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瑪共和國政府成立後的第一件大事:麵對戰敗的殘酷現實,與戰勝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開了和平會議。這一天既是1701年普魯士王國宣告成立的紀念日,又是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德意誌帝國成立的紀念日。參加和會的有27個國家(如加上英國的自治領,共32個國家)。但隻有美、英、日、法、意是“享有整體利益的交戰國”,可以出席和會的一切會議。戰敗國和蘇俄被排斥在大會之外。最初會議由5大國的政府首腦和外長組成,因而也稱“十人會議”,後來“十人會議”縮小為由英、美、法、意4國首腦組成的“四人會議”,而實際起決定作用的是由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裏孟梭組成的“三巨頭”會議。對德和約問題是和會的中心議題。
在開幕詞中,法國總統普恩加萊無情嘲弄戰敗國“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以“老虎”著稱的法國總理克裏149孟梭不僅要求德國承擔巨額賠償,而且要求肢解德國。克裏孟梭堅決要求從德國版圖上奪占萊茵河左岸地區,並把薩爾盆地並入法國,以萊茵河為界建立一個法國卵翼下的萊茵共和國;還企圖建立一個獨立的巴伐利亞共和國。勞合·喬治為了贏得戰後選舉,曾誇下海口:如果他重新當選,他們將“要絞死德國皇帝”,並“要敲骨吸髓似的把德國壓得再也翻不過腰來”。但是,為保持在歐洲的霸主地位,維持歐洲的均勢,勞合·喬治堅決反對法國的方案。威爾遜把主要精力放在國際聯盟的建立上,為換取英、法對國聯的支持和諒解,美國對於英、法在德國問題上的建議,常常采取妥協和折中的態度。
經過幾個月的激烈爭論和討價還價,主要戰勝國在需要共同對付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下,最後擬定了對德和約的初步條款。4月29日,以德國外交部長布羅克多夫—蘭曹為首的德國代表團被召到巴黎。5月7日,在凡爾賽宮,和會主席克裏孟梭傲慢而充滿敵意地告訴布羅克多夫—蘭曹:“清算的時刻來到了,你們向我們求和,我們樂意給予你們和平。”並強調隻允許德國有兩周時間考慮條約內容,有意見可書麵提出,但不得進行口頭辯論,而且無論如何必須簽署。被激怒的蘭曹利用隨後發言的機會,坐在座位上反唇相譏:“我們願意和你們共同完成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迅速給世界帶來永久的和平……我們看得出有人極端仇恨我們,甚至時至今日還以這種態度對待我們,我們已聽到有人激烈地提出要求,讓戰勝者同我們這些被戰勝者算總賬,把我們當作罪人來懲罰”。“人們要求我們承認,我們是戰爭的惟一罪人,在我看來承認這個事實是一種欺騙”。
協約國“恩賜”給德國的和約的內容在德國傳開後,德國群情激憤,堅決要求政府拒絕簽署。艾伯特總統和謝德曼總理也向群眾發表了反對和約條款的講話。5月12日,謝德曼在演說中詛咒:“誰要是簽署這樣的和約,他的手就會爛掉!”。德國還舉行了“國民哀悼周”表示抗議。
德國政府在認真研究了和約草案各條款後,指出草案在多處違反了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建議,要求德國應被允許加入國際聯盟,取得對殖民地的委任統治權,在阿爾薩斯—洛林舉行公民投票,把全麵裁軍作為解除德國武裝的條件,成立“公開的委員會”調查戰爭責任問題。5月底,德國將這些要求以書麵形式交給了和會。然而,和會將稍作修改的和約文本交給德國,並隨之發出通牒,必須在5天內作出答複,否則,貢比涅的停戰協定即告失效,並以恢複戰爭、繼續封鎖和使用武力占領德國相威脅,要求德國必須在6月23日接受和約條款。在德國政府內部,謝德曼、蘭曹、蘭茲貝格等人主張不接受和約,埃茲貝格和其他政府成員認為接受和約危害較小,並且其條件是可以設法避免的。6月20日,謝德曼、蘭曹辭職,社會民主黨人鮑爾和米勒分別出任總理和外長。麵對協約國的武力威脅,興登堡和格勒納表示,德國不能對協約國的進攻組織有效的抵抗。6月22日,國民議會以237票同意、138票反對,通過了接受和約的決議,並授權政府無條件地簽署和約。
6月28日,米勒代表德國政府在凡爾賽宮鏡廳簽署了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並聲明德國接受和約是被迫的,不承認在道義上德國有遵守和約的責任。7月9日,國民議會批準了和約。1920年1月10日,《凡爾賽和約》正式生效。
《凡爾賽和約》共15部分,包括440個條款和一項議定書。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第一:德國及其主要盟國應承擔戰爭責任。
第二:重劃德國疆界。西部:莫列斯納、歐本和馬爾梅迪劃歸比利時;阿爾薩斯—洛林重歸法國;薩爾煤礦由法國開采,其行政權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期滿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東岸50公裏內德國不得設防。南部:德國承認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德奧永不得合並,並將西裏西亞南部的古爾琴地區劃歸捷克;東部:德國承認波蘭獨立。將上西裏西亞一部分,波茲南和西普魯士與東普魯士的一部分歸還波蘭,上西裏西亞其餘部分及阿連斯坦和馬裏安維德爾通過投票解決。但澤及周圍地區為國際聯盟管轄下的“自由市”,其港口由波蘭海關管理,波蘭有權處理該市對外關係,保護自己的僑居公民,波蘭人可自由進入該市;波蘭有權控製但澤走廊。波羅的海沿岸的麥默爾由國聯直接代管,1923年被立陶宛合並。北部:在德國與丹麥之間的石勒蘇益格北部歸於丹麥,南部歸於德國,通過這樣對德國疆界的劃定,德國在歐陸喪失了13%的領土和10%的人口。
第三:瓜分德國殖民地。德國300萬平方公裏、1300萬人口的全部殖民地,分別由英(包括英國自治領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法、日、比等主要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予以瓜分。
第四:限製德國軍備。規定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僅用於維持國內秩序和邊境巡邏,其中軍官不得超過4000人;解散總參謀部及其類似組織;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廢除普遍義務兵役製;德國應拆除萊茵河以東50公裏內的工事,但南部和東部邊界要塞工程應照現狀予以保存,德軍從所占領的各國撤回,但秘密附件規定在東線的德國占領軍聽候協約國特別部署再行調動。海軍限定為戰鬥艦和輕巡洋艦各6艘,驅逐艦和魚雷艦各12艘,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艇;海軍兵員不得超過1.5萬人,其中軍官不得超過1500人;在德國港口以外的德國軍艦一律交協約國銷毀。德國不得擁有陸海軍航空兵力。萊茵河以西領土由協約國分區實行軍事占領,在德國切實履行和約的情況下,從和約生效之日起分5年、10年、15年後撤出,在此之後,對這一地區永遠實現非軍事化,並由德國負擔占領軍軍事費用;萊茵河以東50公裏寬區域為非軍事區,德國不能在此駐軍並進行軍事演習。協約國設立專門委員會監督上述軍事條款的實行。
第五:賠款與經濟條款。和會未對賠款總額達成一致協議,僅規定由賠償委員會於1921年5月1日前確定153總額;在此之前,德國應償付與200億金馬克價值相等之物,並承擔占領軍的一切費用。經濟條款規定德國關稅不得高於他國,戰勝國對德國輸出入貨物不受限製;德國境內幾條主要河流為國際河流,基爾運河對外國商船和軍艦開放。
《凡爾賽和約》是戰勝國強加給德國人民的不平等條約。列寧指出,“這是一個高利貸者的和約,劊子手的和約,屠夫的和約……這樣的和約是聞所未聞的、掠奪性的和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和約的經濟後果》一書中,將《凡爾賽和約》稱為“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這是一個條件極為苛刻的和平。
《凡爾賽和約》加劇了德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使德國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民族國家一下子淪為備受協約國宰割的羔羊。《凡爾賽和約》中關於戰爭罪責、賠償等條款,使德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和民族感情受到極大的傷害。德國軍國主義者從未承認自己的失敗,一心希望複仇。1919年3月25日,勞合·喬治在《楓丹白露備忘錄》中憂心忡忡地寫道:“你們可以奪走德國的殖民地,將它的軍隊裁減到隻夠建立一支警察部隊的數量,將它的海軍降到五等國家的水平。這一切終歸毫無意義,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麽它將找到對戰勝國進行複仇的手段。”和約墨汁未幹,德國的複仇主義者就喊出了“打倒凡爾賽和約”的口號。在德國“沒有一個人把凡爾賽和約或德國的新邊界當成公正的或不可更改的東西而接受下來”,戰後極端民族主義和複仇主義情緒在德國迅速蔓延。
《凡爾賽和約》加深了德國人民的痛苦,由於和約強迫德國支付巨額戰爭賠償,逼迫德國將大批生產和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斷地運往戰勝國,這就使因戰爭而瀕臨崩潰的德國經濟雪上加霜,德國廣大的中產階級舉步維艱,人民的生活十分貧苦。飽受外國列強和本國資本雙重壓迫的德國人民,對戰勝國、對本國政府的不滿日益滋長,這就為德國極右勢力和極端民族主義者利用人民的民族情感和對政府的不滿情緒,興風作浪,進行反民主製度、反魏瑪共和國提供了口實。20年代,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的興起正是《凡爾賽和約》等病毒在共和國羸弱身軀上誘發的癌瘤。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出生在奧地利的萊茵河畔的布勞瑙小鎮,其父是奧地利海關的一名小職員,在希特勒14歲時去世,1907年他的母親也離開了人世。1908年希特勒來到維也納,過著流浪的生活。1913年,他來到德國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德國軍隊中服役,當上了一名上等兵,並在戰爭中獲得了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戰爭結束後,他回到慕尼黑,對德國的失敗和接受和約痛心疾首,認為這是德意誌民族的奇恥大辱,德國失敗是背後中了賣國賊的暗箭,這些賣國賊就是參加“十一月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猶太人。從此,在他心中種下了對戰勝國複仇、憎惡十一月革命和布爾什維克的種子。1919年8月,希特勒在軍隊中當上了一名“政治教官”,並以其極端民族主義、反猶太主義的煽動性演說贏得了陸軍軍官們的喝彩。9月,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叫“德國工人黨”的右翼政黨,成為該黨委員會的第7名委員,第55名黨員。不久,他用狡猾手腕排擠了這個黨的領導人,獨攬大權。1920年3月,希特勒辭去軍職,專門從事政治活動。
1920年4月1日,希特勒將德國工人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並把1920年2月24日宣布的德國工人黨的“25條綱領”作為納粹黨的正式綱領。
“25條綱領”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泛德意誌綱領。第1條宣稱要“聯合德意誌人成為一個大德意誌帝國”。第2條要求“德意誌民族應與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權利,廢除凡爾賽和約和聖日耳曼和約”。其他一些極端民族主義的條款還有:隻有日耳曼血統的人才能成為德國公民,猶太人不得成為德意誌國民,禁止非德意誌人遷入德國,將1914年8月2日以後遷入德國的一切非德意誌人驅逐出境等。
黨綱中也寫入了一些反對資本主義和主張社會改革的條款。如第8條至14條要求沒收“不勞而獲的收入”、“廢除利息奴隸製”、“完全沒收一切戰時利潤”、“將一切托拉斯收歸國有”、“分配大企業利潤”等。第16條要求:建立並維護一個健全的中產階級,要求立即將大百貨商店收歸國有,廉價租賃給小工商業者。第17條規定:要在農村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地租”,“製止一切土地投機活動”。實際上,希特勒從來沒有打算將這些條款兌現,他隻是迫於戰後德國蓬勃高漲的革命形勢,為欺騙和招徠陷入困境的德國中下層人民,才將這些條款寫入黨綱。希特勒還標榜自己是中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因為這個階級人數最多,受損失和打擊最為嚴重。納粹黨的成員和追隨者也主要是這個中產階級中的小資產階級群眾。所以,當時德國人民稱納粹黨為“小資產階級政黨”。
納粹黨的黨旗由黑、白、紅三色組成。紅色是底心,圓心是白色,圓心中間的卍字為黑色。希特勒解釋說:“紅色象征我們這個運動的社會主義,”“白色象征民族主義,”黑字卍“象征爭取亞利安人勝利的鬥爭的使命。”
1920年12月19日納粹黨在國防軍馮·埃普少將的資助下,收買了《民族觀察家報》,作為納粹黨機關報,阿爾弗雷德·羅森貝格任主編。1921年納粹黨建立了自己的準軍事組織——衝鋒隊。衝鋒隊隊員身著醒目的褐色襯衫,佩卍臂章,又稱為“褐衫隊”,其成員大部分為退伍軍人。衝鋒隊隊員常常在大街上製造流血事件,迫害猶太人,屠殺革命群眾,破壞其他政黨集會。
納粹黨最初主要在巴伐利亞一些偏僻的小村莊或工廠、學校活動,用一支銅管樂隊及鮮豔的旗幟招徠觀眾,進行遊說,從1919年11月到1920年11月,納粹黨共舉行了48次集會,希特勒在大多數集會上都發表了蠱惑人心的演說。納粹黨的影響不斷擴大,1920年納粹黨有黨員3000名,1922年發展到6000人,1923年猛增到30000人。納粹黨的目標是要推翻魏瑪共和國,奪取全國政權。
1923年1月,法、比軍隊占領魯爾,德國陷入了惡性通貨膨脹的泥沼,國內外矛盾空前激化。希特勒認為奪取的時機已經到來,11月8日晚,他趁巴伐利亞邦長官馮·卡爾、駐軍司令洛索夫和警察局長馮·賽塞爾在慕尼黑貝格勃勞凱啤酒館集會之機,率領一批衝鋒隊隊員闖入會場,用武力挾持三巨頭,並宣布“民族革命”已經開始,他本人就是德國政府的首腦。希特勒還利用一戰中曾擔過陸軍參謀長、後退役的魯登道夫做說客,勸說三巨頭與他一起向罪惡的淵藪柏林進軍,“拯救德國人民”。但是,三巨頭設法逃脫了希特勒的監禁,並發表聲明,布置平亂計劃,從而使希特勒認為唾手可得的勝利化為泡影。
啤酒館暴動流產後,希特勒被判刑5年,但1年後即被假釋出獄。在獄中,他口授了《我的奮鬥》一書,在書中,希特勒宣泄了自己對民主、馬克思主義和猶太人的刻骨仇恨,大肆進行戰爭叫囂,宣稱新帝國必將再一次沿著古代條頓人的道路進軍,用德國的犁和德國的劍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獲取每天的麵包。他毫不諱言:“一個在種族被毒化的時代裏致力於培養其最優秀的種族成分的國家,總有一天會成為全人類的君主。”
以希特勒為禍首的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構成了對魏瑪共和國最致命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