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江南場景:社會史的跨學科對話》
◎ 常建華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的美景,使大詩人白居易吟誦出“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千古名句。其實江南受人讚美和眷戀,還有她濃濃的鄉土風韻。如著名畫家豐子愷的寫實漫畫,就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江南民間千姿百態的畫卷。不僅是藝術家、曆史學家也深深地關注著江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個世紀下半葉在討論資本主義萌芽的帶動下,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留下了數量龐大的論著。然而以往的江南研究由於關注點與方法論的局限,遠遠未能深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小田先生近日出版的《江南場景:社會史的跨學科對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以下簡稱《江南場景》)一書,則以社會史範式演繹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區域曆史場景。
新興的社會史追求曆史的的整體性。在整體性範式下,社群世界中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及其民間文化受到研究者的特別青睞,並以此形成與傳統史學明顯不同的特色。說到“社群”,令人聯想到“社區”一詞,費孝通先生在其《鄉土中國》中有一個經典的定義:人們生活的時空座落。“社群”一詞將“社區”中的“區”變換為“群”,也將地理的意象轉換成了人群的意象,我們不妨將“社群”概括為:時空座落生活的人們。雖然兩個概念都包含區域因素,但是強調的重點有所不同。
人們越來越相信曆史的整體性存在於較小的地理單元裏,所以就空間要素而言,江南不僅僅是中觀意義上的區域概念,還是微觀意義上的實際社群。作者對浙江湖州南潯社群的考察表明,諸多文化要素,或是物質文化遺存,或是民眾觀念象征,或是尋常生活瑣細,彼此耦合,縱橫結構,在社群生活的流程中,日積月累,散發出極具個性化的亞文化氣息;各種亞文化的共性便構成江南區域文化的底色。“社群視野”既是社會史從事社群研究的理論先導,亦是實證考察的理論凝結。作者認為:“重構某個時段內的社群生活圖景,總是社會科學家工作的基礎和起點。”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新史學重視國民,馬克思主義曆史學重視人民群眾在曆史上的作用,強調研究物質資料生產者的曆史,勞動群眾的曆史。但是長期以來學者研究並未能深入到民眾日常生活的實態;出入於《江南場景》中的大多不是傳統史學關注的政治要人、思想精英,而是下裏巴人、鄉村婦女、稚氣兒童等。在這裏,小田先生的勇氣不在於理論的突破,而在於將一個早已被人們認可卻由於種種原因沒有付諸實踐的理論貫徹到社會史的寫作中。
底層勞動群眾的作為,自然不會是驚天偉業,而隻能是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家長裏短。這與傳統史學將社會經濟結構的矛盾運動作為主要敘事內容的做法迥然不同;依據唯物史觀,《江南場景》為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辯護,顯示出真知灼見,充分闡明了日常生活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就表明了它在社會史中的獨特性。相關的理論在該書“結語,暨後記”和“田野工作”部分有比較集中的說明。
就史學範式的意義而言,社會史新維度的更新應該是一種整體行為。在社會史的主體、領域以及空間中的焦點轉移,勢必引起資料類型、觀測角度和考察方法等方麵的變化。“竹枝詞”、“民間傳說”和“寫實漫畫”等材料因其本來身份與固有特征,曆來被排斥在史料範圍之外。這些具有文學藝術性的資料,反映基層社會與民間文化,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密切關聯,該書對其濃筆重彩,給予深入論說。小田先生不但對另類素材進行了史料學的研究和處理,更重要的是,麵對包括傳統文獻在內的所有素材,借鑒上述學科的諸多理論和方法,改變傳統史學的提問方式,轉換視角,從而在我們麵前展現了一幅清新獨特的舊時江南場景。
小田先生多年研究江南區域史,出版了《江南鄉鎮社會的近代轉型》、《在神聖與凡俗之間——江南廟會考論》等著作,與他以往的江南研究不同,《江南場景》從中觀進入微觀,深入民間,複活了江南民眾日常生活。這些既是作者治學曆程的轉變,或許也標誌著我國社會史研究的趨向,作者呈現的江南場景實在令我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