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簡論中國遠征軍開辟滇緬戰場的曆史地位

  摘要: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為保衛滇緬公路,協同英美盟軍對日作戰,開辟了滇緬戰場。中國軍隊英勇作戰,付出了巨大代價和犧牲,牽製了日軍有生力量,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英美盟軍的壓力,粉碎了日軍和納粹德國會師中東的企圖,揭開了中國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關鍵詞:中國遠征軍滇緬戰場地位曆史作用

1942至1945年,中國遠征軍為了支援緬甸抗日戰爭,保衛和暢通滇緬公路。協同英美盟軍對日作戰,開辟了緬甸、滇西戰場,簡稱滇緬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第十五軍團司令官飯田祥二郎率領兩個師團經泰國麥索侵入緬甸。攻陷仰光後又增調兩個師團約95000人,飛機250架,分三路北上,企圖奪取整個緬甸。1942年2月,中國政府為了保衛西南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應駐緬英軍要求,以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共10萬人組成中國遠征軍,在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和遠征軍第一司令長官羅卓英指揮下,開赴緬甸支援英軍作戰。3月18日,中國遠征軍在緬甸仰光至曼德勒鐵路線上的普尤與日軍遭遇。後來經過東固、莫契防禦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並在仁安羌戰鬥中救出被日軍圍困的英軍7000餘人,遲滯了日軍行動,但沒能從根本上阻止日軍的進攻。5月初,日軍一部進犯雲南怒江西岸,遠征軍被迫突圍,大部轉戰退至怒江東岸,另一部西撤至印度,經整訓後擴編為駐印軍,史迪威、鄭洞國任正副總指揮。1943年3月,駐印軍成立新編第一軍,為保障作戰物資供應,新一軍一部到列多開辟經緬北至雲南的中印公路和鋪設輸油管。4月,在雲南重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轄第十一、二十兩個集團軍。10月,為協同英美盟軍作戰,新一軍由欣壩延發起攻勢,並於次年攻克孟緩等地,並繼續向孟拱和密支那進攻。1944年5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指揮所部強渡怒江,分別向騰衝、龍陵和芒市進攻,經過鬆山、龍陵、騰衝等著名戰役,給日軍以殲滅性打擊。10月,駐印軍增編之第六軍,由緬甸的加邁經和平向瑞古、東瓦進攻,新八軍由密支那向八莫、新維、西保進攻。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在距中國畹町27公裏處的緬甸芒友會師,從而打通了中印公路。新一軍一部繼續南進,3月30日與英軍會師叫脈。至此,全殲緬北、滇西日軍,戰鬥以中美英盟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一、滇緬戰場是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緬甸、雲南之所以成為中日角逐的場所,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它是東亞通向東南亞和南亞的咽喉和要衝。日軍侵略緬甸、雲南,動機有三:一是切斷當時外界與中國聯係的唯一陸路交通線滇緬公路,斷絕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軍事物資援助,並從南部合圍中國,迫使蔣介石政府投降;二是直接威脅英國最大的殖民地印度;三是將緬甸作為日本西部方麵防衛的第一線和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側翼根據地,以利於今後對美長期作戰,達到最終實現德日意法西斯會師中東,稱霸世界的目的。英國在緬甸作戰,目的在保印度,想借中國軍隊抵抗和牽製日軍,把緬甸作為拱衛英國最大殖民地印度的屏障。美國要求中國軍隊入緬作戰,是想借中國軍隊的人力和地理位置牽製日軍,配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戰略,騰出更多兵力赴歐洲戰場,實現先歐後亞戰略。馬歇爾曾說:“吾人重視打通滇緬路,並非為提高中國士氣打擊日本海上運輸力著想,吾人目的在配合歐亞非各地作戰……若收複緬甸之案不予實施,則美國或將有被迫退出歐洲之日。”“是故供給武器,利用中緬地形,使其共同作戰,乃吾美最高之戰略。”中國政府派遠征軍入緬,目的在保住極為重要的滇緬公路,取得美國軍事援華物資,穩固昆明、重慶大後方,配合盟軍作戰,支持國內抗戰。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中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和日軍都不惜在緬甸投入重兵進行角逐,雙方都派出了精銳部隊。如日軍第五十六師團是以造船工人為主組建的部隊,擁有坦克、裝甲車、炮隊、汽車和摩托車,並配有飛機空中掩護和轟炸,行軍神速,火力強,擅長山地叢林戰。中國的第五軍是蔣介石的王牌軍,第二零零師是當時中國唯一的摩托化師,擁有戰車、坦克、大炮、騎兵、工兵等,戰鬥力也很強。1942年中國遠征軍作戰的第一階段,在緬甸傷亡慘重,犧牲、負傷者約6萬人。以第五軍為例,該軍出國時42000人,戰鬥減員7300人,撤退減員17000人,撤回至雲南隻剩下20000人。1944至1945年是中國遠征軍作戰的第二階段,在緬甸、滇西大反攻中,中國軍隊“死傷人數即達4萬餘人”。在整個中緬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合計傷亡人數達10萬餘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然,日軍也受到了沉重打擊。根據日本厚生省救援會1952年調查,日本在緬甸投入兵力303501人,戰死185149人,最後回國118352人。僅1944年4月29日至1945年2月20日,在與遠征軍作戰期間,日軍被中國軍隊打死8390人,打傷4810人,病死5000人。總之,在中緬戰場的決戰階段,日軍和以中國為主的中英美盟軍,雙方各自使用了30萬人以上的龐大兵力和現代戰爭裝備,這在世界軍事史上是罕見的。這不僅僅是軍事的較量,更是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是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滇緬戰場粉碎了日軍與納粹會師中東的企圖

中國遠征軍入緬第一階段,由於英軍阻撓,入緬時機過晚而倉促應戰,加上地形生疏,情報不靈,指揮係統混亂,使遠征軍“無法發揮全力,自始至終均呈被動態勢”,損失慘重。蔣介石鑒於這一教訓,采取了幾點措施:在印度藍姆伽設高級訓練班,用飛機越過“駝峰航線”接送接受訓練的高級幹部,又在雲南楚雄設訓練基地,在大理辦幹訓團,主要培訓營級以下軍事幹部和文職人員,提高軍隊素質,伺機反攻;在中國挑選體格強壯的士兵送往印度擴充中國駐印軍,並接受嚴格的美國式軍事訓練;利用美國航空隊加強空中力量,當時,美國有兩個航空隊駐紮中國,一是二十航空隊,可用遠程B-29轟炸機廣泛出擊,直抵日本本土,對日軍造成很大威脅。再是陳納德將軍率領的第十四航空誌願大隊,在中緬戰場頻頻出擊,轟炸日軍陣地和據點,並在緬甸、滇西逐漸掌握了製空權。另外,蔣介石還要求美國替他在雲南裝備了12個軍、共30個師的兵力。每個軍直轄12門10.5厘米的榴彈炮,每個師直轄12門7.5厘米的山炮,每師3個團,每團有4門戰車防禦炮,每團3營,每營有2門迫擊炮,2具火箭筒,6挺輕重機槍,每營3連,每連有9挺機槍,18支手提機關槍,2門炮,還有4門火焰噴射器,以及輜重、工兵、通信設施等,汽車另配,一個汽車兵團就有汽車400輛,火力裝備超過了日軍。因此,在中緬戰場的第二階段,中國遠征軍不但士氣高昂,而且武器精良,以新的姿態出現,給日軍沉重的打擊。中國遠征軍與日軍第二、第二十八、第四十九、第五十三、第五十六師團、第三十四獨立旅團和其他特種兵作戰,進軍2400多公裏,先後收複緬甸大小城鎮50多處,殲滅日寇十八、五十六兩個師團的大部,擊潰了其餘幾個師團的一部。繳獲步槍7938支、輕重機槍643挺、火炮168門、汽車552輛、火車頭及車廂453節、坦克67輛、飛機5架,解放了大片淪陷地區,使日軍在中緬戰場陷於泥坑不能自拔,無力開辟印度戰場。總之,中緬戰場是一個“艱苦的不可想象的戰鬥場麵,血汗加無比的忍耐力創造出來的奇跡”。中緬戰場的勝利從側翼牽製了太平洋地區,可鞏固印度,完全打破了軸心國會師中東的企圖。

美國認為,“收回全緬之戰,非關亞洲一隅,實係歐洲與太平洋全局”。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中緬戰區和中國抗戰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如果中國屈服,會有多少日本軍隊脫出身來,那些軍隊會幹些什麽呢?會占領澳大利亞,占領印度……然後長驅直入,直搗中東……那將是日本和納粹的大規模的鉗形攻勢,在近東某處會合,完全切斷俄國同外界的聯係,瓜分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線,難道不會這樣嗎?”可見,中緬戰場的作用是巨大的。

三、緬甸、滇西戰場揭開了中國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

中緬戰場勝敗影響很大,雖“不足以決定全部軍心之振頹,且足以影響全國人民之心理”。蔣介石的這句話不無幾分道理,遠征軍是蔣介石的精銳部隊,勝敗如何直接影響著蔣介石的統治地位。中國軍隊在緬甸及滇西英勇作戰,扼製住日軍從緬甸進攻中國大西南的勢頭,使蔣介石政權能在重慶立足八年之久,從而對於維持國內抗戰局麵起了拱衛和屏障作用。中緬抗戰的勝利,打通了中印公路,恢複了滇緬公路和滇緬交通,使美國援華物資得以運進中國,這就避免了國民黨政權的崩潰,真正起到了打氣的作用,使中國抗戰情形得以緩解,從物質上和精神上支持了國內戰場的最後反攻。據統計,1943至1944年兩年間,以美國為首的盟國援華物資通過“駝峰航線”運進中國的隻有25萬噸,中緬戰役結束後,從中印公路進入中國境內的車輛,每天有80至100輛,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前7個月,運進中國的軍用物資達50萬噸。空中運輸也大為改觀,盟軍占領密支那機場後,中國的空運量約為占領前的10倍。特別是滇西反攻戰的勝利,對全國鼓舞很大,揭開了中國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極大地振奮了民心。

中國共產黨對滇緬戰場十分關注,《新華日報》多次發表社論,對滇緬戰局進行報道和戰略指導。滇西反攻戰役打響後,《新華日報》發表短評指出:“滇西我軍在這個時期、這個地區發動攻勢,是很有意義的。它配合了中原戰爭,表現了我軍力量上的儲備,表現了我軍在敵寇攻勢壓力下不是沒有抗擊力量的餘裕。”滇西反攻“是對敵人心理上的一個猛擊”。當然,中國軍隊的英勇作戰,也得到國際友好人士的稱讚,美國吳德上校稱讚中國軍隊說:“中國軍隊耐受困難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史迪威將軍也公正地評價道:“隻要裝備齊全,訓練有素,指揮得當,中國軍隊比得上世界上任何國家的軍隊。”

四、中國軍民在滇西戰場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是中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的100年裏,中國備受列強欺辱,派遠征軍出國協同盟軍對日作戰,這是第一次,在滇緬地區複雜的山地叢林地區和熱帶亞熱帶立體氣候下作戰,要克服的種種困難更是難以想象。中國遠征軍沒有被困難所嚇倒,而是前赴後繼,英勇作戰,表現出一種舍生忘死、無私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撤退至野人山,遠征軍損失6萬精銳。東固保衛戰、仁安羌解圍、胡康河穀爭奪戰、鬆山大戰、騰衝攻堅戰、密支那空襲戰、八莫會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氣勢和軍威,令盟軍讚歎。戰爭造就英雄,二零零師師長戴安瀾在東固保衛戰中抗擊幾倍於己的日軍十多天,拚死掩護主力突圍,在緬甸為國捐軀,後被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英雄勳章,周恩來稱之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率部在仁安羌解救被日軍圍困的七千名英軍官兵和記者,此事轟動了英倫三島,英軍脫險被稱之為“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跡”,孫立人被艾森豪威爾稱為“東方的蒙哥馬利”,孫立人等人被授予英國皇家勳章。

戰爭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人民群眾以極大熱情支援抗戰。滇西人民風餐露宿修築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和鋪設中印石油管道,許多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保山人民遭受“五四”被炸後瘟疫霍亂肆虐的可怕災難,但仍給遠征軍16萬大軍供給大部分軍糧。愛國華僑梁金山捐贈幾萬兩白銀修建滇緬公路之咽喉——惠通橋。華僑領袖陳嘉庚在南洋招聘了3200名汽車司機和修車工人組成“機工團”分九批回國抗日,擔負滇緬公路戰略物資運輸任務,1000多人獻出寶貴生命。論抗戰功勞可以說是軍民參半。

總之,中國遠征軍在滇緬戰場的重大勝利,有力地配合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不僅構成了中國抗日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揭開了中國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使滇西地區成為全國最早收複失地的地區之一,而且構成了亞太戰場和整個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一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正是中國人民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使中國成為世界公認的與蘇美英並肩的反法西斯大國,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奠定了基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