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莫高窟的萬道金光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藝術寶庫。石窟藝術是建築、雕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統一整體,是實用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的完美的立體藝術。1987年1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敦煌有不少謎,莫高窟出現的萬道金光就是其中之一。

  雨過天晴、空氣清新的清晨或黃昏之時,如果從敦煌城驅車沿安敦公路向東南而行,就會被幾十裏以外的三危山呈現的奇特景象所吸引。隻見這座陡然崛起、劈地摩天的大山之巔,在朝陽或落日餘暉的照耀下,放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

  莫高窟的這種奇特景象,千百年引來無數人的矚目。最早記錄這一現象的,是唐朝聖曆元年(698年)李懷讓的《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碑文記載:“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僧,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嚐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岩,造窟一龕……”文中所指的山即三危山,所造的龕像,就是敦煌千佛洞最早的洞窟。

  我國最早記載山川地形的《尚書·禹貢》中就有“竄三苗於三危”的話,可見早在新石器晚期,這裏就有人類活動了。據《都司誌》“三危”條下注釋:此山之“三峰聳峙如危欲墜,故雲三危”。三危山也由此而得名。若登上山巔,可東望安西,西盡敦煌,山川樹木,盡收眼底,所以古來又有“望山”之稱。

  對於莫高窟的佛光,科學界存在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三危山純為砂漿岩層,屬玉門係老年期山,海拔高度約1846米,岩石顏色赭黑相間,岩石內還含有石英等許多礦物質,山上不生草木,由於山岩成分和顏色較為特殊,因而在大雨剛過、黃昏將臨,空氣又格外清新的情況下,經落日餘暉一照,山上的各色岩石便同岩麵上未幹的雨水及空氣中的水分一齊反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將萬道金光的燦爛景象展現在人們眼前。

  另一種解釋是:莫高窟修造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崖前有條溪,在唐代叫“宕泉”,現今叫大泉河,河東側的三危山與西側的鳴沙山遙相對峙,形成一夾角。傍晚,即將西落沉入戈壁瀚海的落日餘暉,穿透空氣,將五彩繽紛的萬道霞光灑射在鳴沙山上,反射出萬道金光,這正是我們有時看到的“夕陽西下彩霞飛”的壯麗景象。

  無論是出現在三危山,還是鳴沙山兩個方向的所謂“金光”,都是一種在特殊條件下的自然現象,究竟何種解釋更為客觀,有待進一步探研,揭示謎底。

  §§第三輯

  婉轉迂回,追尋人間黃金天國;崎嶇險峻,重走那段驚悚尋寶之路,

  當財寶之花慢慢綻放,精彩的故事也就呼之欲出。帶著那份神秘與驚奇,向我們講述那積澱多年的往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