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三節 明代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一種突發性自然災害,它來勢凶猛,給予人們的反應時間十分短暫,因此地震一旦發生造成的損失是十分嚴重的。

  衡量地震的危害,烈度是經常要用到的一個概念。人們從實際經驗可以知道,地震影響隨著離震中距離增大而減弱,在極震區內,影響最強,向外擴展愈遠則愈弱,終至沒有感覺。在這中間的強弱程度的變化,又可以根據地震現場的具體情況,分做若幹等級,稱為烈度,度數大的為強,小的為弱。烈度等級的製定隨著科學的發展不斷細化,早在19世紀後期意大利學者羅西(M。S。de Rossi)和瑞士學者弗瑞爾(F。A。Forel),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研究地震烈度問題,結果很相似,他們於1883年聯合發表地震的烈度表。這是第一個得到廣泛使用的綜合性的地震烈度表,即有名的R-F(羅—弗氏)地震烈度表。這個烈度表把非破壞性地震由弱至強分作七個等差度,破壞性地震從破壞至毀滅分為三個等差度,共有烈度十度,分別用羅馬字母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表示度數。之後,研究編製烈度表的很多,20世紀前期,德國人西伯格(A。Sieberg)將羅—弗氏的最高烈度分作三個度,做成十二度的烈度表,他還對每一烈度的判斷依據做了比較科學的分析。現今采用的仍是西伯格的十二度烈度表。

  烈度數名稱判斷據震級Ⅰ微震隻有儀器記錄3級以下Ⅱ輕震極少數敏感之人有感3.5Ⅲ小震少數休息之人有感,震動如大車駛過4Ⅳ弱震行動中的人亦有感,吊物搖動4.5Ⅴ強震人人有感,睡者震醒5Ⅵ損壞樹木搖動,架上東西掉落,老朽和劣質房屋損壞5.5Ⅶ輕破壞人驚逃,房屋普遍掉土,壁麵裂,不好的房屋有的傾倒6Ⅷ破壞磚砌房屋裂縫,煙囪突倒,一般的建築物嚴重破壞6.5Ⅸ重破壞地裂,噴水帶泥沙,水管折裂,建築物多倒塌7Ⅹ毀壞地裂成渠,山崩滑坡,橋梁水壩損壞,鐵軌輕彎7.5Ⅺ毀滅很少建築物能保存,鐵軌扭曲,地下管道破壞,水泛濫8Ⅻ大災難全麵破壞,地麵起伏如波浪,大規模變形8級以上,然而在古代地震史料中,以上的判斷依據很少能見到,必須依據上麵的烈度表再根據史料中記載的一些情況加以判斷。李善邦先生將曆史地震中記載的情況分作以下數項來鑒定地震烈度:①大型建築的破壞;普通民房的破壞;②山崩滑坡;③地坼裂;④人畜傷亡情況。

  烈度(級)地震情況①②③④⑤Ⅶ+/-損城垛門樓,傷牆垣官民廬舍有損壞,村居多壞黃土崖崩,陡坎泥滑軟濕之地有裂縫,間有出水有死傷Ⅷ+城郭、邊牆部分壞,牆垣多傾。壞溝渠、橋梁、欹石碑、坊、塔寺廟、倉庫震壞,或部分倒塌;公廨、民房大半傾倒。樹木摧折山石崩墜,土崗山腳裂頹平地裂縫湧沙水,斜坡路麵坼裂。冒新泉,涸老泉多死傷Ⅸ~Ⅹ城垣、墩台大半壞,塔身裂,塔頂墜,碑、坊傾倒,石柱震裂,橋梁破壞官民廬舍傾壞殆盡,寺廟、倉庫亦多倒塌山崩崖裂,道路阻塞,堵河為湖,甚至山移穀裂地大坼裂湧沙泥,冒大水成渠;邊坡、河岸裂縫縱橫,綿延成帶,地麵陷落、隆起,坼裂。溫泉水涸或充溢死傷甚多≥Ⅹ大毀壞倒塌殆盡普遍山崩或滑坡,甚或高山為穀,深穀為陵,道路阻塞地裂成渠,大量湧水及沙泥,毀壞天地死傷無數。

  (一)造成城牆民居等建築的破壞

  如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月乙巳,寧夏衛地震,東北城垣崩三丈五尺,女牆崩一十九丈”。正統十三年(1448年)“九月丙戌,延安榆林莊塞地震。頹其城百二十丈”。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戊戌,甘肅地裂,又震,有聲。榆林、涼州亦震。寧夏大震,聲如雷。城垣崩壞者八十三處”。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閏四月癸未,鞏昌府、固原衛及蘭、河、洮、岷四州,地俱震,有聲。癸巳,薊州遵化縣地震,有聲,越數日複連震,城垣民居有頹仆者”。

  (二)造成山崩滑坡,地麵開裂

  如正德四年(1509年)“三月甲寅,遼東蓋州衛城樓鍾夜自鳴者三,山東大家峪山崩二處,約丈餘,廣寧中屯衛、大興堡地陷,長四尺,闊三尺,深四丈有餘,山東諸城、日照縣、安東衛、直隸贛榆縣各地震”。嘉靖五年(1526年)“四月壬申,貴州安南衛地複震,歹蘇屯等山崩,壓官田二十畝,壞民舍”。

  (三)造成人畜大量死亡

  明代的破壞性地震對人畜的傷亡情況大多記載比較模糊,多用“死傷甚多”,“死傷甚眾”,“死傷無數”等詞語,但也有對傷亡數字記載較詳細的從中可見一斑。如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湧,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嶽、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六月辛酉,甘肅地震,紅崖、清水諸堡壓死軍民八百四十餘人,圮邊墩八百七十裏,裂東關地”。天啟二年(1622年)“九月甲寅,平涼、隆德諸縣,鎮戎、平虜諸所,馬剛、雙峰諸堡,地震如翻,壞城垣七千九百餘丈,屋宇萬一千八百餘區,壓死男婦萬二千餘口”。天啟六年(1626年)“閏六月辛亥,宣大總督張樸疏言:“靈丘縣從六月初五日醜時至今,一月地震不止。日夜震搖數十次,城郭廬舍先已盡皆傾倒,壓死居民五千二百餘人,往來商賈不計其數……”之所以造成傷亡慘重的結果,除了地震破壞性強外,還於地震時的人為因素因素有關。地震時人們應變行為的失當或因地震謠傳、誤傳可能會導致人為災害。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一是對地震災害心理上的誤解和扭曲。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災害,有其孕育、發展和爆發的過程,對於地震,人類並不是一無所知。但是由於地震巨大的破壞性,給人們心理上蒙上了一層恐怖的陰影,對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僥幸。從心理傾向和情感上看,人們對地震普遍關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憎惡和恐懼地震,聞震心驚,談震色變,一有風吹草動,就不辨真偽,驚慌失措,造成悲慘結局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不良心理素質所致。二是當時地震、抗震科普知識匱乏,應急應變能力低下。古代由於科學知識的局限,真正了解地震抗震知識的人不能說沒有,但極為少數,這種認識上的匱乏和心理素質的障礙,反映到行為上,必然盲目行動,導致錯誤行為。震時災害基本上都是由於不懂得正確的地震應急避難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行動。1556年華縣地震發生後,幸存者秦可大在地震後所作的《地震記》一文中深有感觸地寫道:“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之,縱有覆巢,可寄完卵,力不可辦者,預擇空隙之地,審趨避可也。”他列舉了李羔外逃覆壓而死,左熙躲在床下,“賴床格支撐,止傷一指,是避者反遇害焉”。因此,曾經遭受過地震災難的唐山及邢台、海城等地群眾的“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要想把命保,就地躲藏好”的順口溜,是有充分依據的。

  以上隻是地震發生時本身造成的危害,而地震災害從後果及致災過程上分析,一般可分為地震原生(一次)災害,地震次生(二次)災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災害。按照比較常見的解釋,地震原生災害是指地震時由於地震動或地殼斷層的作用,造成建(構)築物的破壞、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地震次生災害是指因地震誘發而導致的其他災害。如地震時大壩潰裂,釀成水災;爐火傾覆,火種撤出,引起火災;建築物倒塌砸壞劇毒氣體容器,造成毒害,高層建築破壞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庫、火藥爆炸、燃燒或滑坡、海嘯、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災害。地震的三次災害又叫地震衍生災害或廣義次生災害,指因地震災害造成的經濟、社會等方麵的職能失調,社會秩序混亂,停工停產而造成的重大損失。如電腦控製係統失靈,造成記憶毀滅,指揮係統和生命線係統失控,災民基本生產需求無法保證,傷亡人員得不到及時救治,社會治安惡化等係統的不正常反應。

  地震的次生災害及三次災害加重了地震直接災害的損失,有時次生災害或三次災害甚至大大超過地震的直接損失。如汾渭地塹帶,特別是渭河河穀地帶,北有鄂爾多斯台地,南有秦嶺山脈,中有渭河。該地區是一個典型的狹長河穀平原,且潛在震源大都分布在渭河附近,一旦出現破壞性地震,極易引發地震水災,而水災過後一般容易發生瘟疫災害,這裏地震引發的水災就是地震次生災害,而由水災引發的瘟疫就是地震衍生災害。如1556年華縣地震就引起“河、渭大泛”,在此次地震中死亡人數共達83萬之多,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地震造成的洪水泛溢,以及洪水過後的瘟疫造成的。沿海地區發生的地震還十分容易造成海嘯災害,如舉世矚目的2004年12月印尼大海嘯,造成死亡人數近20萬之多。這就提醒我們,當今要想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一方麵必須加強地震的預測工作,建立健全地震預警機製,另一方麵還必須運用各種措施防禦地震的次生和衍生災害。

  明代的瘟疫瘟疫是對人類影響十分重大的一種自然災害,我國曆史上的瘟疫多不勝數,明代是我國瘟疫危害比較嚴重的一個時期,其發生次數和危害在古代時期僅次於清朝,這一時期的瘟疫災害在時間和地理分布上呈現一定的規律性,當時的人們在同瘟疫鬥爭的過程中也摸索很多有益的經驗。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