽守衛,自己引精兵攻擾幽州,又恐突厥襲其後方,先後派五位使者至黑沙,對默啜說:“我已破王孝傑百萬之眾,唐人破膽,請與可汗乘勝共取幽州。”有三位使者先至,狡猾的默啜也害怕契丹強大,日思滅亡,以除後患。於是想以此三人為向導,便賜給緋袍,可正在這時,又有二使者至,默啜乃殺前三使,賜給這兩人緋袍,讓這兩人為向導,殺被俘涼州都督許欽明祭天,發兵取契丹盤踞之新城。圍新城三日,攻克之,盡俘其眾還歸,隻釋乙冤羽馳告孫萬榮。當時,孫萬榮正與唐官兵對峙,聽說新築之城已被攻下,大為恐慌,奚人叛他而降唐。唐神兵道總管楊玄基乘勢擊其前鋒,奚兵擊其後軍,孫萬榮軍頓時大敗,隻率輕騎數千向東逃去。唐前軍總管張九節派兵追擊,孫萬榮勢窮,隻有幾個家奴跟隨,逃至潞水東,在樹林下喘息,說:“今欲歸唐,但罪已大。歸突厥也是死路一條,歸新羅同樣是死,怎麽辦啦?”家奴一聽害怕,悄悄到他身後,乘其不防,斬其頭降唐。武則天令梟首在四方館門上示眾,餘眾及奚部落都降突厥。

  貪生怕死的武懿宗與婁師德、狄仁傑分道安撫河北。武懿宗這位在敵前貪生怕死的家夥在百姓麵前卻非常殘忍無道。凡所到之處,有被契丹俘虜而回歸者,他都視為反叛,生生地剖腹取其膽。河北百姓把他同殺人如麻的契丹將領何阿小相提並論,說:“唯此兩何,殺人最多。”因武懿宗被封河內王,因此民間稱他與何阿小為“兩何”。

  七月,武攸宜自幽州凱旋回神都。此時,武懿宗還在上奏說要將河北百姓從賊者盡滅族。左拾遺王求禮當著武則天的麵大罵武懿宗,說道:“河北百姓都是平民,素無武力,不能與契丹鬥,苟求性命才從賊的,豈有叛國之心!你武懿宗擁強兵數十萬,望風敗退,使契丹放肆進攻,還想把罪名轉嫁給草野之民嗎?像你這種為臣不忠之徒,隻有斬首以謝河北百姓!”武懿宗的心思被言中,不敢發一言。司刑卿杜景儉乃奏:“河北受脅迫之民請全部寬宥。”武則天同意了。她又獎賞有功人員,提拔有功之臣婁師德守納言,以狄仁傑為鸞台侍郎,杜景儉為鳳閣侍郎,並為同平章事。

  姚崇也在因功受賞的人員之列。在與契丹的戰爭中,夏官成了戰時信息中心,軍情事務特別繁忙,身為夏官郎中的姚崇主管此事,這使得他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許多紛繁複雜的軍情要務到了姚崇手中,都被處理得及時、幹淨、利落,真乃有條不紊。武則天看到姚崇的超群才幹,破格提拔姚崇為夏官侍郎。契丹叛亂的平定與姚元崇此間諸多的策劃和參謀是分不開的。聖曆元年(698年)十月十七日,又任命夏官侍郎姚崇加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第一次進入宰相之列。

  姚崇在這個時期,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情:

  1.整頓國防,抵禦突厥、吐蕃等入侵

  武則天時期的邊患,主要有兩個強敵,一是北方的突厥默啜興起,經常侵擾中原王朝;二是西南強大的吐蕃,一直是武周(唐)王朝的心腹之患。姚崇經常深入邊防前線去視察防務,了解情況,慰問軍民。史稱:姚崇“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戍斥候,士馬儲誡,無不諳記。”他以夏官侍郎(夏官尚書)的身份協助武則天製定抵禦外族入侵的策略並身體力行。

  當時,河東鎮的並州(今山西太原)和朔方鎮的靈州(今寧夏靈武)互為犄角,是抗擊突厥入侵的前沿軍事重鎮。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四月,姚崇受命,以檢校諸軍大使名義到並州(今山西太原)以北視察各軍州兵馬和防務情況。

  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十月,以靈武道安撫大使權檢校左台大夫的身份,到抗擊突厥入侵的重鎮靈州(今甘肅靈武)視察、慰問軍民,以穩定人心,加強戰備。

  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十一月,姚崇以夏官尚書兼相王府長史,協助相王李旦防守並州抵禦突厥進犯。

  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到三月,突厥默啜可汗不斷興兵侵犯並州。五月,朝廷任命相王李旦為並州牧,擔任安北道行軍元帥,率軍抵禦突厥入侵。姚崇後來給武則天上表書時說:“臣自受北征,綿曆旬月。”

  可見,姚崇作為夏官尚書、相王府長史,當然也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七月以後,突厥兵再犯代州,九月十七日,武則天又一次任命相王李旦為並州道元帥,武三思、武攸宜與魏元忠為副元帥,姚崇為長史,司禮少卿鄭杲為司馬,集結軍隊,迎擊突厥進犯。由於大周軍民積極防禦,突厥於長安三年(公元703年)十一月,派使者來求和。

  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郭元振就任涼州都督後,“收合餘眾,繕修城堡,施法令屯田。”軍勢大振。權臣宗楚客上書,誣陷郭元振心懷異誌,武則天心有疑慮。姚崇等上表支持郭元振整軍備戰,取得女皇的諒解。郭元振,“治涼五歲,善撫禦,夷夏畏慕,令行禁止,道不舉遺。”有效地抵禦了吐蕃和突厥的侵擾,鞏固了邊防。

  2.整理鹽務,發展生產。

  久視二年(701年),武則天已登基11年。這時皇位鞏固,太子已立,天下太平。十月,女皇遂率皇太子、文武百官駕臨長安。自高宗弘道元年(683年)皇帝幸東都洛陽以後,禦駕近二十年未回長安。朝野吏民百姓,又睹聖顏,到處一片歡騰。女皇武則天也十分歡心,於是改元年號為“長安元年”。但是,由於鹽供緊張,有人就借鹽供困難為由,大肆造謠,說是“女主當政,過蒲州則鹽池敗。”麵對國計民生的實際困難和出現的流言螢語,女皇憂心忡忡,決定派姚崇去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

  姚崇承旨後,帶領隨員朝議郎、左台禦史等一行人等,冒著嚴寒趕往蒲州。蒲州鹽池橫跨解縣、安邑兩縣。在解縣的謂解池,在安邑的謂安池。漢朝以前,“解鹽”生產是“自然成鹽”。從唐朝開始,采用“墾畦澆曬”技術,就是將鹵水灌入畦內,經日光暴曬、雨水衝刷、風力攪拌就可以生產出色白味正、雜質少的食鹽。一茬鹽采收以後,又要及時向鹵水池補充淡水,以便衝刷和溶解土壤鹽分,繼續日曬成鹽。但是,雨水過多會影響采鹽。為此,人們又修了許多攔水堤堰阻擋洪水,以防止雨季中條山的洪水衝跨鹽池禁牆灌入鹽池,夾帶的泥沙會掩埋了產鹽質量高的河流。

  姚崇認真考察了鹽池,詳細地詢問“兩池”榷鹽使官吏、畦戶、鹽販,得出了鹽池產量下降的真實原因是:往年的夏秋暴雨成災,形成洪水衝毀了鹽池的外圍堤壩,許多鹽畦被大水衝壞,導致當年食鹽減產。於是,姚崇果斷召集“兩池”官吏及工匠,具體研究修複鹽池工程計劃,當場決定由官府拿出費用,組織畦戶、工匠修複堤壩,疏決水道,整修鹽畦,保證了春二月的食鹽生產,以實際行動駁斥了“女主臨幸,鹽池旋敗”的流言蜚語。

  另外,武則天與姚崇在政壇上是君臣關係,在文壇上則賦詩唱和,儼然詩友。

  武則天不但是傑出的政治家,而且還是當時的詞章高手、文壇盟主,她提出“每遇朝會,不可無詩。”姚崇“以文華著名”,下筆成章,頗善吟詠,君臣二人經常唱和,在詩壇流傳下一段佳話。

  長安元年(公元700年)四月二十九日,女皇武則天從東都皇宮出發,到洛州告成縣三陽宮(在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西)避暑。姚崇同眾大臣隨駕,作為輔臣自始至終都在三陽宮幫助女皇處理政事。

  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女皇處理政事已畢。下午,在石淙河平樂澗的巨石上大宴群臣。席間女皇詩興大發,欣然命筆,賦詩一首,還撰寫了224字的長序,詩雲:

  三山十洞光玄籙,玉嶠金巒鎮紫微。

  均霜均露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

  萬仞高岩藏月色,千尋幽澗浴雲衣。

  且駐歡筵賞仁智,雕鞍薄晚雜塵飛。

  武則天雖七十八歲高齡,依然妙筆生花,文如泉湧。賦畢,女皇又命群臣“人題彩翰,各寫瓊篇。庶無滯於幽棲,冀不孤於泉石。各題四韻,鹹賦七言。”

  姚崇才思敏捷,文不加點,下筆成章,早詠《奉和聖製夏日遊石淙山》七律一首,奉上女皇,詩雲:

  二室三塗光地險,均霜揆日處天中。

  石泉石鏡恒留月,山鳥山花競逐風。

  周王久謝瑤池賞,漢主懸慚玉樹宮。

  別有祥煙伴佳氣,能隨輕輦共蔥蔥。

  不久,武則天令刻自題《宴石淙詩及序》和群臣奉和紀勝詩於石淙北崖。南崖刻製張易之撰寫的《秋日宴石淙序》。北崖詩和南崖序均為奉宸大夫薛曜手書。摩刻書法巧妙運用藏鋒、中鋒、裹鋒,結構方嚴整齊,莊重正大;布局嚴謹茂密,大小兼施。現仍完整地存於石淙摩崖。

  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姚崇奉命按察蒲州鹽池事務。事畢之後,姚崇回京城長安向武則天匯報。武則天聽了非常滿意,對姚崇公而忘私、勤勞為國的精神大加讚賞。當即興致勃勃地賦詩一首,賜予姚崇,詩雲:

  依依柳色變,處處春風起。

  借問向鹽池,何如滻水遊?

  姚崇當即奉和唱詠:

  歸來朝帝京,忽疑鈞天響。

  懸知滻水遊,絕勝汾川賞。

  君臣一唱一和,高雅融洽。朝堂之上,氣氛和諧。後來,蒲州刺史李千裏聽到君臣唱和這件事,感到也是蒲州的榮光,就寫了一篇《六絕記文》,把姚崇整理鹽池、武則天與姚崇的詩作都鐫刻於碑,樹於蒲州棲岩寺。

  現在,從收集到的姚崇詩作中,和武則天唱和的就有四首,除以上兩首外,還有兩首。其一為《故洛陽城侍宴應製》,詩雲:

  遊豫停仙蹕,登臨對晚晴。

  川鳧連倒影,岩鳥應虛聲。

  野奏風成曲,山居雲作纓。

  今朝丘壑上,高興小蓬瀛。

  其二為《春日洛陽城侍宴》,詩雲:

  南山開寶曆,北渚對芳蹊。

  得曆風梅度,參差露草低。

  堯樽臨上席,舜樂下前溪。

  任重由來醉,乘酣誌轉迷。

  §§第二章 在皇位更迭中的宦海沉浮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