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滇緬公路在滇西抗戰中的作用

  摘要:敘述了滇緬公路的籌備、修建情況,保山人民的偉大貢獻及滇緬南洋機工的貢獻,滇緬公路的作用。

關鍵詞:滇西人民修築公路南洋機工滇緬公路作用

滇緬公路起於昆明,終點為緬甸臘戍,全長1146.1公裏。中國境內從昆明至畹町,全長959.4公裏,修建過程分為東西兩段,東段由昆明至下關,1924年動工,至1936年完成,共用時十一年,全長434.8公裏;西段由下關至畹町,全長524.6公裏,比東段長90公裏,於1939年8月31日全線通車,修建過程隻用了九個多月時間。滇緬公路是繼長城、大運河後的巨大工程,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被稱之為“國際運輸主幹道”,“抗戰運輸生命線”、“血線”、“輸血管”等。

一、滇緬公路的籌備情況

滇西地處橫斷山區,總麵積39萬平方公裏,山區麵積占94%。其交通特點是高山峽穀相間,江河奔騰不息,水流湍急,通路崎嶇,之字路甚多,溜索渡江,人背肩扛,山間鈴響走馬幫。1928年,龍雲擔任雲南省省主席,積極主張修公路,將築路、剿匪、禁煙、清丈田畝並列為四大要政。同年成立了雲南省公路總局,將全省公路分為滇西、滇東、滇東北、滇南四條幹道,下令同時修建。至抗戰爆發前,雲南公路建設初見成效,共修公路3300公裏,約1/3初步通車。“七七”事變爆發,全國抗戰開始。1937年8月7日至12日,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國防會議,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赴會。會議期間,龍雲和蔣介石進行了單獨會談,就有關抗戰問題交換了意見。龍雲提出,國際交通早作打算,應著手同時修建滇緬公路和滇緬鐵路,可以直通印度洋。公路由地方負擔,中央補助,鐵路則由中央負責,雲南地方政府協助修築。蔣介石非常讚成,責令鐵道部和交通部與龍雲協商。並下令中央撥款200萬元(一說320萬元),限期1年修築滇緬公路,打通國際通道。

滇緬路由昆明經滇西入緬直抵仰光。在緬甸境內,已經有從仰光經曼德勒至密支那或臘戍的鐵路,兩處皆有公路通到雲南邊境。

滇緬公路東段已通車至下關。西段下關至畹町要在1年時間修好,時間緊,任務重,能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英國駐華使館參讚來滇視察後表示懷疑,美國人說不可能修成,參與工程的中國交通部人員也缺乏信心。問題不僅僅在於時間短和工程艱苦,還在於下關延伸入緬路線走向不能確定。早在1935年有兩種意見:一種主張由保山經騰衝入緬,另一種意見主張由祥雲南下,經臨滄入緬。1937年10月下旬,交通部次長王艽生專程到昆,與省政府及省公路總局會商路線走向大計,11月2日,確定了一個折中方案:出下關,經漾濞、永平、保山、龍陵、潞西、瑞麗入緬。不久,英國政府表明意見:以木姐作為滇緬公路入緬銜接點,後來實際施工改在距木姐18公裏的畹町。

二、滇西人民為修築滇緬公路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7年12月底,滇緬公路全麵動工興建。昆明至下關的東段已可以通車,隻設安寧、祿豐兩個工程處進行改善工程,下關至畹町的西段為全部新修,工程艱巨,需翻越三山三江(雲嶺、怒山、高黎貢山,漾濞江、瀾滄江、怒江)。省政府在保山設立總工程處,由省公路總局技監段緯主持工作,下設6個工程分處,負責管理和施工,省公路總局代理督辦祿國藩、會辦楊文清時常赴滇西指導。瀾滄江上的功果橋、怒江上的惠通橋由國民政府派公路處趙履祺科長、徐以枋、郭增望等工程師來協助設計和修建。

工程在西段全線展開,每天出動民工14萬人,下轄鳳儀、大理、蒙化(巍山)、漾濞、順寧、昌寧、永平、雲龍、保山、龍陵、騰衝、鎮康、潞西、梁河、隴川、蓮山、瑞麗17個縣(設治局),其中有漢、彝、白、傣等11個民族,出工人數最高時每天達20萬人。為了保證修路定期完工,省政府給有關各縣長送去了雞毛信和手銬。雞毛信意為十萬火急,手銬意為完不成任務者自戴手銬到昆明聽候處分。

滇西人民靠巨大的愛國熱情投入築路工作。民工沒有工資、沒有勞保及醫療條件,還須自帶糧食、衣帽、鋤頭等工具,無住房,民工們在山上砍樹拔草搭建窩棚;無糧米,向親戚借貸。糧食接濟不上,隻好摘果子及采野菜充饑,甚至有的乞食。施工沿線瘧疾流行,惡性發作幾小時即可奪命。然而民工們不畏艱險,日夜趕工,不斷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路塌方了,再修,一次又一次與雨季洪水進行搏鬥,用生命和愛國熱情鋪築公路。由於工程艱巨,施工條件差,死於爆破、墜岩、墜江、土石塌方和瘧疾的民工達3000多人。

1938年8月31日,起自昆明,終至緬甸臘戍,全長1146.1公裏的滇緬公路(中國境內長959.4公裏)全線通車了。尤其是西段公路,從開工至通車,隻用了9個月時間,比規定期限提前了三個月。據不完全統計,9個月中,共完成土方1987萬立方,石方191萬立方,石涵1400餘道,木涵300餘道,大中型橋梁7座,小型橋梁236座,其中惠通橋、功果橋、昌淦橋橫跨怒江、瀾滄江,是滇緬公路上最大最艱巨的橋梁工程,也是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設計的最早的公路鋼索吊橋。短短9個月,使滇西天險變通途,這是公路建築史上的奇跡!英國派人來考察後在《泰晤士報》稱:“隻有中國才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做到。”1939年3月,美國駐華大使詹森奉總統羅斯福之命視察滇緬公路回國發表談話:“這條公路選線適當,工程艱巨浩大,沒有機械施工而全憑人力修成,實屬不易,可同巴拿馬運河的工程媲美。”他強調:“此次中國政府能於短期完成此艱巨工程,此種果敢毅力與精神,實令人欽佩,且修築滇緬路,物質條件異常缺乏。第一缺乏機器,第二純係人力開辟,全賴沿途人民的艱苦耐勞精神,這種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能及的。”

三、滇緬公路是抗日戰爭中國連接國外,取得抗戰戰略物資的國際運輸大動脈,是抗戰輸血管與運輸生命線

滇緬公路一通車便擔負重任,成了中國抗戰時運輸生命線、抗戰輸血管與國際運輸大動脈,它打破了日寇對我國沿海的封鎖,對中國接受盟國援華物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38年12月初,蘇聯援華的6000噸軍火由滇緬公路運至昆明,這是首批援華物資。此後,滇緬公路全線車輪滾滾,數千輛汽車長龍蜿蜒,晝夜奔跑,絡繹不絕。據統計,1939年2月至12月11個月共輸入物資2.978萬噸,平均月運輸量2544噸。1940年的9個月(英國封鎖滇緬公路3個月,日軍占領越南滇越鐵路中斷)的運輸量為6.1394萬噸,1941年達13.2193萬噸,三年總計22萬多噸,1942年是搶運高峰。整個抗戰期間,滇緬公路共輸入戰略物資44萬餘噸(主要是汽油、槍彈、輪胎、汽車、醫療器械),中國的土特產品(桐油、核桃油、豬鬃等)也由此出口外銷。此外,滇緬公路還擔任了中國遠征軍10萬人入緬作戰的軍運任務。

四、炸不斷的滇緬路

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輸入,有力支援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日寇深感滇緬公路之重要,下決心要切斷中國抗戰這一命脈,卡斷一切外援。1940年,日本與英國達成《克萊琪—有田協定》,7-10月封鎖滇緬公路三個月,給中國抗戰帶來了巨大困難。在國際輿論譴責下,英國被迫於1940年10月重新開放滇緬路。但日軍卻動用100架飛機,自滇緬路重新開放之日至1941年2月17日,組成了“滇緬路封鎖委員會”,在4個月時間內對滇緬公路重要橋梁進行了大規模轟炸。據《續雲南通誌長篇》記載,敵機共轟炸功果橋、昌淦橋14次,轟炸惠通橋6次,出動飛機340餘架次,三橋多次被炸損。但機智勇敢的中國橋工們並未被困難嚇倒,他們總是隨炸隨修,保證滇緬路暢通。有幾次橋被炸斷,鋼索墜入江中,日本廣播滇緬路運輸已斷,3個月內無通車希望。中國橋工們一邊搶修大橋,一邊把一百多個空汽車油桶連接起來,上麵鋪木板作為渡船往返渡車,使車輛仍得以通行。日機20次轟炸,滇緬公路中斷運輸時間隻有13天零10小時15分鍾。英勇的橋工們以不怕犧牲的精神,頑強的毅力,有力地保障了滇緬路的暢通。當時有人稱讚為“炸不斷的滇緬公路”。

隨著滇西大反攻的勝利,滇緬公路重新暢通,大量援華物資再度輸入,對中國抗戰起了輸血、打氣的作用。滇緬公路被冠以“血線”、“生命線”、“運輸大動脈”是當之無愧的。

五、南洋華僑機工對滇西抗戰的貢獻

八年抗戰中,僑居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以各種方式支援祖國,也有許多人回國投身抗日隊伍。如緬甸僑領梁金山捐巨款修建惠通橋,為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華僑有組織、有計劃、規模最大的愛國行動還要數戰鬥在滇緬運輸線上的南僑機工。

滇緬公路通車後,需要成千上萬的駕駛員及修理人員。自“七七”事變後,愛國僑領在新加坡組織“南僑總會”,領導南洋華僑支援祖國抗戰,號召華僑青年、學生、工人組成“南洋機工回國抗日服務團”奔赴祖國,很快有3200餘人報名,分九批於1939年到達昆明,招募條件為:(1)年齡在20歲至40歲之間;(2)要有卡車駕駛證或修理機器證明;(3)家庭同意。事實上,有的青年虛報年齡,有的瞞著父母秘密參加,有的中輟學業,有的別離妻子而走上了報效祖國之路。這些機工中,大的隻有二十多歲,最小的隻有十七、八歲,甚至有四位女青年女扮男裝,還有的向父母寫了告別書,滿懷一腔熱血踏上了回國抗日的征途。

機工們主要分在“西南運輸處”服務,抵昆明,經短期軍訓後,被編入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大隊,並組建了“華僑先鋒運輸隊”第一、二大隊。機修人員分配至昆明、貴陽、重慶等地汽車大修廠。1939年,在滇緬公路從事運輸的共有17個大隊3000輛汽車,而華僑機工組建的運輸大隊駕駛的汽車占了1/3,有1100餘輛。僑工們懷著愛國之心,與國內機工一道,奔馳在滇緬公路上,曆盡艱難和凶險。運輸線全長1146公裏,要翻山越嶺,來回一趟半月有餘,有1/3的路段是貼著懸崖,路寬不足7米,狹窄地方僅能容1輛車通過,稍有不慎,便車毀人亡。由於當時公路並未鋪設柏油,雨季行車,道路泥濘,坑坑窪窪,沿途氣候潮濕,蚊蟲猖獗,瘴癘流行,並且經常有日本飛機轟炸襲擊,因而給行車帶來很大威脅。1940年秋,愛國僑領陳嘉庚、莊明理帶著八百萬華僑的愛國之心、殷盼之情到保山和滇緬公路沿線慰問南僑機工,勉勵他們為祖國貢獻全部力量,並說“能參加抗戰報效祖國,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也要善始善終,堅持到抗戰勝利”。

華僑機工不負海外親人的期望,他們出生入死,戰鬥在千裏運輸線上,與瘴癘疾病搏鬥,與狂轟濫炸的敵機周旋,在險峻崎嶇的通道上艱難行進。他們以支援祖國抗戰而自豪,樂觀地把自己擔負的運輸任務稱為“闖三關”,即瘧疾關、路險關、雨季關。在僑工隊伍中流行一首《運輸救國歌》,其中有段歌詞道:“運輸能救國,安全第一條。聽啊,哪怕到處飛機大炮,寧願死,不屈撓,不怕路遙,收複失地,趕走強盜。”這些豪言壯語充分表達了僑工的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操。南僑機工不畏艱險,從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共運送了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搶運了40萬噸以上軍火,搶修了上千輛軍、民用車。他們作出的重大貢獻有目共睹,而他們也付出了巨大犧牲。據統計,他們中因翻車殉難、遭敵機轟炸掃射而犧牲,患瘧疾死亡的,達千人以上,占南僑機工的1/3.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5月5日惠通橋被炸後,尚有幾百輛汽車在橋西岸未過橋,不少僑工身陷絕境,有的司機為不使貨物資敵,把汽車翻入山穀而壯烈犧牲。華僑機工的“赤子功勳”永遠銘刻在祖國人民心中。1987年7月7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集會紀念南僑機工抗戰業績,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園修建了“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讓後代永遠記住南僑機工們所作的貢獻。

綜上所述,滇西抗戰期間滇緬公路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也是與雲南在全國所處的交通及戰略地位聯係在一起。因而可以把滇緬公路所起的作用歸結為三點:

第一,抗戰初期,滇緬公路是雲南對外交通的重要樞紐和門戶。滇越鐵路被切斷後,滇緬公路一度成為我國唯一的出海通道、國際運輸大動脈、抗戰“血線”和中國戰時交通生命線。

第二,日寇侵占緬甸、印度以及進犯滇西前後,雲南戰略地位發生了幾次重大變化,先處於抗戰後方,繼之成為戰爭前哨,進而滇西成為陸軍戰場。因為滇緬公路的重要性,滇緬公路沿線主要城市、重要橋梁和交通要道成了日本襲擊的目標。後期中國遠征軍舉行滇西大反攻戰役之時,滇緬公路沿線重鎮特別是保山等地又成了後援基地。包括滇緬公路在內的雲南運輸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保密公路(保山至密支那)、“駝峰航線”、保山飛機場、中印輸油管道等成為中美英同盟國軍隊“中緬印戰區”軍事運輸網絡中的重要環節。

第三,滇西抗戰實質上是一條路的戰爭。這條路上發生了抗日戰爭中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滇西人民為取得外援戰爭物資,爭取抗戰取得最後勝利而修路築路,日軍為封鎖滇緬公路不斷出動飛機而狂轟濫炸。中國軍隊為了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組建了10萬人的中國遠征軍經過這條路走出國門入緬配合盟軍對日作戰。遠征軍作戰失利後日軍乘我方空虛侵入滇西,企圖利用滇西人民修好的滇緬公路。日軍易裝混入難民之中,準備直抵昆明,威脅重慶。在曆史的一瞬間我方炸斷了惠通橋,破壞了滇緬公路重要地段,使日寇的陰謀未能得逞。人們可以修路,也可以毀路,滇緬公路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修了這條路,取得了外援戰略的物資,支持了全國抗戰,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戰略儲備;我們修了這條路,運輸10萬軍隊入緬作戰,並在滇緬公路延長線上修建了中印公路,保證了滇緬戰場的偉大勝利;我們修了這條路,保證了滇西反攻戰役的勝利,把日寇趕出國門,使滇緬公路重新得以暢通,保證了全國抗戰的最後勝利。但路不是萬能的,猶如武器不是萬能的一樣,取得抗戰勝利的關鍵是人而不是路,因為路是為人服務的,發揮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路就成了活路。在滇西抗戰的中日雙方較量中,滇緬公路成了日寇的死路,一條不歸之路,埋葬之路。同樣,滇緬公路成了中國人民的勝利之路。滇緬公路所昭示的哲理,是日本軍國主義者永遠不可能明白的。滇緬公路的偉大功績,不僅在當時舉世矚目,而且在以後仍將為當年參加過抗日戰爭的中外人士和史學界專家學者,乃至以曆史題材進行文學藝術創作的人們所關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