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蹄踏飛燕銅奔馬

  “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裏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這是漢武帝伐大宛得千裏馬之後所作的《西極天馬歌》。此歌後來一直被列為漢《郊祀歌》十九章之一。大宛是西域古國之一,其地在今中亞費爾幹納盆地,物產豐富,尤以汗血馬聞名。傳說“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交生駒,汗血(指汗為血紅色),因號曰天馬子”。漢武帝欲得名馬,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師兩度出征大宛。戰爭先後持續四年,在付出慘重代價之後,最後迫使大宛臣服於漢,保持了西行商路的通暢並促進了中國境內馬種的改良。李廣利帶回了大宛“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3000餘匹。”這些引進的駿馬,使漢馬的體質、性能乃至形貌都大為改觀。漢墓隨葬俑群中馬匹形貌的改變正形象地反映了這一變化。秦至西漢初年那種體矮頸粗、四肢較短但雙耳較大的形象,逐漸為體態矯健的“天馬”型駿馬所代替。這些馬頭小而英俊、頸長而彎曲、胸圍寬厚、軀幹粗實,四肢修長、臀尻圓壯。其中藝術造型最佳的要算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台東漢墓中出土的那些青銅馬了。該墓中共出土銅馬39匹,或用於駕車、或用於騎乘,它們雖多作立姿處於靜止狀態,但都昂首挺胸、張口齧銜,富有活力,令人有怒馬如龍之感。在雷台漢墓的馬群中,自然以那匹蹄踏飛燕的奔馬最為著名。

  蹄踏飛燕銅奔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作者在力學原理基礎上,巧妙地運用誇張藝術,鑄造了這匹風馳電摯的千裏馬形象。馬作飛奔狀,昂首揚尾,四蹄舒展,張口作嘶鳴狀,以少見的“對側快步”的步法奔馳向前,三足騰空,而右後足卻踏在一隻疾飛的燕子背上。那隻飛行速度疾如閃電的燕子正展翅翱翔,突遭馬蹄踏中脊背,於是吃驚地回首反顧,想要看清比它還快的龐然大物到底是何物?與之相呼應,奔馬頭微左側,似乎也想弄清楚發生了什麽事情,這一切隻不過發生在一瞬間。作者以無比高超的技法,把奔馬與飛燕在這驚心動魄的一刹那的動作、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以複加。古代藝術家設想出如此引人入勝的意境,以烘雲托月的手法,反襯出駿馬的神速,設想奇絕無比。試想如果沒有高深精湛的藝術造詣,要製作出如此成功的千古佳作是不可想象的。

  蹄踏飛燕銅奔馬無疑是“天馬”入漢後馬種改良的具體寫照,但它畢竟是件藝術品,其神俊和完美的程度是現實中的馬所不可能完全具備的。有人以之與古代相馬術相聯係,認為它完全符合相馬術中對千裏馬體態和形象的描述。由此看來,銅奔馬的作者顯然是精通此道的,因此在創作時能夠把當時相馬的成就融匯進藝術作品中,創造出如此完美的千裏馬形象。另一方麵,這一作品表明漢代的藝術家對於馬在藝術中的形象,有了更廣泛的創作意圖,境界更加開闊。在藝術作品中,馬常常是與當時的政治意義聯係在一起的。例如秦俑坑中的馬俑,鹹陽楊家灣的西漢陶馬以及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的馬,都是當時政治活動的反映,馬的形象和精神通過一定的典型環境得到烘托。然而這具銅奔馬的塑造,卻完全遵循它自己的自然形態和規律創作。由於馬自身的風貌得到充分的表現,因而它那驕健俊逸的造型,那自由奔馳的姿態,那所向無前的空闊意境,使人獲得美的享受。

  蹄踏飛燕駿馬,作為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是我國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最好見證,它以其非凡的魅力和一往無前的氣概,贏得了作為中國旅遊標誌的殊榮,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