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洛迦諾公約》與大國地位的恢複

  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容克資產階級,挾第二次工業革命所造就的雄厚國力,在極端民族主義和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導引下,為追逐“陽光下的地盤”,建立大德意誌帝國,挑戰英國世界優勢地位,角逐歐洲乃至世界霸權進行的一場豪賭。戰爭的失敗,使德意誌民族從發展的高峰跌入了災難的深淵。

按照《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喪失了戰前領土的13%,人口的10%,耕地麵積的15%,鐵礦藏75%,以及削減生鐵產量能力44%,鋼的38%,煤的26%。總麵積共達300萬平方公裏、人口1300萬的德國殖民地和海外投資,都由戰勝國加以瓜分和沒收。《凡爾賽和約》還嚴格限製了德國的軍備和國防,禁止實行普遍義務兵役製,不準製造坦克和擁有重型大炮,禁止使用潛水艇。德國不能在萊茵河以東50公裏寬的地帶駐軍並舉行軍事演習。《凡爾賽和約》還要強迫德國向戰勝國交付大量的賠款,承擔戰勝國占領軍的全部費用。戰勝國還直接掌握了德國的稅收、海關、鐵路、河流、港灣以及其他公共機關。和約的目的就是讓德國背上戰敗“恥辱”的黑鍋,阻止德國重新成為戰勝國的競爭對手。

戰後最初幾年,英、法等戰勝國和德國圍繞戰後和約安排和履行條約(如裁軍、審訊德皇和其他戰犯)以及懸而未決的賠款問題,爭端迭起,矛盾不斷。1923年的魯爾危機更是將整個歐洲推向了一場全麵危機的邊緣。魯爾危機解決以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雖然有所緩和,但由德國問題以及戰勝國與德國、特別是法、德矛盾再次引發危機的隱患仍然存在。圍繞著德國問題和戰後歐洲安全保障問題,法、英、美等國各有著自己的考慮。

戰後法國的外交政策是以保持《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現狀和維護法國安全為核心。為了防止德國東山再起對自己構成新的威脅,法國在簽訂《凡爾賽和約》時,認為單方麵解除德國武裝和協約國軍隊有限期地占領萊茵蘭,尚不足以保障法國的安全,便要求英、美兩國以條約形式保障法、德邊界現狀,並得到了英、美的保證。但是,由於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凡爾賽和約》,致使該項保證也化為烏有。20年代初,法國與比利時、波蘭結成同盟,並分別與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締結軍事條約,力圖通過加強同“小協約國”的關係,作為遏製德國侵略的屏障。但是,這些中小國家的力量畢竟十分有限。1922年4月,德國與蘇俄簽訂了《拉巴洛條約》,使法國對於德國的恐懼、對安全的擔憂更是日甚一日。魯爾冒險的失敗和《道威斯計劃》的實施增加了法國的孤立和不安全感。法國開始積極尋求在國聯範圍內保障集體安全。1924年10月2日,國聯第五屆大會通過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日內瓦議定書》,規定了旨在保證維護《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疆界,保護法國東歐盟國邊界現狀的仲裁、安全、裁軍三原則。法國對此甚為滿意,第一個在議定書上簽了字。但是,英國保守黨政府認為該議定書將使英國在歐洲大陸承擔廣泛的義務,因此拒絕簽署。該議定書的夭折迫使法國尋求其他途徑保證其安全。

英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和既得利益維護者,但20年代英國麵臨嚴重的政治經濟問題,英國政府將恢複經濟、穩定資本主義秩序、保持大英帝國作為頭等大事。對歐洲大陸,英國不願意承擔廣泛的義務,力圖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歐洲最大的安全。為此,英國反對戰後法國的過於強大和任意製裁德國,擔心一個殘破的德國不僅有利於法國稱霸歐陸,而且會使德、蘇接近。在英國看來,如果德國與蘇聯結盟,就會使東、西方的“騷動”有巨大的增長,一個由德國指揮的、反對現存製度的“叛亂”將會從根本上破壞歐洲的均勢。與此同時,英國深知自身的安全與法國休戚相關,因此也反對德國單方麵破壞萊茵蘭現狀,向法國複仇。鑒於以上種種考慮,英國認為最後的辦法是支持法德和解,在英國的幹預下締結一項包括法、德在內的安全保證公約,解除法國對安全的擔憂,同時把德國拉入西方集團。英國的政策得到了希望歐洲穩定以利於投資的美國的支持。

作為戰敗國,德國戰後外交的基本目標是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重新恢複大國地位。為此,德國必須設法阻止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對德國的任意製裁,爭取協約國從萊茵蘭撤軍,逐步恢複失地,並調整東部邊界。魯爾危機的爆發使德國深深感到,隻有改善與法國的關係,適當滿足法國關於安全保障的要求,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早在1922年底,德國總理古諾就建議德法締結條約,保證30年內互不侵犯,並邀請英、意、比參加。1923年5月和9月,德國又兩次要求法、比軍隊從魯爾撤走,建議所有在萊茵地區有利害關係的國家締結條約,互相保證領土現狀,均遭到法國的拒絕。

《道威斯計劃》實施後,歐洲國際關係發生了有利於德國的變化。1924年10月,親法的奧斯汀·張伯倫出任鮑爾溫和保守黨新政府的外交大臣,英、法關係有所改善。1925年4月,阿裏斯蒂德·白裏安擔任法國外交部長,他積極主張法、德接近和法德和解。作為現實主義政治家的德國外長施特雷澤曼也走上了與西方大國和解與合作的道路。其外交的基本著眼點是:利用英國對與德、蘇接近的擔憂,借助英國的幫助,通過談判,達到國家之間的諒解;努力消除德、法世仇,實現德法和解。

1924年9月29日,德國向協約國提出關於接納德國加入國際聯盟並擔任行政院常任理事、解除戰爭責任、取得殖民地委任統治權和修改《凡爾賽和約》中德國在軍備方麵的不平等狀況的軍事條款等要求。12月12日,德國再次提出這些要求。法國擔心德國經濟軍事力量恢複後,再次麵臨德國的戰爭威脅,極力反對德國的要求,相反提出要擔保德、法邊界安全的問題。英國為削弱法國,除了在殖民地委任統治權問題上有所保留外,同意德國的其他要求。為了消除法國的疑慮,德國在1925年1月20日和2月9日向英、法發出備忘錄,提出萊茵保證公約。草案提出與萊茵地區有利害關係的國家,必須在英國的擔保下嚴格遵守萊茵地區的領土現狀,締約各國必須締結萊茵保證公約和關於和平解決衝突的仲裁條約,並且保證履行有關萊茵地區非軍事化的義務。法國基本上同意德國在備忘錄中提出的保證公約草案,但為了加強它與東歐盟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關係,法國提出了對東部邊界應該予以保證的建議。法國的建議得到了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讚同,但遭到了英國和德國的反對,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明確表示:英國政府“永遠不願也永遠不能以英國的骨頭去為波蘭走廊冒險”,拒絕對德波、德捷邊界提供保證。1925年5月8日和7月3日,美國總統柯立芝兩次宣布對保證德國西部邊界的建議表示支持。在英、美的聯合壓力之下,法國不得不同意在德國備忘錄的基礎上進行談判。

1925年10月5日,德、比、法、英、意、波、捷7國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諾舉行國際會議。經過激烈討論,10月16日與會各國草簽了以後被稱為《洛迦諾公約》的一係列文件。這些文件包括《會議最後議定書》、《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意大利相互保證公約》(《萊茵保證公約》)、《德法仲裁條約》、《德比仲裁條約》、《德波仲裁條約》、《德捷仲裁條約》、《法波協定》、《法捷協定》以及“關於國際聯盟盟約第十六條給德國的照會”等7個條約。其主要內容為:(1)德、法、比3國相互保證,維持德法、德比之間的邊界現狀,遵守《凡爾賽和約》中關於萊茵實行非軍事區的規定,3國保證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它們之間的一切爭端,英國和意大利作為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很顯然,這項公約對德國向西擴張是一種遏製,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它實際上是對於法國的約束,因為法國已經不能像出兵魯爾那樣侵犯德國了。(2)在德法、德比、德波、德捷仲裁條約中,分別規定了締約雙方保證對於今後發生的一切爭端,如果不能通過正常外交方式和平解決時,應提交仲裁法庭和國際常設法院解決。但在德波、德捷條約中未對它們之間的邊界規定任何保證的辦法。(3)在法波、法捷相互保證條約中規定,如果締約一方受到德國侵略,他方應該給予支援與協助。

洛迦諾會議還討論了德國加入國際聯盟的問題。德國要求加入國聯,目的是為了修改《凡爾賽和約》,以便解除德國承擔的戰爭責任,取得殖民地委任統治權和恢複德國在軍備方麵的平等權利。英、法希望德國加入國聯,並無條件地履行國聯盟約第16條所規定的義務,即國聯成員要積極地參加國聯為反對“和平的破壞者”,所采取的“懲罰措施”。其目的是通過國聯將德國拉入西方集團,並通過國聯來約束德國,防止德、蘇接近,進而在今後可能發生的對蘇戰爭中使德國參加對蘇聯的製裁。對於英、法的要求,德國提出了保留意見,德國外長施特雷澤曼聲明,德國由於處在被解除武裝的狀態,無法援助“被侵略”的國家,德國經濟困難,勢單力薄,也無力對“和平的破壞者”實行經濟製裁。德國的目的是要挾西方國家,修改《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德國在軍備方麵不平等狀況的條款,放手讓德國重整理軍備;同時,德國也不願意在反對蘇聯的問題上,用過分的義務將自己束縛起來,以便在國際舞台上取得積極活動的自由,在西方和蘇聯之間相機行事,當然德國也考慮到發展同蘇聯經貿關係的重要性。鑒於德國不妥協的態度,英、法最終不得不作了讓步。在英、法、比、意、波、捷草簽的“關於國際聯盟盟約第16條給德國的集體照會”中,同意每個成員國“應在符合本身軍事情況和照顧本國地理形勢的範圍內,忠誠地和有效地進行合作,以維護盟約和抵抗任何侵略行為。”

在洛迦諾會議前後德國也重視同蘇聯發展關係,以便在東、西方之間保證平衡。1925年10月12日,德、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由一係列條約和專門協定構成的經濟條約。條約超出了一般通商條約的範圍,解決了一係列重大的經濟和法律問題。1926年4月24日,德、蘇兩國在柏林簽署了為期5年的友好中立條約,進一步保證了德國的中立地位。

1925年12月1日,《洛迦諾公約》的各項文件在倫敦正式簽字。《洛迦諾公約》是協約國在政治上正式承認德國作為一個平等國家的前提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對凡爾賽體係所作的一次較大調整。它暫時解決了安全問題,改善了協約國特別是法國和德國的關係,使歐洲國際關係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並為《道威斯計劃》的繼續實行和20年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洛迦諾公約》使德國在未承擔新的義務的情況下實現了大部分外交目標。德國擺脫了戰敗國的地位,爭得了與法國的平等,並為收複萊茵蘭創造了條件;它成功地拒絕對波、捷給予保證,為今後向東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作為《道威斯計劃》在政治上的延續,《洛迦諾公約》成為德國恢複大國地位的第一步。根據洛迦諾會議,德國於1926年9月10日正式加入國際聯盟,並成為國聯行政院常任理事國。德國終於重新躋身於西方大國行列。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