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知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宮廷裏一片慌亂。朝中的大臣聽到這個噩耗,頓時慌作一團,隻是在朝堂上嚎啕大哭。這時,土木堡的殘兵敗將陸續逃回了北京,北京城裏更是惶惶不可終日。
在這種非常緊急的情況下,皇太後下詔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但這時朱見深隻有兩歲,不能親自理政,需要一個輔國之臣,所以皇太後又命英宗的弟弟王朱祁鈺監國(就是代行皇帝的職權),總理國政。
這一天,王召集群臣商量怎樣對付瓦剌,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想不出一個好的辦法來。這時,一個叫徐有貞的官員對王說道:瓦剌兵強馬壯,我方隻剩老弱殘兵與瓦剌直接對抗,無異以卵擊石,所以朝廷應南遷避難。
這時,文臣於謙大聲斷喝道:“誰敢倡議南遷,就應該殺頭!京都是天下的根本,在這種情況下輕易遷都,就會使人心惶惶,大明王朝就會不戰而亡!你們難道忘記南宋的教訓了嗎?”
徐有貞聽了於謙這番義正言辭的話,嚇得不敢再出聲,羞愧地縮到一邊。
於謙,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從小就酷愛讀書,懂得不少治國安邦的道理。最敬佩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總是把文天祥的畫像掛在自己的書桌前麵,激勵自己向文天祥學習。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進士及第入朝為官,做到河南、山西兩省巡撫,深受當地人民愛戴,於謙為人剛直,從不依附權貴,大宦官王振每次想拉攏於謙都被於謙拒絕。這一年又要輪到於謙進京了,他手下的人勸他說:“您還是給王振送點禮物吧!如果不願送金銀財寶,給他送點土特產也行啊!”於謙聽了哈哈一笑,甩了甩他那兩隻寬大的袖子說:“我可沒有什麽多餘的錢去巴結上司,我隻有這兩袖清風!”後來,他還特意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不事權貴的決心。詩的最後兩句是:“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閭閻”,在這裏借指百姓,“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裏得來的。
於謙不攀附王振,讓王振非常惱怒,王振誣陷於謙入獄,並給他判了死刑,但山西、河南的官民紛紛給於謙求情。迫於民意王振不得不宣布於謙無罪,給他恢複了官職,後來,於謙又被調到了北京,擔任兵部侍郎。
這一次,國難當頭,於謙挺身而出,堅決要求保衛北京,他的意見得到了多數大臣的讚同,王也很支持於謙的主張,提升他為兵部尚書,由他擔負保衛北京的重任。
為了安定民心和更有效地對付瓦剌,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王早登大位。就在“土木堡之變”的第二年九月,王朱祁鈺當上了皇帝,下令明年改為景泰元年,把英宗尊為太上皇,他就是明朝曆史上的景帝。
於謙肩負保衛北京城的重任,他立下軍令狀:“不見成效,甘受處罰。”於謙把生死置之度外,一麵加緊製造兵器,一麵從地方上調集軍隊,景帝也授予於謙先斬後奏的大權;嚴令軍隊聽從於謙指揮,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即將展開。
這年十月,也先挾持著英宗,率領瓦剌軍隊再次大舉南下,這一天來到了北京城外,於謙急忙召集將領商量對策。大將石亨認為隻要把城門緊緊地關閉起來,死守城池。瓦剌軍攻不下來,就自然會退兵了。
於謙聽了這番話搖了搖頭,他站了起來,慷慨激昂地說道:“如果我們閉門不出,敵人就會更加囂張,我們隻有進行堅決的反擊,才能打掉敵人的威風!”
接著,於謙分派各個將領帶兵出城,他自己帶領一批人馬駐守在德勝門,直接跟也先對戰。軍隊出城之後,於謙命令守城的軍兵把城門關閉起來,表示要與敵人死戰到底。他傳出一道命令,告誡三軍說:“凡是將官不顧士兵而帶頭先退的,斬將官;士兵不聽指揮而先退的,後隊斬前隊!”
將士們的激情被調動起來,他們齊聲呐喊,士氣大振,紛紛表示與瓦剌軍決一死戰。
這時,也先派出一支軍隊來攻打德勝門。明朝將士早已把生死拋到了九霄雲外,他們個個如狼似虎般地衝入了敵陣。瓦剌軍見明軍真的來拚命,嚇得直往後退。附近的百姓也紛紛爬上房頂用石塊、瓦片痛打敵軍,瓦剌軍一下子潰敗了下來,丟下了一千多具屍體,四散逃命。明軍取得了第一次大勝仗,士氣大振。
這時候,各地勤王的軍隊也陸續到來,城外的明軍增加到了二十多萬。也先見事情不妙,惟恐明軍切斷了退路,不敢再戰,打算退兵。但他又不甘心空手而歸,於是心生一計。他以歸還英宗為條件,派人去跟明軍講和。於謙對也先的伎倆了如指掌,知道也先的目的不過是索取土地和財物,所以於謙一怒之下,趕走了使者。
也先見計謀不能得逞,就隻好指揮著軍隊後退。明軍尾隨追擊,又打了不少勝仗。北京保衛戰終於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也先見景帝登基,知道英宗已不能威脅明朝,留之無用。為了與明朝和好,景泰元年八月,也先派人把英宗送回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之後,名譽上是個太上皇,住在南宮,但他總想有朝一日再複辟自己的帝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得了一場大病,臥床不起。徐有貞、石亨趁機發動“南宮政變”重扶英宗上台,沒多久,景帝去世了。於謙雖然立了大功,但英宗卻因他曾幫助景帝繼位而對他懷恨在心。徐有貞、石亨都受過於謙的責備,他們經常在英宗耳邊說於謙的壞話,昏庸的英宗竟然聽信了他們的讒言,就給於謙胡亂加了個“謀反”的罪名,把這位愛國英雄給殺了,於謙死時五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