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震撼人心的《命運交響曲》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末演奏了近兩個世紀,從歐洲中部的維也納城到太平洋的海島響徹了五大洲。一個偉大的名字——貝多芬時時在人們耳際回蕩。他,歐洲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將作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銘刻在人民心中。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1770—1827)出身於波恩的音樂家庭,祖父為宮廷合唱團和管弦樂團團長,父親為合唱團的男高音歌唱演員。貝多芬的童年並不幸福,他的父親經常酗酒,卻夢想把貝多芬訓練成神童,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4歲的小貝多芬便在醉醺醺的父親的嚴厲叱責下練習鋼琴和小提琴。直到11歲,貝多芬才有幸從師於當時宮廷著名音樂家尼夫學習,音樂天賦才真正得以發揮。在尼夫精心培養下,貝多芬進步很快。但貧困的家境,迫使他十幾歲便離開學校,給劇院擔任伴奏樂師。在尼夫幫助下,1787年春,貝多芬獲得了去維也納學習的機會,他滿腔熱情地奔赴音樂之都,並拜訪了當時著名的音樂大師莫紮特。他的演奏博得了大師的讚賞:“這個青年不久將揚名世界。”同年7月,母親不幸病逝,貝多芬返回波恩。以後,父親酗酒更加無度,18歲的貝多芬被迫挑起了家庭的重擔。1792年秋,法國大革命波及萊茵省,貝多芬離開波恩定居維也納,從此開始了向藝術高峰攀登的新的曆程。貝多芬的學習條件極其艱苦,但他置物質生活的貧乏於不顧,孜孜不倦地向當時著名的音樂大師求教,他先向海頓學習作曲,後又向阿布雷茨貝格學習對位法,向薩利埃裏學習聲樂作曲法。貝多芬的艱苦努力結出累累碩果,很快他便以著名音樂家的身份活躍在音樂之都的藝術舞台上。
1795年3月30日,在維也納舉行的首場鋼琴演奏會上,貝多芬初露頭角,他演奏了自己的《第三協奏曲》和莫紮特的作品,獲得了極大成功。1800年,貝多芬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音樂會,演奏自己的鋼琴《七重奏》和《第一交響曲》以及海頓、莫紮特的作品,這次音樂會的成功使貝多芬飲譽海內外。此時是貝多芬作曲生涯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他的演奏與作曲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輝煌的背後已潛伏了不幸的陰影。1795年,貝多芬便發現了自己的耳聾症狀,經過多方醫治無效,病情越來越重。對一個音樂家來說,耳聾無疑是最致命的打擊,他感到悲觀愁苦,這一情緒在作品中有所反映,例如作品的第十三號的《悲愴奏鳴曲》(1799年)。但並非所有的作品都帶有憂鬱的情緒,例如《七重奏》(1800年)和《第一交響曲》(1800年)都非常輕快,如淙淙流水。到1802年,他的病情已十分嚴重,貝多芬痛苦萬分,獨自來到維也納郊外的小鎮根施塔特,寫好遺囑準備自殺。但是,貝多芬是那麽深情地熱愛著人生,熱愛著恢弘的藝術世界,他終於戰勝了自我,戰勝了命運。這一近乎悲劇性的情節把貝多芬偉大的人生觀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此,貝多芬開始了他新的音樂生命。他以嶄新的姿態和滿懷激情投入了創作。一般把這一階段看作貝多芬創作的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含意深邃,意境深遠,充滿了熱情和力量。1804年他創作出雄偉壯麗的降E大調《英雄交響曲》、C大調《華爾特斯坦奏鳴曲》,翌年又寫了歌劇《菲德裏奧》,1806年創作出抒情優美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充滿激情的《熱情奏鳴曲》,1807年寫了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1808年法奧戰爭前後,他又完成《告別奏鳴曲》、《第五鋼琴協奏曲》、《A大調第七交響曲》和《惠靈頓的勝利》等作品,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作品是他的第五交響曲,即《命運交響曲》。貝多芬用自己的經曆訴說著人生的真諦,“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整部樂章雄渾有力,充滿激蕩人生的力量,這是貝多芬以心血澆灌的一株藝術奇葩。他熱愛自然,經常漫步於林間小路和湖光山色之間,大自然賜予的靈感的火花經常在他天才的頭腦中閃爍。他創作了以反映自然風光為主題的《田園交響曲》和B大調《田園奏鳴曲》,兩部樂曲寧靜、柔和,充滿詩情畫意般祥和的氣氛。1814年維也納會議召開時,貝多芬的聲望達到頂峰,但是精神卻極端苦悶。他想領養侄子卡爾,卻遭到卡爾母親的反對。他聽不見自己的琴聲,也無法與別人交流,生活十分孤獨。這時人們開始對嚴肅深刻的音樂感到膩煩,轉而喜歡輕快活潑的輕歌劇,貝多芬一度受到了冷落。
就在這種心境之下,貝多芬開始了他第三個時期的創作。也許是與驚濤駭浪搏擊之後略感疲憊,也許是曆經人生的風風雨雨而大徹大悟,貝多芬晚年的作品比較平和寧靜,但思想內容卻更加深刻。貝多芬一度想離開維也納到倫敦去發展他的嚴肅音樂,卻被幾個朋友挽留住了,他們要求貝多芬用嚴肅的音樂擊敗輕佻的世俗氣息。貝多芬終於以自己的樂曲答複了朋友們的期望,當他的《D大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第一次演奏時,受到聽眾五次熱烈鼓掌歡迎,而當時貴族出場時觀眾習慣性鼓掌也隻有三次。但是,當震耳欲聾的掌聲響起時,貝多芬什麽也沒有聽見,仍背對觀眾呆呆站立,一名歌手拉著他轉向觀眾,他才看見沸騰的人群和人們鼓掌的熱烈場麵。事實上,1819年貝多芬已完全失聰,《D大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就是在萬籟俱寂的環境中創作出來的,整部樂曲由狂風疾雨、驚心動魄的鬥爭場景到恬靜柔和地對世界的沉思,最後達到理想境界的無限歡娛。而歡樂恰恰是貝多芬畢生追求與頌揚的主題。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當最後一部四重奏曲完成時,他帶領侄子出外遊玩,不幸染感冒而引起肺炎和水腫,終於不治,於1827年3月16日離開人世。
在音樂領域,貝多芬堪稱一代奇才,他在奏鳴曲、交響曲與協奏曲各方麵都有創新。他突破了前人的創作方法,把聲樂和樂器結合起來。貝多芬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器樂曲的地位,在他的器樂作品中強烈的感情與巧妙的構思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音樂結構方麵,他是係統地運用調性的典型。鋼琴音樂的繁榮和發展也有他的一份功勞,他借助奏鳴曲大膽表現了內心世界。
在個人生活方麵,貝多芬總是超然於世俗之外。在衣著上,年輕的貝多芬也曾把自己打扮得風度翩翩,當他發現自己失聰以後,粗獷的性格便暴露無遺,他中晚年經常不修邊幅,穿著破爛的衣衫進進出出。他的脾氣又極為暴躁,如果一道菜不合口味,便會把桌上的碗碟全部掃到地上。在愛情方麵,雖曾為心愛的姑娘作《月光曲》,但愛情之舟始終沒有找到停泊的港灣。在政治思想上,他熱愛共和,崇尚法國大革命思想,不畏權貴,熱切關注個人自由和尊嚴。當他聽說拿破侖稱帝後,氣憤地把準備獻給拿破侖的《第三交響曲》的獻詞撕掉了。他曾與歌德同遊,路遇奧地利皇室,歌德脫掉帽子,畢恭畢敬地站在路邊,而貝多芬傲然立於人群中讓皇室成員向他行禮。他的高風亮節贏得世人欽佩。
貝多芬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精神財富:9部交響曲、32部鋼琴奏鳴曲、17部管弦樂四重奏和歌劇《菲德裏奧》和《D大調彌撒曲》等,我們從中感受到快樂,汲取到力量。這些壯美的樂章是人類不朽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