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十四章 教育思想的結晶(上)

  周祖訓為人民的教育事業,艱苦卓絕地奮鬥了大半生,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曾將一些獨到見解、真知灼見撰寫成幾十篇教育論文,有十多篇先後在國家、省、市的報紙雜誌上發表,引起教育專家和教育界同仁的讚許。茲將其中四篇有代表性的論文,擇要介紹於後。

1931年,周祖訓在中央大學教育係讀三年級時,因受陶行知先生的鄉村教育學說的啟迪,曾深入農村調查,搜集第一手材料,並查閱大量有關資料,深入探討當時中國教育現狀和農民關係的問題,寫出一萬多字的《中國現代教育與農民》一文,送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育雜誌》發表,因遭上海“一·二八”事變,商務印書館被毀,該稿亦化為灰燼。後來周祖訓又重新整理出來,發表於《河南教育》雜誌上。周祖訓在前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農民在中國占重要之地位,無論從曆史方麵、人口數量方麵,或經濟方麵,均為不可否認的事實。”“在農村與教育同趨破產之時,對中國現代教育與農民之關係作一番考察,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的。”

周祖訓旁征博引,運用大量事實,集中論述了三個問題。第一,中國現代教育是拒農的。他把中國農民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法、美、德、英等國農民在經濟地位、農田占有、實際收入、生活標準諸項作比較後,尖銳地指出:“中國農民經濟能力之低實令人可驚,然則其子弟又何配進現代學校之門,嚐一嚐教育滋味呢?”“所以國人在現行教育製度下,雖日唱教育機會均等、普及教育之高調,而多數農民子弟,終被擯在學校門牆之外。”第二,中國現代教育是出農的。文章指出,“中國傳統的教育……唯一的目的在造就統治人才或官吏”,國人對現代教育的“觀念還未改變”;“一入了學校,便算是上等人……便不屑與短打的(農民)為伍”,“都跑到都市裏去找工作”,“最奇怪的是學農業的學生偏也是出農”。據調查,“學農而在農界任事者31人中無1人”,“農村方麵送100個子弟到學校,農村就失掉100個子弟”。第三,中國現代教育是敗農的。文章指出中國農民曆有熱愛農村、熱愛勞動、性格質樸等優點。可是,“鄉間兒童到縣城裏入了高等小學校以後,便對於舊日鄉間樸質生活已過不來,舊日的飯亦不能吃了,舊日的衣服亦不能穿了”,甚至“鄙視體力勞動”,沾染“賭博酗酒等惡習”。據調查,“在不識字之農民中,有好品格者,比在受過教育之農民中多百分之二十三”。周祖訓最後一針見血地得出結論說:中國現代教育對農民之關係,是拒農、出農、敗農的!論文主題之鮮明,論據之充分,論證之有力,語言之犀利,就一個大學生而言,委實難能可貴。

1933年,周祖訓在中央大學畢業前夕,撰寫的畢業論文《初級小學國語教科書文字分量研究》,是以當時全國初級小學普遍采用的新時代、新主義、新中華、新課程及基本五種教科書,共約20萬字為材料,經過精心的分析、研究、統計、整理出來的,曾在當時的《實驗教育》雜誌上發表。全文計25個頁碼(16開紙),分量很重,學術價值很高。當時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著名教育家艾偉,曾對此文給予很高的評價。16年後即1949年,艾偉在他撰著的中國教育心理研究叢書《閱讀心理漢字問題》一書中,在第三十節“艾偉周祖訓二氏之研究”裏,對該文作了專門的介紹與評價。一個大學生的畢業論文,被著名教育家、導師在其撰寫的學術鴻篇巨製中加以引用和評價,並在前言中表示鳴謝,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1946年9月8日,發表於《河南民國日報》上的《創設工讀中學芻議》,是周祖訓寫的又一篇教育論文。文章直言不諱地指出:“大多數農民生活均在饑餓線下……奚暇送其子女入學校哉?”而“工讀中學之設,在使學生一麵讀書,一麵工作”,“工作所獲工資,可用作求學之用,而勞動之精神與技能亦可於工作中養成”,“教育機會均等,學用配合二問題,均可迎刃而解焉。”顯而易見,這篇論文關心農民教育的指導思想,與他15年前撰著的《中國現代教育與農民》的主題是一脈相承的。周祖訓對中國農民子弟的教育問題是何等關心啊!接著,文章就學校組織、教學與訓導、工作種類與場所、讀書與時間分配、修業期限、學生選擇等問題,都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清朝教育家顏習齋曰:“口頭說出,筆下寫出,不如身上做出,乃是不自欺,乃是有實得。”周祖訓寫《創設工讀中學芻議》一文,絕非泛泛而談,空發議論。這是他在1939年至1945年於師崗鎮信陽師範學校開展生產勞動教育實踐的總結與升華。

1979年周祖訓被徹底平反昭雪並恢複高中校長職務後,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振奮精神,拚命工作。他在回顧總結連續擔任25年中等學校校長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優秀的校長,要具備‘三個包住’的理論”。這是他在一篇總結體會的文章中提出來的。

“包住”之一,是校長每天在校工作的時間一定要“包住”師生在校工作、學習的時間。一個優秀的校長,每天到校要早於師生,離校要晚於師生,把師生每天從早到晚的一切活動,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校各項工作處於最佳狀態。周祖訓在25年的校長生涯中,除出差、患病之外,幾乎天天如此,無一日懈怠過。

“包住”之二,是校長的學識要博大精深,校長所掌握的知識麵要“包住”教師所掌握的知識麵。周祖訓常講,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校長要有一缸水、一池水。當然,校長也不可能是全才,問題在於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對自己知識麵的弱項,要敢於正視,要放下架子,虛心向學有專長的教師學習,變弱項為強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隻有校長所掌握的知識麵“包住”教師所掌握的知識麵,才能更好地幫助和指導教師搞好教學。周祖訓複職後,在聽高二數學課時,有些地方弄不懂,他並不因為年邁而原諒自己,而是虛心向教得好的數學教師學習,很快彌補了自己的不足。

“包住”之三,是校長要用自己的心“包住”師生的心。意思是不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要全身心地撲在學校工作上,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到各項教育和教學活動中,和師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深切體諒師生的甘苦,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千方百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提高教育質量鞠躬盡瘁。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