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一月十一日,在桂平縣金田村,有兩萬多群眾發動起義,他們的領袖叫洪秀全,建號“太平天國”,軍隊稱作“太平軍”,洪秀全被擁立為“天王”。九月,太平軍攻克永安(今蒙山縣),洪秀全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確定了軍紀,整頓了隊伍,改陰曆為天曆,建立革命政府。
金田起義剛一爆發的時候,清政府就派來軍隊鎮壓,清軍包圍了永安。太平軍在永安待了半年,就突圍而出,於1852年四月離開廣西進入湖南。針對當時十分尖銳的矛盾,太平軍發布了《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諭救一切天生天養》等文告,明確提出了推翻清王朝的戰鬥號召,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擁護,報名者日以千計,太平軍兵力大增。九月攻長沙,由於連攻八十一天而未攻下,於是主動撤圍北上,在益陽、嶽州一帶,獲得了大批船隻炮械,建立了水師。大軍沿長沙水陸並進,勢如破竹。1853年一月攻克武昌,三月占領南京,並改南京為“天京”,作為都城。為了鞏固其根據地,又發兵攻占了附近的鎮江、揚州和浦口。
太平軍建都後,即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製,平均分配土地,還實行了男女平等的政策,禁止買賣婦女和女婢。對外則堅持獨立自主的政策,否認不平等條約,禁止販賣鴉片,反對外來侵略。這些措施,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鬥誌。
1853年五月,太平軍開始了北伐和西征,各地天地會和撚軍也先後發動武裝起義與之相呼應。但北伐由於偏師北進,孤軍深入,援師不繼而失敗。西征軍先遇小挫,後來在石達開的指揮下,大敗曾國藩湘軍。在天京附近,太平軍又大破清軍江北、江南兩大營。到1856年夏,上至武漢,下至鎮江連成一片,盡在太平軍控製下,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但就在這大好形勢下,卻發生了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九月二日,楊秀清被暗殺,楊秀清的部下五千餘人也中計被殺害,後洪秀全又下詔書,召石達開回京輔政。
次年五月,石達開被逼走,更造成了人心冷淡,銳氣減半的局麵。“天京事變”給太平天國革命事業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而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北京政變”後,公然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來,共同鎮壓人民革命,太平軍也由進攻轉到了戰略防禦階段,太平軍內部危機重重。
為了擺脫困境,洪秀全提拔了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將領,重新組建了領導核心。
1858年八月,李秀成約集各路將領大會於樅陽,陳玉成也趕來參加。會上大家“各誓一心,訂約會戰”。會後,陳、李聯合作戰。九月,再次攻破清軍重建的江北大營,十月,大戰三河鎮,全殲湘軍主力李續賓部。1859年,頒布了《資政新篇》。
1860年五月,攻破清軍重建的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的圍困,並乘勝東進占領蘇、杭,開辟了蘇浙根據地,革命一度出現了重新振興的局麵。西北戰場則在陳玉成的指揮下進行了英勇的安慶保衛戰。但最終因力量相差懸殊,1861年九月被清軍攻破,直接威脅天京的安全。李秀成率軍回援天京,與湘軍大戰四十餘天,未能破圍。值得一提的是,在後來險惡的情況下,1862年,太平軍還在上海、寧波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1864年六月三日,洪秀全病逝。七月十九日,清軍攻克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