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沿著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結下了豐碩的物質文明之果。近來的考古發現越來越清楚地證明了這一結論。芝鹿紋銀盤便是東西文化交流的結晶。
該銀盤1984年出土於河北寬城縣。盤徑50厘米,高10厘米,中心鏨一鹿紋,頭頂芝角。盤下有三足,呈卷葉形,足高7.6厘米。盤緣及圖案均加飾鎏金。
初見此盤,的確令人詫異,因其所表現出的異國情調與中國傳統的盤的形製是不相類的。中國古盤甚多,質地不一,用途也各有不同,其形製雖千姿百態,但有一點卻幾乎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即盤下附有圈足。可是,這芝鹿紋銀盤卻不同,盤下是三條腿的立足,且呈卷葉形。令人注意的是,與之同出的還有件銀執壺,其同格也不類同中國傳統壺形,明顯地受到古代波斯文化的影響。
類似銀盤往昔也有出土,盤心紋飾或作源於印度神話的魚身龍首的摩竭形,都明顯地具有異國文化傳統的格調。但是,這個銀盤的中心紋飾卻鏨作一隻梅花鹿,而頭上又長出芝角。靈芝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可以起死回生的仙草,而鹿與祿,兩音相諧,被視為吉祥之物。梅鹿銜芝,或鹿生芝角,都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圖案,甚至視其為仙獸,為長生不老的象征。不難想象,這反映著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銀盤,不會是出自異國工匠之手,而是唐代中國工匠仿製異國銀器時,留下了自己民族的文化風采。
類似的鹿紋銀盤,目前已知有三件。三者形製極為相似,所差甚微。主要是鹿的形態各不相同。一作屈肢安臥,一作昂首翹尾,一作回首瞻顧。
臥鹿紋銀盤,是1976年在內蒙古昭盟喀喇沁旗哈達溝門發現的。盤徑46.6厘米。盤沿呈六瓣,整個盤麵似一朵六瓣葵花。盤心鏨出一靜臥的小鹿,頭生肉芝,肩生小翼,神態安詳自若。從其紋飾繁縟,而製作精美的特點看,該盤乃是中唐遺物,為三盤中時代較晚者。
昂首鹿紋銀盤,即前述寬城出土者。盤心鹿紋呈立勢,頭昂起,似向前方張望。盤沿也有六瓣,每瓣居中處有菱角。整個盤麵猶若一朵六片菱形花瓣組成的花朵。該盤紋飾較臥鹿紋銀盤簡潔,線條也較遒勁有力。從其製作風格看,具有盛唐金銀器紋飾之特征,當為三盤中較早者。
值得一提的是,回首鹿紋銀盤從未遭遇上述兩件銀盤的厄運,它早在盛唐之時,即作為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東渡扶桑,先是受到天皇的鍾愛,後被寶藏於正倉院中,成為日本著名的傳世國寶。它的盤沿與昂首鹿紋盤不同,而與臥鹿盤相似。整個盤麵呈六瓣葵花形。其盤心的鹿紋與昂首鹿紋頗為相似,兩頭小鹿的神態造型,實在令人愛憐:一為瞻前,一為顧後,給人以彼此呼應之感。若將兩盤放置一處,它們或有靈犀可通吧!千餘年來,在日本倍受優禮的銀盤小鹿,為何一直回首瞻望,似乎頗有眷戀之情?誰也沒有想到,在隔海相望的中國大陸,卻還有其一位孿生姐姐,雖曆經滄桑,還始終翹首以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