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凡
提起“大寨”,中年以上的中國人,可說是無人不知。當年“農業學大寨”是一條婦孺皆知的口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寨的與天鬥、與地鬥的奮鬥精神,成為全國的榜樣。村裏的黨支部書記陳永貴,雖不識字,還被委任為國務院副總理。
半個世紀過去了,今日的大寨怎樣了?《鳳凰周刊》發表的《大寨修了一座廟》對此作了介紹,現摘錄如下——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曾是風靡一時的口號。作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農村典型,大寨的輝煌一直持續到中國改革開放前。
但五十多年後,這裏的山頭建起了一座廟。
令人驚奇的是,這樣一座宏大的名為普樂寺的寺院是在一年之內建成的。投巨資三千萬元修這座寺院的,則是大寨當家人郭鳳蓮的長子賈小軍。
寺院在清晨七時開始演奏佛樂的時候,山下的大寨村裏的小商店裏也按時響起了“偉大領袖毛主席”、“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的歌聲。
半山腰,大寨形象代言人,中國前副總理陳永貴的半身石像默然而立。他一手開創的大寨,此時已天翻地覆,不複當年。
寺院在大寨最高峰虎頭山上,一座三重院門的寺院已經基本成形。
“現在已經投了三千多萬,估計下來得差不多一個億。”一位忙碌著的工作人員說。
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
在普樂寺尚未完全完工的大殿前,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儀式。場麵相當隆重,來賓名單中,有中央某些部門的,也有省、市、縣等各方麵的頭頭腦腦。
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郭鳳蓮在開光儀式上發言稱,這是一件非常大的好事。
在最初的介紹中,大寨稱普樂寺是原址修複。當地人說,原本山頭有座小廟,但遠沒有這麽大。現在的普樂寺,是方圓百裏最大也最有氣勢的寺院。大寨的導遊小姐們也在喇叭裏加入這所廟的介紹,稱其“氣勢恢弘”。
另一則關於普樂寺的神話也被考證出來,稱遠古時,在昆侖山一隻黃老虎和東海一條白龍在這裏發生了爭鬥,導致民不聊生。觀世音菩薩為民造福,給白龍黃虎劃了界,從此人們在虎腰龍背上開發了層層梯田,安居樂業。
這樣的故事似乎合情合理,唯一令人不解的是,曾經在虎腰龍背上帶領百姓開發層層梯田的大寨偶像陳永貴換成了觀世音菩薩。
普樂寺的毀滅與重建與陳永貴倒有一些聯係。一九六三年的一場大洪水將大寨村衝得七零八落,山頭的普樂寺同樣毀於一旦。大洪災成就了陳永貴,這位勞模提出了:“不要救濟糧,不要救濟款,不要救濟物資”的口號,大寨在這一年因為抗災自救成為中國農業的一麵旗幟。此前在政治上已經開始走上坡路的陳永貴在這一年開始飛黃騰達。
普樂寺曾經是當地人求風祈雨的地方,郭鳳蓮亦坦言此廟當年十分靈驗。但此後敢於“鬥天地”的大寨更為相信的是陳永貴的鬥誌。破損的普樂寺其時無人修補,亦無人理睬。
“鐵姑娘”郭鳳蓮們則出現在大寨最險惡的狼掌窩,他們三次修建梯田的故事後來成為報章津津樂道的事跡。破舊立新,普樂寺被當成“四舊”無人問津。但現在大寨中,卻有一些老人說,當年大災正是因為寺廟無人供奉,以至於有一年三百二十多天無一滴雨。
毀滅與重建的普樂寺,在正史與野史中麵貌模糊。但這座寺院引來的疑問,卻很多。
“當年毛主席樹起的典型,如今怎麽蓋起了廟?”當地媒體上一位遊客的提問或許代表了許多人的疑問。大寨當家人郭鳳蓮說,這座廟是私人興建的,不是大寨村建的,和大寨沒關係。但這座廟也是大寨旅遊的一種延伸,遊客在山下看到的是艱苦奮鬥,山上欣賞到的是曆史傳說。
但未修成的普樂寺已經開始吸引信徒們的目光,一位穿著超短裙的姑娘在大清早就跑到寺廟裏,燒了三炷香之後,毫不猶豫往功德箱裏塞進了二百元錢。
在普樂寺開光儀式上,郭鳳蓮身邊站著的一位年輕人成為關注的焦點。
他就是賈小軍,郭鳳蓮所說的普樂寺投資興建者。大寨人對其並不陌生。這個出生在大寨的年輕人,另一個身份是郭鳳蓮的長子。
名為普樂寺管理處的臨時辦公機構設在山下的大寨賓館一樓,賓館的四樓則是郭鳳蓮的辦公室。普樂寺現仍在修建之中,從清徐縣請來的主持隔天就得跑到城裏去購物,寺廟裏還沒有準備足夠的日常用品。
在虎頭山背後的半山坳裏,有一座複式二層小樓隱藏在綠樹之間。一條水泥鋪成的硬化路直通其中,此路隻能容納一輛小汽車勉強通過。賈小軍投資普樂寺的天豪經貿實業有限公司就在這裏。一條純黑色的藏獒在大門口盯著前來的人,顯示了主人的不同身份。
花了三千萬元修建寺廟的賈小軍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參加了正在召開的昔陽縣“兩會”。大寨當地人稱,這個不到四十歲的男人是資產過億的富翁,沒有人對他的巨額投資提出過疑問。
“最開始可能就是來回倒賣東西吧,化肥、家具、汽車、幾乎什麽都幹。”在賈的企業裏呆過一段時間的一位大寨人說。大寨同樣是賈小軍發家的起源地,大寨成立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後,郭鳳蓮親任總經理,賈小軍則成為大寨集團所屬的旅遊、賓館的總經理。在闖蕩商海的時候,組成了母子軍團,賈小軍時常代替郭鳳蓮出席各種活動。
在大寨,賈小軍被視為大寨集團最有力的接班人。賈小軍一段時期曾任大寨集團大寨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負責大寨與外界合作並被列入“863計劃”的項目。賈小軍同時身為亞飛汽車貿易公司董事。一位知情者透露,其屬下公司發展的關鍵一步,是上世紀末以相當低廉的價格購得宣布破產的紡織廠。
賈小軍還有一個弟弟賈曉峰在山西省昔陽縣。賈氏兄弟的名氣一點不比母親的小。賈曉峰的“峰豪”實業遠比其兄剛成立的“天豪”名氣大得多,昔陽當地人直接將其公司稱為“富豪公司”,因為賈氏兄弟近年來家業已經過億,成為當地不折不扣的大富豪。
最初,賈曉峰亦在大寨所屬企業工作,當年,大寨申奧萬裏行活動,大寨開設在廣州的第一家酒店,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賈曉峰的峰豪實業有限公司坐落在大寨工業園區,距大寨僅有三公裏路程。一條從縣城通往這裏的公路正在修建之中,塵土飛揚中公司卻十分顯眼。賈曉峰幾乎和其兄同時開始了原始積累,賈曉峰的發家是以成立運輸車隊為始,專門為煤礦拉煤,大寨煤礦是很重要的主顧之一。賈曉峰的公司的經營範圍後來擴大到石材加工,甚至涉足當地房地產市場,其企業規模在昔陽亦數一數二。
賈曉峰最大的手筆是買下昔陽縣在解放初期開辟的舊機場。這塊至少五個足球場大的地方成了石料加工廠。公路東側,一座新的五層辦公樓正在修建中。同時,賈曉峰亦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威群石材公司,並將所屬企業一分為四,成立獨立的石材公司、煤炭公司、運輸公司、四星級賓館。
熟悉賈氏兄弟的昔陽人稱,兩兄弟趕上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好機會。其時,也是郭鳳蓮重振大寨雄風的時期。
一九九一年,郭鳳蓮重返大寨,擔任昔陽縣委常委,大寨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大寨“二次創業”由此開始,在大寨邁向億元村的時候,賈氏兄弟的企業亦逐漸擴大,甚至比大寨的步子邁得更快。
有人戲稱,郭鳳蓮是昔陽最成功的女人,她領導的大寨村在十幾年間成為億元村,經濟上遠超過陳永貴時期,而她的兩個孩子現在也成為千萬富翁。
“大寨精神”曾經是大寨的招牌,自從毛澤東在一九六四年稱“大寨是中國農村的一麵旗幟”後,踏足大寨尋找精神的人就絡繹不絕。一九六四年赴大寨參觀的人數就達到了六萬七千多人。此後的歲月裏,不斷有人來大寨朝聖、學習,最多的時候,一年有二百多萬人擁入大寨,平均每天都有五千人登上虎頭山。
現在的大寨,隻有在黃金周期間才會有上千人進入,平時隻有幾十人。大寨村的商店除了賣土特產外,還賣各種大寨紀實、文革秘史、高官風水之類的書籍。一位商販說,這些都是盜版書,但有一些隻有大寨才有。陳永貴的兒媳亦在其故居推薦獨此一家的“文化大革命”紀念光盤,其兒子陳明珠則負責給人簽名售書。村裏的大喇叭響起的時候,人們甚至不再豎起耳朵聽裏邊說什麽。
大寨現在富了,二○○二年這裏成了億元村,但農業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十。大寨跟農業基本失去了關係,年輕人大都外出致富,留下的人則操辦“旅遊”。大寨人跟上了新潮流,幾乎每一股新風氣都能迅速到達這個大山深處的小山村。
但越來越多的人說,“大寨精神”找不到了。一位旅客在自己下榻的賓館裏留言稱:“沒有莊稼,沒有梯田,沒有風光,關鍵是沒有精神,這裏還是大寨嗎?”這位試圖重新尋找“大寨精神”的客人,失望之情一覽無餘。
“大寨不是政治,是生產。”麵對質疑的郭鳳蓮說。重返大寨後,“郭鳳蓮+大寨”的模式重新引起了外界的關注,郭鳳蓮也成功將大寨的“牌子”掛在羊毛衫、酒、醋等一係列產品上,她直言不諱地說“大寨要吃名飯”。
現在,郭鳳蓮意識到一個問題。她說:“光吃名飯看來有點空。”這個以農業出名的村子裏,現在有很多人都已經不會幹農活了,去年村裏唯一的拖拉機手因年紀太大,洗手不幹了,大寨村不得不從外地請來拖拉機手耕地。
大寨人毫不在乎地兜售自己的曆史,與大多數旅遊區一樣,宰客、粗製濫造的紀念品,喧囂的兜售是主導,“大寨精神”在成為商品之時似乎越來越失去了本身的氣質。
普樂寺,這樣一座大廟就此粉墨登場。郭鳳蓮直言,昔陽民間的佛教信仰還很濃厚,信徒很多,她強調說,人還是有點信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