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試論滇西抗戰

  摘要:抗日戰爭爆發後,滇西軍民為抗擊日軍侵略,收複怒江以西失地,保障滇緬公路及輸油管道暢通,配合盟軍反攻緬甸,進行了近三年英勇頑強的鬥爭,以最先收複國土而載入史冊,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戰,在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勝利的篇章。

關鍵詞:滇西抗戰勝利原因曆史地位重大意義

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我國滇西軍民為抗擊日寇侵略,收複怒江以西失地,打通滇緬公路,配合盟軍反攻緬甸,進行了長達兩年零八個月的英勇鬥爭,以最先收複國土而載入史冊,為國民黨統治區的抗戰樹立了一麵勝利的旗幟,在我國正麵戰場的抗日戰爭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由於曆史原因,過去史學界對於滇西抗戰研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本文認為,滇西抗戰在中國抗戰史上有一席之地,應該給予恰當的評價。

一、滇西抗戰簡述

1937年底,日軍攻陷南京,國民黨政府被迫遷都重慶,雲貴川三省成了抗戰的重要基地。由於日軍封鎖中國沿海,導致盟國援華戰略物資大量需從滇緬公路運進來,由此雲南在抗戰中的地位日趨重要。1940年7月18日至10月18日,日本逼迫英國政府簽訂協議,封鎖滇緬公路三個月,大批物資堆集在緬甸仰光和印度加爾各答,無法運進中國,給中國的抗戰進一步增加了困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英兩國在重慶簽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議》。根據協議,為保障滇緬公路暢通,配合緬甸戰場,中國政府組建了中國遠征軍,以羅卓英為司令,杜聿明為副司令,統帥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三個軍10萬人準備入緬作戰。緬甸是英國的重要殖民地,英國人顧忌中國軍隊入緬會威脅他們對緬甸的殖民統治,一再拖延中國軍隊入緬時間,直到日軍大舉進攻緬甸,仰光告急時,英軍驚惶失措,才急電中國遠征軍入緬增援。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2月底入緬,積極布防,準備與日軍會戰曼德勒,並在苗梅、同古、仁安羌等地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給日軍有力的打擊,但由於良機喪失,英軍潰退,人地生疏,水土不服,情報不靈,指揮機構混亂等原因,使中國軍隊“無法發揮全力,自始至終戰況均呈被動之態勢”。接著日軍避開了曼德勒中國遠征軍主力,一部於4月29日襲占了緬北重鎮臘戍,切斷了遠征軍後路,另一部攻陷八莫、密支那後組織快速部隊向中國境內長驅直入,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遠征軍一部在鄭洞國將軍率領下經過野人山,越過茫茫亞熱帶森林撤退至印度,組建中國駐印軍;大部繞道中緬邊境退回雲南,遠征軍由10萬人減至4萬人,損失慘重,而且使我國唯一的陸上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被切斷,造成了日軍入侵雲南之勢。

1942年5月3日,日軍第五十六師團占領中國邊境重鎮畹町,5月4日又占領芒市(今潞西)、龍陵,然後換裝混入難民之中沿滇緬公路向怒江惠通橋逼進。當時,據美國空軍偵察報告,滇緬公路中國軍隊零零散散,毫無抵抗力,照此速度,再過十幾天日軍就可以進逼昆明了。日軍入侵滇西的消息震動了省城昆明,於是國民黨軍委會決定放棄怒江退往楚雄防守,並下令破壞了祥雲至孟定的公路。祥雲至金沙江以南公路及惠通橋以東公路均已破壞50公裏,如果放棄怒江天然屏障,形勢對中國守軍將十分不利。此時,幸有雲貴監察使國民黨元老李根源力爭堅守怒江,他一方麵給軍委會委員長蔣介石和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打電話,請求派援軍在怒江設防,同時派人聯絡滇西各地土司牽製日軍,盡守土職責,同時另一方麵不顧七十高齡從楚雄抱病西上禦敵,發表了《告滇西父老書》,號召滇西人民起來守土抗戰,並表示了自己抗戰的決心,“但苟有利於國家民族,有利於抗戰者,雖毀家紓難,亦在所不辭”。隨後蔣介石命宋希濂將軍緊急動員,從昆明乘汽車向怒江疾進。5月5日中午12點15分左右,當混入難民中的日軍即將抵達惠通橋時,因一輛私車在橋上出故障堵塞交通,中國守軍前往幹涉,因發生爭吵,中國守軍隻好將司機擊斃,日軍以為被中國守軍發現,在江邊開槍並準備強行通過惠通橋,中國守軍遵照工兵總指揮馬崇六的命令炸橋,隻聽一聲巨響大橋沉入江底,日軍被擋在水流湍急的怒江天塹以西。5月10日,日軍占領滇西重鎮騰衝,怒江以西三萬多平方公裏的國土淪陷敵手。

此時日軍為配合滇緬公路的軍事進攻,先後於1942年5月4日、5月5日出動了一百零八架次飛機分四批對保山城進行了狂轟濫炸,史稱“五四被炸”。5月4日是保山趕集日,又適逢廟會,街上熱鬧非凡,這次“被炸死炸傷1萬多人,房屋被摧毀殆盡”,城內血流成河。此後保山瘟疫霍亂一度流行蔓延,死傷群眾達幾萬人,日本軍國主義在保山犯下了滔天罪行。

惠通橋炸毀後,日軍不甘心失敗,在炮火掩護下有四五百名日軍乘橡皮艇強渡怒江,我守橋工兵和中央憲兵數十人奮起還擊,激戰八小時,我方傷亡殆盡,在千鈞一發之際,從昆明西上的中國援軍第三十六師一零六團趕到立即投入戰鬥,團長熊正詩率部與日軍在江邊展開了白刃戰,怒江沿岸居民也帶著鋤頭刀具趕來助戰,“喊殺之聲,震動山穀”。緊接著一零七團、一零八團也趕來增援,在師長李誌鵬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的親臨指揮下,苦戰三晝夜,終於將過江之敵全殲,扭轉了戰局,奠定了敵我隔江對峙的局麵。我軍乘勢展開反攻,後因偵察到敵人大批援軍趕到,才主動撤回怒江以東,放棄反攻計劃,並派出預備第二師和第六師各一部深入騰衝、龍陵、潞西、盈江各地,在群眾配合下開展遊擊戰爭,打擊敵人後方。自此以後,日軍第五十六師團沿怒江以西建立了臘戍、龍陵、騰衝、臘猛、滾弄、大埡口六個大據點。中國軍隊第七十一軍沿怒江東岸在北起栗柴壩、南連三江口的戰線正麵設防,敵我隔江對峙達兩年之久。

滇西戰局穩定以後,國民黨調集大批軍隊駐紮滇西,接受美國裝備,加緊訓練,伺機反攻。為提高軍隊素質,加強戰鬥力,國民黨政府在雲南楚雄、大理設立了幹訓團,招募有一定文化的部分流亡學生和士兵,進行培訓,並輪訓了營級以下各級幹部。在印度的藍姆伽設立軍事學院,用飛機接送,越過“駝峰航線”,輪訓團師軍級幹部。到了1943年,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全殲德軍30萬人,美軍在太平洋也展開了對日攻勢。為配合太平洋戰場,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在印度經過一年美國式整訓後發起了緬北戰役,經過胡康河穀戰役和孟關戰役後,於1944年4月逼進密支那。為策應緬甸戰役,打通中緬、中印公路,收複怒江以西失地,中國遠征軍決定於1944年5月發起滇西反攻戰役。參戰部隊有十一、二十兩個集團軍,共16萬人,任命衛立煌為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駐紮保山板橋馬旺屯,以霍揆彰的二十集團軍為攻擊軍,率五十三軍、五十四軍、預備第二師向騰衝推進,以宋希濂的十一集團軍為右翼,支援攻擊軍。完成任務後按軍委會命令率第六、第八、第七十一軍向龍陵推進。5月11日拂曉,衛立煌將軍下達了強渡怒江,攻擊敵軍的命令,怒江東岸叢林裏隱蔽著的我軍強大炮群昂首咆哮,萬彈齊發落入敵軍陣地,江邊我軍在炮火掩護下乘勢過江,戰鬥場麵極為壯觀:

怒江在咆哮!狂濤在奔騰!飛射彈雨不分,狂炸煙霧籠罩;高山怒水響雲霄,浪頭尖上人在跳。渡人海橫斷了流,刺刀排浪湧上陡岸。不怕暴風雨,不怕槍炮彈,挑破鐵絲網,衝垮陣地線。滇西反攻戰役按時間劃分,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強渡怒江(1944年5月11日至12日)

當時駐紮在怒江以西的日軍有五十六師團全部,第二師團之第四、十六、二十九聯隊之一部,第五十三師團的搜索聯隊以及第十八師團等,為日軍精銳部隊,戰鬥力相當強。5月11日早渡江戰役打響,按原定計劃,中國遠征軍2萬多人在怒江東岸三百裏地分十二處強渡怒江,順利過江。第二十集團軍第五十四軍經過激烈戰鬥後,攻占了灰坡、北齋公房,向馬麵關、瓦甸方向攻擊前進;第五十三軍攻占了大塘子,向林家鋪、江苴街方向攻擊前進,各部傷亡較大。第十一集團軍主要在紅木樹、平達兩地與日軍激戰,先後攻占了紅木樹東北各高地、平達外圍據點。

第二階段,攻占鬆山、騰衝、龍陵(5月25日至11月13日)

6月4日,第七十一軍發起了鬆山戰役,犧牲慘烈,曾五次圍攻衝鋒,傷亡過半,仍沒有取得預期效果。6月24日,又調第八軍接替,軍長何紹周使用九個步兵團,並率預備師、山炮營、工兵營強行猛攻,以飛機輪番轟炸和地麵進攻敵軍陣地相結合,經過十幾次激烈戰鬥,才攻下滾弄坡和大埡口等據點。後來工兵營在鬆山頂日軍陣地下大約30米處進行對壕作業,挖了兩條地道,裝進六噸TNT黃色炸藥,將頂峰炸翻,“堡內七十餘名敵人粉身碎骨”,我軍占領了鬆山高地,直至9月7日,結束了鬆山戰役。此役共殲滅日軍3000餘人,遠征軍第八軍也傷亡3000餘人,可見戰況之激烈程度。

從5月25日開始,第二十集團軍向高黎貢山日軍各據點進行攻擊,於6月21日占領了江苴街,迫使敵人退守騰衝外圍。6月22日,遠征軍分別沿橋頭,順江街、江苴、保騰公路、騰衝西側分四路向騰衝外圍攻擊,於7月27日掃清外圍據點。8月2日,對騰衝城發起總攻擊。日軍拚死抵抗,遠征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代價。為攻克該城,遠征軍每天出動五十架次飛機對城內反複轟炸,並施放凝固汽油彈,經過40多天的巷戰及白刃戰,於9月13日全殲守城之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第一四八聯隊8000餘人。9月14日,騰衝城宣告光複,戰地記者進城後發現城內日軍修築的堡不下300座,“騰衝城內不僅找不出幾片好瓦,連青的樹葉也一片無存”,“每一寸土地,都是浴血搏鬥得來的”,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焦土抗戰。

自6月5日至11月3日,曆時五個多月,龍陵城得而複失,敵我反複爭奪三次,戰鬥十分激烈,陣地犬牙交錯,最後收複龍陵,殲敵1萬餘人,遠征軍傷亡失蹤達28000餘人。

第三階段,攻占芒市、遮放(11月13日至12月11日)

龍陵失守後,日軍退守芒市,企圖節節抵抗遠征軍。遠征軍以一部向芒市河西岸迂回,一部正麵攻擊,一部沿黨練、猛戛實施迂回,三麵包圍芒市城,敵軍因後援無望,擔心後路被斷,棄城向畹町撤退,遠征軍乘勢追擊,12月10日占領遮放,殲敵一千餘人。

第四階段,攻占畹町,會師芒友(1944年12月26日至1945年1月27日)

遠征軍經過半個月的調整補充,於12月26日向邊境重鎮畹町發起攻擊。第二十集團軍第五十三軍在龍川江西岸擔任警戒,切斷滇緬公路,第六軍沿滇緬公路向畹町攻擊,第二軍從猛古街向黑猛龍、畹町攻擊,第七十一軍為預備隊,在第二、第六軍之間加入戰鬥。1945年1月20日,遠征軍經過激烈戰鬥收複畹町,將日軍趕出國門,全殲日軍3900餘人。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駐印軍在緬甸境內芒友勝利會師,結束了滇西反攻戰役。

滇西反攻戰役自1944年5月11日至1945年1月27日,曆時八個月零十六天,殲滅日軍兩萬餘人,遠征軍傷亡失蹤達67000餘人。

二、滇西反攻取得勝利的原因及滇西抗戰的曆史地位

滇西反攻戰能取得勝利,原因是多方麵的。客觀上,由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日軍戰線太長,兵力分散,在怒江以西3萬平方公裏的戰線上,日軍隻能抽調兩萬餘人,遠征軍有16萬正規軍,為國民黨精銳部隊,數量上優劣已分。日軍士氣低落,物資供應困難。遠征軍經過訓練,物資供應充分,武器精良,士氣高昂。主觀上,中國軍民為保衛祖國,為民族生存而戰,發揚了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是正義之師,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宋希濂將軍把遠征軍勝利的原因歸結為三點,有一定道理。第一是滇西人民的支援,第二是遠征軍官兵堅強的鬥爭意誌,第三是同盟國的協力。

滇西反攻戰的勝利,提高了中國在二戰中的威望,令西方各國刮目相看,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影響。

(一)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結合部,是太平洋戰場的一個組成部分

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疆,當時滇西與緬甸、印度接壤,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滇西戰場與盟軍太平洋戰場緊密相連以至於成為太平洋戰場的一個組成部分,休戚與共,相互支援。紐約時報發表社論說,中國軍隊渡過怒江的攻勢,“是對敵人心理上的一個猛擊”,“是中國經日軍長期攻勢事後彈力不減的象征”;《新華日報》發表社論說,滇西的出擊,聲援了緬北我軍的攻勢。滇西反攻作戰的勝利,殲滅和牽製了大量日軍,使日軍再無力開辟新的戰場,減輕了太平洋戰場的壓力,這無疑是對盟軍作戰的有力支持。滇西反攻作戰雖然在中國西南一角進行,但它勝利的意義卻超過了中國一國的範圍。所以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如果中國屈服,會有多少日本軍隊脫出身來,那些軍隊會幹什麽呢?會占領澳大利亞,占領印度……長驅直入,直搗中東……在近東某處會合,完全切斷俄國同外界的聯係,瓜分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所有的交通線,難道不會這樣嗎?”

(二)滇西抗戰是全國最早收複失地,徹底消滅了入侵滇西的日軍的戰鬥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捷報頻傳,而國民黨在中原豫湘桂戰場卻遭到了大失敗,日軍一直打到貴州獨山,震動了全國,這與滇西戰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滇西戰場是全國最早收複失地的地區之一,對全國抗戰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極大地振奮了人心。“自誇精銳的日本陸軍被他們一向輕視的中國軍隊打垮了”,這對日本軍部是“一個嚴重的打擊”。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戰場英勇抗擊日寇,但對滇西戰局也極為關注,對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解放日報》發表了多篇社論。《新華日報》也以大量篇幅報道滇西抗戰戰況和要聞。1944年,《新華日報》發表社論,呼籲中國軍隊“應該立即從滇西主動出擊,堅決地打幾個勝仗”。滇西反攻戰打響後,《新華日報》又發表短評,指出“滇西我軍能夠在這個時間,這個地區發動攻勢,是很有意義的”。它“配合了中原戰爭,表現了我軍力量上的儲備,表現了我軍在敵寇攻勢壓力下不是沒有抗擊力量的餘裕”。美國馬歇爾將軍曾在一次報告中說,騰(衝)龍(陵)之役是中國有價值的一役。值得一提的是遠征軍將領戴安瀾在緬甸殉國對全國震動很大,當二零零師師長戴安瀾的遺體運回國內時,滇西群眾幾萬人排在靈柩經過的公路兩旁,對這位血戰昆侖關、遠征異邦的愛國將領莫不肅然起敬,深切哀悼。當時中國共產黨高級將領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等都送了挽聯,周恩來稱讚戴師長是“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毛澤東作了“海鷗將軍千古”的長聯: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競殞命,壯誌也無違。

1956年,戴安瀾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三、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的曆史意義

首先,滇西反攻戰的勝利,將日寇趕出了國門,收複了怒江以西失地,使淪陷區人民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免遭奴役蹂躪之苦,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了中華民族的神聖尊嚴,大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

其次,滇西抗戰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軍民並肩作戰的勝利。

滇西抗戰的勝利,不僅收複了失地,重新打通了滇緬公路,給國民黨軍隊重新輸入了物資血液,堅持到抗戰的最後勝利,同時也為全國人民樹立了信心和榜樣。隻要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戰勝任何困難,打敗任何侵略者。應該指出,在滇西反攻戰中,滇西人民是付出了巨大代價,作出了重大貢獻的。滇緬公路的修築被美國人稱為奇跡;中印輸油管道的鋪設、保山飛機場的擴建,無一不凝聚著滇西人民的血汗和大力支援。據統計,滇西戰役中,運糧、運彈民夫達到4160324人次,騾馬1193652匹次,馱牛380478匹次,而死亡民夫3854人,死亡騾馬4794匹,死亡馱牛1510頭。另據統計,滇西反攻時,總計“補給軍糧9125噸,馬料650噸,彈藥3347噸,總計13122噸,連同食鹽副食品及裝備器材等,大約14000噸,在吾國戰史上,消耗數量,不可謂不巨”。八年抗戰中,僅保山縣就動員了兩萬多人入伍參戰。遠征軍反攻前,有16萬大軍駐紮保山,軍糧輜重絕大部分由保山縣就地籌給,整個保山壩變成了一座座兵營,“每一鄉無有不駐兵者,每一戶無有不應夫者,騾馬馱牛則全體出動”。怒江東岸的老百姓甚至把門板拆下來供遠征軍修築工事。許多民工為築路風餐露宿死於塌方或疾病,為搶救傷員和運糧運彈而死於槍林彈雨者也不計其數。愛國華僑梁金山,捐出幾萬塊銀元修建惠通橋,使滇緬公路得以暢通,他的愛國事跡在滇西民間廣為流傳,人們稱他是“國家的義士,民族的孝子”。華僑領袖陳嘉庚,在南洋招聘了3200名汽車司機和修車工組成“機工團”分九批回國抗日,擔負滇緬戰略物資運輸任務,至抗戰結束南僑機工犧牲者達1000多人。毛澤東稱陳嘉庚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值得一提的還有美國的陳納德將軍,退役後自願到中國參加抗日戰爭,他訓練的第十四航空誌願隊,常常以少勝多,擊落敵機甚多,人們稱之為“飛虎隊”。在滇西反攻期間,飛虎隊又“在滇緬戰場取得了製空權”,對滇西抗戰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援作用。

再次,滇西抗戰的勝利,較好地策應了緬北戰役,為盟軍反攻緬甸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支援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

最後,滇西抗戰的勝利,再一次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是不可欺侮的。抗戰中中國人民表現了巨大的凝聚力,團結在愛國主義旗幟下。美國的吳德上校曾稱讚中國軍隊說,中國軍隊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美國史迪威將軍也曾公正地評價說:“隻要裝備齊全,訓練有素,指揮得當,中國軍隊比得上世界上任何國家的軍隊。”

總之,滇西抗日戰爭在中國抗日戰爭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是中國抗日戰場上最早勝利的反攻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次重要戰役。滇西抗戰的勝利,使中國抗日戰爭大後方的西南消除了威脅,也使盟軍打通了東亞和南亞的聯係,在亞洲戰場形成了對日軍合圍反攻的態勢,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