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十八章 音樂詩人——肖邦

  弗雷德裏克·肖邦(1810—1849)是音樂史上一位著名作曲家,被譽為“音樂詩人”。

  肖邦出身於波蘭首都華沙郊區的熱拉佐瓦·沃拉的一個普通的法語教師家庭。父親是法國人,1794年波蘭獨立戰爭時誌願從軍來到波蘭同俄國作戰,起義失敗後,就在華沙一所中學任法語教師,不久結識了一個貴族的女管家尤斯蒂娜·克魯鳩薩夫娜,她後來成為肖邦的母親。肖邦一家人酷愛藝術,自幼肖邦就能寫詩、繪畫,而對音樂尤其敏感,據說他在繈褓中便對鋼琴聲有所反應;母親經常在家為兒女演唱波蘭民歌,因而肖邦深受民間音樂熏陶。6歲就能在琴上彈奏動聽的曲調,7歲起便從師著名音樂家瑞尼夫學習鋼琴,直到12歲。這一時期,肖邦的音樂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8歲時,首次在慈善機構舉辦的音樂會上公演,轟動了華沙。第二年意大利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夫人來華沙演出,肖邦的出色演奏博得了這位名人的讚賞。3年後,12歲的肖邦就曾為出席波蘭議會開幕式的俄國沙皇即興演奏,沙皇賜他一枚鑽石戒指。作為“音樂神童”,肖邦幼年就開始作曲,7歲時就創作了《g小調波羅奈茲舞曲》公開出版;康斯坦丁大公還將其一首進行曲用於閱兵式上。隨後他又創作了一些羅奈舞曲、馬祖卡舞曲、變奏曲、蘇格蘭舞曲和協奏曲等。1824年他投師於華沙音樂學院院長愛爾斯納門下,學習樂理。1829年中學畢業後正式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

  肖邦的創作生涯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他的創作可分為四個時期,從進入音樂學院起就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階段。1829年,肖邦從音樂學院畢業時,民族解放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在波蘭大地上展開,氣壯山河的革命鬥爭使肖邦受到巨大鼓舞,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和解放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年輕的肖邦,這一階段的作品中已經閃耀著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感的光輝。他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9年)、《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回旋曲》(1829年)、《d小調波羅奈茲舞曲》(1830年),《降E大調華麗的大波洛涅茲舞曲》(1830年)、《c大調馬祖卡舞曲》(1830年)、《F大調馬祖卡舞曲》(1830年)都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征。這一時期他的重要的兩部代表作是《f小調鋼琴協奏曲》和《e小調鋼琴協奏曲》。兩部樂曲明麗歡快,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富於民族色彩。前一部樂曲是作為成年後的首次正式演出於1830年3月在華沙推出的,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為了廣泛傳播琴藝,肖邦準備出國旅行演出,在10月份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他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同樣深得聽眾喜愛。11月2日,愛爾斯納校長親自為肖邦餞行,在華沙郊外,精心挑選過的合唱團演唱他為愛情專作的一首告別合唱曲,連同一隻盛滿祖國泥土的銀杯,作為給肖邦的臨別贈禮。然而,誰也無法預料,這一離別竟成了肖邦對祖國的永別。

  肖邦首先來到維也納,開始了他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華沙起義時期(1830年底一1831年9月)。他在維也納作短暫逗留,但種種狀況並不如意。12月,波蘭人民的反俄起義的消息傳到維也納,肖邦激動不已,急切地想回國參加戰鬥,卻被家人勸阻,並說服他繼續西行去尋找發揮才華的更理想的環境。但起義激發的強烈的愛國熱情與無限的思鄉情感相互交織,形成了這一時期既嚴峻又溫存的風格,這一風格在他1831年創作的《b小調諧謔曲》中有所反映。隨後,他又繼續他的音樂之旅,9月初路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又遭鎮壓,華沙再次淪陷,他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激情、悲痛的情感支配下,創作的《c小調練習曲》、《d小調前奏曲》,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熱情,藝術形式嚴整洗練、情感與形式達到高度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中的傑作。

  1831年9月,肖邦來到巴黎,開始了創作的全盛時期(1832—1845)。他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並與著名詩人密茨凱維交結為知己。他們常在一起暢談人生,用樂曲來傾訴對祖國的熱愛、對親人的思念。肖邦的藝術天才很快便征服了巴黎,他的良好的音樂修養、俊美的麵容和優雅的氣質,博得了鋼琴詩人的美譽,成為巴黎社交界的焦點之一。他在這裏結識很多著名人物,包括德國詩人海涅、意大利音樂家帕格尼尼、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等人,這些社交活動對肖邦的精神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德國著名音樂家舒曼很推崇肖邦,稱之為新浪漫主義時代的代表。從19世紀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創作上獲得極其豐碩的成果。這一時期的作品反映著更為深刻的民族內容,含意深邃、意境恢弘,並且廣泛涉及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簡單的練習曲到結構複雜的敘事曲、諧謔曲都有優秀的作品流芳於世,而以眷戀祖國、緬懷祖國光榮曆史、悲歎今日流亡的苦難的情感為主題的樂章在這一時期占很大比例,例如溫存的《E大調練習曲》、深沉的《葬禮進行曲》及悲壯的《降A大調波羅奈茲舞曲》等幾首波羅奈茲舞曲,或闡發思古之幽情,或描繪現實之感觸,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民族感情的洪流。肖邦這一時期創作的夜曲更富有個性,極大地拓寬了夜曲的領域,使其成為一種包容深刻社會內容的音樂體裁。肖邦的4首敘事曲也是這一時期創作的,其中《g小調敘事曲》和《F大調敘事曲》都是以波蘭民間傳說為藍本的。這一時期,肖邦的作品極為豐富,成為歐洲大名鼎鼎的音樂家,但過分纖細的演奏未能在大型音樂會上獲得大家一致讚賞,隻是在音樂沙龍中很受歡迎。

  肖邦晚期創作(1846—1849)呈衰退趨勢,造成這種局麵有多方麵的原因。1846年同喬治·桑的愛情故事終結使肖邦精神極為沮喪;40年代波蘭民族解放運動屢屢受挫,也不斷打擊滿懷希望的肖邦,使之情緒消沉;本人的結核病不斷惡化,故鄉的親友相繼去世,這一切都使他極端苦悶。1848年德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戰爭的硝煙彌漫著巴黎城,在這種情況下肖邦答應了蘇格蘭女學生斯特林的邀請,拖著病弱之軀到英國和蘇格蘭訪問,由於體弱思鄉,精神狀態一直不佳,在英國期間沒有新的創作,僅為波蘭難民演奏了一次。回國後仍勉強創作,但作品已失去高昂、豪邁的風格,他創作的《g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年)親切溫婉,《f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年)則籠罩在淡淡的哀愁之中,訴說著遠方遊子對故鄉和親人的無限思念。

  肖邦的音樂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塊裏程碑。他充分發揮了鋼琴的特長,提高了這一樂器在音樂領域內的地位;肖邦的創作極有個性,他的作品既有浪漫主義的傾向,又避免了某些浪漫主義作曲家華而不實的風格,在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的基礎上,又融於古典主義完美嚴謹的形式,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肖邦風格”,在音樂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肖邦始終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他是波蘭偉大的民族音樂家。雖然年輕時就遷居巴黎,但他一直熱切關注著祖國的命運,用他的音樂語言表達對祖國深沉的愛。1849年,波蘭波茲南地區爆發起義,許多流亡巴黎的波蘭愛國者要回國參戰,肖邦不顧病體為其送行。肖邦的愛情也很不幸,他鍾情的波蘭小姐瑪麗亞最終拋棄了他,在疾病纏身的情況下又與喬治·桑分手。

  肖邦的晚年十分悲慘。1849年10月11日逝世於巴黎的寓所裏,年僅39歲。人們為其舉行了葬禮,將其靈柩安放於貝爾·拉雪茲公墓,把那隻銀杯中的波蘭泥土撒在其棺上,並遵囑把他的心髒捐給華沙聖十字教會。這也許能給一生眷戀祖國的音樂家的在天之靈一點安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