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有錢,這並沒有錯,但要獲得錢財,必須有原則,不能違背人情義理和政策法規。對商人來說,信用和商譽非常重要。而信用和商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獲得。
晉商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古代第一商人,是因為他們在義與利的問題上,有著獨到的見解和行為規範。他們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反對以不正當手段騙取錢財,要求商人做到“利信義出,先予後缺。
過去,有位晉商在嘉湖一帶囤積糧草,有一年碰到自然災害,有人勸他趁天災將糧食賣個好價錢,但他卻沒這樣做,他認為讓受苦的百姓在災荒之年安然度過,才是大利。於是,他便將囤積的糧食削價賣出,還設粥鋪賑濟災民,贏得了百姓們的信任和讚賞,他日後的生意也逐漸興隆起來。晉商不僅在經營中堅持“以義取利,為義讓利”,就是在合夥同伴間,也能夠既保持平等競爭,又保持相互關照與支持。特別是在生意上有合作關係的同伴,他們會做到仁至義盡,哪怕知道這項生意最後不賺錢,也不會與同伴中途絕交。倘若對方不幸倒閉,自己的債務收不回來,他們就隻當交了學費。
祁縣的大德通票號是最讓人敬佩、感動的,從清末到民初,社會動蕩不安、戰亂頻繁,許多票號都處於倒閉、歇業的狀態,資本實力較厚的大德通票號曆經艱難。
中原大戰時,大德通票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當時,山西發行了一種晉鈔,閻錫山失敗之後,晉鈔便開始不斷貶值,到最後,25元晉鈔才隻抵1元新幣。
這其實為大德通東山再起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它可以用晉鈔支付別人的存款,乘機發財。但大德通並沒這樣做,而是將多年積攢的老本都存放到兌付存款中,這次買賣,大德通賠本數目巨大。經過一番折騰,原本在困境中搖搖欲墜的大德通更是危在旦夕,最終虧空30萬兩白銀。大德通做出這個舍利取義的決定,並不是憑一時衝動,而是仔細算過一筆良心賬。他們認為,即使大德通因此倒閉,也不能將顧客陷入衣食無著落的境地,但對於儲戶來說,如果票號這樣做,就會給他們帶來很大威脅。兩者相比,哪個輕哪個重,不言自明。
商界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人同在村裏開了藥鋪,一個在村南,一個在村北。村南的人是衛校畢業,村北的畢業於醫科大學。當然,在村民們眼裏,村北的醫術要比村南的高。因此,剛開始經營,村南的藥鋪門可羅雀,而村北的藥鋪則人如潮湧。
看著生意如此紅火,村北的人便開始洋洋得意了,他為病人抓藥時總是自作聰明,貴藥少稱,便宜藥多稱,混合後藥品總量不變,無人能發覺。因為這樣做,病人服用了後不會達到預期效果,他隻想讓病人多光顧幾次。
然而,村南的醫生並沒這樣做,他不想如小商販那樣在秤上做文章,覺得不能蒙騙病人——藥品和一般的商品不同,因為這是牽扯到人命關天的大事。他依然分量稱足,該磨碎的磨碎,該切片的切片,按要求將每一劑藥處理得很恰當,一些變質的藥哪怕蝕本扔掉,也不給病人,即使大部分病人看不出名堂。
如此過了半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都說村南的醫生醫術提高了,且高過了村北,在村北幾次看不好的病,在村南一次就會治好,真是奇怪。
於是,村南醫生家中的病人越來越多了,他的生意一天天紅火起來。相反,村北的生意卻越來越不景氣,最終關門大吉了。
其實,並不是村南的醫生醫術高於村北,而是由於村南醫生天性誠實,他不欺騙村民,處處為病人考慮,保證開出的藥都能起到很好的療效。因此,受到患者的信賴,他藥店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了。
在商界,失去信用和信譽隻是瞬間的事情,而一旦失去了,想要恢複就很難了。所以,經營者必須遵循商業道德,這是成就事業的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