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說到,諸葛亮為了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生前,諸葛亮對他百依百順。劉備死後,諸葛亮對劉禪忠心耿耿。
劉備可是砸板磚、捅黑刀的高手、老手啊,為什麽諸葛亮以及劉備身邊的其他人卻從來不在劉備頭頂砸一板磚,不在劉備背後捅一黑刀呢?
在三國名人中,你可以崇拜某人,可以鄙視某人;可以喜歡某人,可以討厭某人。但你不能不佩服一個人,那就是劉備。
首先,你不得不佩服,劉備意誌的堅忍不拔。劉備從二十幾歲起兵,一直到赤壁之戰(時年四十八歲),整整二十年餘年,南來北往,東砍西殺,混到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經常被人趕來攆去,打得妻離子散,落荒而逃,光老婆孩子被俘就達四次之多,活脫脫就是個盲流。可他還是堅持拚下去,打下去,快到知天命之年,終於在荊州“金雞獨立”,應了一句現代流行歌的歌詞:“愛拚才會贏。”
其次,你不得不佩服,劉備做人的反複無常。在三國名人中,反複無常的大師,首推呂布。呂布反複無常,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還被稱為小人。劉備反複無常,稱王稱帝,被人捧為英雄。反複無常的水平就是不一樣。當然,呂布的反複無常,與劉備性質是不一樣的。呂布的每次背叛,都要殺主子,劉備的每次背叛,隻是開溜或取而代之而已,並不殺主子,這也是劉備“仁慈”的證據之一。
劉備起兵,是在黃巾農民起義之後,農民起義軍主力被鎮壓後,混了個縣處級。劉備原本隸屬於幽州刺史劉虞,後投公孫瓚(此人起先也是歸劉虞節製的)對付袁紹。
公元194年,兗州牧曹操攻擊徐州牧陶謙,劉備隨公孫瓚的部將田楷赴徐州牧救援。到徐州後,陶謙很看得起劉備,給了他四千兵卒,劉備便脫離田楷隨陶謙。
陶謙死(公元194年)後,在陶謙舊部的擁戴下,劉備扭扭捏捏地領了徐州刺史(劉備此時不敢自稱為牧),成為一方諸侯。可是,很快敗於呂布,請和。再敗於呂布,投曹操(公元196年)。依靠曹操敗呂布,慫恿曹操殺呂布(公元198年)。
受曹操派遣,到徐州攔截北上投靠袁紹的袁術,殺朝廷命官、徐州刺史車胄,叛離曹操,再占徐州(公元199年)。曹操東征徐州,劉備大敗,投袁紹。
官渡之戰時(公元200年),受袁紹派至汝南聯絡黃巾餘部,開辟第二戰場,借機脫離袁紹。在曹操的壓力下,投荊州牧劉表(公元201年)。
赤壁之戰後,受邀入川,幫助劉璋防張魯(公元211年),竟反客為主,占據益州(公元214年)。
這就是劉備反複無常簡史。佩服吧?不愛可以,不喜歡可以,但不服不行。
再次,你不得不佩服,就是這個反複無常的家夥,手下竟然有一幫鐵杆兄弟,始終追隨他,服從他;為他而哭,為他而笑;為他奔波,為他忙碌;為他而活,為他而死;樹倒了,猢猻也不散。
這似乎是個悖論,一個對主子反複無常的人,作為別人的主子,卻擁有一幫忠心耿耿的下屬,並依靠這幫下屬的耿耿忠心,打出一片比巴掌還大的天下來。
作者並無意對劉備做人的反複無常作道德上的評判,隻是在讀史的過程中,發現這麽一種現象,覺得很有些意思。
有個國外的什麽哲學家說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意思是說,存在的東西,總有它存在的理由。劉備肯定有他的道,有他獨特的一套,否則,他做不到這一點。
劉備究竟用什麽方法和手段,建立、維護、鞏固他周圍的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君臣關係,非血而濃於水、非親而勝似親?
民間和史學界都認為,劉備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忠義、仁慈、度量大。可是,正如上麵說的,事實上劉備是反複無常的典範啊,連反複無常的大師呂布臨死都恨恨地大罵“大耳兒最叵信”,能得到呂布如此高的評價,劉備反複無常的程度和水平,至少不在呂布之下,兩者的人生結局卻截然相反。再者,就算劉備忠義、仁慈、度量大,可是,比劉備更忠義、更仁慈、度量更大的主(比如劉表、劉璋),可是多得多啊,為什麽這些人一事無成甚至身敗名裂呢?
可見,用忠義、仁慈、度量大這些老調,是彈不出什麽新鮮花樣來的。
有一次,我在看一篇關於雜交優勢的文章的時候,一閃念,雜交這個詞跟劉備,準確地說,跟劉備的用人技巧聯係上。對,雜交,情感雜交,就是它。
雜交是生物學的概念,是指遺傳類型不同的生物體相互交配或結合而產生雜種的過程。所謂雜交,其實質是生物之間的基因混合(混合是有順序和比例的,不是混雜)。雜交產生的後代,具有表型優勢。比如,雜交水稻生產的大米感觀透亮,口感糯而粘,同時產量很高。
自然界中的很多物質也可以混合,混合後性能優良。比如,合金的硬度要比其中單一組分的硬度強得多,或柔韌性、延展性好得多。無生命物質的混合,不叫雜交,雜交的“交”,是指生殖過程中生殖細胞所攜帶的基因的混合。
人類社會的精神因素,經常地,存在混合的現象。比如,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能產生許多新的思想和理念。借用生物學的概念,我們說的文化交流,也可以叫文化雜交,雖然品位差些,卻形象生動。文化雜交,也與生物雜交一樣,具有表型優勢。
情感也能雜交?可以,在自然科學很不發達的中國古代,一千八百年前的劉備,就進行過科學試驗,並大獲成功。
通俗地說,將人與人聯係在一起的,是一種緣。這個“緣”,是指人與人聯係、交往的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這種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和凝聚力。這種“緣”又可以叫情緣。情緣包括血緣、姻緣、友緣三大類。友緣又分為三種:地緣、業緣、學緣。地緣,是由於出生、居住地相同而形成的聯係,如中國人的同鄉關係。業緣是由共同或相鄰的職業形成的聯係,如同行、戰友。學緣是有共同的學習、培訓經曆形成的聯係,如同學、校友。
這些情緣,天生的,有它美好可愛的一麵;同時,又有它討厭可惡的一麵。拿血緣來說,比如親兄弟,一奶同胞,有一種天然的親,有一種天生的愛,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九個樣。很可能,一個極度討厭的家夥,沒有征得你的同意,擅自做了你的哥哥或弟弟,將來還要與你分家產,煩不煩?誰成為你的兄弟,不是你能主動選擇的,而是父母快活時無意造成的,無奈不無奈?
同學、同鄉、同行,則比較好處理。斤斤計較的,格格不入的,可以遠離他;同氣相求的,同聲相應的,可以成為朋友。問題是,為什麽,憑什麽,要和他親?就憑同出生在一個縣,同在一間教室裏上過課,同樣是撿破爛的?是不是有點勉強?
聰明的劉備早就有辦法解決這個兩難的問題。
劉備的辦法是,把血緣和友緣進行雜交,摒棄各自的缺點,保留各自的優點,發揮雜交優勢。由於劉備沒有留下當時的實驗記錄,也沒有注冊商標,這種雜交產品,沒有名稱。我自作主張,把劉備的科學發明的產物叫做類血緣——血緣、友緣的雜交品種。
下麵,我們就來看看,劉備怎樣以人為磚,以類血緣為漿,構築自己的帝國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