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掌握了曹魏軍政大權,並一心想取而代之。他認為若取代曹魏,必須先滅蜀漢和東吳。蜀國自從諸葛亮死了以後,國家失掉了頂梁柱,宦官當權,政治搞得一塌糊塗,像一座快要倒塌的房屋,隻要稍許用點力氣一推,就能把它推倒。因此,司馬昭調集了十八萬大軍,於魏元帝曹奐景元三年(262年)春天兵分三路分別由鄧艾、諸葛緒、鍾會三員大將率領攻蜀。
鄧艾從小是個孤兒,做過放牛娃,有口吃的毛病,說起話來結結巴巴,還憋得臉紅脖子粗。但是他從小喜歡武藝,愛看兵書,沒想到後來真的被司馬懿看中,並做了尚書郎。他做官以後,特別注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為軍隊積聚糧食。他還派人疏通航道,以便戰時運輸軍糧。
景元三年初冬,鄧艾率領的伐蜀部隊到了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再往南走,就是現在四川的鬆潘地界了。從陰平到鬆潘,中間得走過七百裏無人煙的荒僻小道。這一帶山勢特別險峻,到處是懸崖峭壁,不但行人感到艱難,連猿猴到了這裏也會發愁。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蜀漢在這一帶沒有駐兵設防,而是把重兵駐在離陰平幾百裏的劍閣。
鄧艾經過仔細勘察,選定了一個山口,他用氈毯把自己包裹起來,冒險從山上滾下去,試探進攻的道路。士兵們看主將這樣勇敢,大受鼓舞,也個個奮勇爭先,攀著樹木和葛藤,蹬著刀砍斧削的陡壁,跟著前進。幾天之後,他們好像一隊從天而降的神兵,突然出現在劍閣的後方江油(今四川江油東)。鄧艾派一部分人留守江油,切斷駐在劍閣的蜀將薑維的退路;自己帶著另一部分人去進攻綿竹,殺了綿竹的守將諸葛瞻,繼續向成都進軍。
住在成都皇宮裏的蜀漢後主劉禪,小名阿鬥,十七歲即位做皇帝,光知道吃喝玩樂,不會管理國家大事。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依靠諸葛亮的扶持,諸葛亮死後,他依靠蔣琬扶持。蔣琬死後,他已經是個四十一歲的中年人了,名義上由他自己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把大權交給了宦官黃皓,變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麵。鄧艾率領魏軍打進來的時候,劉禪已經五十八歲,是個登位已達四十一年之久的老皇帝了,可他還是一點主意也沒有。他聽說魏軍已經打下綿竹,逼近成都,嚇得渾身哆嗦,六神無主,趕快叫大臣們幫他拿主意。光祿大夫譙周建議他向鄧艾投降。他對這個建議不加思考就接受了,命令尚書郎李虎帶著戶口簿和軍隊的花名冊,寫明蜀漢全國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十萬二千將士,四萬官吏,連同白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綿綺彩絹各二十萬匹,全都獻了出去。然後他用繩子把自己縛起來,帶著象征蜀漢政權已經死亡的棺材,親自去向鄧艾投降。這樣,由劉備、諸葛亮,以及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流血流汗,苦心建立並經營了多年的蜀漢政權就滅亡了。
鍾會率領的另一路伐蜀大軍,被蜀國大將薑維擋住,不能前進。劉禪派人告訴薑維,讓他也投降。薑維隻好放棄抵抗,到鍾會帳中投降,可他心裏還想著有一天再恢複蜀漢。正巧,鍾會和鄧艾在這個時候起了矛盾,使局勢變得複雜起來。
鄧艾兵進成都,搶了滅蜀的頭功,心中十分得意。他上書給朝廷說:“現在就可以準備戰船,沿江而下,把吳國一齊滅了。”對劉禪的處理,他也自作主張。司馬昭知道後,派人告訴鄧艾,不得擅自行動。鄧艾聽了,很不高興。
鍾會這個人野心很大,本想獨占滅蜀之功,不想讓鄧艾搶了先,心裏也不痛快。現在聽說鄧艾對司馬昭不滿,就馬上密報司馬昭,誣告鄧艾要謀反,應該盡早除掉。他是想殺了鄧艾,好自己獨占蜀地。薑維見此情形,心中暗喜,他打算利用鍾會反對司馬昭,然後亂中取勝,想辦法恢複蜀漢。
誰知他的一舉一動都被心計多端的司馬昭密切注視著。司馬昭見到鍾會的密報,他一方麵下令,讓鍾會進軍成都,逮捕鄧艾;一方麵又派心腹賈充率軍跟在鍾會後麵。這還不算,他自己也率大軍帶著魏帝曹奐到了長安,準備隨時對付突變。
鍾會得知這一切,大失所望,隻好孤注一擲。抓住鄧艾後,他在薑維支持下,在成都宣布反對司馬昭,要當第二個劉備。可是,擁護司馬昭的人先動起手來,一場混戰,鍾會和薑維都被殺死,鄧艾也被冤殺。司馬昭牢牢地控製了局勢,既滅亡了蜀漢,又防止了又一次分裂,為下一步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滅亡了蜀漢之後。司馬昭被封不久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享受了從祖父、伯父和父親那裏留下的果實,當上了晉王,掌握了魏國大權。
司馬炎急於當皇帝。幾個月以後,他就讓魏帝曹奐讓位,自己登上了寶座。一切禪讓儀式和條件,都仿照當年曹魏代漢的格式。這可是曹丕當年萬萬料想不到的。
司馬炎兵不血刃,接管了曹魏政權,改國號為晉,他就是晉武帝。三國鼎立的局麵變成了南北對峙。下一步,晉武帝就著手準備滅吳國了。
吳國最後一個皇帝孫皓是孫權的孫子。他不但不懂得治國治軍的策略,還專橫殘暴,唯我獨尊。他曾經下令遷都武昌,可武昌物產不多,要從揚州往那裏運糧運物,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後來隻好又遷回了建業。他貪圖享樂,亂殺大臣,弄得君民、君臣關係十分緊張。這樣,吳國被晉朝滅亡就是遲早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