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二節 明代地震的特征

  本書收錄的明代地震共有1159次之多,在時間和地理分布上呈現出很強的規律性。

  (一)時間分布特征

  明代的1159次地震分布在216個年份,發生頻率為0.24年/次,年均發生概率為418.41%。明代地震的時間分布特征包含有階段分布特征、季節分布特征和月份分布特征。

  關於我國地震活動的階段性特征,學界多年以來關注頗多,比較有影響的如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據曆史地震資料將華北區自1000年以來的地震活動劃分為四個活躍期和其間間隔著的3個相應的寧靜期,即:

  第一活躍期:1011年~1076年;

  第二活躍期:1290年~1368年;

  第三活躍期:1484年~1730年;

  第四活躍期:1812年至今。

  宋正海主編的《中國古代自然災異群發期》一書則將近兩千年來的華北地區的地震活動劃分為6個高潮期,即:

  第一高潮期:294年~512年;

  第二高潮期:649年~876年;

  第三高潮期:1011年~1076年;

  第四高潮期:1143年~1368年;

  第五高潮期:1484年~1730年;

  第六高潮期:1815年至今。

  程謙恭等在也將中國近五千年來的地質災害分為:夏桀群發期(1830~1760a B。C。)、殷代群發期(1220~1030a B。C。)、周代群發期(780~580a B。C。)、西漢群發期(90~0a B。C。)、東漢群發期(100~200a A。D。)、西晉群發期(240~3300a A。D。)、元代群發期(1310~1370a A。D。)、明清群發期(1470~1670a A。D。)、清末群發期(1820~1900a A。D。)。

  上述學者對我國地震活動的分期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關於明代地震的階段性特征的描述大體存在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認為明代中後期是我國曆史地震活動的一個高發期,而明代前期則是地震活動的一個相對平靜期。

  從上麵的明代地震階段分布表可以看出,明代的地震各階段的各項指標都處於比較高的水平,發生頻率都超過了1年/次的標準。其中處於明初的第一階段(1368~1400年)和第二階段(1401~1450年)各項指標相對較低,處於明代中後期的第三至第六階段(1451~1644年)各項指標相對較高,年均發生概率都在350%以上,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指標,相當於每年發生的地震超過了3次之多,其中尤以第四階段(1501~1550年)最高,短短50年內共發生地震343次之多,年均發生概率達到了驚人的686%,相當於每年發生地震將近7次之多,頻繁程度可見一斑。因此,通過對上麵的明代地震階段分布表分析,可以得出明初的八十餘年間,地震活動處於相對的平靜期,這一時期發生的地震雖然也達到了145次之多,但是僅占明代地震總次數的12.51%;明代中後期的190餘年間是地震的高發期,這一時期發生的地震占到了明代地震總次數的87.49%。這個結論大體證明前輩學者對我國古代地震現象分期中關於明代地震階段性特征描述的正確性。為更直觀體現明代各階段地震的各項指標,請看下麵兩圖。

  上麵兩表中,前一個是按照明代行政區劃進行統計的,後一個是按照現代的行政區劃進行統計的。通過對上麵兩表的分析可以看出,明代的地震分布很廣,在所有省區均有分布,但這種分布並不是平均的,存在著很強的地區差異性。就明代的行政區劃來說,陝西、北直隸、南直隸、山西、山東和四川是地震的多發地區,福建、雲南、河南、廣東、湖廣、廣西也分布著較多的地震,而浙江、貴州和江西則地震較少。若以現代行政區劃,將各省區按地震多少排列,依次為:山西、江蘇、甘肅、北京、寧夏、四川、河北、陝西、山東、福建、雲南、遼寧、河南、廣東、廣西、湖北、安徽、浙江、天津、貴州、江西、湖南、海南、上海、青海、重慶、內蒙古。明代地震分布的這種地區差異性是由於我國地震本身的特性所造成的。

  眾所周知,地震是一種地域特征比較明顯的自然災害,大地震隻發生在地殼活動很強烈的地區,特別是岩石圈不牢固的地帶。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地球的地殼是由六大板塊構成的,各板塊交接帶正是地殼強烈活動帶,是地震的策源地。通常把大地震集中的地帶稱為地震帶。我國位於亞歐板塊的東部,東與太平洋板塊交接,南與南亞次大陸板塊交接,曆來是世界上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之一。在我國內部存在著很多地震帶,是地震活動的集中分布地區。

  明代,總體來說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四個區域:華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這些大的區域內部還分布著許多小的地震帶,下麵分別來說。

  1.華北地震區

  該地震區包括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這個區域又分為下列幾個地震帶。

  (1)汾渭地塹帶

  這個區域包括陝西渭河穀地、山西汾河穀地及其延長地帶,是地塹構造。其地勢兩岸高峙,一穀中陷,是典型的斷層結構。斷層形成的年代,最古不過始新統,最新或至洪積統,其內部的地質活動至今沒有停息。這裏的地震活動一直都很強烈,多強震。該區明代震級比較大的地震有1501年陝西朝邑7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級地震,1568年陝西西安東北6.8級地震,1614年山西平遙、榆社一帶6.5級地震,1626年山西靈丘7級地震。

  就明代來說,以位於本地震帶西部的渭河穀地為例。渭河穀地位於陝西省中部,東起潼關,西達陝西省寶雞市,約400公裏,南北寬30~80公裏,麵積近20000平方公裏。該地區位於我國華北地震區分支——汾渭地震帶的西部,是分隔我國華北、華南地塊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其北部為鄂爾多斯地塊,南部為秦嶺山脈。

  鄂爾多斯地塊在中生代時期是一大型內陸拗陷盆地,海拔900~1300米。在長期的地質演化過程中,鄂爾多斯地塊在不斷隆起的同時,其地勢形成西北翹起,向東南傾俯,北仰南俯的不均衡狀態,水係都向東南匯流。同時由於該地區氣候幹燥,地塊廣泛接受風積黃土的連續堆積,地麵遭受強烈侵蝕切割,形成著名的黃土高原。

  渭河穀地以南則為近東西向綿延的秦嶺山脈。秦嶺山脈長期複雜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在大幅度急劇抬升的同時,形成了向北翹起,向南掀斜的斷塊山地活動特征。秦嶺山脈地質構造和地質結構十分複雜,內部存在著與山體走向一致的緊密褶皺帶及大斷裂帶。秦嶺山地的山勢險峻,山脊海拔高度多在1000~3000米之間(主峰太白山高程3767米),是我國東部地區一條明顯的南北地理分界線。山地以陡峭高峻的正向斷層崖和斷層三角麵與渭河斷陷盆地帶相接。

  鄂爾多斯地塊與秦嶺山脈在上古時期是連為一體的,在長期的地質演化過程中,鄂爾多斯地塊不斷向北隆起運動,秦嶺山脈也不斷向上隆起,逐漸形成了渭河與渭河穀地。直到今天,鄂爾多斯地塊,渭河穀地與秦嶺山脈之間的地質活動還在繼續,並有加強的趨勢。據地震形變測量資料,近幾十年來,鄂爾多斯地塊以2mm/a的速率穩步抬升,渭河盆地下沉的速率在0~2mm/a。秦嶺山前斷裂帶的藍田湯峪段,1980年至1996年斷裂兩側塊地差異升降運動的速率為33mm~40mm/a。

  渭河穀地在明代共發生地震45次之多,其中著名的1556年關中大地震即發生在本區,共死亡人數八十餘萬,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地震的一個紀錄。

  (2)燕山拗褶斷裂帶

  北京之北山嶺陡起,稱為南口山脈,就是燕山,其沿平原一帶拗褶十分強烈,形成斷裂,再往北仍有不少斷層,如在延慶和涿鹿之間,即現在的官廳水庫及延長帶,就是一個地塹構造,雖不如汾渭地塹帶的規模大,但毫無疑問是地震的多發地區之一。本地帶在明代的地震以北京周圍地區最多,達到了107次之多,但基本以小震為主。

  (3)太行山拗褶斷裂帶

  河北與山西交界地帶平原東陷,太行山西峙,一升一降,形成拗褶,其劇烈處發生斷層。這裏的拗褶發生的時代不遠,地質活動至今尚未停息。這裏的地震活動不如前兩個地震帶強烈,但這一地帶的地震可以影響到北京。

  (4)從安徽霍山向北經山東西南、山東濰河斷裂帶、山東登萊海岸、跨渤海一直延伸至遼寧開原地區的地震帶

  這一地震帶長度較長,內部還分有若幹小地震帶。

  安徽霍山折斷帶。在河南、湖北兩省間的桐柏山脈原是北西—南東走向,延伸至安徽境內的霍山潛山之間,突然改作南西—北東走向,轉了個超過九十度的大彎。因此,這裏地震也比較頻繁,明代安徽的23次地震大部分都集中在此地。

  山東西南的山區與平原的交界處存在著北西—南東的斷層係統,此斷裂帶向南延長,可至蘇皖北部,與安徽霍山折斷帶連接。

  山東濰河斷裂帶。山東地區斷層分布較多,除上述西南斷裂帶外,較著名的就是濰河斷裂帶,山東半島和山東西部即以此為分界。此地區也分布較多的地震。

  山東登萊海岸陷落帶。渤海出口,山東登州與遼東半島之間,相隔僅百公裏,且中有廟島列島相連,顯然是由於陷落中斷造成的。山東地區在明代共發生地震75次,大多分布於上述三個地區,其中震級較大的有1548年山東蓬萊地震,據《中國地震目錄》記載,該次地震的震級達到了7級。1597年山東濰縣、昌邑、安丘、即墨地震,震級也達到了7級。

  遼東半島向北至遼寧開原地帶。這一地區地震頻繁的原因和山東海岸陷落帶的原因大致相同。遼寧地區明代共發生44次地震,大部分集中於開原、鐵嶺、海城一帶。

  另外,位於本區域的江蘇,雖不是地震活動強烈的地區,但在明代也有126次地震發生,大部分集中於南京地區,僅1425年、1426年、1427年、1429年,四年就發生了59次地震之多。河南地區在明代也發生了43次地震。

  2.西北地震區

  就明代疆域來說,包括寧夏和甘肅兩省,雖然麵積不大,也分布著若幹地震帶,明代本地區共發生219次地震。

  (1)寧夏賀蘭山斷裂帶

  賀蘭山有一條自西向東的逆掩斷層,使震旦紀地層倒置於石炭紀地層之上,這是水平力擠壓造成的。此斷層北自平羅向南延伸至中衛,長達一百公裏以上,這裏的地震十分強烈,明代寧夏共發生101次地震,大部分集中在這一地帶上。比較著名的有1477年銀川發生的6.5級地震。1495年寧夏中衛發生的6.3級地震。

  (2)寧夏南部和甘肅交界附近的斷裂帶

  寧夏南部的海原、固原、隆德、涇原和甘肅的靖遠、靜寧、會寧和通渭諸縣之間,其地黃土極厚,這些地區位於隴山西麓,也存在斷層帶,自古以來多地震,並且也很強烈。明代此地區地震也較多,比較著名的有1561年,寧夏固原發生的7.3級地震。1622年,寧夏隆德發生的7級地震。

  (3)甘肅武都折斷帶

  秦嶺是我國中部平分南北、橫貫中原的褶曲山脈,褶曲時代當在古生代與中生代之間,其東部在河南、陝西境內,為東西走向,至甘肅南部驟然轉向西北,與祁連山遙相呼應。其轉折最猛烈之處就在武都、西和、成縣、文縣一帶,這就注定了這一帶成為地震的多發地帶。明代這一地區也多發地震,其中比較著名的有1573年甘肅岷縣6.8級地震。1604年甘肅禮縣6級地震。

  3.西南地震區

  就明代疆域來說其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四省市,這一地區在明代共發生地震169次。在這一範圍內也存在著一些地震活動強烈的地帶。

  (1)四川南部斷裂帶

  在四川與雲南兩省之間,位於長江上遊的金沙江彎成凹側向北的弧形,大約沿此弧形有一條極大的逆掩斷層,使江北川南之高原移向西南。除此之外,還存在其他斷層,這裏自古也多有地震發生,為四川最重要的地震區,明代也是如此,震級比較大的地震有1467年四川鹽源6.5級地震,1478年四川鹽源5.5級地震。

  (2)四川西部和北部地震帶

  這一地區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和北部邊緣,大折多山、岷山、摩天嶺、龍門山等山脈分布在這一地區,其與四川盆地的交界地帶也存在著斷層。這一地區雖不是地震的多發地帶,但也偶有強震發生。明代如1488年四川茂汶一帶5.5級地震,1597年四川北川5級地震,1610年四川平武一帶5.5級地震,算是這一時期比較大的地震。

  (3)雲南東部湖地斷裂帶

  雲南東部大斷層甚多,且發生時代很新。斷層造成的結果,使兩旁上升中間陷落,水流淤積成為湖地。這裏的斷層大約可分為兩個係統:第一是南北走向,其重要斷層產生撫仙、楊宗等湖。自雲南東川至通海,南北長300公裏左右。稍東又有一斷層,經過路南,南北也長達240公裏。再往東還有彌勒斷層,南北亦長達200公裏左右。第二個係統的斷層是在建水、蒙自一帶,亦多陷成湖地。沿著這些斷裂帶,地震十分強烈,為雲南一大震區。明代本地區震級較大的地震有1494年曲靖5.5級地震,1500年昆明東南宜良的6.8級地震,1571年雲南通海6級地震。

  (4)雲南西部湖地斷裂帶

  大理麗江一帶多狹長形湖地,如洱海、程海、劍湖等,與雲南東部地形地貌十分相似,且處於橫斷山脈南部,存在大量斷層構造,因此這裏的地震也十分強烈,其中尤其以大理和麗江一帶為甚。明代本地區震級較大的地震有1481年雲南劍川6級地震,1512年雲南騰衝6.5級地震,1514年雲南大理6.3級地震,1515年雲南鶴慶7級地震,1515年雲南大理6級地震,1577年雲南騰衝6.5級地震。

  除此之外,貴州西部與雲南交界地帶在明代也發生十餘次地震,特別是貴州晴隆地區,究其原因,可能是雲南東部湖地斷裂帶的延伸。

  4.東南沿海地震區

  明代東南沿海地區的地震主要集中於三個區域,福建泉州至廣東汕頭之間、廣東雷州半島及海南地區、上海及浙江沿海地區。

  福建泉州至廣東汕頭之間,海岸曲折,且大都係崩落造成,且與台灣隔台灣海峽遙相對應,是屬於典型的濱海斷陷地帶。特別是福建漳州、泉州和廣東潮汕地區多強烈地震。明代該地區較大的地震有1445年福建漳州6.3級地震,1604年福建漳州、泉州一帶8級地震。

  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海水相隔在30公裏左右,也是屬於典型的濱海斷陷地帶,因此也是地震多發地之一。明代該地區地震頻繁發生,震級較大的如1611年廣東電白一帶5.5級地震。

  上海和浙江沿海地區雖不是我國活躍的地震帶之一,但在明代,該地區也發生地震超過20次左右,其中震級較大的有1523年浙江定海5.5級地震。

  上麵列舉明代我國地震多發的地區,這些地區大部分其實也是我國現今地震的多發地區。這些地區的地震自古以來就很多,因此,未來這些地區要做好周密的防震抗震工作,把地震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