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章 的發現與發掘

  1975年2月2日,在岐山縣京當鄉的董家村農民在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一處窖藏銅器,共37件,計有鼎13、簋14、壺2、鬲2、盤1、1、1、簽2、豆2.

  這批銅器有30件鑄有銘文,有的銘文長達200多字。從其製作時代言,從穆王時期到宣王時期,幾乎每個王世都有。其中衛簋、衛、衛鼎、此鼎、此簋和公臣簋等,由銘文內容可以肯定這些器物的製作時代分別為穆王、恭王、厲王和宣王時期,有的銘文記載了周王名號和紀年,而且銘文中人物與過去傳世的銅器中的重要人物有密切的聯係,這就為西周中晚期的斷代標準器增添了一批實物見證,為研究西周中晚期的青銅藝術增添了新資料。

  這批銅器的銘文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西周中晚期的政治、經濟、法律、土地製度、階段關係等一係列重大問題。如衛銘文記載了恭王三年三月,裘衛用值貝80朋的瑾璋,向矩伯換取土地十田(一千畝)。裘衛又用值貝20朋的兩件赤琥、兩件麂、一件賁,向矩伯換回田三田(三萬畝)。裘衛把此事報告給伯邑父、榮伯、定伯、伯、單伯等執政大臣,這些大臣命令三有司會同矩伯和裘衛授田。所有這些田地和林地交易的史實,說明當時的土地並不是“田裏不鬻”的時代了,土地可以與實物交換,樹木林地可以互易主人,這說明,土地國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奴隸占有製正在向封建土地關係轉化或萌芽。從以上換取林地比較方便,無須經過批準,雙方同意即可,這也說明封建土地私有製首先是從荒山野林的占有開始的。同時也說明我國奴隸社會的西周穆王末年恭王初年已經衰落了,此時我國的封建生產關係已經萌芽,已經孕育著封建製的因素了。

  朕銘文記載了牧牛和他的上級師打官司,牧牛違背先誓,輸於訴訟,按照罪行應鞭打一千下,並處以墨刑,經過大赦,改判為鞭打五百,罰交銅三百鋝。銘文裏的鞭刑、墨刑和贖刑,均與《尚書·舜典》記載的五刑相印證,是我國最早的一篇法律判決書,是研究我國法律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從以上材料可見,在位於岐山之陰的岐邑之地是經常出土西周文物的重點地區,尤其青銅器窖址更為豐富。文物分布密集區在扶風縣的齊鎮、齊家、陳家、任家、康家、劉家、強家、雲塘等村,和岐山縣為京當、賀家、董家、王家咀、禮等村莊。

  同時在距離岐邑較遠的地區,如周原以西的寶雞和以東的武功等縣,也經常出土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等文物。其中著名的有寶雞茹家莊、竹園溝、紙坊頭等地,共清理發掘了西周墓葬27座,車馬坑2座,馬坑4座。出土文物總數達2675件、89組,這些文物都是西周強國貴族所占有,是研究西周時期方國史、民族關係史和西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1975年—1976年平整土地所暴露的周文化遺址引起了文物考古界的重視

  緊接著岐山縣京當鄉董家村37件西周重器的問世,同時不斷在周原地區出土西周文物,特別隨著大規模的平整土地、修築水渠等農田基本建築的開展,在周原地區出土西周文物,猶如雨後春筍,常有新的文化遺產與世人見麵。這對文物考古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件大好事,他們雖然整天奔波在田野,忙得應接不暇,但樂在其中,亦可說其樂無窮!

  1976年3月,扶風縣召公鄉穆家村農民在修築水渠時,從一灰窖中挖出西周銅鼎1件,經調查現場,發現在該村西南有一處西周文化遺址,有些在土壕斷崖暴露無遺,文化堆積厚達3米,內涵十分豐富,搜集到不少磨製鑽孔石斧、繩紋陶片等,和西周常見的鬲、缸、盆、甕等文物。

  1974年春天,扶風縣法門鄉的白家窖村的附近,因在水庫東岸,村民在此修建磚瓦窖時又發現了兩件西周銅器,後經扶風縣圖博館調查和試掘,在此磚瓦窖周圍發掘了四座西周墓葬和一座馬坑。這些墓雖然盜挖嚴重,但仍出土了不少文物,有300多件,其中銅器31、陶器2、原始青瓷2、玉器10、蛤蜊135、貝6、甲片85、蚌魚30條和墓壁壁畫等重要文物。

  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瓷器之國,瓷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它的產生和發展有一段漫長的曆史,從出土的文物看,至遲在商代就已經能製造、燒造原始瓷了。到了周初,周人也開始燒造了,白家窯村M4出土的西周青瓷為我們研究我國瓷器的曆史提供了新資料。

  壁畫是我國古代藝術家又一創新,發展到唐代可以說進入了鼎盛時期,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城長安,幾百座宮殿、寺廟和數以千計的唐代帝王將相的陵墓,無一不以金壁輝煌的壁畫著稱。目前陝西已出土了近2000多平方米的唐墓壁畫,內容猶如生活海洋,無一不有藝術風格多姿百豔,吸引著世界各國的藝術家。然而我國墓中壁畫究竟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一直是個不解之謎。白家窯M4這座西周墓的壁畫出土,給我們研究這一問題打開了思路,說明至少在3000年前我國在周代,人們就已重視把人間的事物繪在陰間的墓壁上了。在該墓的二層台上1.25—1.85米之間的墓壁四周,繪有大小約略相同的菱形二方連續的帶狀的壁畫,是用白色顏料塗抹在經過加工鏟平的生土墓壁上,圍繞墓壁四周繪成帶狀壁畫。這種菱形帶狀,從我們對周原遺址出土的菱形漢白玉建築物上的裝飾品分析當是人間生活的反映。

  鎧甲是我國古代於戰士作戰的防禦護身物,從考古發現的實物來說,發現並不多,已公布和了解到的資料,目前有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皮甲,秦始皇兵馬俑的石鎧甲,河北滿城漢代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鐵甲等,而像扶風白家窯西周墓出土的牛角甲,尚屬少見,這種牛角甲在西周墓中較多,扶風北呂、西周墓中也有出土。同時也有用其他骨料製作的。

  1976年元月,扶風縣黃堆鄉雲塘村農民在挖土積肥時發現一處西周青銅器窖址,當時我奉省文管會派遣之命,和鄭洪春同誌一起前往現場調查,並給農民作工作,當時這些農民很好,主動把這些銅器集中在一起,讓我們檢查,嗣後安排保存地點,然後交當地文物管理部門,這一窖址青銅器共9件,有勺2、壺蓋1、5、蓋1.各器均有銘文,其中伯公父勺2件,銘文連讀,每器銘文3行,共28字,自命該器為“金爵”。伯公父蓋有銘6行,17字。伯公父蓋有銘2行,13行。伯多父4件,蓋和底部均有銘文,皆2行,10字。這批器物銘文雖短,但對研究伯公、伯多器和西周時期的器形、紋補充了新資料。

  發掘的幾個階段:

  1.在鳳雛遺址處開掘探溝

  在1975年底我們派李陳同誌在鳳雛村居住,注意調查農民平地的情況,是否有文物或遺址暴露,並叫他帶領一些民工先在鳳雛村農民平地處開一條挖溝,以摸清紅燒土堆積遺址的走向和地層堆積情況。當時他開了一條東西向的探溝,約10米長。這條探溝的剖麵很清晰地露出了房屋建築基址的夯土層次,明確了這是一處建築遺址,並從探溝中挖出的為數不多的帶有瓦釘、瓦環的板瓦,更使我們清楚了這是一處西周時期的建築遺址。

  為了進一步弄清這個建築基址的範圍,在1976年元月確定這裏為發掘點後,我們又決定在原有東西一條探溝基礎上,又開挖了南北向的探溝一條,約30米長,這樣遺址的範圍大體弄清,是一處夯土很厚範圍較大的基地。

  這些工作主要是李陳同誌做的,我們派他駐守在這裏,一方麵是保護這些發掘點,另外,由他負責開挖探溝,作一些發掘前的摸底工作。

  2.舉辦亦工亦農考古短訓班及其收獲

  陝西周原亦工亦農考古短訓班在1976年3月20日正式隆重開學,這也是這次周原考古的開工日子。大規模的周原考古,160多人分成四支隊伍,分別在四個點進行發掘。

  陝西周原亦工亦農考古短訓班,采取“七、二、一”的工作製,即七天在工地發掘,二天在室內或就近學校教室上課,一天休息。上課時,由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和省文物考古的教授、專家給新招來的學員和北大西大的學生講授商周考古、地層學、石器時代考古、文物保護等知識,尤其強調田野考古的常識和注意事項等涉及內容十分豐富,確實既是考古工地,又是學校課堂。

  “七、二、一”也是靈活的,有時下雨,工地無法開工時,就改為學習上課或休息,但所分配的時間必須得到保障。

  第一期短訓班從3月20日開始到6月12日夏收季節時結束,共三個月左右。

  在這三個月的工作中,所有的工作人員和亦工亦農學員以及大學的師生們,個個精神飽滿,團結一致,奮鬥在工地。可以說捷報頻傳,每個發掘區都有新發現,成果累累,十分可喜。

  岐山京當鄉鳳雛村西南的西周遺址,經過近三個月的發掘,初步摸清了這組建築的布局與結構,從已揭露出的9個探方,(每個探方10×10米)900平方米地表土層來看,已暴露出的夯土和院子地麵,可初步了解這一組建築的規模和布局及其建築技術。

  此外,在扶風召陳村北工地也發現了四周鋪有石子散水、房頂全用瓦的西周中晚期建築物的一部分。

  在岐山賀家村西壕的西周墓地,揭開30餘座西周墓,並出土了先周時期的手、腳被砍的俯身葬小墓,共陶缸隨葬也是早期特征與河南二裏頭出土的罐類似。

  在扶風雲塘村製骨作坊區出土了西周時期堆積的廢骨料、殘銅鋸、礪石、骨鏃、骨等。還發現了幾座西周墓葬,並出土了銅器和陶、玉等文物。

  總之,通過近三個月的發掘,在原選擇的四個發掘點,可以說每個點都有重要文物出土,這充分說明選點工作是成功的,當然作為文物考古工作者來說遇到這種情況時充滿著喜悅與自信,是不足為奇的,並有“天助我”之自豪感!

  3.1977年—1980年發掘新收獲

  因冬天嚴寒,一般講在這個季節考古工地發掘工作都要停止,我們也不例外,除了作些室內整理外,大部時間用在查閱資料和研究上了,解釋和回答已出土文物的價值意義及其問題成了這段時間的主要任務。

  自從第二期考古短訓班結束後,由於大學師生要上課,來工地實習任務完成後,原他們做的工地餘留工作也都落在我們肩上了,對於這種變化了的情況,工地的工作安排也隨之而變,更根據實際,從1977年3月開始,省、地、縣文物幹部,少數教師和已培訓二期的亦工亦農學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岐山鳳雛村和扶風召陳村兩大西周建築基址工地,其他工區基本結束。這樣人力集中,目標明確。計劃把這二區工地全部清理完畢後,作為大規模的周原考古發掘暫告一段落,待撰寫完這次《周原考古發掘報告》後,然後再計劃開挖新的工區。

  一個考古工地能否取得成果,主要取決於選點是否準確和細部清理是否細致,判斷和分析跡象是否無誤等,這些都是極其重要的,開始發掘時清除土層,車來人往,熱鬧非凡,但到文化層的清理時就必須耐心思考,來不得半點粗心大意,否則重要文化跡象就會被一鐵掀、一鏟土的被挖去,這是考古工作者最忌諱最不願看到的。正因為如此,對剛經過數月訓練的亦工亦農學員來說,其經驗遠遠不夠,所以作為省、地、縣經驗多的考古專業工作者來說,一方麵自己要親自動手,更要注意手把手地培訓這些亦工亦農學員。

  第一期和第二期考古短訓班,結合兩次大學的學生實習,像學校似的有開學和結業儀式,隨著學校師生的返校,自此以後周原考古隊按照以往的發掘程序,遵照考古發掘守則要求,和留下來的學員一起進行工地的細部清理,這一環節是考古發掘全過程最細心的工作。從1977年3月開始至1980年,前後用近三年的時間進行細部清理。整個發掘工作從選點、辦短訓班算起,共用五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所有工區的工作。到1980年以後周原考古隊又另外選點,發掘了不少車馬坑和西周墓葬,也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

  1977年3月以後,我們繼續對岐山京當鄉鳳雛村和扶風黃堆召陳村西周遺址進行細部清理,經過二年的工作,全部弄清了岐山鳳雛村和扶風召陳村這二處西周建築基址的布局、散水、柱洞排列、院落組合、地麵、牆壁、牆基和建築用材及營造技術。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