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節 兄弟

  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之間的金蘭結義,被渲染成千古絕唱。

  《三國演義》開首篇即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似乎,三國是從他們三兄弟的焚香三拜而起。其實,羅貫中如此布局《三國演義》,是在給他的讀者的思維下套,宣揚蜀漢帝國的正統地位。

  蜀國滅亡後,陳壽歸順魏國,後又成了晉帝國的臣民。陳壽的《三國誌》則以曹魏為正統。按照今天的國際法來評判,陳壽是對的。曹魏代漢,晉代魏,魏和晉才是正統,正如今天的俄羅斯是蘇聯當然的法統繼承者一樣,天經地義。到了宋朝以後,尤其是明、清之際,按照柏楊先生的說法,中國的醬缸文化發展到極致,中國的知識分子徹頭徹尾地成了太監和缸蛆,這樣,羅貫中卻非要以蜀漢為正統,非要把劉備說成偉大、光榮、正確,還要肩負曆史的承前啟後。

  《三國演義》說劉、關、張三人的結義形式是焚香、跪地、三磕首,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據有的學者考證,秦漢時代,不時興跪地磕頭的拜把子結盟、結義形式,那時時興的是歃血為盟。

  在《三國誌》中,我們倒是經常看到“升堂拜母”這種儀式。呂布與劉備、孫權與周瑜、呂蒙與魯肅都有過這種儀式。古代婦女是不見外人的,如果請母親在廳堂接見來賓,或把朋友、同事帶入內室見自己的妻眷,表示彼此之間剖肝瀝膽,生死相托,也就成為自家人了。這也算是結拜的一種形式吧。

  劉備起兵時,可能也搞了歃血為盟之類的宣誓,幾兄弟可能也喝了血酒。但正史上查不到劉備與關羽、張飛兩人磕頭結拜或三人升堂拜母的記載。

  《三國誌·先主傳》:“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意思是說,靈帝末年,黃巾大動亂,各個州郡紛紛組織地方武裝。劉備率領其部屬、校尉鄒靖鎮壓黃巾軍有功,升遷為安喜縣尉(相當於現今的縣公安局長)。提示劉備起兵之初,關、張出力甚微,無足輕重,出死力的主要是鄒靖。

  《三國誌》的記載又令人費解。這裏所謂的“義兵”,就是非正規軍、非國防軍,屬於民團之類的地方武裝。靈帝末年,曹操即是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校尉應該是正規軍的中級軍官,劉備這個賣草鞋的個體戶,剛起兵時手下哪裏來的“校尉”?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有一段:“且說張角一軍,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劉焉(應為劉虞)……聞得賊兵將至,召校尉鄒靖計議……隨即出榜招募義兵。”按照《三國演義》的記述,劉備投軍,即是參加鄒靖出麵組織的民團隊伍。

  黃巾起義爆發後,劉虞命鄒靖出麵組織民團。劉備最初參加的,就是鄒靖出麵組織的民團或叫保安團。這個保安團長應該是鄒靖,劉備隻是鄒靖手下的一個小頭目。按照這種說法,劉備的“起兵”就不叫起兵,應該叫“從軍”。“起”是帶頭,“從”是跟隨。

  看來,劉備起兵之初,到底跟誰幹,帶誰幹,《三國演義》的記述要比《三國誌》的記載合情合理一些。

  《三國誌·關羽傳》記載:“先主於鄉裏合徒眾,而(關)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相為治理侯國的行政官,相當於郡太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座,伺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三國誌·張飛傳》記載:“張飛,字益德……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因為劉備的傳記少有他們三人感情交往的記載,我們把關羽和張飛的傳記串聯起來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會全麵一些。上麵摘錄《三國誌》關羽、張飛傳記中的原話,可以做如下理解:

  第一,關、張二人年輕時“俱事先主”,即年輕時便投奔了劉備,跟隨劉備闖江湖。但劉備起事之初,關羽、張飛隻不過是普通戰士。直到劉備成為平原相時,關羽、張飛才當上了別部司馬。這個別部司馬,拿今天的話來說,是個獨立團長、獨立營長之類的幹活。也就是說,劉備的部隊是沒有編製、沒有預算、不發軍餉的地方武裝力量。

  第二,張飛對關羽“兄事之”,提示關、張二人已結為兄弟。“兄事之”的“事”是侍奉的意思,與“俱事先主”的“事”含義是不同的。張飛“兄事”關羽,是指張飛把關羽當兄長。這裏的“事”,可不像今天酒桌上酒酣耳熱之際的稱兄道弟,那是有禮節、有規範、有義務的。與張飛“兄事”關羽不同,關羽、張飛“俱事先主”,並沒有指明他們以什麽特定的身份“事”先主,那就是一般的“事”,即他們兄弟倆追隨劉備,跟著劉備闖江湖。

  我的這個說法,陳壽可以作證。《三國誌·先主傳》說:“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意思是說,劉備十五歲的時候,他老娘讓他外出求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人公孫瓚一起追隨前任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學習……公孫瓚最是與劉備處得來。公孫瓚年長,劉備把公孫瓚當兄長侍奉。

  張飛對關羽“兄事之”;關羽和張飛“俱事”先主。劉備“以兄事”公孫瓚;劉備、劉德然、公孫瓚“俱事”盧植。同樣是陳壽說的話,如果關、張“俱事”劉備是結拜關係,那麽,劉備、劉德然、公孫瓚“俱事”盧植,豈不是劉備、劉德然、公孫瓚這三個學生也與他們的老師盧植結拜成了兄弟?

  第三,“先主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如果劉備與關、張二人結為兄弟,拿今天的話來說,他與關、張二人之間就是民事法律上擬製的血緣兄弟,就不應該說“恩若(像的意思)兄弟”。提示劉備與關、張並未結為兄弟。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第四,“先主於鄉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而稠人廣座,伺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這裏的“侮”是輕慢、瞧不起的意思。誰瞧不起誰?當然是別人瞧不起劉備。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劉備初起兵時,沒兵,沒權,沒地位,被別人瞧不起。在公眾場合,關、張二人總是伺立劉備左右,為劉備摜派頭,抬轎子。看來,劉備是很懂得炒作的,關、張也配合得相當默契,兄弟三個頗懂得商業操作。

  第五,《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公孫)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後漢書·呂布傳》記載,呂布轅門射戟時說過:“玄德,布弟也……”劉備遊學京師時,曾與公孫瓚同學於名儒盧植門下,對公孫瓚“兄事之”;在徐州爭奪戰中,呂布曾短暫依附過劉備,呂布引劉備入內室見過自己的妻眷。

  劉備與呂布、公孫瓚的結拜關係,正史尚予以記錄,如果關、張兩人與劉備之間存在“兄事之”之類的關係,有過結拜兄弟的儀式,《三國誌》更應該明確記載吧?

  所以,我提出一個觀點,即關羽與張飛結拜為兄弟,他們與劉備沒有結拜關係。關、張作為一個整體,投靠劉備,可能在感情上、利益上、實力上帶有一點玩平衡的意思。當然,老古姑妄言之,諸君姑妄聽之。

  根據我的劃分標準,如果劉備與關羽、張飛結拜為兄弟,他們三人之間就是準血緣;如果關羽、張飛結拜,而劉備與關羽、張飛未結拜,那麽,關羽、張飛之間是準血緣,劉備與關羽、張飛兩人之間則是類血緣。

  我認為,劉備需要的,也是他善於經營的,是類血緣。劉備是立誌要創一番基業的甚至要當皇帝的,類血緣既可以像水泥漿一樣,把磚頭粘在一起,構築帝國大廈,又不至於侵蝕房屋結構。準血緣則像強力膠,粘上去就拆不開。

  終其一生,劉備與關羽、張飛之間的類血緣,始終不渝,類血,而濃於血。公元200年,曹操東征徐州,擊敗劉備,擄其妻小及關羽。曹操封爵位,拜官位,賜金錢,給美女,使盡一切手段,想盡一切辦法,關羽就是不動心,不動搖。得知劉備的下落後,封金掛印,帶著嫂嫂、侄女,絕塵而去,在民間和文藝作品中,演繹出一首“過五關,斬六將,千裏尋主”的千古絕唱。

  曹操為什麽放下身段,不惜血本,極力籠絡關羽?

  世人都以為曹操愛惜人才,因為關羽實在是太有能耐。固然,曹操愛才的因素存在。我倒認為,曹操籠絡關羽,分化瓦解劉備的成分要多些。

  關羽的確是不錯的一員戰將,連曹操的主要謀士程昱也認為“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但此時曹操身邊,謀臣如雨,猛將如雲,張遼、徐晃、於禁、李典、樂進等等,都是不世出的名將,多一個、少一個關羽,無關大局。何況,關羽並不像世人印象中的那樣能征善戰,不過是借助赤兔馬的爆發力和速度,在戰鬥中搞一些突然襲擊而已。

  倒是劉備這邊,此時,“曹公盡收其眾”,左將軍已成光杆司令。其核心成員關羽已降曹,張飛已走散,身邊隻有糜竺、孫乾、簡雍等幾個文人,落荒而逃,走青州,奔冀州,投了袁紹。如果關羽鐵心跟了曹操,張飛隨劉隨關,還是落草為寇,尚在三可之間。張飛跟關哥走或當山大王的可能性恐怕要大些。

  曹操是鐵定不會放過劉備的,劉備也鐵了心要與曹操決裂。因為,在公元200年的“董承謀反”一案中,即使劉備沒有參與其中,也受到曹操的高度懷疑,曹、劉之間是注定不共戴天的。曹操要殺劉備,沒有理由,沒有證據。何況,劉備早已溜之大吉。曹操“除掉”劉備的最好辦法,就是挖劉備的台柱子,讓關羽死心塌地地跟隨自己,而不回到劉備身邊。

  上文說過,關羽、張飛肯定是結拜過的,張飛還曾被曹操封為中郎將。如果關羽不回到劉備陣營,張飛又跟關羽走,說不定,人到中年的劉備就此玩完。劉備脫離袁紹到汝南(河南省東南部)時,隻帶了趙雲和趙雲手下的幾百軍兵。沒有了關羽、張飛,劉備到了荊州,劉表也不會厚待他,諸葛亮也不可能追隨他。關、張的離落是劉備一生真正的生死關頭。

  劉備是否參與公元200年的“董承謀反”案,史無定論,但劉備已成曹操的嫌疑犯,劉備徹底地跟曹操分道揚鑣,則是肯定的。劉備是個不甘人下的英雄,是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曹操欲除之而後快。曹操的分化瓦解策略,夠辣夠狠,意欲不露聲色、手不沾血而扼殺一英雄,除去一對手。可惜,高明的曹操未能如願。

  如果關羽降曹而不回歸,還有會有此後的劉備麽?還會有蜀漢帝國麽?這個“如果”是很有些懸念的。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提出個有點意思的問題:從人事角度看,三國的局麵,是劉備造成的,還是關羽造成的?蜀漢的締造者是劉備,還是關羽?

  可以說,沒有關羽降曹後的回歸,就沒有劉備後半生的事業,也就沒有此後的蜀漢帝國和所謂的三國。有意思的是,十八年後(公元219年),襄樊一戰,就是這位關老弟,弄丟了劉備的“荊州”,使劉備和諸葛亮兩路北伐的理想成了泡影,最終注定了蜀漢滅亡的命運。對劉備和蜀漢帝國來說,真的是成也關羽,敗也關羽。

  說到劉、關、張,還有一個問題值得一說。那就是,他們三個是否參加了關東聯軍討董卓。

  這還是個問題麽?全國人民都知道,在討伐董卓的戰役中,關羽溫酒斬華雄,劉、關、張三英戰呂布,不是轟轟烈烈,言之鑿鑿麽?

  董卓的都督華雄,是被孫堅幹掉的,羅貫中把功勞記載關羽頭上,史有定論,且不去說他。

  至於三英戰呂布,我懷疑是羅貫中酒醉後的揮毫潑墨,而不是虎牢關前的真刀真槍。《三國誌》《後漢書》《資治通鑒》等正史沒有劉、關、張參加關東聯軍討董卓戰役的任何記載。《三國誌》中劉備、關羽、張飛本傳中,也沒有他們兄弟仨參加此役的蛛絲馬跡。

  陳壽是個很公道的曆史學家。參加關東聯軍討董卓,那是何等光榮的事。如果劉備兄弟確實參加了的話,即使沒有什麽戰功,陳壽在他們的傳記裏也會隆重地描繪一番,至少是輕描淡寫地帶上一筆。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先主)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係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複去官。後為高唐尉,遷為令。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劉備真正登上曆史舞台是公元194年,以平原相的身份率軍救陶謙,陶謙死後劉備任徐州牧。上述這段《三國誌·先主傳》裏的文字是劉備公元184—公元194這年十年間的簡曆,陳壽寫得相當簡練,對劉備任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的經曆都沒有標明年份。

  袁紹搶奪韓馥的冀州牧一職是在公元191年,即關東聯軍討董卓的次年;公孫瓚任命他的三個部將嚴綱、田楷、單經分別為冀、青、兗三州刺史,也是在關東聯軍解散之後。也就是說,劉備在高唐令任上被黃巾餘部驅逐的時間,是在關東聯軍解散之後。

  反過來說,關東聯軍討董卓時(公元190年),劉備在高唐令的任上。高唐縣屬青州的平原國(今山東省西北部),作為地方官,一個縣令離崗,帶幾個兄弟千裏迢迢去參加什麽討董卓,是不可思議的。

  何況,縣令的手下是沒有軍隊的,隻在劉備投奔公孫後,才當了個別部司馬,帶了個獨立團,手下才有了一個地方團隊。就是這個地方團練,也屬於公孫瓚,因為劉備是公孫瓚的別部司馬,而公孫瓚是沒有參加關東聯軍的。

  劉備真正擁有軍隊,是做了平原相(相當於郡太守)後,這時是關羽和張飛給他當別部司馬了。所以,公元194年的時候,援陶謙後就留在了徐州,可以不聽田楷的調遣,不再回公孫瓚的身邊。

  關於劉備參加關東聯軍討董卓,我的意見是。

  一、劉、關、張沒有參加此戰役,羅貫中為劉、關、張偽造履曆的嫌疑很大。

  二、即使參加了此戰役,也沒有什麽三英戰呂布,那是羅貫中為劉、關、張虛報戰功。

  三、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劉備躋身並端坐於各路諸侯之間,關羽、張飛屹立於劉備身後,關羽直接向袁紹請戰等情節,統統都是胡扯。即使劉備參加了討董戰役,即使袁紹他們看在劉備皇族身份的分上,讓劉備參加聯軍最高軍事會議,會讓關、張兩個上等兵與會麽?這明顯是違反組織原則和保密規定的嘛。

  作為小說,羅貫中哪怕弄出一個豬八戒大戰霍元甲的情節來,也無可厚非,而且會相當得好看。但作為曆史,讀史者多個心眼的好,不要把文學和曆史混為一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