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快了侵略、瓜分中國的步伐。1900年,在山東、直隸等地區,爆發了義和團運動,這是一場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即“正義與和好之拳”,是以練習拳棒著稱的民間組織,最初在山東一帶秘密從事反清活動。甲午戰爭後,中華民族麵臨空前嚴重的危機,義和拳的鬥爭矛頭開始指向了帝國主義列強。
1898年四月,在直隸和山東兩省交界的地方,義和團運動首先興起,到年底便波及十餘縣。他們高呼:“還我江山還我權,刀山火海爺敢鑽,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殺洋人誓不完。”清政府一心消滅義和團組織,多次命令山東巡撫張汝梅進行鎮壓。但屠殺政策更激起了義和團群眾的義憤,革命的烈火越燒越旺。1899年三月,清政府將張汝梅撤職,改派毓賢為山東巡撫。這個毓賢曾經在一年內屠殺大刀會群眾兩千多人,他到任後,對義和團進行了更加殘酷的鎮壓,反而使參加義和團的群眾更多了。
1899年十月,在山東平原,義和拳首領朱紅燈發動起義,並打敗了前來鎮壓的清軍,取得了平原大捷。從此,義和拳改名義和團,並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由秘密組織轉為公開活動。義和團運動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了。
1900年初,直隸成為了義和團活動的中心,起義人數已達十萬。到1900年夏,義和團已發展到山東、直隸全省和河南省的一部分。迫於義和團的聲勢,清政府被迫承認了它的合法地位,於是義和團大量湧入北京和天津。他們沿途搗毀外國教堂,破壞鐵路路基和電報線路。
在中國的利益受到嚴重的威脅的帝國主義狗急跳牆。英、法、美、俄、德、日、意、奧等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勾結在一起,組成“八國聯軍”,準備對付義和團運動。
1900年六月十日,八國聯軍由英國侵華艦隊司令西摩爾率領從天津出發,向北京進犯。他們沿途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在廊坊火車站,他們遭到義和團的突然襲擊。三百多名義和團戰士奮不顧身地撲向侵略軍乘坐的火車,把敵人殺了個措手不及。義和團還拆毀了從廊坊去北京的鐵路和橋梁。西摩爾軍隊被困在廊坊,糧草、彈藥即將用光,便決定退回楊村,企圖由北運河乘船去北京。當他們撤離廊坊時,又遭到義和團的猛烈攻擊。手舉大刀長矛的義和團戰士,直衝敵陣,殺死侵略軍五十多人,殺傷無數。義和團乘勝發起總攻,侵略軍被迫退回天津。
與此同時,八國聯軍攻占大沽口炮台,隨後進犯天津、北京,又遭到了義和團軍民奮起抵抗。在天津,義和團首領曹福田率領戰士衝入敵陣,一舉收複老龍頭火車站;張德成率軍進攻紫竹林租界;在北京,外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也遭到了義和團的圍攻。
但就在這時,清政府開始出賣義和團,他們多次向八國聯軍發出道歉照會,說明對義和團之所以縱容姑息,實在是無奈之舉。六月二十一日,八國聯軍挫敗了義和團的抵抗,攻占天津車站;七月十四日占領全城,對守城軍民進行了血腥鎮壓;八月十三日,八國聯軍進抵北京,慈禧太後及其親信臣仆逃往西安;聯軍於八月十四日攻占了北京,對全城進行洗劫。對義和團成員更是殘酷鎮壓。
得到帝國主義諒解的清政府立刻掉轉槍口反對自己原來的同盟者,公開命令清軍剿殺義和團。義和團在“扶清滅洋、振興中華”的口號下繼續戰鬥,依靠少數根據地一直堅持到了1901年秋季,最終失敗。
1901年九月七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勖代表清政府與十一國(上麵的八國再加西班牙、比利時和荷蘭)公使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這標誌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義和團運動雖然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但它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