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品回收站中找回國寶的事,在中國可謂不乏其例。1959年湖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長沙廢銅倉庫中獲得了一件造型紋樣迄今絕無僅有的國寶——商代人麵紋青銅方鼎。據說當時鼎已破成九塊,僅存三足,另一足後來在株州冶煉廠廢銅中揀得,真可謂是死裏逃生。
我們知道,鼎是古代的炊器,用於烹煮肉食,相當於現在的鍋,有的也可供盛裝肉食之用。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商周奴隸製社會裏,鼎還曾被奴隸主貴族用來“別上下,明貴賤”,作為祭祀等用的禮器。成為標誌統治權力的身份等級的一種器物。
對文物進行斷代,是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從這件銅鼎的造型,裝飾等特點分析,它是屬於商代晚期的作品。這一時期的銅鼎,形體多為圓腹、雙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但這時的方鼎已從較早的正方形口變為長方形口,舉世聞名的“司母戊鼎”就是這一時期的器物。人麵形方鼎也呈長方形,通高38.5厘米,它的四個柱狀直足、兩個直立耳的特征,也多見於商代晚期。鼎足和鼎耳是有密切關係的。一般說來,直立耳的鼎,足也直立而較長;附耳的鼎,足則多曲而較短,並且多呈獸蹄形。這件方鼎的器身高16.6厘米、足高則為14.6厘米,可見足之修長。
這件方鼎最獨特而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鼎的器身四周紋樣。它以四個大而醒目的半浮雕人麵作為主題。四個人麵紋麵長相同,兩側的較寬扁,兩端的較窄小。人麵五官畢具,部位十分準確,與現在一般人的臉部無甚差別。隻有兩耳較為粗大,耳朵上部有勾雲紋,下部則有一彎曲的手爪形紋飾。臉部表情嚴厲肅穆。人麵方額闊嘴,雙唇突起,顴骨較高、雙目圓睜,眉毛粗大彎曲如鐮。在器身的四角,有突起的扉棱;兩端豎耳作長方形,拱門形耳穿。耳的外麵鑄成單線條夔龍紋;四足上部鑄有饕餮紋,中有弦紋三道。
在古代傳說中,饕餮紋象征一種貪婪的凶獸,其圖案式樣很多;夔龍紋用以表現夔或龍的形象。傳說中的夔多為一角、一足、張口卷尾。在殷代周初的銅器紋樣中,幾何形紋樣以雲雷紋為主,而動物紋樣則以饕餮紋樣為主。
用人麵作器物裝飾的例子,從新石器時代起就已屢見不鮮。商代青銅器中也有這類器物,如屬於商代晚期的人麵紋劍及人麵紋轅飾等。但如同這樣用四個人麵作為主體裝飾的銅器,是迄今見到的唯一的一件,足見此鼎的稀有和珍貴。同時,鼎兩側的人麵與兩端的人麵相比較,雖大小不一,但五官部位及臉部表情如出一範,難分彼此,可見鑄造技術是十分高明的。
一般說來,商未周初青銅器的裝飾主題是饕餮紋,以呈現一種神秘森嚴的氣氛,充滿宗教色彩。這件方鼎的每一麵都作出真實的人麵形象,雖嚴肅而具威懾力,卻缺乏陰森可怖的神秘色彩。因為僅僅是一個人麵,其裝飾目的尚不很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出土這件銅鼎的湖南寧鄉縣,曆年來曾陸續出土一批重要青銅器,如著名的“四羊方尊”等。出土文物如此豐富精美,令人不由得發問:這些珍貴文物是商代晚期奴隸主貴族從北方帶過來的,還是當地的方國遺存有關的製作風格(如人麵紋樣)代表了何種意念,諸如此類都無疑是一係列耐人尋味的課題。人麵紋方鼎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