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我國最早最古的一部哲學著作,而其往往把乾稱為玉,說“乾為金為玉”。晉·博威《玉賦》說:“易稱乾玉之美與天合德”,“萬物資生,玉稟其精體,乾之剛,配天清。”《大戴禮》說“玉在山而木潤,川生珠而岸不枯,珠者,陰中之陽也,故勝水,玉者,陽中之陰也,故勝木”。《孝經》援神契日:“神靈滋液,則有玉英(英即華也)。”《山海經》載:“(密音)山之上丹水出焉,中多玉膏,其深沸沸湯湯,黃是食玉膏。所出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山之玉,榮而投錘山之陽。瑾瑜之玉,堅粟精密,渴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鄉,君子服之以禦不詳。”《財貨源流記》說:“玉天地之精也。”《禮記》又說:“氣若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所以古人把玉看作是聯結人間與天地鬼神陰陽的媒介,在祭天祭地祭祖時都用玉器,連甲骨文的禮字也是在器皿中置有兩聲玉的象形。周人規定祭天要焚玉,祭地則埋玉,祭水神要沉玉,祭祖要藏玉,殷周之際所產生的陰陽二氣的哲學思想與玉器的職能緊密聯係在一起了,甚至成為“天人合一”思想的橋梁。正因為如此,所以連氣功要領也刻鉻在玉器上,如近代出土的《行氣玉佩銘》就是一例,銘文共45字,文,內容為:行氣深則蓄,蓄則神,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複,複則天,天機本在上,地機本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這和道家的大小周天相同。以後又發為五色玉和五行學說相對應。《潛確類書》載:“玉有五色,白黃碧俱貴,白色如酥者最貴,餐色油然乃有雪花者皆次之;黃貴色如粟者謂之某,黃焦黃者次之;碧色青如藍黑者為上,或有細黑星及色者次之;亦有赤玉紅如雞冠最貴,而世少見,結玉深結色者為佳,者次之;甘青玉其色青而帶黃菜玉,非青非綠,色如菜葉最下,墨玉價亦不高。”並把倫理道德與玉相提並論,把玉的自然品格與人的九德相應,管子說:“夫子之所以貴者,九德出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智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別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皆見精也;茂華光澤並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澈遠,純而不殺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又《禮記》說:“昔君子比德於玉焉,溫順而澤仁也;縝密似粟,知也;廉而不別,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假忠也;孚尹旁達,信也。”
玉器在宗教思想上的另一種作用是作殮葬用,認為玉有保護屍體的作用。葛洪《抱樸子》說:“金玉在九竅,而死者為之不朽。”《史記·殷本紀》正義引《周書》說,紂王臨死時,以玉環身。春秋戰國時期有用殮屍的記載,有的人死後在屍體上密布玉片,到漢代又盛行金縷玉衣等。
在殮屍用玉上,有的玉器雕有各種各樣的神秘圖象,這些神獸人複合的非獸非人的神秘圖樣,都是當時宗教思想的產物。如上文提到人獸鳥複合紋飾,實際上是具有特異功能宗教巫術師的寫實,作為鎮邪之用。先秦以前的這種玉器宗教意識,到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逐漸發為立體的陶質三彩鎮墓獸了,這也是鎮墓獸的來曆。
玉器文化的另一特點是它的藝術性,玉器之美,除自然的質地美外,更重要的是由於它質地之美促使人們願間賦予它各種藝術之美,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勞動人民把自己的藝術才能,如審美觀、開象思維、抽象思維等藝術思想滲透於玉器作品,使玉器具有藝術的吸引力,從而進一步促進藝術思維的發展,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玉雕藝術精品。《唐書》記唐太宗曾對魏征說過這樣一段話:“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朕雖無美質,為公所切磋,勞公約朕,以仁義弘朕,以道德使朕功業至此,公亦跳為良匠耳。”這個比喻深刻揭示了玉器的藝術美的本質。
我們從考古出土的玉器材料看,有不少玉器的藝術水平是相當高的,並富有想象力,最初還在石器時代的玉器紋飾大多表現出很強的構圖對稱感和韻律感,主次分明。到商周時期,銅器花紋也被用於玉雕,顯得構圖誇張,左右對稱,作者善於捕捉特點,表現出神韻,婦好墓中的玉器作呂有不少是這一特點的反映,有的是人和動物的寫實,刻畫十分逼真。陝西寶雞周原出土的各種動物玉雕,虎、熊、牛、鳥等,既寫實又富想象力,動物局部的特殊質感和其習性特征十分鮮明,在藝術處理上都有獨到的變形手法和裝飾意味,顯示了匠人們的嫻熟技巧和陪明才智,從某種意義上說玉器與銅器、漆器或木雕等藝術器的區別的顯著特點是,玉器所體現的藝術成就更高超、更集中,這正是人們對玉器產生特殊感的主在原因,加之玉器能健身、辟邪等迷信色彩,更使玉器帶有多種思想的藝術特色。
玉器的出現和藝術化還帶動了古代服飾的發展。當遠古人們發現了太石以後,立即在裝飾品上取代了石器。玉石的質地潤滑、晶瑩美觀、豔麗多彩的優點,石片是無法比擬的,所以這一重要發現問世後,很快在品種和加工等方麵不斷深化,幾乎可以裝飾人身體的各個部位,頭飾、麵飾、臂飾、腰帶到腳都不可以被點綴、被裝扮。而且以此作為衡量人們地位高下,舉止尊卑的標準。《禮記·玉藻》說,天子的是用美玉做的,諸侯的是用象骨做的,大夫和士的是用竹做的。“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揭之,然後玉將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塊,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規定天子佩白玉,諸侯佩山玄色玉,大夫佩水蒼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美石。佩玉的目的是使人行走時太度從容,快慢合拍,使玉的撞擊聲和五音相合,使君子的行止處處都不會失節,能導人以平和之氣。
不僅如此,玉器工藝生產的發展,也意味著生產力的提高,切割、銼平、鑽孔、琢磨、磨光、拋光以及各種雕刻手法的發明與發展,也反映了當時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能的發展,這是玉器文化的又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