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前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
[1]冬,十月,庚戌,徙琅邪王澤為燕王;封趙幽王子遂為趙王。
[1]冬季,十月,庚戌(初一),文帝改封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封立趙幽王之子劉遂為趙王。
[2]陳平謝病;上問之,平曰:“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願以右丞相讓勃。”十一月,辛巳,上徙平為左丞相,太尉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諸呂所奪齊、楚故地,皆複與之。
[2]丞相陳平因病請求辭職,漢文帝詢問原因,陳平說:“高祖開國時,周勃的功勞不如我大,在誅除諸呂的事件中,我的功勞不如周勃;我請求將右丞相的職務讓給周勃擔任。”十一月,辛巳(初八),文帝將陳平調任為左丞相,任命太尉周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文帝還下令,把呂後當政時割奪齊、楚兩國封立諸呂的封地,全部歸還給齊國和楚國。
[3]論誅諸呂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戶、賜金各有差。絳侯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目送之。郎中安陵袁盎諫曰:“諸呂悖逆,大臣相與共誅之。是時丞相為太尉,本兵柄,適會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弗取也1後朝,上益莊,丞相益畏。
[3]朝廷對誅滅諸呂的人論功行賞,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戶和賜金,數量各有差別。絳侯周勃散朝時小步疾行退出,十分得意;文帝對絳侯以禮相待,很為恭敬,經常目送他退朝。擔任郎中的安陵人袁盎諫阻文帝說:“諸呂驕橫謀反,大臣們合作將呂氏誅滅。那時,丞相身為太尉,掌握兵權,才天緣湊巧建立了這番功勞。現在,丞相好像已有對人主驕矜的神色,陛下卻對他一再謙讓;臣子和君主都有失禮節,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1以後朝會時,文帝越來越莊重威嚴,丞相周勃也就越來越敬畏。
[4]十二月,詔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論,而使無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諸相坐律令1
[4]十二月,文帝下詔說:“法律,是治理天下的依據。現在的法律對違法者本人做了處罰之後,還要株連到他本來沒有犯罪的父母、妻子、兄弟,以至將他們收為官奴婢,朕認為這樣的法律十分不可取!自今以後廢除各種收罪犯家屬為奴婢及各種相連坐的律令1
[5]春,正月,有司請早建太子。上曰:“朕既不德,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其安之1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吳王,兄也;淮南王,弟也:豈不豫哉?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優天下也1有司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千餘歲,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高帝平天下為太祖,子孫繼嗣世世不絕,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誌也。更議不宜。子啟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上乃許之。
[5]春季,正月,有關官員請求文帝早日確立太子。文帝說:“朕已不德,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的人,將帝位禪讓給他,而又說‘早立太子’,這是加重我的不德行為;還是暫緩議定吧1有關官員說:“預先確立太子,是為了尊重宗廟和國家,不忘天下。”文帝說:“楚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難道他們不是早就存在的繼承人嗎?如果我現在不選擇賢能之人為帝位繼承人,而說必須傳位給兒子,世人將認為我忘記了崐賢能有德的人,而專私於自己的兒子,這不是以天下為重的作法1有關官員堅持請求說:“古代殷、周建國之後,都經曆了一千多年的長治久安,它們都采用了早立太子的製度;天子必須從兒子之中確立繼承人,這是由來已久的了。高帝平定天下而為漢室太祖,應當子孫相傳世代不絕,如果現在舍棄了理應繼承的皇子,不立太子,而另從諸侯王和宗室中選擇繼承人,這是違背高帝願望的。在皇子之外另議繼承人是不應該的。陛下諸子中,以劉啟年齡最大,他為人純厚仁慈,請陛下立劉啟為太子。”文帝至此才同意臣下的奏請。
[6]三月,立太子母竇氏為皇後。皇後,清河觀津人。有弟廣國,字少君,幼為人所略賣,傳十餘家,聞竇後立,乃上書自陳。召見,驗問,得實,乃厚賜田宅、金錢,與兄長君家於長安。絳侯、灌將軍等曰:“吾屬不死,命乃且縣此兩人,兩人所出微,不可不為擇師傅、賓客;又複效呂氏,大事也1於是乃選士之有節行者與居。竇長君、少君由此為退讓君子,不敢以尊貴驕人。
[6]三月,立太子生母竇氏為皇後。竇皇後是清河郡觀津縣人。她有位弟弟竇廣國,字少君,幼年時被人拐賣,先後轉換了十多家,聽說竇氏被立為皇後,便上書自言身世。竇皇後召見他,核驗詢問,證實無誤,就賜給他大量的田宅和金錢,與其兄長君在長安安家居祝絳侯、灌將軍等人議論說:“我等不死,命運就將取決於此兩人。他們兩人出身微賤,不可不為他們慎選師傅和賓客;否則,他們又有可能效法呂氏以外戚專權,這是大事1於是,大臣們從士人中精選有節行的人與二人同祝竇長君、竇少君由此成為退讓君子,不敢以皇後至親的尊貴地位對人驕矜。
[7]詔振貸鰥、寡、孤、獨、窮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賜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賜帛、絮。賜物當稟鬻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不滿九十,嗇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
[7]文帝下詔救濟鰥、寡、孤、獨和窮困的人。文帝還下令:“年齡八十歲以上者,每月賜給米、肉、酒若幹;年齡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賜給帛和絮。凡是應當賜給米的,各縣的縣令要親自檢查,由縣丞或縣尉送米上門;賜給不滿九十歲的老人的東西,由嗇夫、令史給他們送去;郡國二千石長官要派出負責監察的都吏,循環監察所屬各縣,發現不按詔書辦理者給以責罰督促。”
[8]楚元王交薨。
[8]楚元王劉交去世。
[9]夏,四月,齊、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潰出。
[9]夏季,四月,齊國、楚國發生地震,二十九座山在同一天中崩裂,大水潰湧而出。
[10]時有獻千裏馬者。帝曰:“鸞旗在前,屬車在後,吉行日五十裏,師行三十裏;朕乘千裏馬,獨先安之?”於是還其馬,與道裏費;而下詔曰:“朕不受獻也。其令四方毋求來獻。”
[10]這時,有人向皇帝進獻日行千裏的寶馬。漢文帝說:“每當天子出行,前有鸞旗為先導,後有屬車做護衛,平時出行,每日行程不超過五十裏,率軍出行,每日隻走三十裏;朕乘坐千裏馬,能先單獨奔到何處呢?”於是,文帝把馬還給了進獻者,並給他旅途費用;接著下詔說:“朕不接受貢獻之物。命令全國不必要求前來進獻。”
[11]帝既施惠天下,諸侯、四夷遠近歡洽;乃修代來功,封宋昌為壯武侯。
[11]文帝即位,先對天下普施恩惠,遠近的諸侯和四夷部族與朝廷的關係都很融洽;然後,文帝才表彰和賞賜跟隨他從代國來京的舊部功臣,封立宋昌為壯武侯。
[12]帝益明習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不知;又問:“一歲錢穀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惶愧,汗出沾背。上問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謂誰?”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謝曰:“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帝乃稱善。右丞相大慚,出而讓陳平曰:“君獨不素教我對1陳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問長安中盜賊數,君欲強對邪?”於是絳侯崐自知其不如平遠矣。居頃之,人或說勃曰:“君既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久之,即禍及身矣。”勃亦自危,乃謝病,請歸相印,上許之。秋,八月,辛未,右丞相勃免,左丞相平專為丞相。
[12]文帝越來越明習國家政事。朝會時,文帝問右丞相周勃說:“全國一年內判決多少案件?”周勃謝罪說不知道;文帝又問:“一年內全國錢穀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緊張和慚愧之下,周勃汗流浹背。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說:“有專門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員。”文帝問:“由誰主管?”陳平回答:“陛下如果要了解訴訟刑案,應該責問廷尉;如果要了解錢穀收支,應該責問治粟內史。”文帝說:“假若各事都有主管官吏,那麽您是負責什麽事情的呢?”陳平謝罪說:“陛下由於不知道我的平庸低能,任命我為宰相。宰相的職責,對上輔佐天子,理通陰陽,順應四季變化;對下使萬物各得其所;對外安撫四夷和諸侯,對內使百姓歸附,使卿大夫各自得到能發揮其專長的職務。”文帝這才讚好。右丞相周勃極為慚愧,退朝之後責備陳平說:“就是您平素不教我如何回答1陳平笑著說:“您身為宰相,卻不知宰相的職責是什麽嗎?況且,如果陛下問長安城中有多少盜賊,您能勉強回答嗎?”由此,絳侯周勃自知能力比陳平差得很遠。過了一段時間,有人勸周勃說:“您誅滅呂氏,扶立代王為帝,威名震動天下。現在您接受朝廷厚賞,擔任職位尊崇的右相,時間一長,將要大禍臨頭了。”周勃也為自己擔憂,就自稱有病,請求辭去丞相職務,文帝批準了他的請求。秋季,八月,辛未(二十日),文帝罷免了右丞相周勃,左丞相陳平一人擔任丞相。
[13]初,隆慮侯灶擊南越,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領。歲餘,高後崩,即罷兵。趙佗因此以兵威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裏,乘黃屋左纛,稱製與中國侔。
[13]當初,隆慮侯周灶領兵進攻南越國,正值暑熱潮濕,士卒中流行瘟疫,軍隊無法越過陽山嶺。過了一年多,高後去世,便撤兵了。趙佗乘此機會,用兵威脅迫並以財物引誘閩越、西甌、駱,使它們歸屬南越統治。南越國東西長達萬餘裏,趙佗乘坐供天子專用的黃屋左纛車,自稱皇帝,與漢朝皇帝相同。
帝乃為佗親塚在真定者置守邑,歲時奉祀;召其昆弟,尊官、厚賜寵之。複使陸賈使南越,賜佗書曰:“朕,高皇帝側室之子也,棄外,奉北藩於代。道裏遼遠,壅蔽樸愚,未嚐致書。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諸呂為變,賴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聞王遺將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朕以王書罷將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塚。前日聞王發兵於邊,為寇災不止。當其時,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將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今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為富。服領以南,王自治之。雖然,王之號為帝。兩帝並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為也。願與王分棄前惡,終今以來,通使如故。”
漢文帝於是下令,為趙佗在真定的父母親的墳墓設置專司守墓的民戶,按每年四季祭祀;又召來趙佗的兄弟,用尊貴的官位和豐厚的賞賜表示優寵。文帝又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國,帶去文帝致趙佗的一封書信,信中說:“朕是高皇帝側室所生之子,被安置於外地,在北方代地做藩王。因路途遼遠,加上我眼界不開闊,樸實愚魯,所以那時沒有與您通信問侯。高皇帝不幸去世,孝惠帝也去世了;高後親自裁決國政,晚年不幸患病,諸呂乘機謀反,幸虧有開國功臣之力,誅滅了呂氏。朕因無法推辭諸侯王、侯和百官的擁戴,不得不登基稱帝,現已即位。前不久,得知大王曾致書於將軍隆慮侯周灶,請求尋找您的親兄弟,請求罷免長沙國的兩位將軍。朕因為您的這封書信,已罷免了將軍博陽侯;您在真定的親兄弟,朕已派人前去慰問,並修整了您先人的墳墓。前幾日聽說大王在邊境一帶發兵,不斷侵害劫掠。當時長沙國受害,而南郡尤其嚴重;即便是大王治理下的南越王國,難道就能在戰爭中隻獲利益而不受損害嗎!戰事一起,必定使許多士卒喪生,將吏傷身,造成許多寡婦、孤兒和無人贍養的老人;朕不忍心做這種得一亡十的事情。朕本來準備對犬牙交錯的地界做出調整,征求官員意見,回答說‘這是高皇帝為了隔離長沙國而劃定的’,朕不崐得擅自變更地界。現在,漢若奪取大王的領地,並不足以增加多少疆域;奪得大王的財富,也不足以增加多少財源。五嶺以南的土地,大王盡可自行治理。即便大王已有皇帝的稱號,但兩位皇帝同時並立,互相之間沒有一位使者相互聯係,這是以力相爭;隻講力爭而不講謙讓,這是仁人所不屑於做的。願與大王共棄前嫌,自今以後,互通使者往來,恢複原有的良好關係。”
賈至南越。南越王恐,頓首謝罪;願奉明詔,長為藩臣,奉貢職。於是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並世。漢皇帝,賢天子。自今以來,去帝製、黃屋、左纛。”因為書,稱:“蠻夷大長、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曰:老夫,故越吏也,高皇帝幸賜臣佗璽,以為南越王。孝惠皇帝即位,義不忍絕,所以賜老夫者厚甚。高後用事,別異蠻夷,出令曰:‘毋與蠻夷越金鐵、田器、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老夫處僻,馬、牛、羊齒已長。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內史藩、中尉高、禦史平凡三輩上書謝過,皆不反。又風聞老夫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已誅論。吏相與議曰:‘今內不得振於漢,外亡以自高異,’故更號為帝,自帝其國,非敢有害於天下。高皇後聞之,大怒,削去南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竊疑長沙王讒臣,故發兵以伐其邊。老夫處越四十九年,於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寢不安席,食不甘昧,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鍾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漢也。今陛下幸哀憐,複故號,通使漢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號,不敢為帝矣1
陸賈到達南越。南越王趙佗見了文帝書信,十分惶恐,頓道謝罪;表示願意遵奉皇帝明詔,永為藩國臣屬,遵奉貢納職責。趙佗隨即下令於國中說:“我聽說,兩雄不能同時共立,兩賢不能一時並存。漢廷皇帝,是賢明天子。從今以後,我廢去帝製、黃屋、左纛。”於是寫了一封致漢文帝的回信,說:“蠻夷大長、老夫臣趙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老夫是供職於舊越地的官員,幸得高皇帝寵信,賜我璽印,封為南越王。孝惠皇帝即位後,根據道義,不忍心斷絕與南越的關係,所以對老夫有十分豐厚的賞賜。高後當政,歧視和隔絕蠻夷之地,下令說:‘不得給蠻夷南越金鐵、農具、馬、牛、羊;如果給它牲畜,也隻能給雄性的,不給雌性的。’老夫地處偏僻,馬、牛、羊也已經老了,自以為未能行祭祀之禮,犯下死罪,故派遣內史藩、中尉高、禦史平等三批人上書朝廷謝罪,但他們都沒有返回。又據風聞謠傳,說老夫的父母墳墓已被平毀,兄弟宗族人等已被判罪處死。官員一同議論說:‘現在對內不能得到漢朝尊重,對外沒有自我顯示與眾不同的地方。’所以才改王號,稱皇帝,隻在南越國境內稱帝,並無為害天下的膽量。高皇後得知,勃然大怒,削去南越國的封號,斷絕使臣往來。老夫私下懷疑是長沙王陰謀陷害我,所以才發兵攻打長沙國邊界。老夫在越地已生活了四十九年,現在已抱孫子了。但我夙興夜寐,睡覺難安枕席,吃飯也品嚐不出味道,目不視美女之色,耳不聽鍾鼓演奏的音律,就是因為不能侍奉漢廷天子。現在,有幸得到陛下哀憐,恢複我原來的封號,允許我像過去一樣派人出使漢廷;老夫即是死去,屍骨也不朽滅。改號為王,不敢再稱帝了1
[14]齊哀王襄薨。
[14]齊哀王劉襄去世。
[15]上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召以為廷尉。吳公薦洛陽人賈誼,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餘。帝愛其辭博,一歲中,超遷至太中大夫。賈生請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以立漢製,更秦法;帝謙讓未遑也。
[15]文帝得知河南郡守吳公治理地方的政績為天下第一,就召他入朝做廷尉。吳公推薦洛陽人賈誼,文帝就召賈誼進京做博士官。當時賈誼年僅二十多歲。文帝很賞識賈誼的文辭可觀和知識淵博,一年之中,就破格提升他做了太中大夫。賈誼請文帝改曆法,變換朝服顏色,重新審定官名,確定漢室的禮儀和音樂,以建立漢朝製度,更改秦朝法度。文帝以謙讓治國,無暇顧及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