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日誌”
整理玩具
今天是周末,趁著寶寶在玩玩具,趕快大掃除一下吧!先拿出昨天換下的髒衣服和今天早上寶寶換下的睡衣,把寶寶的衣服用手搓完了,剩下自己的就用洗衣機來對付。
很快我的衣服就洗完了,畔畔很積極地要跟我一起晾衣服,是要給我幫幫忙哦。
他就一件一件地遞衣服給我晾,等我晾完衣服還要幫我拿臉盆,不用我跟他說,畔畔就知道把臉盆放到原處!我心裏一陣欣喜,說:“畔畔,你的記憶力真好!”
想想以前我和老公經常跟畔畔說:“寶貝,我們在哪裏拿的東西,在用完以後要把它放回那裏去,下次要用的時候才能找得到,才方便!”看來以前重複了無數次的話是有效果的呢!
玩玩具也是,我們會告訴他:“等一下不玩兒了,就要自己把它們放回收納箱裏,那裏是玩具們的家哦!”等他把玩具收拾好後,我會把耳朵湊近收納箱,說:“讓媽媽聽聽玩具在說什麽呀?”然後開心地問他:“畔畔,知道玩具和媽媽說了什麽嗎?玩具說謝謝小畔畔,我回到了家裏邊,真高興,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如果玩具還在地上,我就說:“畔畔,玩具媽媽沒有找到她的小寶寶急得哭起來了,你能幫她找一下嗎?”這樣不但可以培養他整理物品的好習慣,還能培養寶寶的同情心。畔畔每次聽到我這麽說,他也特別著急:“媽媽,我要趕緊找,不然媽媽要哭壞眼睛了!”
“畔畔,媽媽要收拾屋子了,讓玩具寶寶回家找媽媽了,好嗎?”“好的,我馬上就送它們回家了。”畔畔邊說邊行動了。
“反麵教材”
又到了晚上講故事時間了,今天講個什麽故事呢?“今天給畔畔講一個故事,是明明亂弄東西的故事好嗎?”“好的!”畔畔躺在被窩裏高興地回答著,認真地等待故事的開始。
明明有個壞毛病,經常喜歡亂扔東西,用了什麽都隨手一扔,所以每天都要問奶奶:“奶奶,奶奶,我的畫筆放到哪兒了?”“奶奶,奶奶,我的衣服找不到了。”就這樣啊,奶奶天天圍著他轉,不是幫他找東西,就是幫他收拾東西,把奶奶累壞了,可奶奶特別寵愛明明,沒有告訴明明,所有東西都有他們自己的家,回不到家的孩子多可憐哦,她隻是一個人找啊找,多辛苦。
這天,明明在房間裏玩,一會兒就將房間折騰得亂七八糟,鉛筆躺在床單上,積木撒在地板上,圖畫書擺在了鞋櫃上……
第二天,該上幼兒園了,明明卻發現自己的彩色筆不見了,“彩色筆哪兒去了呢?我昨天還用了呢!”明明自己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到了幼兒園,上繪畫課了,小朋友們畫畫的時候,明明隻能向別的小朋友借彩色筆用,心裏真不是滋味。
“媽媽,明明用完畫筆應該把它放回畫筆媽媽那兒。”
“對,而且啊,不能讓奶奶那麽辛苦,奶奶年紀大了,還要走來走去地找東西,應該讓奶奶多休息才對!”
“恩,畔畔就不讓媽媽跑來跑去哦!”畔畔稚氣地望著我,一臉的純真。
“榜樣力量”
一起整理物品!
很多父母都深感有個孩子的家總是無法整潔規範,有時會想也許等孩子大一點就知道幹淨,知道自己收拾了;其實,從小就幫助孩子樹立整理物品的好習慣,有利於培養他獨立的性格,不要隻是一味地等待孩子的成長。
當然,父母必須給孩子做好榜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他做示範,然後要求他獨自完成。千萬不要他在扔,家長在後麵邊撿邊罵,這樣孩子是永遠也養不成整理物品的好習慣的。
那麽,就在家裏給孩子準備一個收納箱,讓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還可以和孩子比賽收拾東西,記住一定要給孩子適當的獎勵哦!
“育兒理論”
培養自理能力!
生活中,許多幼兒缺乏物歸原處的意識,喜歡隨手亂扔東西。當然,這也是因為孩子很小,沒有形成整理的觀念。
幼兒期由於自製能力較差,常常為圖一時痛快而隨手亂扔東西,意識不到將物品物歸原處,不僅整潔有序,還能方便自己和他人對物品的使用。
不過,幼兒亂扔物品的毛病,往往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父母經常替幼兒收拾東西,使其認為亂了也無妨,收拾是大人的事情,那麽他們一直都不會有物歸原處的意識,還會產生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長大進入幼兒園、學校,自理能力就會較差!
因此,不要小看這樣的毛病,必須從小就糾正,培養其獨立、自理能力!
“舉一反三”
1.經常告訴寶寶用完東西後,應按類分別擺好並及時整理。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孩子親身體會物歸原處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便利。可以用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件事,告訴孩子如果圖一時省事,而將用過的東西隨處亂扔,不僅會給自己也會給他人造成麻煩。
2.對於孩子的個人物品和玩具,父母應及早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整理,不要總是覺得孩子整理不好,便一直幫助整理;父母可教孩子自己學會整理和歸類。很多情況下,寶寶因為不知道該怎樣做而不願意整理。比如:在給孩子新添一件物品時,父母應及時告訴寶寶歸放的位置,讓孩子學會物歸原處,並有意識地保持物品的條理和整潔。
3.一個溫馨整潔、錯落有致的家庭環境,往往會潛在地傳遞給孩子做事條理、清潔整齊的信息。反之,一個雜亂無章的家庭環境,則會讓孩子養成隨意亂扔、不講條理的壞習慣。因此,注意平時家庭環境的影響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