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瓷重楷模,精華四海粹”。這是《飲流齋說瓷》對宋代官窯作品的讚美之詞。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北宋早期,貢入禁中的瓷器是由朝廷派官員到廠地監燒,隨著朝廷對瓷器需求量的增加和民間製瓷業的發展,政府決定自立官窯,專門為宮中燒造瓷器。據文獻記載,北宋官窯設於汴京(今河南開封),產品特征與汝窯器相似;南渡以後,南宋朝廷承北宋遺製,在杭州的鳳凰山下和南郊烏龜山一帶分別置修內司和郊壇下官窯,習稱南宋官窯,器物以造型見長,以釉色取勝,尤以紋片著稱。
南宋官窯器以盤、碗、碟、洗類日常器皿居多,另有一部分為仿照商周時期青銅器、玉器而製作的陳設用瓷。天津藝術博物館珍藏的這件官窯青瓷盤,製作工整、精良,是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青瓷盤口稍外撇,器身接近垂直、寬厚的折沿便於端放,與淺而寬的圈足十分協調。從外形看,該盤端正俊俏、線條幹淨利落,具有單純、清逸、明朗的藝術效果,平淡中顯見典雅,無疑是宋瓷中的佼佼者。
此盤與郊壇下南宋官窯遺址中的發掘品極為相似。胎體極薄、釉呈青灰色,釉中粉末狀氣泡給人以厚潤如玉之感,猶如堆脂,細膩平滑,幽雅凝重,令人賞心悅目。南宋官窯晚期製品凝重的釉質是采用先素燒坯體,然後多次上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的厚度常常大於坯體的厚度,達0.2厘米以上。為避免燒造時與承托其下的支釘粘釉、工匠們采用了圈足底端刮釉,用墊餅托燒的新工藝。另一方麵由於釉的流動和胎骨中含鐵量較高,口部邊緣最薄處隱約露出灰黑泛紫的胎骨,足部無釉處則顯示鐵紅色,這就是南宋官窯最有特色、最負盛名的“紫口鐵足”。它既破除了此器色彩上的單調感,又賦予它古樸、穩重的天趣,愈發顯示出青瓷的美麗。瓷器上的紋片,又稱開片,或稱冰裂紋,它有大有小,深淺不一,似由無數線條編織而成,深藏在瓷器的釉層內,較那些表麵施彩者,更深沉奇妙,耐人尋味。從陶瓷工藝上講,這種開片是一種缺失,是胎釉脹縮係數不一所造成的。然而,一經出現,卻演化為獨特的美學效果,為宋代的單色釉瓷器增添了一份異樣的情趣,充滿了誘人的魅力。人們喜其新穎、自然,古豔。窯工們究其原理,有意識地利用了這一特點,人為地燒出蟹爪紋,冰裂紋、鱔血紋、細碎紋、百圾破、魚子紋等千姿百態的開片紋樣。漸而成為宋代哥窯、汝窯、官窯引以自豪的裝飾手法。南宋官窯產品素麵無飾,卻以開片作為美化器表的裝飾,格外雅致。此盤周身自然形成的紋片,縱橫交織如網,而內外錯綜重疊的開片,彼此並不相通,因而絕無滲漏之疵。盤外壁呈現大開片,稀疏、淡雅,盤內壁則滿布細碎紋,層層疊疊,晶瑩透亮,猶如冬天江河裏的冰塊碎裂,變幻萬千,紛雜無章,在如玉般青釉的掩映下,相得益彰,饒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