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七月,中國和日本兩國在朝鮮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按中國傳統的紀年法,這一年是甲午年。所以,曆史稱這場戰爭為“中日甲午戰爭”。
黃海戰略位置重要,是主戰場,戰鬥也最激烈。
四艘中國的艦船行駛在海麵上。“高升”號和“操江”號兩條運兵船,在“濟遠”號和“廣乙”號兩艘軍艦的護衛下,將兩千多名陸軍送到朝鮮戰場。
突然,十來艘日本軍艦出現在海麵上。它們一邊朝這邊衝過來,一邊發射出密集的炮彈。其中有幾發正好落在“廣乙”號上。“廣乙”號隻好撤離戰場,“濟遠”號管帶方伯謙貪生怕死,見情形不對,立刻命令舵手:“把船頭調回,向天津撤退。”水手們看見方伯謙這麽做,都非常氣憤。他們堅持不能扔下那兩千名陸軍而自己逃跑。然後,水手們瞄準日本旗艦(指揮艦)“吉野”號,連發幾炮。隨著“轟轟”幾聲巨響,“吉野”艦上著了火。戰士們歡呼雀躍,但方伯謙執意逃跑,戰士無奈隻好撤離。
這樣,“高升”號和“操江”號失去了保護,被敵人包圍起來。“操江”號很快就被日艦劫持了。然後,日本軍艦把炮火一齊對準了“高升”號。日本兵趾高氣揚,聲勢唬人。“高升”號上的一千多名官兵覺得受了侮辱,一齊朝日本兵叫罵,表示寧死不降。日軍看見“高升”號上的官兵這麽堅決,就放炮威脅。幾發炮彈在“高升”號附近爆炸了,彈片和浪花一齊濺到清兵的身上和臉上。可是這一千多名官員沒有一個人驚慌,都拿起槍向日本兵還擊。日軍的炮彈擊中了“高升”號,廣大的官兵們眼看著船在下沉,可仍沒有一個投降。最後,海水淹沒了“高升”號。一千多名官兵全都壯烈犧牲。
就在黃海上發生這悲壯的一幕時,北京城全城上下都在為慈禧的六十歲生日忙碌著。自從圓明園被燒毀後,皇上和太後、臣子們就失去了一個享受的樂園。於是慈禧用建北洋海軍的銀子擴建了頤和園。頤和園修好後,慈禧特意來察看。正當她玩得高興的時候,李鴻章突然趕來報告說:“北洋海軍和日本人在黃海打起來了。”慈禧一聽這個消息就急了。她怕自己的生日因此過不好。李鴻章也很著急,北洋海軍是他多年苦心經營才建成的。李鴻章怕北洋海軍受損,拒不開戰。
在提督丁汝昌的帶領下,北洋海軍護送完運兵船後正返回中國。忽然發現西南方向的煙霧裏,有十二艘軍艦朝這邊開來。再仔細一看,又發現這些軍艦掛的都是美國星條旗。丁汝昌有些奇怪,美國軍艦來幹什麽呢?正在他猶豫的時候,十二艘軍艦已經快接近中國艦隊了。原來這都是日軍偽裝的美艦,並且來勢洶洶。關鍵的時刻,方伯謙又被嚇破了膽。認為自己一方毫無準備,打起來肯定吃虧。還不如趕快撤退,保存實力。
“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勸說大家抵抗到底,寧死不屈。丁汝昌覺得鄧世昌說得有理,便立即下令向日本軍艦開火。一時之間戰火四起,丁汝昌指揮旗艦“定遠”號衝在最前麵。不幸的是,“定遠”號被日本炮彈擊損多處,丁汝昌也身受重傷。管帶劉步蟾見他摔成了重傷,立刻爬上搖搖晃晃的艦橋,代替丁汝昌進行指揮。劉步蟾命令“濟遠”和“經遠”兩艘軍艦向“致遠”號靠攏,集中火力攻擊日本最厲害的“吉野”號。
方伯謙的“濟遠”號不但不救助,反而乘機逃跑,慌忙中撞傷自家的軍艦“揚威”號。隨後,“揚威”號被日艦擊沉。
“致遠”號在鄧世昌的帶領下與日軍殊死搏鬥,在彈盡糧絕的危難之際,鄧世昌決定與敵人同歸於盡。於是鄧世昌命令官兵開足馬力,對準“吉野”號撞去。
“致遠”號像一條火龍,朝“吉野”號猛撲過去。“吉野”號上的日軍嚇得慌了神,一邊掉頭逃跑,一邊胡亂地朝“致遠”號發射魚雷。“致遠”號的官兵們瞪眼注視著飛來的火蛇,沒有一個人驚慌害怕。鄧世昌不顧傷勢,雙手緊握舵輪,沉著指揮。
就在快要撞上“吉野”號的那一刻,“致遠”號被一枚魚雷擊中了。頓時,“致遠”號上成了一片火海,海水逐漸沒過了甲板。二百五十名官兵緊緊圍在鄧世昌身邊,像石頭雕像一樣威嚴地挺立著,任憑海水沒過他們的身軀。
“為鄧世昌報仇!”北洋海軍的官兵們激動得大喊起來。在“致遠”號英雄的鼓舞下,各軍艦與敵人展開了激戰。硝煙彌漫,火蛇噴湧,戰士們奮勇當先,死傷無數,日暮時分,日軍不敢戀戰,率先退出戰場,黃海戰役告一段落。
這次海戰,中日雙方的損失都很大。北洋艦隊盡管主力還在,但李鴻章因私廢公,堅退不戰,丁汝昌、劉步蟾等海戰英雄,羞愧難當,自殺殉國。清政府苦心經營了十一年的北洋艦隊,終於被李鴻章斷送了。
最後,甲午戰爭以日本人的勝利而告終。李鴻章又奉慈禧的命令,跑到日本去講和。在談判桌前,李鴻章就像奴才見了主人一樣,不管日本人說什麽,他都點頭答應。在日本人的威脅逼迫下,李鴻章在和約上簽了字。這就是曆史上的《馬關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中國要賠償日本的軍費就有兩億兩白銀。更過分的是,李鴻章還把台灣割讓給了日本。
《馬關條約》的簽訂進一步激發了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尤其是台灣人民紛紛拿起武器抗擊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