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風險與安全都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在某種情況下是安全的東西,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就是不確定的。同樣,在別人眼裏極不安全,讓人難以放心的東西,在巴菲特看來卻是非常讓人放心的。
對此,在巴菲特投資保險業的過程中,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詮釋。
早在自己的職業生涯的開始階段,巴菲特就非常青睞保險。1967 年,巴菲特正式進入保險業,他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並購了一家名為國立賠償公司的股票。
自此以後,巴菲特對保險的興趣一直沒有減少過。他先後購入好幾家保險公司,業務涉及了汽車保險、人身意外傷害險及超級災難再保險等業務。如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的保險商之一。
巴菲特說過:“保險與投資一樣,如果你認為自己每天都要進行投資的話,那你注定要犯下很多錯誤。”在他看來,成功的保險與成功的投資一樣,都必須等待好機會的出現,而且要小心克服“多動症”的毛病。
在巴菲特的保險業務中,超級災難險以及為那些防範最可怕事情發生的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的業務占據了很大的比例。保險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如果說巴菲特對汽車保險感興趣,那就是因為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這個行業相對成熟,有龐大的用戶需求,它的收益與支出也是可以測算的,可是他對超級災難險的興趣又從何而來的呢?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為人們在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如颶風、地震時的金融損害提供保險,是要受到“不可抗力”左右的,而且為超級災難險定價也是一項非常棘手的工作,因為人們不可能得到精確的數據,同時也不能過於依賴過去的統計。
這使得超級災難險在某些方麵的操作遇到了很大的麻煩。正如巴菲特所說的:“災難險的承保商絕不能靠過去的經驗來推斷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例如,如果全球變暖的事情真的發生了,那麽影響天氣以及災難發生的概率也會隨之而變。因為每一絲氣候變化都會影響到天氣,並可能導致發生可怕的災難。近年來,由於人口的迅速增長,使得海岸保險的業務大幅度增長,因為沿海地區的氣候變化最為異常,遭受颶風的可能性較其他地方更大,人們在這裏遭遇到超級災難的概率也相對較大。
由於影響超級災難險的因素是所謂的“天災”,非人力所能避免或是控製,所以你甚至可以將這一事件發生的概率想象成一場擲骰子的遊戲。但巴菲特並不這樣看,即使在麵對這種不確定性很大的業務時,巴菲特還是顯示出其身為一個以理性著稱的投資家的特點。他說:“雖然我們在分析風險時還不能達到十分準確,但我們還是有辦法做得更穩妥,就像我們不需要知道一位老人的年齡就能判斷他是否太老以至於不能參加選舉,或者光看一個人的體態而不需知道他的正確體重就知道他是否需要節食一樣。
而且這種估計的方法與我們的生活經驗是互相符合的。
在巴菲特看來,超級災難保險業務與集中投資策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有低發生頻率與高發生效果的特點。在集中投資策略裏,如果管理得當,就會很少失敗。
如果一旦發生了失敗,由於每一項投資在整個投資中所占的比例不小,所以後果也是很嚴重的。就像超級災難險一樣,雖然其發生的概率不大,但如果真的發生,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巴菲特青睞超級災難保險業務,其實與他一貫遵循的集中投資策略是一脈相承的。
他說:“從本質上來講,超級災難保險業務是所有保險種類裏麵波動最大的一種。但我們知道,發生重大災難的年份遠遠少於那些平安無事的年份,所以我們的業務在大多數年份裏也是可以預期的。當然我們也有過非常重大的損失,這是可以肯定的。”的確,人們之所以花錢買災難險,目的就是為了防患於未然,如果大家都確知災難於什麽時候、什麽地點發生,那可能就不會有保險公司存在了。
其實,保險的實質就是這樣,投保的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都一切正常,但偶爾也會有事件發生,承保者為此支付一筆賠付款。就像集中投資策略對巴菲特的吸引力一樣,它們對巴菲特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從中也能看出,巴菲特身為一個以理智著稱的集中投資家,他對可能發生的事及要麵臨的後果有著充分的預見,而且他有著極高的風險承受力,這一切都是一個出色的投資家所必備的素質。
巴菲特曾說他寧願要波浪起伏的15 %也不要四平八穩的12%。在他看來,麵對風險是取得回報的必由之路。他說:“我們會不時遭受到重大的損失,但我們還是很願意接受這種波動較大的結果,以換取長期的優良收益。雖然大多數投資機構寧願選擇能給他們帶來平衡收益的投資戰略,但我們不是,我們選擇了一種更具優勢的策略來戰勝市場,並將我們的優勢最大化,當然我們也願意承擔與此相關的後果。
巴菲特超強的風險承受度決定了他放棄了大多數人所采用的投資策略,轉而選擇了更加具有挑戰性,也更有可能取得高於市場平均值的收益的道路。他的成功不是運氣,而是其實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