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考古發現的漢代說書俑很多,造型也各不相同、有抱鼓站立的,有扭動身軀作說唱狀的,其中1963年出於四川郫縣宋家林東漢磚室墓中的說唱俑,是迄今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一件。從藝術角度看,這件說唱俑是漢代雕塑作品中難得的珍品,同時,它也顯示了漢代民間藝術的繁榮局麵。
說唱俑又稱說書俑或侏儒俑。漢代由侏儒導引“倡優戲”,故稱侏儒俑,類似現代雜技中的小醜角色。習慣上把古代樂舞、雜耍、說唱表演稱之為“百戲”。百戲的興起衝破了周禮所規定的那套所謂“禮樂”的束縛,拋棄了那僵化的廟堂歌舞,代之以新鮮活潑的民間歌舞,以及其它各種新的文藝形式,促進了民間藝術的繁榮。漢代正是百戲繁榮的時代,漢統治者設立了專門的機構,管理、收集和整理這類民間藝術,以供他們享樂。
有關說書的記載,最早見於《墨子·耕柱篇》,在周初已有瞽人向婦女說唱詩歌之例。說書是與小說的興起相關的,漢代的《東方朔外傳》、《吳越春秋》都是成書的短篇小說集。《漢書·藝文誌》稱小說家為“稗官”,帶有貶意,反映當時小說家地位的低下。這件說書俑是東漢時期的作品,當時正是誌怪小說即將大量出現的年代。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裏所說:“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誌怪之書。”從這位說唱人的表情,可以猜想他或許正在妙趣橫生地作誌怪小說的說唱呢。
東漢時期的無名雕塑家,以其卓越的藝術技巧和現實主義的風格,把漢代說書俑的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你看他:矮胖的身材,頭戴旋紐軟帽,爬滿皺紋的額頭上飾有幾點花紋,上身袒露,肌肉豐滿卻顯鬆弛,下身長褲淺襠,褲筒肥大、僅露腳趾。他聳肩縮頭,兩手斜直微曲於腹前,左手托鼓,右手握棰作欲擊狀。身軀微右扭,挺胸鼓腹、雙腿下蹲曲膝。麵部表情尤其豐富:他頭微左偏,眼睛一睜、一眯、歪嘴吐舌,傳神地表現出說唱中精彩的一瞬間。無疑,他正風趣得意的說唱著一段有趣的故事。從臉上表情來看,故事正進入情節最為精彩的階段,他右手握的鼓棰配合著說唱的節奏,正要下擊。他雙腿彎曲、雙肩不斷地聳動,以與臉部的表情相配合。他全身充滿幽默風趣,談笑自苦的神態和濃烈的戲劇性動作,真是到了“眉飛色舞,得意忘形”的境地。從表演形態看,他不僅在說,在唱,並以手擊鼓來加強演唱的節奏與氣氛,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滑稽可愛的說唱俑告訴我們,早在漢代的倡優戲已是有說、有唱、有表演、有伴奏的綜合藝術了。不過,那時的藝術還混雜在原始宗教之中,因而恐怕還不能稱“倡優戲”為藝術,或許可以說那是說唱藝術的先聲或濫觴吧!
從雕塑藝術上講,這件說唱俑對人物形象非常成功的刻畫,充分體現出漢代雕塑表現形式新鮮活潑,不拘一格、線條簡練的藝術風格。
擊鼓說唱俑現藏於四川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