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名。武則天十四歲時,長孫皇後去世,楊妃為太宗選美女充實後宮,武則天被選入宮,被太宗封為才人,並賜名媚娘。
太宗死了以後,媚娘被送到感業寺出家為尼,高宗李治即位後將她召回宮並封為昭儀,媚娘才貌雙全,又頗善權術,因此倍受高宗寵幸。
永徽四年,武則天為高宗生下兒子李弘,宮中地位更是無人能及,當人的權力越來越大時,欲望也會不斷地膨脹。又過了一年,她又為高宗產下一女。一天,王皇後來看望小公主,武則天頓生一計。王皇後走後,高宗來看愛女,掀開一看,小公主早已沒氣,武則天抱著女兒嚎啕大哭,高宗大怒,問誰人來過,大家均說是王皇後。事實不言自明,唐高宗就起了廢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的念頭。
圍繞著要不要立武則天為皇後的問題,朝廷中兩派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一派是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重臣,他們堅決反對。一派是以許敬宗、李義府、李為首的新貴族,卻表示支持。
過了幾天,唐高宗問李:“我打算立武昭儀做皇後,褚遂良他們堅持反對,這事怎麽辦好呢?”李說:“廢立皇後,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一定要外人同意呢?”李當時任司空掌握軍權,唐高宗聽出他是支持武則天做皇後的,便下了決心。
655年冬天,唐高宗下詔廢了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武則天一當上皇後,就參與朝政,廢除或誅殺先朝大臣,提拔許敬宗,李義府等擔任宰相等要職,更是趁高宗生病之際,將朝政攬入自己手中。由於武則天將朝政處理的井井有條,甚至比高宗還好得多,威信越來越高。
當時,大臣們把唐高宗和武則天並稱為“二聖”。實際上,實權完全掌握在武則天手中,高宗對此深感不安,便立李弘為太子。沒想到,武則天竟用酒毒死了李弘,立次子李賢做太子。不久,又把李賢廢為庶人,改立三兒子李顯為太子。
683年十二月,唐高宗去世,太子李顯即位,即唐中宗。武則天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執政。後又把唐中宗廢了,立她的四兒子李旦為帝,即唐睿宗。她不許睿宗幹預朝政,一切由她自己作主。
唐朝一些元老重臣對武後專權極為不滿,便以“護中宗”為由在揚州起兵。武則天派兵三十萬討平了他們,並殺了徐敬業、裴炎等老臣。
690年,已六十七歲的武則天下詔廢了唐睿宗,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
武則天稱帝以後,想了很多辦法挖掘人才。
她鼓勵地方官推薦人才,還允許人們自己推薦自己。被舉薦之人,隻要真有才學,即刻便被重用。此外,她還改革了科舉製度。貢生考時,考生不用再糊住自己的名字,表示了對考官的充分信任;並且還開創了殿試,以表皇帝對人才的重視;除了文舉的選拔之外,還增設了武舉人的選拔。
武則天還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她以修書為名,廣泛召集有文才的人到宮裏來,讓他們對朝廷政治提出意見,並協助宰相處理各地送來的奏章。因為這些人出入宮廷不走角門而走北門,所以稱為“北門學士”。由於武則天善於選拔人才,在她當政的時期,人才濟濟,文武大臣並不比貞觀時期少。像李昭德、蘇良嗣、狄仁傑、姚崇這些武則天選拔出來的宰相,都是曆史上有名的“賢相”。
武則天當皇帝不久,封她的侄子武承嗣做魏王,還任命他做宰相。從此,武承嗣權傾朝野,無人敢惹,不僅想做太子,還想當皇帝。李昭德看到武承嗣野心勃勃,便勸武則天對武承嗣要嚴加提防。武則天剛開始還不能接受,李昭德便以“親子也可能弑父,更何況子侄乎?”來勸說,於是武則天削了武承嗣的權。武承嗣知道自己被革去宰相之職是李昭德所為,便到武則天那裏去詆毀他,武則天板著麵孔說:“我任用李昭德,才能睡好覺。他能為我效勞。你怎麽能比得了他!”武承嗣碰了一鼻子灰,隻好退出來。
蘇良嗣也是武則天後來任命的一位宰相。他為人耿直,不喜歡逢迎。當時武則天特別寵愛和尚薛懷義。眾人都怕他,見之唯恐躲避不及。有一天,蘇良嗣在朝堂遇見薛懷義,薛懷義趾高氣揚,昂首而過。蘇良嗣大為生氣,命令左右把他拉下去,打了幾十個嘴巴。大家都想蘇良嗣這次死定了。沒想到,武則天卻批評薛懷義說:“你應該出入北門。南門是宰相往來的地方,你不要觸犯他們。”
武則天保護直言敢諫的大臣,對她身邊的親近人,加以約束,盡量限製他們的特權,目的是使她的那些皇親國戚的不法行為有一定的限度,不至於過多地損害她的統治。對於那些被提拔上來的人,武則天對他的監督、控製也很嚴厲。發現不稱職的,不是罷免就是判刑或者殺掉。
所以,她能在唐高宗去世以後局勢十分動蕩的歲月,穩定自己的統治,客觀上起了鞏固國家的統一、保持社會安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